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23长沙市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试卷

来源:一二三四网
2023长沙市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试卷

一、文言文

1.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景公之时

景公之时,雨雪①三日而不霁。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②。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闻之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③矣。”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者。令所睹于途者,无闻其乡;所睹于里④者,无闻其家;循国计数,无言其名。士既者兼月⑤ , 疾者兼岁。孔子闻之曰:“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

(节选自《晏子春秋》)

【注释】①雨(yù)雪:下雪。雨,落,降,用如动词。②陛:宫殿的台阶。③闻命:听到辞命。闻,听;命,辞命。④里:小于乡的行政单位,周代以二十五家为里。⑤兼月:两个月。兼,两倍的。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立有间/飞漱其间 B.乃令出裘发粟/征于色,发于声 C.令所睹于途者/道听途说 D.无言其名/名扬四海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3)结合原文,根据你的理解,晏子是如何劝说景公的? 2.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译注·富贵不能淫》)

(乙)陈果① , 字稚硕,乡试登唐文献榜第二甲,授兵部山海关主事。果慷慨,少与阮大成②友。大成中年流落,挈③妻子依之;及卒,果又以礼殡葬之,抚其子,择配,嫁其女。丙申,岁大祲④ , 果出粟赈饥。

(选自《新安县志》,有删改)

【注释】①陈果:明代新安县人(今深圳南头南山村人)。②阮大成:人名。③挈(qiè):带,领着。④岁大祲(jìn):这里指明神宗万历二十四年,新安县遇大旱,庄稼枯死,颗粒无收。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的词。

①父命之________ ②往之女家________ ③挈妻子依之________ ④及卒________ (2)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②果慷慨,少与阮大成友。

(3)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没有判断善恶、是非的标准。 B.甲文启示我们“大丈夫”要做到不因富贵、贫贱、威武而动摇。 C.孟子,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曾提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观点。 D.从表达方式看,甲文是议论文,乙文是记叙文。

(4)按甲文中孟子的标准,陈果是否可以称得上“大丈夫”?请谈谈你的看法。 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

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①问曰:‘天下恶

②乎定?’吾对曰:‘定于一③。’‘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④之?’对曰:

‘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⑤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⑥ , 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⑦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注释:①卒然:通“猝”,突然。②恶(wū)乎:怎样,如何。③一:统一④与:此处为归顺,随从之意.⑤悖(bò)然:此处形容禾苗蓬勃生长的样子,⑥人牧:管理民众的人,即统治者.⑦由:通“犹”。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委而去之________ ②亲戚畔之________ ③语人曰________

④就之而不见所畏焉________

(2)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停顿处用“/”线划开(限断2处)。 天 油 然 作 云 沛 然 下 雨 则 苗 悖 然 兴 之 矣 (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②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4)甲、乙两文表现了孟子怎样的主张?请结合两段文字内容分别做简要分析。 4.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回答下列各题。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①举________ ②拂________

(2)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3)概括回答“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中“是人”指的是哪一类人。 5.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① , 禽兽逼人。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②。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③焉。舜使益掌火④ , 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禹疏九河,瀹⑤济⑥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

(节选自《孟子•滕文公上》)

(注释)①不登:不成熟。②中国:中原地区。③敷治:治理。④掌火:主管用火。⑤瀹(yuè):疏导。⑥济:与后文的“漯”“汝”“汉”等均为水名。 (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举舜而敷治________ ②禽兽逃匿________

(2)尧在位时,遇到的灾害主要有哪两种?

(3)①禹采用了什么方法治水?②他最让人钦佩的是哪一点? 6.文言文阅读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

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①。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疗。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②。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③深了人意。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余作歌云: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是日剧饮④而归。

(选自苏轼《东坡志林》)

(注释)①相田:察看田地的好坏。②颖悟绝人:超过同辈,聪明过人。③辄:就。④剧饮:痛快喝酒。

(1)下列画线字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念无与为乐者/与之同游清泉寺 B.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遂往求疗 C. 书不数字/答谢中书书 D. 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2)给文中画线文字断句(限断三处)。

余 戏 之 曰 余 以 手 为 口 君 以 眼 为 耳 皆 一 时 异 人 也。 (3)请补写下面句子中省略的内容。

① /以纸画字,书不数字 ② /辄深了人意。

(4)下列选项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记承天寺夜游》全篇仅有八十多字,但是作者开篇所记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却十分详尽,表明这个时间背景对此文有着重要的意义。

B.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为写月光的传神之笔,短短数语,无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描绘了一个空明的月夜。

C. “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作者在众多景物中突出兰溪,在兰溪中又捕捉了溪水西流的特征,这是作者抒发情感的契机。

D. “休将白发唱黄鸡”中的“白发”指年老;“黄鸡”指“黄鸡催晓”,原指对年华易逝的感伤。此句意思是感伤时光流逝人易老,告诫人们要珍惜时光。 (5)苏轼一生豁达,请结合甲乙两文的内容进行阐述。 7.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镜喻

五官莫明于目面有黑子而目不知乌在其为明也?目能见物,而不能见吾之面,假于镜见焉。镜之贵,不知目;镜不求于目,而目转求于镜。然世木尝以镜之助目,而咎目之失明。镜何负于目哉!

