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试题
一、选择题
1. 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婆娑(suō) 眼花潦乱 蹒跚 殚(dàn)精竭虑 B.虬(qiú)枝 长途跋涉 喧嚣 锐不可当(dāng) C.遏制(yì) 春寒料俏 推崇 正襟危坐(jīn)
D.倔(jué)强 摩肩接踵 遗瞩 坦荡如砥(chí)
2. 下列划线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幢楼既富有民族传统特色,又有现代气息,其设计真是别具匠心。 B.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描写得生动逼真,惟妙惟肖。
C.小林最近不专心于学习,老师苦口婆心地劝了他两小时,他却低头不语,无动于衷。
D.一些不法分子殚精竭虑地制作假币,再想方设法使之流入市场,可谓居心叵测。
3.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会不会用心观察,能不能重视积累,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基础。
B.为了防止今后不再发生新冠肺炎传染,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了安全措施。 C.随着长沙地铁四号线的成功运行,使长沙人们的出行变得更加便利。 D.我们今天仍要强调节约粮食,是因为它是尊重劳动的体现,也是勤俭持家的好习惯,更是维护国家安全的具体行动。
4. 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凡是真正爱书的人,想必都领略过一种澄明的心境。 ②然而,这种“心境澄澈的享受”却不易得。
③就连夏先生这样的职业读书人也觉得自己常常“并非在读书,而是在翻书、查书、用书”,以致在某个新年许下大愿:“今年要少写多读。 ”
④其实,如果做不到“少写多读”,那么,我们至少应该做到多读多写。
⑤这种心境是夜深人静时,独坐灯下,摊开一册喜欢的书,渐觉尘嚣远遁,杂念皆消,忘却了自己也获得了自己
⑥对于因为工作关系而每天离不开书的职业读书人来说,这种享受更不易得。
A.①③②⑤④⑥ B.⑤②③④①⑥ C.⑤①②③⑥④ D.①⑤②⑥③④
5.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后世尊为“圣人”。 B.李清照,号东坡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派”的代表人物。
C.今天是张爷爷的七十岁生日,王爷爷来贺寿说:“恭喜您进入古稀之年啦!” D.丽丽说今天是她父亲的生日,小红向丽丽问道:“您的家父今年贵庚?”
二、句子默写
6. 古诗文名句默写。
(1)无可奈何花落去,______。(《浣溪沙》晏殊) (2)烽火连三月,________。(《春望》杜甫)
(3)杜牧的《赤壁》中蕴含机遇创造英雄的哲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
三、语言表达
7. 综合运用。
人类进入网络时代,信息的传播和交流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很多同学的作业也是用搜索软件或各种作业软件来完成。用软件来问作业也成为时下学生交流的时髦方法。针对这种情况,初二(14)班准备开展“作业答案网络搜索利弊谈”,请你从利弊两个角度各陈述一条理由。
利:__________________ 弊:__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8.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清平乐 李白
画堂晨起,来报雪花坠。高卷帘栊看佳瑞,皓色远迷庭砌。 盛气光引炉烟,素草寒生玉佩。应是天仙狂醉,乱把白云揉碎。
【注释】①帘栊(lián lóng):窗帘或门帘。②皓色:洁白的颜色。庭砌:庭阶。③盛气:雪花狂舞的气势。光引炉烟:那景象好像引发的炉烟。 1.下列关于诗歌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诗歌的体裁来看,这是一首词,“清平乐”是词牌名,只是规定了词的格式,与词的内容无关。
B.这是一首瑰丽、新奇的咏雪词。写作者晨起忽见雪花漫天飞舞,皓色茫茫的景象,想象奇特瑰丽,不落窠臼,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的风格。
C.词的上阕写观看雪景,交待了时间、地点、事件。“高卷”见兴致之高,“远迷”是指远近迷漫、迷蒙,到处一片苍茫迷离的白色,显露出作者喜悦、痴迷之情。 D.下阕前两句由屋内写到屋外,先写屋内炉烟蒸腾,再写屋外的花草晶莹剔透,闪着寒光,好像挂满玉佩。
2.词的最后两句”应是天仙狂醉,乱把白云揉碎”不带一个“雪”字,却是写雪的名句,请你简要赏析。
五、课外阅读
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巡,邓州南阳人。博通群书,晓战阵法。气志高迈,略细节,所交必大人长者,不与庸俗合,时人叵知也。开元末,擢进士第。巡繇太子通事舍人出为清河令,治绩最,而负节义,或以困厄归者,倾赀振护无吝。更调真源令。土多豪猾,大吏华南金树威恣肆,巡下车,以法诛之,赦余党,莫不改行迁善。
