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用图解法表示下列概念间的关系。 1.A 船 B 轮船 C 货船
答:这几个概念间的关系可用图表示为:
2.A 泰山 B 山东 C 中国 D 联合国 答:可用图表示为:
3.A 词 B 褒义词 C 贬义词 D 合成词
4.A 现代化 B 社会主义现代化 C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答:可用图表示为:
5.A 石拱桥 B 卢沟桥 C 拱形桥洞
6.A 小说家 B 戏剧家 C 诗人 D 文学家 答:可以用图表示为:
七、将具有下图所示关系的概念分别填入图中
3.
九、下列语句作为定义是否正确?为什么?
1.货币是商品,但不是一般商品。 答:不正确。第一个分句犯了“定义过宽”的错误;第二个分句犯了 “否定式定义”的错误。 2.战争就是战争,战争是残酷无情的。 答:不正确。第一句“同语反复”;第二个分句“定义过宽”。
3.教师是辛勤的园丁。 答:不正确。用了比喻。
4.商品是用货币作交换手段的劳动产品。
答:不正确。“定义过窄”。
5.语素是最小的表达一定意义的语言单位。
答:正确。符合定义规则。
6.句子是表达一定意义的语言单位。 答:不正确。“定义过宽”。
7.正方形是四边相等的平面几何图形。
答:不正确。“定义过宽”。
8.健康就是没有疾病。
答:不正确。犯了“否定式定义”的错误。
十、下列语句作为划分是否正确?为什么?
1.把句子分为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等。
答:这是个分解,不是划分。
2.民主革命有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领导的新 民主主义革命。
答:这是个正确的划分,符合规则。
3.商品可分为优质商品、劣质商品、畅销商品、滞销商品等。 答:不正确。“划分根据不同一”。同时还犯有“子项相容”、“子项未 尽”等错误。
4.这次公审的罪犯有工人、农民、干部、学生和高干子弟。 答:不正确。“划分根据不同一”、“子项相容”。
5.一望无际的田野上长满了棉花、花生和粮食作物。 答:不正确。“越级划分”,“棉花”、“花生”是“经济作物”,与“粮
食作物”并列的应是“经济作物”,而不是“棉花”、“花生”。
6.所有学校,包括大学和中学,都要开展素质教育。 答:不正确。“子项未尽”,缺少子项“小学”。
7.市场分为国际市场、国内市场、农贸市场、资本主义市场、社会 主义市场和超级市场。 答:不正确。“划分根据不同一”:“国际市场、国内市场”与“农贸 市场”、“资本主义市场、社会主义市场”分别用了三个不同根据。而且“农 贸市场”的并列子项没出现、犯了“子项不全”的错误。
8.划分由三要素组成:划分的母项、划分的子项和划分的根据。按
划分的不同层次,划分可分为一次划分和连续划分。
答:第一句话是个分解不是划分。第二句话是个正确的划分。
第四章 P113
第七章 P203
一、下述议论是否违反逻辑的基本规律?如违反,说明违反了什么规律。 1.金人王若虚云:“或问文章有体乎?曰:无。又问无体乎?曰:有。
然则果如何?曰:定体则无,大体则
有。”
答:不违反。王若虚对同一对象“文章”从不同方面作出不同的断定, 并不违反逻辑规律。
2.任何人的话都不能信。
答:这句话包含如下逻辑矛盾:任何人的话都不能信,包含了“任何
人的话都不能信”这句话本身也不能信,即包含了对自身的否定,这就违 反了不矛盾律。
3.有的人拼命追求轻松。 答:这句话包含逻辑矛盾:“拼命”即“不轻松”,要“轻松”就不能 “拼命”,“拼命”与“追求轻松”不能共存。这句话是自相矛盾的,违反了不矛盾律。
4.说“如果一个人是年满十八岁的公民,那么他有选举权”,这显然
是不对的;说“有人是年满十八岁的公民,但他没有选举权”,这同样是不对的。
答:前者是“如果p,那么q”的形式,后者是“p 并且非q”的形式,
二者是不同真、不同假的矛盾关系,对二者都加否定,自相矛盾,违反不 矛盾律。
5.甲问:“该犯是否可判缓刑?” 乙答:“对该犯判决过重了些。”
答:乙对甲的回答违反了同一律,犯“答非所问的”错误。
6.一个美国人问一个华侨:“你是日本人,还是韩国人?”这个华侨 拍着胸膛说:“我是中国人!”
答:美国人的问话是个虚假二支选言命题,遗漏了真支“你是中国人”, 而且语气中还有对中国人的轻视。正确的回答应是:“我既不是日本人,也 不是韩国人”,这是对虚假问题的拒绝。而华侨避免正面拒绝,直说:“我
是中国人”,表面上“答非所问”,实
则隐含了“我既不是日本人,也不是 中国人”的回答,并不违反同一律和排中律。
P205 例题
P206
4.据传,有一年元宵节,司马光夫人想上街去逛灯会,就跟司马光说: “我要去看花灯。”司马光说:“家中这么多灯,何必出去看?”司马光夫 人又说:“我不但要看灯,还想看游人。”司马光说:“家中这么多人,何必
出去看?”
请问,司马光为了阻止夫人上街游玩,使用了什么样的诡辩方法?
答:司马光为了阻止夫人上街游玩,故意混淆“花灯”和“灯”,“游
人”和“人”的概念,同时偷换了“看花灯”和“看灯”、“看游人”和“看 人”两对论题,违反了同一律。
P208 例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