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积累与运用(26分)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学校开展了“何谓中国”'主题系列活动。你和同学小鲁、小元在一个小组,参加下面的活动。 【活动一“文化中国”优秀作品征集】 小鲁准备了一篇作品参加活动。
文传中华 泱泱华夏 追溯千年 .
万古河山 我们激情满怀 孕育出(绚 炫)烂的中华文化 新时代新征程 行走于神州大地 中华文化 文化的印记 丰富厚重的内(含 涵)
融入身边的点点滴滴 博大深邃的智慧
吃到舌尖上的满足 自强不息的精神
兼收并蓄的胸怀 .
刻入基因中的抑扬 天下大同的愿景
流进血脉里的婉转 都是我们立于世界的
穿越历史风雨 自信之基
依旧光彩容颜 力量之源
1 文中加点字的读音和括号中的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绚 shuò 含 xù B.炫 sù 含 chǔ C.炫 shuò 涵 chǔ D.绚 sù 涵 xù 2 请你联系上下文在横线处补写一句话。(2分)
【活动二“艺术中国”展览】 3 你们小组负责展馆布置。小元在下面四块展板上分别写了主题词,其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唱念做打,技艺精湛;生旦净丑,精彩纷呈。脸谱奇妙,唱腔婉转,人物表演惟妙惟肖,....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尽显世间百态。
B.书有五体,摇曳多姿;墨分五色,摹绘风流。舞文弄墨,彰显书画艺术的高雅志趣,体现....了中国人“天人合一”的哲学追求。
C.丝竹有韵,五音多情。曲如流水,悦耳动听;声若天籁,余音绕梁。或蕴超然物外之趣,....或表凛然傲骨之意,足以壮志抒怀。
D.一砖一瓦,筑精益求精之品;一榫一卯,显独具匠心之工。飞檐斗拱,是凝固的音乐,是....定格的舞蹈,寄托着浪漫的安身梦。
4 展馆出口处,小鲁在留言墙上写了一句感言:
中国艺术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是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对至真至美不懈追求的结果。 这句话有语病,请写出修改后的句子。(2分)
【活动三“书香中国”名著阅读交流】
5 在名著阅读交流会上,小元展示了下面两幅图。
小元:《西游记》这本书中、孙悟空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称谓,探讨他在不同阶段的称谓和具体表现,会让我们对“英雄”有更全面的理解。
你认为“美猴王”和“孙行者”哪个更具英雄气质?请结合名著内容简述理由。(4分)
图1美猴王 图2孙行者
【活动四 “青春中国”薪火赓续活动】
6.为参加活动,小鲁读完名著《红星照耀中国》《朝花夕拾》后,梳理了毛泽东主席和鲁迅先生青年时期的求学经历;小元查阅到一篇关于当代年轻人的新闻报道。 资料一 名著 《红星照耀中国》 人物 青年时期求学经历 毛泽东 16岁进湘乡县新式学堂学习——到长沙进入专为湘人办的中学学习半年——在公立高级商业学校学习一个月——在省立第一中学学习六个月——在湖南省立图书馆自修半年——19岁入湖南师范学校学习五年。 《朝花夕拾》 鲁迅 先后在南京两所学堂求学——在日本东京弘文学院“清国留学生速成班”学习——在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学医——弃医从文 资料二 苹果挂满枝头,葡萄卖得火爆……农民迎来了丰收节。
丰收的日子,和老乡们一样高兴的,还有科技小院里的年轻人,这些年轻人,是来自农业大学的研究生。他们住在农家院,吃着农家饭,一年四季和农民一起干农活。有人调侃,在村里读了个研究生;但更有人称赞,这群年轻学生眼里有光
15年来,他们把课堂、实验室搬到田间地头,把技术送到农民身边,在服务乡村振兴中解民生、治学问,在青春和农村这场双向奔赴中,找到了打开小农户生产难题的“钥匙”,
2023年五四青年节前夕,国家领导人给科技小院的学生回信,寄语青年学生“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
(摘编自《科技小院里的年轻人》)
(1)参考资料一,联系名著,请从求学经历、人生理想两方面分析毛泽东主席和鲁迅先生青年时期的共同点。(4分)