安禄山反,(巡)遂起兵讨贼,从者千余。巡驰骑决战,身被创不顾,士乃奉巡主军。积六旬,大小数百战。当此时,王命不复通,大将六人白巡以势不敌,且上存亡莫知,不如降。六人者,皆官开府、特进。巡阳许诺明日堂上设天子画像率军士朝人人尽泣。巡引六将至,责以大谊,斩之。
①
至睢阳,……有召拜巡御史中丞。被围久,食尽,巡士多饿死,存者皆痍伤气乏。贼知外援绝,围益急。众议东奔,巡、远议以睢阳江淮保障也,若弃之,乘胜鼓面南,江、淮必亡。且帅饥众行,必不达。十月癸丑,贼攻城,士病不能战,城遂陷,与远俱执。巡众见之,起且哭。巡曰:“安之,勿怖,死乃命也。”巡不屈,年四十九。
(选自《新唐书·张巡传》,有删节)
[注]①繇:读yóu,由,从。②远:睢阳太守许远。与张巡一起守卫睢阳,被俘而死。
1.对文中加点字的解读,正确的一项是( )
A.“时人叵知”中“叵”的意思与成语“居心叵测”中“叵”的意思一致。
B.“或”有以下几种用法:①或者、也许;②有的,有人;③有时。“或以困厄归者”中的“或”指“有时”。
C.“责以大谊,斩之”与“称善者久之”(《周亚夫军细柳》)中的“之”的用法是一样的,都是代词。
D.“且帅饥众行,必不达”与“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中的“且”意思一样。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巡阳许诺明日/堂上设天子画像/率军士/朝人人尽泣 B.巡阳许诺/明日堂上/设天子画像率军士朝人/人尽泣 C.巡阳许诺明日/堂上设天子画像/率军士朝人/人尽泣
D.巡阳许诺/明日堂上设天子画像/率军士朝/人人尽泣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大将六人白巡以势不敌。
4.你认为文中张巡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理由。
六、现代文阅读
10.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认识筷子
【材料一】人类的历史,是进化的历史,随着饮食烹调方法改进,其饮食器具也随之不断发展。原始社会,大家以手抓食,到了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进餐大多采用蒸煮法,主食米豆用水煮成粥,副食菜肉加水烧成多汁的羹,从羹中捞取菜
②
肉时用餐匙极不方便,而以箸夹取菜叶食之却得心应手,所以《礼记》说:“羹之有菜者用梜,其无菜者不用梜”。郑玄的注释是“梜,犹箸也”。由此可见,新时期时代羹为带汁的菜肉副食,食羹用匙极不方便,以手来抓滚烫稀薄的羹是不可能的,于是箸成了最理想的餐具。
(选自“搜狐网”,有删改)
【材料二】筷子,是中国文化的代表符号之一。筷子“头圆尾方”象征着中国人对“天圆地方”的传统解读,是中国人对世界基本原则的理解。其次,手持筷子时,拇指食指在上,无名指在下,中指在中间,隐含着中国“天地人”三才文化,这是中国人对人和世界关系的理解。筷子文化源远流长,中国人早在3000 多年前,就已经使用筷子吃饭了。日本、韩国、朝鲜、越南等国的用筷习俗皆是由中国传入的。筷子古时又被称为“箸”,后来流传到南方,因为“箸”的谐音为“住”,就是停住,住在河边的船家忌讳这个词,便把“箸”改为“快”,意为快开起来,讨个口彩。后来时间久了,又因为这个地方的人以竹子作为筷子的材料,所以把快字加个竹字头,“筷子”就这么流传开来。
(选自《筷子背后的中国文化》有删改)
【材料三】对于中国人来说,一双筷子承载了太多的情感和回忆。每一个中国人,都有关于家的味道,它是一个味觉的习惯,也是一种情感的载体,南北不一,味道各异,但对家人的爱,却是唯一。小孩通过筷子第一次尝到人生的酸甜苦辣,老人通过筷子尝到了儿孙满堂的幸福滋味,孤独的人因为“添双筷子”找到人情温暖,相守的人悟到心灵的依偎……启迪、传承、明礼、关爱、思念、睦邻、感恩、守望等中国人含蓄的情感,都可以通过一双筷子体现出来。
【材料四】在法国的餐桌上,你一定会见到这样的一个场景:入席前,餐巾置于主菜盘的上面或左侧。盘子右边摆吃主食的刀、汤匙,左边摆叉子。玻璃杯摆右上角,最大的是装水用的高脚杯,次大的是红葡萄酒杯,而细长的玻璃杯则是喝白葡萄酒时所用。主餐盘对面则放上吃点心用的小汤匙和刀叉。而在中国,餐桌上的摆设则大有不同,无论你即将吃什么,都会帮你添置一副碗筷,外加一个汤匙,这样简单的配置,足以满足你所有的要求。中国人用筷子的功夫,常常吸引外国人。西方近年来兴起了“用筷热”,还出现专门教人使用筷子的“培训中心”。有的医学家认为,使用筷子能带动人体的 30 多个关节和50 多处肌肉,有助于手的灵巧和脑的发达。也有人说,中国人的手特别巧,与从小用筷子有很大的关系。 1.下列对材料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的筷子可以满足中国人用餐时的一切需求,不再需要别的餐具。 B.一双筷子可以传递中国人含蓄的情感,是中华文化的代表符号之一。 C.在亚洲,日本、韩国、朝鲜、越南等国的用筷风俗都是由中国传入的。 D.法国的餐桌非常讲究,不仅吃不同的东西餐具不一样,而且摆放也有规矩。 2.结合【材料三】的内容,简要分析“筷子”蕴含了哪些文化信息?
