《从传统到现代》教学案例分析
案例背景:《从传统到现代》是湘版高中美术鉴赏第二单元第六课,主要讲述中西方美术的“现代化”问题,了解东西文化的碰撞对中国美术的发展产生的影响和中国美术走向“现代”的一些主要表现形式;了解中国美术在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所经历的主要过程以及中国艺术家突破传统、追求创新的主要思路与观念;学会用个案分析的方法来研究绘画作品。高一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欣赏、分析美术作品的能力,具有良好的思维品质与辨析能力。但是也有部分学生对于美术学科存有纯娱乐心理,对美术基础知识理解不够透彻,技能实践经验比较缺乏。因此,在教学的难度设计上不宜太大,我通过有趣的教学活动逐步渗透知识,充分利用多媒体与学科的整合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让学生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
设计理念:《课程标准》中指出:美术鉴赏是在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中“欣赏•评述”学习领域基础上更高层次拓展与延伸。高中美术鉴赏课与初中阶段义务教育的美术欣赏课程在设计上是有本质区别的,鉴赏包含鉴别与欣赏意思。如果说初中义务阶段的美术欣赏课似乎更注重感受和愉悦,高中阶段美术鉴赏则更追求体验和思维。本课教学是一个从引导感知→分析(背景、概念、形式)→再感知的循环过程。通过这一过程,使学生的直觉水平从感性阶段发展到理性的高度,从而达到鉴赏的目的。学会鉴赏,学会创新在现代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中国艺术是如何突破传统,走向创新的,美术“现代化”的方式和原因。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5分钟)
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欧洲3大美术流派 (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印象主义)
2、由安格尔的作品《浴女》引出1914年上海画院刘海粟使用人体模特写生引发一场轰动,随后在新文化运动中提出进行美术革命的要求的故事,引导出课题《从传统到现代》,引发学生通过查阅或结合历史知识思考中国现代美术起始的时期,社会发展,变革的特点以及该时期美术发展的历程和基本特点。
学生发言,由教师做出总结。
师生相互问候。
师(提问设疑):现代工业文明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加速了生活节奏,必然会反映到视觉艺术领域。 那么美术是怎样从传统到现代的呢?请看一段视频《刘海粟——人体风波》。学生看后很惊奇,展开了思考,与此同时老师利用多媒体补充了一些知识讲解,采用人体模特教学正是“西画东渐”现象的一种体现,什么是西画?有哪些留洋的画家?在这个阶段,我发现学生对于画家的熟悉程度很低,最熟悉的是齐白石,美术知识了解较少。
生:讨论回答。
师(小结):导致中国美术现代化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中西文化的交融,二是现代社会的变化。
中国画是重要的传统美术门类,在元明清时期,“文人画”曲高和寡,是艺术家抒发个人感情的艺术形式,社会意义较少关注。接下的讲解中我首先播放了很有气势磅礴的中国山水画,当《江山如此多娇》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的眼前一亮,他们纷纷抬起了头,小声的窃窃私语。
师(设疑):“同学们,你们是不是想到了什么?”
生:“嗯,毛主席的诗词”“《沁园春 雪》”
师:“那,让我们齐声朗诵这首词吧!”(在这个环节其实我是有点担心的,因为学生对这首词还是否记忆犹新,我不确定,课前我也未做准备,当然,我相信他们的实力)师生一同在豪迈的音乐声中,齐声有感情的背诵了诗词,偌大的阶梯教室有了气势,学生的激情被点燃,美术课与语文学科的整合也让学生的文学素养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学生的表情有了变化,谨慎少了,赞许有了,放松了一些,良好平等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习的开展。接下来根据诗词对这幅画的观察、感受、体验、联想和分析就变得尤为顺利。传统山水画的创作技巧,合理突破,视点广阔,创造新社会的豪情,具有现代感。
师:中国人物画从传统向现代迈进,我选择了蒋兆和的作品《流民图》。当悲凉、悠远的二胡曲《二泉映月》在教室了响起,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被音乐感染,生动的人物图片,让学生的眉头紧蹙,一丝怜悯,一丝愤怒立即写在学生的脸上,打出画面创作背景,提问: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指出在哪些方面吸收了西方的绘画处理手法,在哪些方面保留了传统的绘画技巧。
我放大了其中的一副图,引导学生思考从一个小的细节来思考:
师:“小哥俩在干什么?
生:“他们在抢东西吃。”“好像是面包。”“是馒头。”
师:“再想想还有什么可能?他们的表情说明了什么?”