客有任目而恶镜者,曰:“是好苦我,吾自有目,乌用镜为?”久之,视世所称美人,鲜当意者,而不知己面之黑子,泰然谓美莫己若。左右匿笑,客终不悟。悲夫!

(选自清代钱大昕的《潜研堂文集》)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而不能见吾之面/面山而居 B.假于镜而见焉/且焉置土石 C.泰然谓美莫已若/未若柳絮因风起 D.镜何负于目哉/负势竞上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

五 官 莫 明 于 目 面 有 黑 子 而 目 不 知 乌 在 其 为 明 也 (3)读完本文,你悟出了什么做人的道理? 8.阅读选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空乏其身________ ②行拂乱其所为________ ③入则无法家拂士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②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3)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主要讲了两个问题:如何造就人才,如何治理国家。这两方面相互印证,相辅相成。

B.文章开头先用六位名君贤臣的事例来引出论题,同时也为进一 步的论述提供了有力的事实论据。

C.第二段先反面论述磨难对人生的意义,再从正面论证没有忧患的危害性,全面地阐述了中心论点。

D.文中用“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高度概括地揭示了磨难和挫折对于一个人成才的积极意义。

9.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答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孟子名轲,________时期思想家,________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2)下列表述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百里奚举于市和愿为市鞍马中的“市”都是集市的意思。

B.饿其体肤中的“饿”和空乏其身的“空”,两个字的用法相同,都是意动用法。 C.“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的翻译是表现在脸上,体现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 D.“法家拂士”“敌国外患”是从主客观两方面论述一个国家兴盛必备的两个因素。 (3)第1段中的“举”和“发”有何异同?

(4)“生于忧患”激励了很多人战胜磨难,但历经忧患就一定能让人走向成功吗?请谈谈你的理解。

(5)请自拟一副对联,表达你对本文的理解或感悟。(每联不少于5字) 10.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比患而死于安乐也。 (1)孟子是 时期的思想家。 (2)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空乏其身 ②衡于虑

(3)开头提到六位古圣先贤从贫贱走向成功的事迹属于哪种论证方法?从中可以归纳出怎样的结论?

(4)“人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请说说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 (5)“生于忧患”激励了很多人,战胜磨难但历经忧患就一定能让人走向成功吗?请谈谈你的理解。

11.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卖蒜老叟

南阳杨二相公精于拳术,每至演武场传授枪棒,观者如堵。一日,有卖蒜叟,咳嗽不绝声,旁睨①而挪揄②之。杨大怒,招叟至前,以拳打砖墙,陷入尺许,傲之曰:“叟能如是乎?”叟日:“君能打墙,不能打人。”杨骂曰:“老奴能受我打乎?打死勿怨!”叟笑曰:“垂死之年,能以一死成君之名,死亦何怨!”老人自缚于树,解衣露腹。杨故取势于十步外,奋拳击之。老人寂然无声,但见杨双膝跪地,叩头曰:“晚生知罪矣。”拔其拳,已夹入老人腹中,坚不可出。

(选自《子不语·卷十四·卖蒜叟》)

【注】①睨;眼睛斜着看。②揶榆:出言嘲笑、讽刺。 (1)下列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叩石垦壤 叩头曰:“晚生知罪矣。” B.杂然相许 陷人尺许 C.以君之力 君能打墙,不能打人。 D.惧其不已也 已夹入老人腹中 (2)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能以一死成君之名,死亦何怨! (3)这个故事带给我们什么启示? 12.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北冥有鱼 庄子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水击三千里________

②抟扶摇而上者________ ③怒而飞________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②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子笔下的大鹏是一个硕大无比、力大无穷、志存高远、善借长风的形象。 B.文章想象雄奇瑰丽,多用对偶句,造成铺排效果,文章气势磅礴。

C.庄子借助鲲鹏的寓言说明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条件的,他们的活动都是有所凭借的。

D.文章开头先用夸张手法来突出鲲鹏极大,后用比喻大鹏奋起而飞,翅膀像悬天之云,神奇壮美,充满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参考答案】

一、文言文 1.C

解析: (1)C

(2)婴闻之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

(3)晏子从大处入手,巧妙运用古代贤君的做法进行侧面暗示,使景公顿悟。(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分析】(1)A. 立有间/飞漱其间(间:一会儿,顷刻/之间,中间);B. 乃令出裘发粟/征于色,发于声(发:发放/显现,显露);C. 令所睹于途者/道听途说(途:道路,路上/道路,路上);D. 无言其名/名扬四海(名:姓名/名声)。故选C。

(2)语句“婴闻之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的意思是:我听说古代贤德的国君,自己吃饱且知道百姓的饥饿,自己穿暖且知道百姓的寒冷,自己安逸且知道百姓的劳苦。据此,正确的句读是:闻之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