(2)学校邀请科技小院的年轻人来作先进事迹报告,请你结合活动主题,为采访报告人准备一个问题。(2分)
(3)小鲁为本次活动提供了一幅海报初稿(图3),请你依据两则资料,为海报拟写一条宣传语。(直接抄写活动主题或资料原句不得分)(2分)
图3“青春中国”海报
【活动五“诗意中国”古诗文朗诵会】
7.小鲁和小元被选为主持人,请你帮他们将开场词中的古诗文补充完整。(6分) 小鲁:文脉千载耀寰宇,诗意万古润中华,中国经典古诗文如五谷丰熟,滋养万方。
小元:“箫鼓追随春社近,① ”(陆游《游山西村》 ),箫鼓声声,寄托着百姓对丰收的企盼。“② ,③ ”(范仲淹《岳阳楼记》 ),一先一后,体现出仁人志士崇高的政治情怀。
小鲁:路遇坎坷,我们不妨高歌易安居士的“④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昂首前行,我们用“⑤ ,⑥ ”来呈现积极进
取的人生态度。
小元:在诗文的陶冶下,一代代中华儿女砥砺前行,奋发向上! 二、阅读与鉴赏(44分)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8—9题。(6分)
出塞
①
王褒
飞蓬似征客,千里自长驱,塞禽唯有雁,关树但生榆。
②③
背山看故垒,系马识馀蒲,还因麾下骑,来送月支图。
[注]①王褒:底邪临沂(今属山东)人,北周丈学家,②馀蒲:指西域蒲类国的遗迹,③来送月支图:指西域月氏国遣使来贡、臣服汉朝。月支,即月氏。 8.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第二句气势不凡,写诗人千里远行,驰骋塞外,写法上与“万里赴戎机”相似。 B.五六句写诗人想象古战场和当年蒲类国的情景,饱含着对麾下将士的深切同情。 C.七八句使用“月支图”典故,用历史往事表达诗人建功立业的豪情,言简意丰。 D.本诗描绘了塞外风貌,表现了征客心境,和王维的《使至塞上》同属边塞题材。
9.小元选择本诗参加“诗意中国”古诗文朗诵会,老师建议“塞禽唯有雁,关树但生榆”中“唯”“但”二字要重读。请你简要说明这样朗读的理由。(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14分)
王公政教 [明]沈德符
王锐,永平府迁安县人,进士。景泰间,为彰德知府,锐长身修髯顾眄生威有权术尚严政。治察郡中吏民,自听其政,吏亡得为奸。深究事情,吏民畏之如神。令民临道屋俱作修廊,檐外浚深沟,雨潦得泄,中道隆,立令水赴沟中。巷口树栅门,有钥,甲夜即阖门钉板,
①②
柝竟夜鸣,奸人莫敢入郡地也。尤留心学校,凡朔望谒先师庙已,坐明伦堂,听诸生说经。诸生皆居学宫,筹识姓名。政少暇,令隶持数筹,造明伦堂。诸生持筹来,自临试,或背诵
③④
书,或作义。其他出及不衣冠居者,受笞。当是时,黉序间读书声洋洋盈耳。丁祭,陈钟
⑤
鼓,鸣弦管,升降揖逊甚都。参政姚龙行部至府,往见之,出而叹曰:“此虽国学,亦无以加也。”
(选自《万历野获编》,有删节)
[注]①朔望:农历每月的初一日和十五日。②明伦堂:古代讲学、弘道、研究之所。③黉(hóng)序:古代学校。④丁祭:旧时每年于仲春及仲秋上旬丁日祭祀先师孔子。⑤国学:国子监。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景泰”与“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中的“康乐”都是皇帝年号。 B“吏民畏之如神”与“无丝竹之乱耳”两个句子中,“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 C.“令民临道屋俱作修廊”与“乃重修岳阳楼”的“修\",都是“修建”的意思。 D.“筹”的本义指小竹片,“筹识姓名”这句话意思是用小竹片标识学生的姓名。 1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王锐防涝有法,要求百姓深挖排水沟渠,这样下大雨时可以及时泄洪。 B.王锐重视安全,在巷口处设置栅门,入夜便关门上锁,彻夜有人打更。 C.结尾使用对比,用正面描写的手法,借参政姚龙的话肯定王锐的政绩。 D.文章以叙为主,从防涝、治安、教育等方面记录王锐施政有为的事迹。
1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需断句处相应的字母依次填写到答题卡上。每答对一处给1分,作答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锐A长身B修髯C顾眄D生成E有权F术G尚严政
