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19年高考语文选择题满分攻略专题15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技巧之衔接连贯(含解析)

来源:一二三四网


专题15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技巧之衔接连贯

一、专题概说

考情分析

语言连贯作为一个重要考点,每年均单独设置题目考查,一般设置两类题型,一是句子选择型,以客观题形式呈现。二是语句补写型,以主观题形式呈现。句子选择型在2015年以前基本上是采用语句排序考查形式,2015年开始采用语句复位考查形式,难度上有所降低。2018回归在语段中考察语句的衔接、连贯。 二、满分技巧  抓前后句式

一组在统一话题下的句子,对多种事物或一个事物的多个方面进行叙述时,它们各自的内部语法结构往往有组合上的一致性。也就是说,在备选句中,与前后句结构相同的句子,往往是能保持语言连贯的句子。

 抓词语照应

语脉的前后相承,必定有显性或隐性的词语与之相应。前面或后面出现了某一词语,再寻找与之相对应的词语,发现它们的内在联系,确定其先后顺序,使语脉的链条相承并衔接恰当。语句的照应和暗示是语言连贯的重要条件。出题者也经常利用这点设置问题来考查。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通过对语意的把握和对关键词语的分析,把握语句间的前后联系,准确地找出与所提示或暗示的词句相呼应的题肢。  抓逻辑顺序

一段话,不论什么内容,几个短语或句子先说哪一个,后说哪一个,都有着某种合理的逻辑顺序或意义归类。出题者经常利用这点来设置题目。常见的顺序有三种:时间(先后)、空间(高低、上下、前后、左右、内外、远近)、逻辑(由一般到特殊、由具体到抽象、由主到次、由少到多等)。此外,复句中分句间的关系必须符合其内在的逻辑。复句中分句或语段中句子之间常常有递进、顺承、转折、因果、条件、总分等逻辑关系:如果是递进关系,顺进则层层上升,逆进则层层下降;如果是因果关系,或一因一果,或多因一果;等等。解题时我们可以根据上下文,判定文段按照哪种逻辑顺序展开,确定句子间存在的内在关系,然后就可以把握句子的顺序了。  抓陈述对象

话题统一是保持语言表达连贯性的首要条件。一般说来,同一主旨的话题,陈述对象是明确集中的,围绕同一陈述对象所展开的话题,前后衔接紧凑,思维顺势而下;转换了陈述对象,话题的一致性就遭到破坏,语句也就变得不连贯了。出题者往往便会据此出题,或抽去其中一句让考生选择,或改变其中一句

叙述的对象要考生修改。要保持陈述角度的一致性,必然要求几个句子的主语一致或围绕同一对象展开。因此,我们的解题对策是:一要看几个句子的主语是否一致,二要看主语不一致的句子是不是从同一对象的角度展开的。当然,有时上下句采用了顶真的手法,虽然主语不一致,但上下文也是连贯的。  抓语气语脉

语言运用的连贯问题,实际上是语气相承、语流通畅的问题。大凡表达效果好的句群,不仅上下文衔接连贯,逻辑关系严密,读起来也绝不会拗口。因此,语气语流的相承、音节的和谐也是语言连贯的重要方面。  抓句群中心

一个句群,虽然由若干句子组成,却表述一个中心,句序的安排必然围绕这一中心。因此抓住了句群的中心,就抓住了关键,对句序的认识就会由暗到明。分析句子的性质和作用(如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解说句、观点句、材料句等),是抓准中心的重要手段。一个句群的中心,大多用一个关键句表达。这一关键句往往放在句首或者句尾。  抓行文思路

从总体上看,句群小层次一般呈现出相并(并列、对照)、相承(顺接、层进)、相属(总分)的关系;从局部看,句与句之间往往呈现出并列、承接、解说、对比、递进、转折、因果、总分等逻辑关系。理顺句序,要尽可能多地确定出必然相连接的句子,找到“句链”。从文体来看,记叙文常常以时间或空间为顺序;议论文常常把观点句放在前面,把材料句放在中间,把总结句放在后面,结构形式或总分,或并列,或对照,或层进;说明文同议论文一样,往往把事理句放在前面,把材料句放在后面,因为材料是用来说明事理的,材料的内部又遵循一定的顺序(时间、空间、逻辑等)。  抓词语标志