1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转身 李汉荣
①一转身,那个动人的身影就不见了。在人海里,想再次打捞到她,再次与她相遇,哪怕匆匆一瞬,都是不可能了。
②在都市、在广场、在车站、在机场、在大街、在超市、在乡野、在人流聚散的地方,我曾经有这种感受:转身,就是永别。
③那一次我在北京火车站等车。在拥挤的人流里,我不小心踩了右边的年轻人。我正准备道歉或接受责备,却看见转过来一张文雅谦和的脸,他说:“对不起,我挡着你了。”我竟然被感动了,只顾欣赏这张善良、有教养的脸,只顾欣赏这江南的表情,却忘了对他说声谢谢,把诚挚的心情告诉他。当我忽然记起,正要张口表达,人潮猛然涌了过来,一转身,我已找不到他,只看见攒动的人头,闪动的各色衣服……
④还记得那年春天,我一人在秦岭深处行走,山路两旁开满野花:灯芯花、野草莓花、苜蓿花、蒲公英花……路下面的小河,清澈如镜,温柔如绸,淙淙的水声像母亲轻唤谁的乳名。四周的群山,一律被松树、柏树、桦树和茂密灌木覆盖。闻着花香,听着水声,看着山色,我恍然似已进古代,入了那“拈花微笑”的仙境。正在此时,迎面走来一位小女孩,她头上插了几朵野花,手里拿着一束菖蒲,好看的脸上满是羞涩,浑身洋溢着纯真的自然气息。但我不便过分地注意她,我怕她受到惊吓。于是我停下来,给她让路,然后静静地看她远去,欣赏着她的背影,却记不清她的眼睛和脸究竟是什么样子,匆匆的一瞥里只看到“好看”的朦胧感觉。也许,或者是一定的,我这一生只有这一次和她相遇了,只有这一次,在她还是小女孩的时候,我突然感到十分的失落和惆怅。怎么办呢?我想多看她一眼,看仔细些。我想在记忆里逼真地收藏一个像野花一样纯真的秦岭女孩。这也许是她一生里最生动的瞬间,我记起了泰戈尔的诗句:“你不知道你是多么美丽,你像花一样盲目。”我情不自禁地转过身来,沿着小女孩走的方向走着,走到山路转弯的地方,出现了个三岔路口。我已经无法知道小女孩走进了哪一条路径。就那么一转身,她消失在命运的路径,也许就是我此生永远都不能踏上的路径……
⑤冬天,已经很冷了,西伯利亚寒流远道而来,遭遇袭击的当然是穷人,最可怜的是乞丐。乞丐不多,但不多的乞丐也常常有力地触动和唤醒我们冬眠的良心。在南大街路口,我看见一位衣服褴褛的中年乞丐。_____________。我急忙赶回家,拿上我去年穿过的那件防寒服给他。可是来到南大街,已看不见他,于是我在东大街找他,又在北大街找他,都没有找到。最后我来到丁字路口,还是没有找到他,却遇到了一个老年乞丐,一转身,苦难转换了方向,交换了背影,但苦难的身份没
有改变,都是苦难。于是我把防寒的衣服披在了这位贫苦的老人身上,希望他下降的体温能稍稍回升,希望降温的人性能稍稍回升。我由此想到亚洲的穷人,非洲的穷人,全世界的穷人,想到徘徊在文明大街上的那些孤苦身影,一转身,他们到哪里去了?而文明,你能否追上去,轻轻拉起那褴褛的衣襟,或者握着那空空的手,仔细看看他们的眼睛?他们到哪里去了,一转身?