13.借助下面资料,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自听其政,吏亡得为奸。
译文: 《说文解字》:“聰(听),聆也。从耳,壬声”,“声音通顺于耳”。 “听”的常见引申义有: ①顺从、接受,如“言听计从”; ②治理、处理,如“听讼”; ③任凭、放任,如“听之任之”。 14. 请结合《送东阳马生序》,简述王锐和宋濂分别使用怎样的方法督促后辈学习。(4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11分) 材料一
①中国地大物博,各地的地理、气候、物产、风俗习惯都各具特色,饮食也呈现独特的风格,如鲁菜的香醇、川菜的麻辣、鸟菜的鲜美等。
②中国饮食尤其讲究“食以材为先”,注重食材的天然味道和营养价值。烹饪过程注重食材的合理搭配,利用多种烹饪方法,如炒、煮、蒸、炸等,以达到色、香、味、形、养俱佳的效果。这既增强了口感,又最大限度地保留了食材的营养成分。
③中国人还会按季节变化来调味、配菜:冬天追求味道醇厚,多煲炖焖煨;夏天讲究清淡爽口,多凉拌冷拼。
④饮食不仅仅是一种生活需求,也是一种社交活动。在宴请宾客、庆贺喜事等场合,人们通过签桌上的礼仪来表达友谊、团结、礼貌和尊重。
⑤中国饮食文化凝聚着中国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也反映出人们生活方式和中国社会的变迁,千百年来,食材、烹饪技艺等多种元素相互融合,不断丰富着中国饮食文化。 ⑥中国饮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也产生了广泛影响,越来越多的外国人了解并爱上了中国美食,很多外国人来到中国做“美食直播”。在新的时代,中国饮食文化需要创造性转化、融合性发展和创新性传播,从而在世界舞台上更显魅力。
(摘编自《中国饮食文化》)
材料二
不同的食物在与口腔的碰撞之中,会产生不一样的味道刺激与感受,这种感受便被称为“味”。从某种程度来说,中国人对饮食的追求本质上是对“味”的追求,从酸甜、咸香到麻辣、香辣,即便是同一种食材在中国厨师的手中也能千变万化出多种味道,红烧、醋溜、清蒸……这种在“味”上的追求与独到成就,正是中国饮食文化的突出特点之一。
在中国饮食文化中,“味”是食物的灵魂。如果说,茹毛饮血只是人类之初为满足生存需求求而产生的最原始的饮食行为,那么当调味品进入生活时,人类才逐渐享受到食物带来的真正愉悦,众多调料的创制与融合,让中国味道在苦、甘、辛、咸之上推陈出新,酸甜酥嫩的“糖醋鲤鱼”、麻辣鲜香的“水煮肉片”,都充分吸收了多种调料的味道,层次分明又浑然一体。
(摘编自《我国饮食的调味艺术》)
材料三
张骞通西域,将西域与中原联系了起来,此举被太史公司马迁称为“凿空”,而张骞“凿空”西域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种“凿通”的效果。伴随着军政、经贸的往来与文化传播,物产在汉唐丝绸之路的辉煌进程中得到交流,中原本土的梨、桃等得到西传,现在被誉为“果中王子\"的库尔勒香梨,据考证,就是张骞通西域时带到新疆种植并不断改良而成的。葡萄、石榴、胡瓜、胡萝卜等得到东进,孜然、茴香、胡椒等香辛料也一举改变了古代中国菜的味道记忆。
多元交流中的灵感撞击,带来了植物栽培与食材处理的融会贯通。植物的交流,本质也是文化的开放与融合,我们从中看到的不仅是物种的传播、资源的丰富,更是文化的交流、文明的共赢。
(摘编自《张骞通西域的历史馈赠》)
1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凝聚中国人民勤劳和智慧的饮食文化,反映出人们生活方式和中国社会的变迁。 B同一种食材在中国厨师手中变化出多种味道,体现中国人饮食上对“味”的追求。 C调味品的出现,让人类从最原始的为生存而饮食,直接进入到享受食物的阶段。 D孜然等香辛料传入后,改变了古代中国菜的味道,对中国菜的发展产生了影响。 16下列诗句,可体现材料三:“物产在汉唐丝绸之路的辉煌进程中得到交流”的一项是( )(2分)
A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B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 C姜宜山茗留闲啜,豉下湖莼喜共烹。 D桂江霜鯽长如许,绝似松江一尺鲈。