(3)本文讲述了春秋末期齐相晏子委婉劝谏景公推己及人,关注天下贫苦百姓,抚恤生民的故事。晏子首先用“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从治国的角度来对景公进行侧面暗示,委婉含蓄地劝谏,使得景公醒悟并采取“出裘发粟与饥寒者”来抚恤民生。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故答案为:⑴C

⑵ 婴闻之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

⑶ 晏子从大处入手,巧妙运用古代贤君的做法进行侧面暗示,使景公顿悟。(意思相近即可)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一词多义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注意平时对常用文言词语的理解和掌握,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句进行分析理解,要逐项进行审读,仔细辨析。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理解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现代语法特点进行断句,注意题干的限制要求。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的阅读理解,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结合相关的语句进行回答。 【参考译文】

景公在位时,雪下了好几天却不转晴。景公穿着用狐狸腋下白毛做的皮衣,坐在正堂前的台阶上。晏子进宫谒见,站了一会儿,景公说:“奇怪了!雨雪下了好几天,可天气却不寒冷。”晏子回答说:“天气不冷吗?”景公笑了。晏子说:“我听说古代贤德的国君,自己吃饱且知道百姓的饥饿,自己穿暖且知道百姓的寒冷,自己安逸且知道百姓的劳苦。现在你不知道。”景公说:“说得好!我听从您的教诲了。”(他)于是发令拿出大衣和粮食给饥寒交加的人。命令:在路上见到的,不必问他们是哪乡的;在里巷见到的,不必问他们是哪家的;巡视全国统计数字,不必记他们的姓名。已有职业的人发给两个月的粮食,病困的人发给两年的粮食。孔子听到后说:“晏子能阐明他的愿望,景公能实行他认识到的德政。”

2.C

解析: (1)命:教导,训诲;女:同“汝”,你;妻子:妻子和孩子;及:等到,到了 (2)①得志,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②陈果性格豪爽,崇节,少年时和阮大成结为朋友。 (3)C

(4)陈果是“大丈夫”。因为孟子认为,大丈夫应该坚守仁礼义。乙文重陈果崇节,在好友一家落难来投奔时,热情收留并妥善安顿;在家乡百姓遭遇旱灾时,他体恤乡亲开仓赈济。这就是有“仁”有“义”的“大丈夫”。

【解析】【分析】(1)此题注意古今异义词,命:教导,训诲。妻子:妻子和孩子。通假字词,女:同“汝”,你。

(2)①句关键词:得:实现。志:志向。由:遵循。②句关键词:少:少年。成友:结为朋友。(3)C.孟子是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故选C。

(4)甲文,孟子提出真正的大丈夫之道。就是他那流传千古的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怎样做到?那就得“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意思是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乙文,陈果尽心尽力帮助好友阮大成渡过难关;在庄稼枯死,颗粒无收时,陈果开仓拿出粮食,帮助百姓赈饥。这些行为体现了他的“仁义”。因此陈果可以称得上“大丈夫”。

故答案为:⑴ ①命:教导,训诲 ;② 女:同“汝”,你 ;③ 妻子:妻子和孩子 ;④ 及:等到,到了

⑵ ①得志,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②陈果性格豪爽,崇节,少年时和阮大成结为朋友。 ⑶ C

⑷ 陈果是“大丈夫”。因为孟子认为,大丈夫应该坚守仁礼义。乙文重陈果崇节,在好友一家落难来投奔时,热情收留并妥善安顿;在家乡百姓遭遇旱灾时,他体恤乡亲开仓赈济。这就是有“仁”有“义”的“大丈夫”。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⑵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注意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揣摩选项正误。

⑷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题关键是了解文章内容,找出描写人物的语句与相关事件,然后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 【参考译文】

甲文: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这哪能算是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训导他;女子出嫁时,母亲训导她,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丈夫!’把顺从当作正理,是妇人家遵循的道理。(公孙衍、张仪在诸侯面前竟也像妇人一样!)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迷乱他的思想,贫贱不能改变他的操守,威武不能压服他的意志,这才叫作大丈夫。”

乙文:陈果,字稚硕,乡试中考,获唐文献榜第二甲进士,被任命为兵部山海关主事。陈果性格豪爽,崇节,少年时和阮大成结为朋友。阮大成在中年时,家中败落,流落异乡,带领老婆儿女,来南山投奔陈果。等阮大成不幸逝世,陈果又以礼殡葬他,抚养他的子女成长;待阮大成子女长大后,还张罗帮忙择配成家。万历二十四年,新安县发生罕见干旱,庄稼枯死,颗粒无收,陈果开仓拿出粮食救济饥民。 3. (1)放弃(舍弃、丢下);同“叛”,背叛;告诉;靠近 (2)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津然兴之矣

(3)①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②如果有一个不喜欢杀人的国君,那么,天下的老百姓都会伸长脖子期待着他来解救了。 (4)甲、乙两文都表现了孟子施行“仁政”(或“仁爱”“人和”等)的主张。甲文运用对比、排比等手法,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利的决定性作用;通过列举“城”“池”“兵革”“米粟”的情况,形成排比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乙文运用比喻来说理,把天下之民归附不嗜杀人者,比作“水之就下”,以此来阐述“仁政”的主张。