⑥一转身,车窗外的河流已经不知去向;一转身,门前的那只鸟不见踪影;一转身,天上的那座虹桥已经悄然消失;一转身,水里的鱼已经没入深渊;一转身,父亲已经走远,新垒的坟上,墓草青青……
⑦旭日一转身变成落日,青丝一转身变成白发,爱情一转身变成婚姻,诗一转身变成散文,羊群一转身变成毛衣……等一等,等一等,能否再转回来? 1.根据文章内容,填写表格。 他人的行“我”的心地点 “我”的行为 为或反应 理 ①___ 秦岭深处 不小心踩了文雅谦和右边的年轻地道歉 人 ②___ 静静地远去 感动 ③___ 南大街/ 希望 ④___ 路口 2.中第④段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其表达作用。
路下面的小河,清澈如镜,温柔如绸,淙淙的水声像母亲轻唤谁的乳名。 3.“转身”的含义是什么? 结合原文和下面的名句,谈谈你对“转身”的看法。
停留是刹那,转身即天涯。——白落梅
用一秒钟转身离开,用一辈子去忘记。——三毛
我们可以转身,但是不必回头,即使有一天,发现自己错了,也应该转身,大步朝着对的方向去,而不是一直回头怨自己错了。——刘墉
七、选择题
12. 下列对《昆虫记》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昆虫记》融作者毕生研究成果和人生感悟于一炉,以人性关照昆虫,用虫性反观社会人生,将昆虫世界化作供人类获得知识、趣味、美感和思想的美文。 B.《昆虫记》是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花了足足30年时间写就的十二卷本文学巨著,被誉为“昆虫的史诗”。
C.作者通过仔细观察后,深刻地描绘了多种昆虫的生活,真是地记录了昆虫的本能、习惯、活动、婚恋、繁衍和死亡,种种描写无不渗透着作者对人类的思考,睿智的哲思跃然纸上。
D.《昆虫记》行文活泼,语调轻松诙谐,情趣盎然,法布尔也被罗曼?罗兰称为“掌握田野无数小虫子秘密的语言大师”。
八、名著阅读
13. 名著阅读。
(1)填空:《红星照耀中国》又名《__________》,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一部纪实作品、全书共12篇,写了两个层面的事实:一是作者1936年6月至10月采访“红色中国”的过程;二是:______________。
(2)阅读《红星照耀中国》后,你一定从中获得了精神营养,写出书中你最敬佩(喜欢)的一个人,并简要说说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语言表达
14. 在《转身》一文的第⑤段的横线上,加上一段对乞丐的外貌、动作、神态描写。 冬天,已经很冷了,西伯利亚寒流远道而来,遭遇袭击的当然是穷人,最可怜的是乞丐。乞丐不多,但不多的乞丐也常常有力地触动和唤醒我们冬眠的良心。在南大街路口,我看见一位衣服褴褛的中年乞丐。_______。我急忙赶回家,拿上我去年穿过的那件防寒服给他。可是来到南大街,已看不见他,于是我在东大街找他,又在北大街找他,都没有找到。最后我来到丁字路口,还是没有找到他,却遇到了一个老年乞丐,一转身,苦难转换了方向,交换了背影,但苦难的身份没有改变,都是苦难。于是我把防寒的衣服披在了这位贫苦的老人身上,希望他下降的体温能稍稍回升,希望降温的人性能稍稍回升。我由此想到亚洲的穷人,非洲的穷人,全世界的穷人,想到徘徊在文明大街上的那些孤苦身影,一转身,他们到哪里去了?
而文明,你能否追上去,轻轻拉起那褴褛的衣襟,或者握着那空空的手,仔细看看他们的眼睛?他们到哪里去了,一转身?
要求①符合文章情境和人物身份。②运用一种修辞手法。③不少于120字。
15. 阅读文字,按要求作文。
成长路上,有许多让我们感到快乐的事情。取得了令自己满意的成绩时你会快乐;坚持梦想并为之付出努力时你会快乐;为别人付出爱心时你也会快乐……生活中快乐的来源有许多,你的快乐来自何方呢?
请以“快乐来自_____”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将标题补充完整;(2)字数不少于600字;(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