17.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饮食的特点,完成下图。(3分)
① ② ③ 18. 材料三提到“雷通”的效果。请结合三则材料,简述“凿通”在中国饮食文化中的体现。
(四)(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泰山之春 王剑冰
①这天早上,整座泰山,变成了一座通体深红的山。空气的明净通透,使得深红没有一点杂质,就像覆盖上了一层釉彩。
②泰安人说,这景象一年也见不到几回,太阳不知怎样投入,才会在泰山做成一篇好文章。 ③《诗经》有赞:“泰山岩岩,鲁邦所詹。”泰山处于东方。东方是太阳升起的地方,所以泰山那雄重盘礴的山体,有着直达心灵的神秘色彩,有着安定、康泰的丰厚内蕴。泰山也便
承载着“国泰民安”的美好祝愿。
④已经立春。阳光照耀天空和大地。一只鹰飞过,像一个舞者划过冰面。我似乎从来没有听到鹰的叫声。鹰一声不吭,就那么轻轻地划过山巅,向前冲去,和阳光一个方向,在泰山之穹拉出一缕丝滑的弧线。
⑤泰山上的植物在云雾中发育,逐渐挺直自己的腰杆,实际上是挺直了自己的个性。这些植物,有些是独立的个体,有些是以群体的形象出现,有的甚至开出了小小的花朵。还有,那些历经无数岁月的松柏,或在石缝中直立,或在山崖边斜逸,将一些葛藤也拉了上去。 ⑥泰山展现的不光是岩石,也有另一种生命的渲染。我虽然叫不全它们的名字,但我知道,它们悄悄汇集、增添着泰山的风采。
⑦四下里流淌的泉溪,将大山深处的信息传递出去。鸟儿有使不完的劲,它们飞来飞去,叫来叫去。从这个山头飞到那个山头,从那个山头再飞向另一个山头。风这里摇那里晃,没有一时消停,把崖间的野青茅一会儿翻过来,一会儿翻过去。⑧随着时间变化,那些植物更不一样了,为山体染了浓浓的一层墨绿。就此知道,泰山的春天真的来了,泰山的春天不仅如此,各种各样的色彩都会呈现。
⑨天上的云一大块一大块的,而且压得很低。暗蓝的云与白色的云交叠着,在风中翻来覆去地滚动。这个时候望向泰山,也就看到了云海奇观。
⑩泰山从浓重的云团中奋然而出,那些“五岳独尊”“昂头天外”的石刻格外亮眼。难怪大诗人李白站在山顶狂啸:千峰争攒聚,万壑绝凌历。 ⑪泰山,以它的宏大深沉、雄壮威严屹立于天地间。正如哲人所言,是一部宏大的人文与自然的教科书! ⑫渐渐地,一个动人的景象显露出来,通往岱顶的山道上,那么多的人在攀登。他们一个紧随着一个,层层叠叠,如同在激情满怀地踏浪而行。他们知道,只要攀登,就能到达心中的那个顶点。 ⑬俗话讲,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春天是一年的开端,春天攀登一回泰山,就好似人生拥有了一个新的起点。 ⑭在泰山,从红门到山顶都会看到“登高必自”“惟天在上”的各种启示。人说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人说“学者仰之如泰山北斗”;人说“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泰山给人以无限的精神。登山一如人生,需要刻苦与勤奋,需要决心和勇气。登泰山,也等于是对自己的一次挑战与超越。 ⑮看,登山的队伍中,有老人有孩子,还有挑山工。无论雨雪风霜,泰山挑山工始终与攀登的人们一路相伴。多少年来,他们凭着坚忍与毅力,将人们所需挑上山顶,装饰了泰山,丰厚了泰山,也成为泰山上活的山岩和脊梁。登山者看到他们,立时就有了参照,有了鼓舞,有了劲头。 ⑯朝晖洒满了泰山,亦洒满了中华大地,在这片土地上,朴实而又勤劳的民族,谱写着一页又一页华章,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 ⑰春天来了,春天的泰山迎接着登泰山的人们。登山道上,人们或者都会想起一句话: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选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1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按照游览顺序,移步换景,描绘了春季生机勃勃的泰山,由景及人,抒发作者对泰山和攀登者的赞美之情。
B 第①段使用“通体深红”“釉彩”等词语,描写早晨阳光照耀下的泰山,用词形象,给读者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