生:“弟弟还没吃饱,哥哥也没吃”。“哥俩留着下一顿吃。”“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中,吃不饱,穿不暖”。
师:“画家对人物的观察可谓细致入微,用笔墨表现出人物素描形象,既形象,又传神。 ”
生:观看了视频《流民图》,归纳出画中人物都是真人写生,传统的线条与现代的明暗,使得吸取西方的绘画观念,来改良中国画开阔了中国画家的眼界,使中国绘画在绘画观念和表现技巧方面大大丰富。爱国主义教育并不是在简单的说教中进行的,从学生的神态和表情,可以知道他们虽没有亲身体会,却也体会到民族危难时刻人民受到的苦难是多么深重,也体会到了现代中国的强大,人们才会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
生:学生的情绪变化需要调整,这时我们开始做书上的习题。阅读课文完成P42思考与交流,学生课堂反馈很顺利。
师:在20世纪里,油画在中国得到迅猛发展,体现了我们自己的民族特色。油画(罗中立)《父亲》学生再熟悉不过了,请同学有感情的评述:一个勤劳、朴实、善良、贫穷的老农的形象。他咄咄逼人,发人深省。他的形象已经远远超出了生活原型,代表的是中华民族千千万万的农民,正是他们辛勤的劳动,才养育出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他是我们精神上的父亲!
师(过度):美国乔治大学教授,著名美术理论家和批评家费德门提出的美术鉴赏程序分为四个步骤:叙述、形式分析、解释、评价。林风眠《白衣女》个案分析,从“看到什么”—“哪些艺术语言”—“为什么这样画”—“有什么价值”进行鉴赏分析。结合我发给学生的课外知识链接,鉴赏林风眠的画,体现个性,发挥创意进行 描述、分析、解释、评价学生分组交流 。
师:描述:在画面中看到了什么?
生:一个坐在花瓶旁的白衣女子正在把玩花朵。(学生的答案很多,但方向是对的。主要是简练不够,还没有学会整体的看。)
师:分析:画中运用了哪些艺术语言呢?
人物的形,动态、眉眼、表情、衣着、色彩、光线、冷暖(学生用很有个性的语言,来描述了这张画)
解释:画家为什么这样画呢?
20世纪上半叶,中国一大批画家试图以新的形式与语言来革新中国传统绘画,中国民间美术、传统绘画与西方的形式和构图意识结合起来。(学生提到了画家的独特个性和观赏效果)
评价:它有什么艺术价值吗?
充分体现了画家综合中国古代绘画和西方近现代绘画的视觉经验的特色,是其盛期中的重要作品,对20世纪后期一些画家很有启发。
生(拓展训练):学生尝试个案分析《樱花小鸟》描述、 分析、解释、评价。大屏幕上展示了一副可以点击放大的图,学生可以上台自由点击放大观看,近距离观赏细节,课堂氛围活跃了很多。学生的答案多种多样,师生做了点评。
师(课堂总结):中国美术现代化主要表现在:绘画技巧和形式上借鉴西方的写实主义,内容上更多地反映现实生活,不是传统的花鸟、山水题材,在中西方文化的双向交流中,中国美术正融入世界艺术潮流,并显示民族的、时代的特色和个性特征,也正是你们新一代的力量继承和创新,将美术发扬光大!
课后反思: 如果说传统意义上的美术是写实主义古典美的话,那么充满时代感的现代作品更具有抽象主义浪漫的形式美。传统的美术源于生活、充满理性,追求的是质朴严谨的含蓄之美。
现代美术注重的是心灵轨迹的自然情感流露的表达,按照自己审美视觉意识逐步确立了现代美术追求形式美。作为美术欣赏课教学应当首先引导学生充分感受,因为对形式因素的剖析是胜不过对形式直觉,直觉是对形式全面综合性感知,是动态的。而剖析是将形式分解后逐一定格,是静态的,两者缺一不可。课堂学生的积极思考需要教师认真备教材、备课、备效果才能顺畅进行的,一堂课下来其中包含了诸多心血,作为美术老师,为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我们应该不遗余力。最后这节课很圆满,公开课和课件都获得一等奖。但也给我留下了遗憾:1、本节课是采用了电子白板上课,课件的使用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还有待加强。2、本节课容量较大,学生课前准备不够充分,对林风眠美术作品进行探讨时显得知识面较窄,在课内不能更多的欣赏到他的其它作品。3、由于是在外校上课,不能在课后与学生进行交流,分析得失,对学生的感受还是主观性较多,评价的环节做得还不够,对照江苏省正在进行探讨的高中美术评价标准,我考虑的还不够周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