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tter综合征
Bartter综合征指1960年由Bartter 所描述的一组症状群,包括低钾性代谢性碱中毒、血浆肾素活力增高、血压对血管紧张素Ⅱ注射反应降低等。本病较为罕见,病因不明,不少临床情况,包括利尿剂、经常服用慢性泻剂、神经性呕吐、慢性间质性肾炎等也可出现类似综合征群,但后者不称为本病。
大多以疲乏、肌肉无力甚至出现周期性麻痹等为首发症状,常伴有多尿、夜尿增多,主要由血钾过低引起。少数严重低钾病例可出现明显低钾所致心律紊乱症状。血压一般正常,不少病例呈发作性手足搐搦、或面部肌肉抽动。胃纳减退,常伴恶心、呕吐等,此与碱中毒有关。如起病时年龄较小,可有发育障碍、智力低下、身材矮小等,但大多并无骨髓损害的表现。
实验室检查发现包括:①血钾过低,大多在1.5~2.5mmol/L以下,限钠饮食并不能纠正低钾血症;②尿钾在血钾过低情况下排泄依然偏多,多在30mmol/L以上;③代谢性碱中毒,血pH大多上升,有时可达7.6,血HCO3-浓度可达40mmol/L;④血浆肾素活力、血管紧张素Ⅱ水平明显增高,尿醛固酮排泄也增多;⑤尿前列腺素E2及其他来源于肾脏的前列腺素含量增加,尿激肽释放酶排泄也过多;⑥诱至血压升高〔通常以收缩压上升4.00kPa(30mmHg)〕,所需静脉注射血管紧张素Ⅱ的浓度:较正常人明显增高;⑦常有血钙及血镁过低;⑧肾活检示肾小球旁器组织明显增生,电镜下可见该细胞内分泌颗粒明显减少,不少病例可见肾髓质部间质细胞增生。
病因及发病机制均不明确。大多数人认为肾脏失钾是发病的主要关键。醛固酮水平在本病甚高,但应用抑制醛固酮或肾素药物将二者抑制至正常水平后,虽然可以使肾脏失钾程度略为改善,但并不能完全纠正。输送到远端肾小管的NaCl,可以促使钾离子在该处与
其交换,从而使尿排出过多,但临床上限制钠盐饮食,一般也不能使本病痊愈。目前大多认为亨氏袢上升支厚段对NaCl重吸收障碍为本病发病之主要机制。正常末段可以主动重吸收NaCl,同时该段对水通透性甚差,因此使管腔内液的滤过液溶质明显减少,即自由水(CH2O)产生增加。实验观察到当予以病员充分饮水,使抗利尿激素明显抑制时,CH2O产生较正常人明显减少,证明了该段功能障碍。CH2O过少,到达远端肾单位的Na+、K+、Cl-增加,尿中上述离子丢失增加,造成有效血容量减少,后者刺激肾素释放;同时,由于亨氏袢上升支NaCl重吸收减少,到达致密斑NaCl增多,又刺激了肾素的分泌,从而使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得到刺激,造成继发性醛固酮增多症,产生了低钾血症。再加上过多到达皮质部集合小管的NaCl与K+、H+大量交换,一方面加重了此情况,另一方面又参与了碱中毒的发生。亨氏袢上升支NaCl转运障碍,肾髓质间质渗透梯度明显降低,加上失钾造成的肾小管损害,都参与了尿液不能充分浓缩的机制。最后,失钾造成大量前列腺素、激肽等分泌,加上NaCl的丢失等,又使血管对血管紧张素Ⅱ的加压反应减弱,因此,虽然血浆肾素活力明显增加,但病人一般并无高血压。
由于病因不明,本病尚无特殊根治手段,以对症为主,注意补充钾盐。因病者有碱中毒,选用钾盐时以氯化钾为主。由于失水,加上高血管紧张素Ⅱ血症等,病者常有口渴,故应鼓励多饮盐水,转化酶抑制剂羟甲丙脯酸一般对本病无效,约30%~40%病例使用消炎痛后可以明显改善低钾及碱中毒症状,但检查亨氏袢功能,仍然存在障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