【解析】【分析】(1)其中:委而去之:意思是弃城而逃。委,放弃。畔:是通假字,同“叛”,背叛。

(2)这句话的意思是:一旦天上乌云密布,哗啦哗啦下起大雨来,禾苗便会蓬勃生长起来。据此可断句为: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津然兴之矣。

(3)本题注意以下关键词:域:这里用作动词,是限制的意思。以:凭借。封疆之界:划定的边疆界线。封,划定。疆,边疆。界,界限。固:巩固。国:国防。山溪:山河。险:险要。领:即脖子。

(4)本题甲文中心论点即篇首两句“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提出三个概

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文章最后先用三个形式相同的否定定句说明“域民”、“固国”、“威天下”不能仅靠“天时”与“地利”的条件,从反面进一步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作者正面意思就包含在下面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个论断里。这里所说的“道”,就是“仁政”。这个论断指出了“人和”的实质。接着又进一步推论,指出“寡助之至”会众叛亲离,而“多助之至”则天下归顺。一反一正,对比鲜明。最后以“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作结,将“人和”的重要意义论说得十分透彻,深化了文章的中心。乙文以孟子见过梁襄王之后,向人转述他与梁襄王对答的情况,表现了主张“仁政”“王道”的一贯思想。孟子与梁襄王的应对中,孟子先以天上雨水比喻君泽,后以地上流水比喻民心,相互关联,又各赋其义,既自然又新颖,既为人熟知又让人深感贴切,这不仅鲜明地表明了孟子的观点,还表现出他高超的谈话艺术。所以说甲、乙两文都表现了孟子施行“仁政”(或“仁爱”“人和”等)的主张。

故答案为:⑴ 1、放弃(舍弃、丢下) 2、同“叛”,背叛 3、告诉 4、靠近 ⑵ 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津然兴之矣

⑶ ①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②如果有一个不喜欢杀人的国君,那么,天下的老百姓都会伸长脖子期待着他来解救了。

⑷ 甲、乙两文都表现了孟子施行“仁政”(或“仁爱”“人和”等)的主张。甲文运用对比、排比等手法,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利的决定性作用;通过列举“城”“池”“兵革”“米粟”的情况,形成排比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乙文运用比喻来说理,把天下之民归附不嗜杀人者,比作“水之就下”,以此来阐述“仁政”的主张。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注意对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和古今异义的掌握。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理解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现代语法特点进行断句,注意题干的限制要求。

⑶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⑷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抓关键语句,理清文章的思路,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理解。 【附参考译文】 甲: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啊。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

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不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其他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条件,去攻打那连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会胜利。 乙:

孟子进见梁襄王,出来后,告诉人说:“(梁襄王)远远看上去不像个国君的样子,走近他也看不到有什么使人敬畏的地方。(见了我后)突然问我:‘天下要怎样才能?’我回答说:‘要统一才会。’‘谁能统一天下呢?’我又答:‘不喜欢杀人的国君能统一天下。’‘有谁愿意跟随不喜欢杀人的国君呢?’我又答:‘天下的人没有不愿意跟随他的。大王知道禾苗生长的情况吗?当七八月间天旱的时候,禾苗就干枯了。一旦天上乌云密布,哗啦哗啦下起大雨来,禾苗便会蓬勃生长起来。这样的情况,谁能够阻档的住呢?如今天下的国君,没有一个不喜欢杀人的。如果有一个不喜欢杀人的国君,那么,天下的老百姓都会伸长脖子期待着他来解救了。如果真的像这样,老百姓归服他,就像雨水往低处奔流一样,这哗啦哗啦汹涌势头,谁能阻档的住呢?’” 4. (1)选拔、任用;同“弼”,辅佐

(2)①用来使他的内心受到震撼,使他性情坚韧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②内心困扰,思虑阻塞,这以后才能奋起。

(3)经受艰苦磨炼(磨难)之后能成就大业的人。

【解析】【分析】(1)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的意思是“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举”的意思是“选拔、任用”;“入则无法家拂士”的意思是“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拂”同“弼”,意思是“辅佐”。

(2)此题要注意“动”“忍”都是使动用法,“衡(通‘横’,梗塞,不顺)”“作(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3) “是人”在文中指“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这类人,用自己的话概括就是“受艰苦磨炼之后,能够成就不平凡事业的人”。选自《孟子》 作者:孟子及其弟子 年代:战国 故答案为:⑴ 选拔、任用;同“弼”,辅佐

⑵ ①用来使他的内心受到震撼,使他性情坚韧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②内心困扰,思虑阻塞,这以后才能奋起。

⑶ 经受艰苦磨炼(磨难)之后能成就大业的人。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注意对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和古今异义的掌握。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

理解。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重点语句的理解,要求考生整体格感知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联系上下文的内容进行分析理解。 【附参考译文】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用来使他的内心受到震撼,使他性情坚韧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内心困扰,思虑阻塞,这以后才能奋起;(别人)把愤怒表现在脸上,怨恨吐发于言语之中,这样(你)才能明白。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如果没有与之相匹敌的国家和外来国家的忧患,国家常常会灭亡。这样以后就才知道,忧愁患害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5. (1)选拔,任用;躲藏 (2)洪水泛滥和禽兽大量繁殖。

