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1月 祁云鹏:中速柴油机轴承分析与研究 ・31・ 隙最大处旋转产生的压力为0;第三个边界条件为 在压力梯度为0处旋转压力为0,即雷诺边界条 件。由于雷诺边界条件很难在数学上处理,Lang、 Holland方法中不考虑雷诺边界条件。但在静载轴 判断可能是由于轴承油膜过小,导致轴瓦与主轴颈 之间形成混合摩擦,使轴瓦产生异常磨损和擦伤。 由于在设计阶段判断轴承能否可靠工作,主要是通 过轴承的最大负荷及平均负荷等来决定,而这样的 判断很多情况下是不能得到正确结论的。因此对该 机进行轴心轨迹计算以确定问题产生的原因及改进 方向。 承的试验中,雷诺边界条件与试验结果比较吻合。 因此Butenschoen方法中用其代表的物理意义为边 界条件,即液体的连续性和张力的不可吸收性。这 很容易应用到代表液体挤压效应和旋转效应的承载 能力的索氏数中,但会导致结果中出现很高的负 压。如果将负压用0代替,则不能满足连续性条 件。在Holland方法中假定轴承油膜压力在轴向上 呈抛物线分布,因而引入了一个油膜支承能力减小 的系数,从而使连续性得以满足。 轴承计算使用商用程序,用Runge—Kutta法 对方程进行迭代求解。计算中假设机油供应充足。 样机部分参数见表1。 表1样机部分参数 I冲程数 额定转速/(r/min) 气缸直径/mm 冲程/mm 4 6o0 320 480 3 计算实例 中速柴油机样机磨合运行中,主轴承尤其是第 四档主轴承温度偏高,通过拆检发现该档轴瓦有明 平衡重不平衡量/% 滑油 88 20 W/40 显擦伤。影响柴油机主轴承工作可靠性的因素很 多,诸如轴承材料、负荷大小、轴承结构尺寸、加 工精度、组装质量和所用机油等。通过初步分析, 原设计的计算结果如下表2和图1。 表2原设计计算结果 1 2 3 4 5 6 7 最小油膜厚度/txm 最大轴承压力/MPa 比压/MPa 7.17 67.4 15.7 6.55 95.4 18.4 6.55 95.4 18.4 4.38 46.7 12.6 6.55 95.4 18.4 6.55 95.4 18.4 7.17 67.4 15.7 4 5e+007 4e+0n7 3 5e++007 3e+007 2 5e+007 2e+007 1e+007 5e+006 270 l80 l80 图1 原设计方案第四档主轴承的轴心轨迹与轴承油膜压力 通过表2可以看出,原设计中尽管第四档主轴 颈的比压最小,最大油膜压力也最小,但是最小油 重而在原来的平衡重与曲轴之间加垫块,这样可以 使平衡重的重心远离回转中心,从而加大平衡重的 不平衡量。但是限于连接螺钉以及平衡重回转空间 的限制,垫块高度最高只能有5 mm。这样改进之 后的平衡重的不平衡量为92%。 按照这种方案进行的轴心轨迹计算,结果如表3。 膜厚度是最小的。根据轴承的最大负荷及平均负荷 计算的设计,并不是十分可信的。 由于该机已经进入到试验阶段,进行的改进必 须尽可能简便易行,为此厂方提出不重新设计平衡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柴油机 第29卷第6期 表3平衡重平衡量为92%的计算结果 1 2 3 4 5 6 7 最小油膜厚度/la,m 8.54 6.58 6.58 5.71 6.58 6.58 7.51 最大轴承压力/MPa 69.1 95.4 95.4 49.1 95.4 95.4 69.1 比压/MPa 15.9 18.4 18.4 12.9 18.4 18.4 15.8 从表3可以看到平衡重的不平衡量为92%时, 善。重新设计平衡重是必须的。 尽管第四档轴承最小油膜厚度有所加大,但是与其 他各档相比仍然偏小。初步判断这一方案效果并不 4 改进设计 . 明显,应重新设计平衡量更大的平衡重。 为设计出平衡量合理的平衡重,分别设计了三 由于新设计平衡重加工需要一定周期,在此期 个方案,其平衡量分别为100%、105%和110%。 间,厂方仍对这一方案进行了试验,结果证明了计 计算结果如表4—6。 