C 第⑭段引用名句,指出泰山给人深刻启示和带来的无限精神,并转入对人生的思考,增添了文章的厚重感。
D 文章紧扣“泰山之春”,使用了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多种表达方式,将景、情、理融为一体,读来意趣盎然。
20读完文章,你与同学一起品味语言。
小鲁:我读到第②段“太阳不知怎样投入,才会在泰山做成一篇好文章”时,觉得这句话与“造化钟神秀”在修辞手法上有一致的地方,请你赏析一下吧。 你:(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元:第④段“鹰一声不吭,就那么轻轻地划过山巅,向前冲去,和阳光一个方向,在泰山之穹拉出一缕丝滑的弧线”中“划”“冲”“拉”三个词用得很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你:(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第⑮段说挑山工“装饰了泰山,丰厚了泰山,也成为泰山上活的山岩和脊梁”,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
22你们小组想以“泰山之春”为题拍摄短视频,参加“奋进中国”作品展示活动。你想在短视频中使用下面哪个场景?请结合文章说明理由。
场景一:那些历经无数岁月的松柏,或在石缝中直立,或在山崖边斜逸,将一些葛藤也拉了上去。
场景二:通往岱顶的山道上,那么多的人在攀登。他们一个紧随着一个,层层叠叠,如同在激情满怀地踏浪而行。
三、写作(5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学校开展的“何谓中国”主题系列活动中,同学们深切感受到:这就是美丽的中国,是我养我的热土;这就是可爱的中国,是我们扬帆奋进的好地方。 广袤的祖国大地,到处都有“好地方”——远方的山河,身边的巷陌,还有自己心灵的“小天地”……在这样的好地方,我们可以读书学习,锻炼身体;可以感悟自然,追逐梦想……
请以“这是______的好地方”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补全题目,自选文体;②要有真情实感,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得泄露真实的人名、校名等个人信息;④不少于600字(如写诗歌,不少于20行)。
参考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
【活动一 “文化中国”优秀作品征集】
【1~2题答案】【答案】1. D 2. 示例:看见双眸中的绚烂 【活动二 “艺术中国”展览】 【3题答案】【答案】B
【4题答案】【答案】中国艺术取得辉煌成就,是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对至真至美不懈追求的结果。或:中国艺术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是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对至真至美不懈追求。【活动三 “书香中国”名著阅读交流】
【5题答案】【答案】示例一:我认为“美猴王”更具英雄气质。美猴王主要是指孙悟空大闹天宫时期的形象,那个时候的孙悟空桀骜不驯,天不怕地不怕,非常的顽皮,为了自己的
理想信念敢作敢为,可称英雄。示例二:我认为“孙行者”更具英雄气质。在跟随唐僧西天取经时,他任劳任怨保护唐僧一路西天取经,在西天取经的路上,他坚忍、顽强,意志坚定,不怕吃苦,与各路魔怪进行顽强的斗争,是个苦行僧的角色,体现着英雄吃苦耐劳的特点。【活动四 “青春中国”薪火赓续活动】
【6题答案】【答案】(1)从求学经历来看,毛泽东和鲁迅青年时期都经历了多种求学路径的探索和转变,都有不断追求知识、积极探索的精神;从人生理想方面来看,他们都心怀远大抱负,毛泽东致力于改变中国的命运,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鲁迅则希望通过文字来唤醒民众,改变社会现状。 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你们是如何将青春的热情与爱国爱农的情怀紧密结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的?