(3)①疏通治理河道,将水导入长江、大海。 ②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敬业精神。

【解析】【分析】(1)“举舜而敷治”翻译为“选派舜统领治理工作”,“举”意思是“选拔,任用”。“禽兽逃匿”翻译为“禽兽逃散藏匿”,“匿”意思是“躲藏,藏匿”。

(2)文段开头写到尧在位时“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说明当时的灾难一个是洪水带来的祸患,一个是禽兽的大量繁殖导致人们歉收,生命安全也得不到保障。据此作答。

(3)尧面对泛滥的洪水,于是选派禹来统领治理工作。禹疏浚九条河道,疏通济水漯水而注入大海;挖掘汝水汉水,开掘淮水泗水,疏导入长江。这样水患得以解决。禹将全部精力放在治理水患上,“三过其门而不入”一句充分体现了他的无私奉献精神。据此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⑴① 选拔,任用 ;② 躲藏 ⑵ 洪水泛滥和禽兽大量繁殖。

⑶ ①疏通治理河道,将水导入长江、大海。 ②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敬业精神。

【点评】⑴此题考查的是文言词语的意思。做题时要疏通文意,先把句子翻译正确,再解释字词意思,所要注意的是,在字词本义与句中意思有所差别时,最好本义和句中意都要写出来。

⑵此题考查的是从文中搜集信息的能力。注意结合重点句子的理解作答。

⑶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的理解。注意通读全文,把握文意,结合文章内容的理解,用简洁的语言概述。 【附参考译文】

在尧那个年代,天下还不太平,大水横溢,四处泛滥成灾。草木茂盛,鸟兽繁殖成群,五谷歉收,禽兽威胁人类安全。兽蹄鸟迹的痕迹,中原随处可见。只有尧一人为此忧虑,

他选派舜统领治理工作。舜命令伯益掌管火政,伯益放火焚烧山林沼泽的草木,使禽兽逃散藏匿。禹又疏浚九条河道,疏通济水漯水而注入大海;挖掘汝水汉水,开掘淮水泗水,疏导入长江,然后中原地区才能够耕种天地。在这个时候,禹在外地八年,多次经过自己的家门都没进去。

6.C

解析: (1)C

(2)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 (3)我(苏轼、吾、余、人);庞安常 (4)D

(5)甲文苏轼被贬谪黄州,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但他所表现出的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的豁达(但他却有欣赏月色的闲情逸致)。乙文亦是他被贬黄州期间,他借溪水西流来表达人生可以再少年,不必为时光流逝而感伤(与庞安常交友并同游清泉寺,兴致极高,全不在意自己被贬的遭遇),也可见他的豁达。

【解析】【分析】(1)考查对文言文一词多义的理解辨析。A.与:均翻译为“和”;B.遂:均翻译为“于是、就”;C.书:写 /书:书信;D. 许:均表约数,表示大约的数量,译为“上下,左右”; 故选C。

(2)考查文言文划分朗读节奏的能力。划分朗读节奏,要把握好句子的内容,划分出词语的意义单位,及主谓成分,不要把表达同一意思的词语划开。也可先进行语句翻译,根据翻译,结合语境和文章大意来划分。本句翻译为:我和他开玩笑说,我用手当嘴巴,你用眼当耳朵,我俩都是当代的怪人。根据题干要求“限断三处”,可知正确的划分为“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

(3)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人物辨识。解答时,要结合文章内容,联系句子上下文进行分析。联系上下文“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疗。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可知是作者去找庞安常诊病,因为他耳聋所以作者用在纸上写字的方法与其交流,写不了几个字,庞安常就能够懂得他的意思。由此可知“书不数字”的人是指苏轼本人,“辄深了人意”的是庞安常。据此作答即可。

(4)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重要信息的提取。解答时要全面把握文章内容,将每个选项放入文本中进行比较辨析。D.“此句意思是感伤时光流逝人易老,告诫人们要珍惜时光”表述有误,联系上下文可知,此处作者是反其意而用之,希望人们不要徒发自伤衰老之叹。故选D。

(5)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思想感情的把握。解答时,要结合文中能够表达诗人思想感情的诗句分析作答。甲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现了苏轼虽然被贬谪黄州,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但他所表现出的是欣赏月色的闲情逸致和乐观对待人生低谷的豁达之情。乙文也是在他被贬黄州期间所著,在“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的诗句中他借溪水西流来表达人生可以再少年,不必为时光流逝而感伤。全文还记叙了他与庞安常交友并同游清泉寺,“剧饮而归”的极高兴致,表现出了他全不在意自己被贬遭遇的乐观豁达。据此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⑴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文言词语的用法和含义是中考的常考题,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常见,有些词所包含的意义不只一个,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表示不同

的意思;

⑵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⑶我(苏轼、吾、余、人);庞安常; ⑷ D;