算得出的结论,第四档轴承运行状况没有明显改 表4平衡量为100%时的计算结果 1 2 3 4 5 6 7 最小油膜厚度/la,m 8.16 6.64 6.64 8.26 6.64 6.64 8.16 最大轴承压力/MPa 71.8 95.6 95.6 53.8 95.6 95.6 71.8 比压/MPa 16.2 18.4 18.4 13.5 18.4 18.4 16.2 表5平衡量为105%时的计算结果 1 2 3 4 5 6 7 最小油膜厚度/la,m 7.96 6.67 6.67 8.56 6.67 6.67 7.96 最大轴承压力/MPa 74.7 95.6 95.6 57.5 95.6 95.6 74.7 比 MPa 16.4 18.5 18.5 13.9 18.5 18.5 16.4 表6平衡量为110%时的计算结果 1 2 3 4 5 6 7 最小油膜厚度/la,m 7.68 6.64 6.64 7.55 6.64 6.64 7.68 最大轴承压力/MPa 78.7 95.8 95.8 62.5 95.8 95.8 78.7 比压/MPa 16.6 18.5 18.5 14.3 18.5 18.5 16.6 从表2至表6可以看出,平衡重平衡量的改变 由于加工或变形而引起轴瓦与轴颈发生混合摩擦甚 对除第四档主轴承以外的其余各档主轴承最小油膜 至擦伤的机会就要大很多。 厚度的影响并不大。而第四档主轴承的比压随着平 新平衡重装机后,厂方重新进行了试验,主轴 衡重平衡量的加大而稍有增加,但最小油膜厚度却 承运行情况明显好转,原来问题突出的第四档轴承 是在平衡重的平衡量为105%时达到最大值。可见 的情况与其他轴承的基本相同,但是各档主轴承温 轴承的最小油膜厚度与轴承负荷之间并不是简单的 度仍然偏高。 线性关系。 首先可以排除主油道的滑油压力不足;且存在问 从上面的计算结果可以看到,平衡重平衡量为 题的轴承并不在某一档轴承,而是多档轴承都存在问 105%的方案是最优的结果。除首末档外的中间各 题,这也可以说明平衡重的改进设计与计算是相吻合 档轴颈的最小油膜厚度均较其它方案更大。因此决 的,平衡重的配置已经得到优化。而主轴承温度偏高 定设计平衡量为105%的新平衡重。平衡重的平衡 说明润滑仍然不足与形成足够的油膜厚度,局部的混 量为105%时第四档主轴承的轴心轨迹与轴承油膜 合润滑加大了功率的损失,滑油不能带走功率转化成 压力如图2所示。 的大量热量,从而使温度偏高。而在平衡重已经确定 从图2与图1的对比可以看出,原设计中轴颈 的情况下,轴承负荷已经不能改变了。能够继续增加 与轴承之间在很大范围内的油膜厚度均很小,这样 最小油膜厚度的方法只有加大滑油的黏度。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007年11月 祁云鹏:中速柴油机轴承分析与研究 ・33・ [80 180 图2 平衡重的平衡量为105%时第四档主轴承的轴心轨迹与轴承油膜压力 对使用的滑油进行化验,结果是符合标准的, 力黏度100 oC时17.4 mm /s,40℃时146.4 mm /s。 加大滑油的黏度就要重新选用其它牌号的润滑油, 使用新滑油后,轴心轨迹计算结果如表7和图3。 采用SAE黏度等级20 W/50的CD柴油机油,其动 表7使用20 W/50CD滑油的计算结果 1 2 3 4 5 6 7 最小油膜厚度//xm 9.49 7.82 7.82 1O.3 7.82 7.82 9.49 最大轴承压力/MPa 67.4 85.2 85.2 53.1 85.2 85.2 67.4 比压/MPa 16.4 18.5 】8.5 13.9 18.5 18.5 16.4 l80 … 图3使用20 W/50CD柴油机油第四档主轴承的轴心轨迹与轴承油膜压力 使用黏度更大的机油,最小油膜厚度分布区域 可以增大。由于轴承负荷没有变化,因此轴心轨迹 5 结 论 与轴承油膜压力图的形状都没有变化,只在数值上 综上所述,轴承的计算分析是相当重要的,并 有所区别。 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通过更换新的机油,主轴承温度下降到正常范 (1)计算之前所做的假设是合理的,计算与 围。通常由于使用的机油黏度更大,功率的损失也 实际运行状况是吻合的。这说明工作中的轴承与轴 会更大,主轴承温度是会上升的。而从主轴承的温 颈变形以及除相邻曲拐外的其他曲拐对轴心轨迹影 度不升反降这一结果可以说明事先的判断是正确 响不大。在进行轴承、平衡重的设计时,采用这些 的:使用低黏度的机油不能在轴颈与轴瓦之间形成 假设在简化计算的同时也足以满足精度的需求。 完全的液体摩擦,两者之间的混合润滑反而产生了 (2)原来的平衡重设计是根据原先其它机型 大量的热量,加大机油的黏度后,使轴颈与轴瓦之 的设计和运行经验进行的,从原设计的轴承负荷上 间形成了完全的液体摩擦。 看,所有轴承的比压也同样都在可接受的范围。