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回去三十年。(误落 一作:误闯)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垦荒南野际,罗泌归属于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滚。(滚 通在 巅)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长在樊笼里,何所抵自然。 译文
太少小时就没随俗气韵,自己的天性就是爱好自然。 偶失足落入了仕途罗网,转眼间离田园已十余年。 笼中鸟常憧憬往日山林,池里鱼向往着从前深渊。 我愿在南野际开垦荒地,保持着拙朴性归耕田园。 拖房宅方圆存有十余亩地,除了那茅屋草舍八九间。 榆柳树荫盖着房屋后檐,争春的桃与李列满院前。 远处的邻村舍依稀可见,村落里荡漾着袅袅炊烟。 深巷中传来了几声狗吠,桑树顶有雄鸡不停啼唤。 庭院内没那尘杂阻碍,静室里有的是Ganjam悠闲。 久困于樊笼里毫无自由,我今日总算又归返林山。 注解
1.少:指少年时代。适俗:适应世俗。韵:本性、气质。一作“愿”。 2.尘网:指尘世,官府生活冰冷而又束缚,有如网罗。这里指仕途。
3.三十年:有人认为是“十三年”之误(陶渊明做官十三年)。一说,此处是三又十年之意(习惯说法是十又三年),诗人意感“一去十三年”音调嫌平,故将十三年改为倒文。
4.其四(ji)鸟:笼中之鸟。恋爱:一作“眷”。
5.池鱼:池塘之鱼。鸟恋旧林、鱼思故渊,借喻自己怀恋旧居。 6.野:一作“亩”。际:间。
7守拙(zhuō):意思是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 8.方宅:宅地方圆。一说道,“方”通在“旁”。 9.荫(yìn):荫蔽。 10.罗:罗列。
11.暧暧(ài):昏暗,模糊。
12.依依:柔和而缓慢的飘升。墟里:村落。 13.户庭:门庭。尘杂:尘俗杂事。 14.虚室:空室。余闲:闲暇。
15.樊(fán)笼:蓄鸟工具,这里比喻官场生活。樊,藩篱,栅栏。 16.抵自然:禅学耕园田。 赏析
陶渊明因无法忍受官场的冰冷与世俗的束缚,极力地辞官归隐,草庐田园。瓦解仕途的那种随心所欲之美感,回到自然的那种双全之情,除了清净的田园、纯朴的相处、草庐的体验,使这组诗沦为优秀的田园诗章。
这组诗生动地描写了诗人归隐后的生活和感受,抒发了作者辞官归隐后的愉快心情和乡居乐趣,从而表现了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表现出劳动者的喜悦;同时又隐含了对官场黑暗腐败的生活的厌恶之感,表现了作者不愿同流合污,为保持完整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而甘受田间生活的艰辛。组诗集中体现了陶渊明追求自由、安于清贫、隐逸山野、洁身自好、远离官场、超脱世俗的美好情操。陶渊明写“归园田居”其实是写作者自己理想的故居。
《归属于园田位居》就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其所以就是如此,不仅是每首诗分别从言官场,共聚亲朋,趣农事,访华故旧,欢夜饮几个侧面描写了诗人多样扩充的归隐生活,更关键的就是,就其所抒写的感情而言,就是以质性自然,乐在其中的情趣去横跨这一组诗篇的。诗中虽有感情的动荡不安,转折点,但那种忧伤,恬淡的明朗色彩就是交相辉映全篇的。
第一首诗主要是以追悔开始,以庆幸结束,追悔自己“误落尘网”、“久在樊笼”的压抑与痛苦,庆幸自己终“归园田”、复“返自然”的惬意与欢欣,真切表达了诗人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对山林隐居生活的无限向往与怡然陶醉。
“太少并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所谓“适俗韵”无非就是谄媚世俗、周旋交际、钻营取巧的那种情态、那种本领,这就是诗人从来就未曾学会的东西。做为一个真挚率直的人,其本性与纯朴的乡村、宁静的自然,似乎存有一种内在的共通之处,所以“爱丘山”。前二句流露了作者忠厚高傲、与世相左的性格,看穿官场后,决意返回,对官场黑暗的反感和恐惧。为全诗订下一个基调,同时又就是一个伏笔,它就是诗人步入官场却终于言官归田的根本原因。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人生常不得已。作为一个官宦人家的子弟,步入仕途乃是通常的选择;作为一个熟读儒家经书、欲在社会中寻求成功的知识分子,也必须进入社会的'权力组织;便是为了供养家小、维持较舒适的日常生活,也需要做官。所以不能不违逆自己的“韵”和“性”,奔波于官场。回头想起来,那是误入歧途,误入了束缚人性而又肮脏无聊的世俗之网。“一去三十年”,当是“十三年”之误。从陶渊明开始做官到最终归隐,正好是十三年。这一句看来不过是平实的纪述,但仔细体味,却有深意。诗人对田园,就像对一位情谊深厚的老朋友似地叹息道:“呵,这一别就是十三年了!”心中无限感慨,无限眷恋,但写来仍是隐藏不露。