⑸甲文苏轼被贬谪黄州,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但他所表现出的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的豁达(但他却有欣赏月色的闲情逸致)。乙文亦是他被贬黄州期间,他借溪水西流来表达人生可以再少年,不必为时光流逝而感伤(与庞安常交友并同游清泉寺,兴致极高,全不在意自己被贬的遭遇),也可见他的豁达。

【点评】⑴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文言词语的用法和含义是中考的常考题,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常见,有些词所包含的意义不只一个,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表示不同的意思;

⑵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⑶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⑷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结合相关的语句,分析选择即可; ⑸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要求学生要依据课内所学文言文知识点,疏通文意,翻译课文,把握文章具体内容。 【参考译文】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准备脱衣入睡,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照进来,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考虑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入睡,就一同在庭院里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的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院中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乙】离黄州东南三十里是沙湖,又叫螺蛳店。我在那里买了田地,因为去查田地的好坏,得了病。听说麻桥人庞安常善于医病,但是耳朵聋,就去他那里看病。庞安常虽然耳朵聋,可是聪明超过一般人,我用纸写字给他看,写不了几个,他就能够懂得我的意思。我和他开玩笑说:“我用手当嘴巴,你用眼当耳朵,我俩都是当代的怪人。”病好之后,我和他一同去游览清泉寺。清泉寺在蕲水县城外两里左右。那里有个王羲之的洗笔池,池水很香很甜,下方靠近兰溪,溪水倒向西流。我因此作了一首诗歌:山下兰芽儿,短短的,浸在溪水里,松林里沙子路上好干净,没有污泥。傍晚的雨潇潇下,子规鸟正在鸣啼。谁说人老了就不可能再青春年少呢?请你看看那兰溪水吧,还能流向西!在晚年的时光中不要只是去感慨时光易逝。 这一天,我们喝得痛快了才回去。

7.C

解析: (1)C

(2)五 官 莫 明 于 目 / 面 有 黑 子 / 而 目 不 知 / 乌 在 其 为 明 也。

(3)示例:①人应有自知之明,人应借助外力,对自己有个清醒的全面的理解。②告诉人们要善于通过借鉴,发现自己的缺点,看到自己的不足。③要多听取别人的意见,以人为镜,才能正确认识自己,保持清醒头脑。④人应该谦虚谨慎,不能自以为是。 【解析】【分析】(1)A.脸 / 面对。 B.语气助词,相当于“呢”/ 代词,哪里。 C.都解释为:比得上。 D.辜负 / 凭借。故选C。

(2)结合文章内容,这句话的意思是:五官中没有哪一个比眼睛更明察的,脸面上有黑痣,眼睛却看不到,它的明察表现在哪里?据此可断句为:五官莫明于目/面有黑子/而目不知/乌在其为明也。

(3)本题考查理解文章蕴含的道理。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阅读全文,了解内容,抓住关键语句“目能见物,而不能见吾之面,假于镜见焉”,这是人的眼睛最大的缺点。从“多听取别人的意见,以人为镜”“自知之明”“不能自以为是”“正确认识自己”等角度回答即可。 故答案为:⑴ C;

⑵五 官 莫 明 于 目 / 面 有 黑 子 / 而 目 不 知 / 乌 在 其 为 明 也;

⑶示例:①人应有自知之明,人应借助外力,对自己有个清醒的全面的理解。②告诉人们要善于通过借鉴,发现自己的缺点,看到自己的不足。③要多听取别人的意见,以人为镜,才能正确认识自己,保持清醒头脑。④人应该谦虚谨慎,不能自以为是。

【点评】⑴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文言词语的用法和含义是中考的常考题,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常见,有些词所包含的意义不只一个,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表示不同的意思;

⑵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断句的能力。本题考查句子停顿。作答时,一定要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来划分停顿。有了一定的积累以后可以根据语感直接作答;

⑶本题考查短文所蕴含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附参考译文】

五官中没有哪一个比眼睛更明察的,脸面上有黑痣,眼睛却看不到,它的明察表现在哪里? 眼睛可以看见(其他)物体,却看不见自己的脸,于是用镜子来看(自己的脸)。镜子的宝贵不如眼睛,但镜子不需要借助于眼睛,而眼睛却要借助于镜子。然而世人不曾因镜子帮助了眼睛就责怪眼睛失去了明察。镜子有什么对不住眼睛的地方呢!

有一位客人只信任眼睛而讨厌镜子,说:“这(镜子)使我好难受,我自有眼睛,何必要用镜子呢?”时间长了,他看世间赞许的美人,很少合自己意的,却不知道自己脸上的黑点,安然自得地认为没有谁比自己更漂亮。周边的人都偷偷地笑(他),他却一直不能醒悟,可悲呀!