追寻先辈青春足迹,领略当代青年风采,共筑青春中国! 【活动五 “诗意中国”古诗文朗诵会】
【7题答案】【答案】 ①衣冠简朴古风存 ②先天下之忧而忧 ③后天下之乐而乐 ④九万里风鹏正举 ⑤长风破浪会有时 ⑥直挂云帆济沧海 二、阅读与鉴赏(44分) 【8~9题答案】
【答案】8. A 9. “唯”“但”两字都意为只有,两句诗写的是在边塞,除了大雁,几乎看不到其他的飞禽;而在这关口的树木,也只是生长着榆树。重读“唯”“但”更能表现边塞的荒凉和战士们的孤独与坚韧,寄托了诗人对战士们的深切关怀和思念。 【10~14题答案】
【答案】10. D 11. C 12. CEG 他亲自处理政务,底下的官吏就无法进行邪恶的行为。
14.《送东阳马生序》中宋濂通过亲身经历和感悟,说明 学习要勤奋专心,不懈努力才能获得成功来督促后辈认真学习。王锐非常重视学生的学习情况,尊师重教,亲自督促后辈学生认真学习,检查学习情况,对不遵守规矩和违法规定的进行惩戒,使他们认真学习。 【15~18题答案】
【答案】15. C 16.B
①注重食材的天然味道和营养价值;②食材合理搭配,采用多种烹饪方法;③按季节变化来调味、配菜。
18.示例:张骞通西域带来了物产交流,如葡萄、石榴等传入中国,中国本土的梨、桃等西传,丰富了食材种类;香辛料的传入改变了中国菜的味道记忆,推动了中国菜的发展;物产交流促进了饮食文化的多元融合与创新发展,丰富了中国饮食文化;这种交流本质上也是文化的开放与融合,促进了文明的共赢。 【19~22题答案】
【答案】19. A
20、①.第②段中的“太阳不知怎样投入,才会在泰山做成一篇好文章”与“造化钟神秀”在修辞手法上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无生命的自然景物赋予了人的情感和行为,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自然造化的赞叹和敬畏之情,使文章充满了诗情画意。②.“划”“冲”“拉”这三个动词不仅描绘了鹰飞翔的动作,更赋予了鹰一种轻盈、自由、充满力量的意象,体现了作者对鹰的赞美和对自然景色的热爱。鹰与阳光、山巅、天空融为一体,展现了生命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21、挑山工不仅为泰山旅游业和文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更通过他们的坚韧和奉献精神,成为泰山精神的象征和激励人们不断攀登、超越自我的榜样。文章通过对挑山工的描写,进一步深化了对泰山的赞美和对人类奋斗精神的礼赞。
22、[示例一]场景一:这个场景中的松柏在石缝中直立,山崖边斜逸,甚至拉起了葛藤,展现了泰山植物顽强的生命力和坚韧不屈的个性。这与奋进中国的主题相契合,象征着中华民族在面对困难时的坚韧和顽强,寓意着我们在任何艰难环境下都能茁壮成长,不断前行。选择这个场景,可以强化视频中对积极向上、勇往直前精神的体现。[示例二]场景二:这个场景描绘了登山者们在山道上攀登的壮观景象,他们紧密团结,充满激情,象征着中国人民团结一心、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这与“奋进中国”活动的主题高度一致,展现了人们勇攀高峰、挑战自我的决心和勇气,也寓意着国家和民族不断攀登发展高峰,创造辉煌成就。选择这个场景,可以使短视频更具感染力,激发观众的共鸣和奋进之情。 三、写作(50分) 【23题答案】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