从 通过上述改进,现在该机主轴承已经能够正常 这次分析上看,不同机型之间的平衡重的平衡量并 工作。 (下转第48页)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48・ 柴油机 第29卷第6期 的波动又直接引起了转速的变化,且这种波动越 大,转速差越大,与上面对应的转速差最大的试验 有Fa、Fb、Af和Bf。工质压力的变化对功率也有 一4 结 论 通过以上试验,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定影响,但影响程度难以判断,只能确定其影响 (1)进排气孔孔径差别越大,压比、转速差 越大,此时机器运行越不稳定;其中进气孔孔径的 变化对压比、转速差的影响比排气孔孔径的变化对 压比、转速差的影响更大。 功率的稳定性。 3.4试验结果的应用 根据这次的试验结果不仅能进一步了解机器、 改进机器,还可以利用这些试验结果为热气机故障 诊断提供分析判断依据,并充实故障诊断系统的专 家库。 (2)在进排孔孔径均小于或等于0.4 mm时, 热气机可以稳定运行。这表明设计人员选用的进、 排气单向阀的平衡孔孔径均为0.2 mm的方案是合 理的,且加工上更方便。 (3)转速差增大,且压比上升,表明此时进、 单向阀阀片开孔,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就是单 向阀有故障,产生了泄漏。可以通过对热气机实时 监控数据的分析,找出故障的可能原因。如果发现 转速差增大且压比上升,则很有可能是进、排气单 排气单向阀其中一个可能有泄漏;当转速差超过 40转且压比波动较大时,基本可以判断进气单向 阀泄漏。 向阀其中一个泄漏;当转速差超过40转且压比波 动较大时,则基本可以判断是进气单向阀泄漏。 (上接第33页) 不能完全照搬,设计平衡重的平衡量应以轴心轨迹 计算结果而不是轴承负荷作为参考依据。 (3)有一些文献认为,最小油膜厚度为每 100 mm轴颈不小于I.2 m。根据这一判断方法, 最小油膜厚度应至少大于3.84 m。上面所得到的 是由于不同机型的结构、制造等方面存在差别,所 需的最小油膜厚度也不尽相同。由此可见,通过这 种简化方法得到的结果不能用每100 mm轴颈不小 于1.2 m最小油膜厚度的方法来判断。 参考文献 [1]陈大荣.船舶柴油机设计[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80. [2]牟恕宽.16V240ZJB型柴油机轴承计算结果分析与改进[J].内 燃机车,1995(3). 计算结果均高于这一标准,但是直到所有轴颈的最 小油膜厚度大于7 txm后,才能够保证轴承的正常 使用。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一是由于计算中模型进 行了简化,计算数值与实际数值存在一定差别;二 (上接第40页) 磨损的结论,往往在内燃机正常工作时,其油样中 [4]萧汉梁.铁谱技术及其在机械监测诊断中的应用[M].北京:人 民交通出版社,1993. 也会偶然发现数量极少的类似异常磨损的磨粒,要 视异常磨粒是否具有代表性以及其发展趋势的具体 情况而作出判断。 参考文献 [1]黄林.内燃机缸套一活塞环摩擦磨损过程性能研究[D].昆明:昆 明理工大学,2006. [5]金元生.铁谱技术及其在磨损研究中的应用[M].北京:机械工 业出版社,1991. [6]王永洪.基于铁谱的磨损模型识别方法研究[D].杭州:浙江大 学,2002. [7]杨其明.磨粒分析——磨粒图谱与铁谱技术[M].北京:中国铁 道出版社,2002. [8]郑林庆.摩擦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9]杨俊华.基于磨损图谱自动识别的TORO4OOE铲运机液压系统 状态监测的应用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04. [2]刘永长.内燃机原理[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 [3]刘家浚.材料磨损原理及耐磨性[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99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