8.C

解析: (1)财资缺乏;违背;指在国内

(2)①一个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表现在脸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②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国家和外来国家的忧患,这个国家往往会被灭亡。 (3)C

【解析】【分析】(1)注意:空乏: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穷困。空:穷,财资缺乏。拂,违背,不顺。入:动词活用作状语,在国内。

(2)本此题中要注意:恒:常常,总是。过:犯过错,犯过失。困于心:在内心里困惑。衡于虑:思虑堵塞。衡,同“横”,梗塞,指不顺。入:动词活用作状语,在国内。法家:坚守法度的大臣。拂士: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拂,同“弼”,辅佐。出:动词活用作状语,在国外。外患:来自国外的祸患。

(3)C.“第二段先反面论述磨难对人生的意义,再从正面论证没有忧患的危害性”表述错误,应该是“先正面论证,后反面论证”。故选C。 故答案为:⑴财资缺乏;违背;指在国内;

⑵①一个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表现在脸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②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国家和外来国家的忧患,这个国家往往会被灭亡; ⑶C。

【点评】⑴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学生一要注重平时的积累,结合所学课文语境积累常用的实词的意思和所运用的具体语境以及所属词性或语法功能;二要关注所做试题选文的语境,以及所给比较选项的语境,在具体语境下理解比较,即可得出答案;

⑵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们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

⑶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结合相关的语句,分析选择即可。 【附参考译文】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任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任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任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任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这个人,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使他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使他受尽贫困之苦,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用来使他的内心受到震撼,使他性情坚韧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原来没有的才能。 一个人,常常发生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在内心里困惑,思虑阻塞.然后才能知道有所作为;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才能被人所知晓。(如果)一个国家,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和来自国外的祸患,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这样以后才知道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的道理了。

9.C

解析: (1)战国;儒 (2)C

(3)“发”是“起”,指被任用”;“举”是“被举用,被选拔”之意。

(4)不一定。因为造就人才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历经忧患属于客观因素,它在人的成长中确实起到重要作用,但不起决定作用,要想成功,主观努力才至关重要的,主客观条件结合才能造就人才。

(5)示例:出身卑微不知苦,历经磨难终有成。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积累。孟子,名轲,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被尊称为“亚圣”。

(2)A.有误,“百里奚举于市”,市:集市;“愿为市鞍马”,市:买。B.有误,饿:使……饥饿;穷:使……穷困。都是使动用法。C.正确。D.有误,“法家拂士”“敌国外患”是从国内和国外两方面论述一个国家兴盛必备的两个因素。故选C。

(3)本题考查词义的辨析。“发”是被任用的意思,而“举”有“被推举”的意思,有个推荐人在中间起着关键的作用。

(4)要求学生首先明确态度,不一定。然后根据成才的内因和外因说明理由。注意能够有理有据地把自己的观点说清楚讲明白。观点要鲜明,根据要真实有效。可举现实生活的实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如:虽然本文讲的是“生于优患,死于安乐”的道理,但历经忧患不一定能让人走向成功。 客观条件是外因,主观努力才是内因。

(5)本题考查学生拟写对联的能力。解答此类问题,必须了解拟写对联的有关知识(对联的特点,一是字数要相等;二是词性相当;三是结构相称;四是节奏相应;五是平仄相谐;六是内容相关),然后联系文章内容拟写。如:无敌国外患兴邦,有安遇享乐灭种。 故答案为:⑴战国;儒; ⑵C;

⑶“发”是“起”,指被任用”;“举”是“被举用,被选拔”之意;

⑷不一定。因为造就人才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历经忧患属于客观因素,它在人的成长中确实起到重要作用,但不起决定作用,要想成功,主观努力才至关重要的,主客观条件结合才能造就人才;

⑸示例:出身卑微不知苦,历经磨难终有成。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

⑵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结合题干和文章内容即可做出选择;

⑶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学生一要注重平时的积累,结合所学课文语境积累常用的实词的意思和所运用的具体语境以及所属词性或语法功能;二要关注所做试题选文的语境,以及所给比较选项的语境,在具体语境下理解比较,即可得出答案;

⑷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此题的答案比较。关键是能够有理有据地把自己的观点说清楚讲明白。观点要鲜明,根据要真实有效。可举现实生活的实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⑸本题考查学生拟写对联的能力。解答此类问题,必须了解拟写对联的有关知识,然后联系文章内容拟写。 10. (1)战国

(2)财资缺乏;同“横”,梗塞、不顺

(3)运用了举例论证,说明造就人才必须经历一番艰苦磨难,或逆境出人才。 (4)这句话从治理国家的角度,反面论证了中心论点。

(5)不一定。因为造就人才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历经忧患属于客观因素,它在人的成长中确实起到重要作用,但不起决定作用,要想成功,主观努力才至关重要的,主客观条件结合才能造就人才。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的是与孟子有关的文学常识。孟子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 (2)此题的两个字都是古今异义词,如“衡”:同“横”,梗塞、不顺。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3)一问,“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明显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二问,作者先列举六位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炼而终于担当大任的人的事例,证明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磨难可以促使人有新成就的道理。

(4) “人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这句是对历史上大量亡国事实的高度概括,是针对国君治国而言,告诫国君要居安思危,否则死于安乐。此句从治理国家的角度,反面论证了中心论点。全文只有此句是用来论证“死于安乐”的。