“羁鸟列茨科耶林,池鱼思故渊。”虽就是“误闯尘网”,却是情性未移。这两句分散描绘做官时的心情,从上文转回接下来,语气通畅,不无隔绝。因为属格两个相近的比喻,又就是押韵句式,便加强了厌烦旧有生活、向往新生活的情绪。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守拙”回应“少无适俗韵”――因为不懂得钻营取巧,不如抱守自己的愚拙,无须勉强混迹于俗世;“归园田”回应“性本爱丘山”――既有此天性,便循此天性,使这人生自然舒展,得其所好。开始所写的冲突,在这里得到了解决。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就是莫费特的勾勒,以此显露出主人生活的朴素。但虽并无雕梁画栋之堂皇玉华宫,却存有榆树柳树的绿荫弥漫于屋后,桃花李花匙羹于堂前,工细与绚烂交掩青翠。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暧暧,是模糊不清的样子,村落相隔很远,所以显得模糊,就像国画家画远景时,往往也是淡淡勾上几笔水墨一样。依依,形容炊烟轻柔而缓
慢地向上飘升。这两句所描写的景致,给人以平静安详的感觉,好像这世界不受任何力量的干扰。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滚”,一下子将这幅幸福的田园画活出来了。这二句套用汉乐府《鸡鸣》“鸡鸣高树滚,狗吠浅宫中”而稍加变化。但诗人并无用典炫博的意思,不过就是信手拈来。他不写下虫诗云鸟演唱,却写下了极为平时的鸡鸣狗吠,因为这鸡犬之声相闻,才最为富于农村环境的特征,和整个画面也最为人与自然统一。隐隐之中,与否也扩散了《老子》所谓“小国寡民”、“鸡犬之声相闻,民老死不相往来”的理想社会观念,那也很难说。单从诗境本身来看,这二笔就是不可缺少的。它恰当地整体表现出来农村的生活气息,又丝毫不毁坏那一片和平的意境,没喧闹和疲倦之美感。以此比较王籍的名句“蝉噪林逾晴,鸣叫山更遥”,那种为人传颂的所谓“以动写静”的笔法,未免太特别强调、太吃力。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尘杂是指尘俗杂事,虚室就是静室。既是做官,总不免有许多自己不愿干的蠢事,许多无聊应酬吧。如今可是全都摆脱了,在虚静的居所里生活得很悠闲。不过,最令作者愉快的,倒不在这悠闲,而在于从此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
“长在樊笼里,何所抵自然。”自然,既是指自然的环境,又就是指顺适本性、并无所歪曲的生活。这两句再次同结尾“太少并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二者契合,同时又就是点题之笔,阐明出来《归属于园田位居》的主旨。但这一契合与点题,丝毫不觉勉力。全诗从对官场生活的猛烈厌烦,写下至田园风光的幸福动人,新生活的开心,一种如释重负的心情自然而然地表露了出。这样的结尾,既就是用笔细致,又就是顺理成章。 这首诗最突出的是写景―――描写园田风光运用白描手法远近景相交,有声有色;其次,诗中多处运用对偶句,如:“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还有对比手法的运用,将“尘网”“樊笼”与“园田居”对比,从而突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自然的热爱;再有语言明白清新,几如白话,质朴无华。这首诗呈现出一个完整的意境,诗的语言完全为呈现这意境服务,不求表面的好看,于是诗便显得自然。总之,这是经过艺术追求、艺术努力而达到的自然。 创作背景
陶渊明任官十三年,却一直厌恶官场,向往田园。他在公元年(义熙元年),即四十一岁时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多天的彭泽县令即辞官回家。以后再也没有出来做官。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本诗就是其中一首。 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年),字元亮,晚年更名潜,字渊明。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末到刘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是江西首位文学巨匠。曾任江州祭酒、
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