(5)此题的答案比较。关键是能够有理有据地把自己的观点说清楚讲明白。观点要鲜明,根据要真实有效。可举现实生活的实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答此题要辩证,切忌说法绝对。如虽然本文讲的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但历经忧患不一定能让人走向成功。客观条件的外因,主观努力才是内因。 故答案为:⑴ 战国

⑵① 财资缺乏 ;② 同“横”,梗塞、不顺

⑶ 运用了举例论证,说明造就人才必须经历一番艰苦磨难,或逆境出人才。 ⑷ 这句话从治理国家的角度,反面论证了中心论点。

⑸ 不一定。因为造就人才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历经忧患属于客观因素,它在人的成长中确实起到重要作用,但不起决定作用,要想成功,主观努力才至关重要的,主客观条件结合才能造就人才。

【点评】⑴本题考查作家作品的把握,注意明确孟子的朝代。

⑵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⑶本题考查论证方法的辨析及内容的把握,注意举例论证 、比喻论证、道理论证的辨析。结合语段内容,明确共同点,总结得出的结论。

⑷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把握,注意结合 “人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句意的理解,明确反面论证的内容。

⑸本体是观点表述题,注意明确观点,结合文章内容言之成理。 【附参考译文】

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用,管仲从狱官手里获释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海边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资财缺乏,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内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所不具有的能力。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被人们所了解。在国内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国家和外来的祸患,国家常常会灭亡。

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忧愁患害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11.C

解析: (1)C

(2)能用我的死成就你的名声,死有什么怨恨!

(3)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任何时候都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

【解析】【分析】(1)A敲打/磕。B同意、赞成/左右。C都是“你”。D停止/已经。 (2)本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和翻译能力,要求学生多读文章,掌握文意,尤其是重点词的翻译。以:用。怨:抱怨,怨恨。

(3)《卖蒜老叟》讲述的是这样一个道理:千万不要因为有一点成绩,有一些人夸奖你,你就以为自己当世无双了。要时刻虚心求教,不要目中无人。要知道,强中自有强中手,人上人,天外天,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故答案为:⑴C

⑵ 能用我的死成就你的名声,死有什么怨恨!

⑶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任何时候都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理解和辨析,要求考生注意平时对常用词语的积累,要结合具体的语句进行理解和辨析。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的阅读感受,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思想情感和主题思想,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作答。 【附参考译文】

南阳县有个叫杨二的,精通拳术,每天到演武场传授枪棒技法,观看的人十分多。有一天,有一个卖蒜的老人,咳嗽不断,他看了杨二的武艺后讽刺杨二。杨二听说后大怒,把老人叫过来,在他面前用拳头打砖墙,拳头陷入砖墙一尺多,然后傲然对老人说:“老头你能这样吗?”老人说:“你这样也就能打打墙壁,却不能打人。”杨二怒喝道:“老家伙你能让我打上一拳吗?被打死了不要怪我。”老人笑着说:“我一个老头都快要死了,如果用我的性命成全你的名声,死而无撼。”老人把自己捆在树上,脱掉衣服露出肚皮,杨二特意在十步外摆好姿势,举起拳头用力向老人打去。老人一点声音也没有发出,只看到杨二突然跪倒在地,向老人磕着头说:“晚辈知道自己错了。”杨二想拔出拳头,但是已经被夹在老

人的肚子里,动弹不得。杨二向老人哀求了很久之后,老人才把肚子一挺放开杨二,只见杨二已经摔得翻过一座桥了。老人慢慢背起他的蒜走了,一直到最后也不肯告诉大家他的名字。

12.B

解析: (1)击水,拍打水面;盘旋飞翔;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

(2)①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相吹拂的结果。②大鹏从高空往下看,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 (3)B

【解析】【分析】(1)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课外文言文的词语解释既要充分调动知识积累,回忆该词的常用义,还要结合上下文来判断。古今异义词,怒: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

(2) “野马”:春天林泽中的雾气。雾气浮动状如奔马,故名“野马”。尘埃:扬在空中的土叫“尘”,细碎的尘粒叫“埃”。生物:概指各种有生命的东西。息:这里指有生命的东西呼吸所产生的气息。几个词是赋分点。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3)B项里,文章并没有用到对偶句。

故答案为:⑴① 击水,拍打水面 ;② 盘旋飞翔 ;③ 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 ⑵ ①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相吹拂的结果。②大鹏从高空往下看,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 ⑶ B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⑵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注意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揣摩选项正误。 【附参考译文】

北方的大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鲲的体积,真不知道大到几千里;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鹏。鹏的脊背,真不知道长到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天边的云。这只鹏鸟呀,随着海上汹涌的波涛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南方的大海是个天然的大池。《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情的书,这本书上记载说:“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翅膀拍击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涛,海面上急骤的狂风盘旋而上直冲九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春日林泽原野上蒸腾浮动犹如奔马的雾气,低空里沸沸扬扬的尘埃,都是大自然里各种生物的气息吹拂所致。天空是那么湛蓝湛蓝的,难道这就是它真正的颜色吗?亦或是高旷辽远没法看到它的尽头呢?鹏鸟在高空往下看,不过也就像这个样子罢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