一个语段中往往会有一些显示语句排序先后的标志性词语,它们主要是:①显示层次的词语,如“首先”“其次”“再次”等;②表示时间先后的词语,如“先前”与“后来”、“过去”“现在”与“将来”等;③表示承前叙述的衔接性词语,如“所谓”“同时”“换句话说”“与此相反”等;④表示举例的词语,如“例如”(用在举例前)、“诸如此类”(用在举例后)等;⑤表示指代意义的词语,如“这些”“上述”等;⑥显示复句分句间意义关系的关联词语,如“因为……所以……”“虽然……但是……”“如果……就……”等;⑦提示结论的词语,如“总之”“综上所述”“由此看来”等。抓住这些标志,有时就能直接找到答案,或至少能够帮助我们明确语段中联系最紧密的句子的顺序。

三、满分实践

1.与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贪污2500万,挪用200万元的国际航空公司财务处副科长杨宁钻到地下室,偷偷躲了起来,____,从地下室拽了出来,送到了该去的地方。 A.公安人员找了好久,最后才发现他 B.但后来还是让公安人员给找到了 C.使公安人员找了好久,终于把他找到 D.但公安人员毕竟发现了他

【答案】B

【解析】在一句话里,其陈述对象应保持一致,本句的陈述对象是杨宁。A、D项陈述对象换成了\"公安人员\",C项后半句\"终于把他找到\"的陈述对象也是\"公安人员\",只有B项和原文保持了一致,故选B。 2.填入下文划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2001年12月,中国已正式加入WTO,这意味着中国企业要面临生死抉择的惨烈竞争。其实,竞争是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具有的特征,____,但最终促进了社会进步。 A.企业的破产由竞争造成 B.企业的兴衰取决于竞争 C.竞争造成了企业的破产 D.竞争决定了企业的兴衰

【答案】C

【解析】本句话的后语境是\"但最终促进了社会进步\",说明它前面句子的落脚点必是不好的东西,如是好的东西,就应该用承接连词。A项落在\"造成\"上,B项落在\"竞争\"上,D项落在\"兴衰\"上,\"衰败但最终促进了社会进步\"可以,\"兴盛但最终…\"就不行了。只有C项落在\"破产\"上,和后语境的转折关系衔接,故选C。

3.下文横线处选填哪项最恰当( )

2002年春节刚过,啤酒巨头青啤、燕京\"淮海战役\"便拉开了帷幕。其实青岛啤酒和燕京啤酒这两家啤酒厂各有所长:____。

A.青岛啤酒的水质比燕京啤酒好,燕京啤酒的装备水平比青岛啤酒好 B.燕京啤酒的水质没有青岛啤酒的水质好,装备水平比青岛啤酒好

C.燕京啤酒的水质没有青岛啤酒的水质好,青岛啤酒的装备水平没有燕京啤酒好 D.青岛啤酒的水质比燕京啤酒好,装备水平没有燕京啤酒好

【答案】A

【解析】句子衔接题的另一种解题方法是根据语脉判定选项。本句话的前语境是\"青岛啤酒和燕京啤酒\",B、C项改为\"燕京啤酒和青岛啤酒\",改变了语脉,可排除,剩下A、D。D项只说\"青岛啤酒\"一家,不合语脉,只有A项和前语境的语脉相吻合,故选A。 4.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句子是( )

他在《五柳先生传》一文中写道:\"读好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我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后一句话。因此,就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呢?他说的前后两句话____ 。

A.意思非常清楚,紧紧相连,交互阐明 B.交互阐明,紧紧相连,意思非常清楚 C.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 D.意思非常清楚,交互阐明,紧紧相连

【答案】C

【解析】本段话是说陶渊明的“前后两句话”怎么样了。按事理逻辑,先“紧紧相连”,再“互相阐明”,再“意思清楚”,故选C。

5.下文划线处选填哪项最恰切( )

作物同病菌进行斗争,情形是复杂的:____,就是同一个抗病品种,对不同的病菌的抵抗方式也不一样。

A.不同的抗病品种抵抗病菌的方式不仅有所不同 B.不同的抗病品种不仅抵抗病菌的方式有所不同 C.不仅不同的抗病品种抵抗病菌的方式有所不同 D.固然不同的抗病品种抵抗病菌的方式有所不同

【答案】C

【解析】就本题来说,从题干的关联词\"就是……也……\",可知空缺处和后语境是递进关系,应为\"不仅……就是……也……\",排除D,\"固然\"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关联词在后,前后分句主语相同(我不但信任他,也信任你)。本句前后主语不同,选C。

6.文中划线处选填哪项最恰切( )

____,崖壁下有几处坟地,坟前立着的石碑许多已经破碎,字迹模糊;枯水季节,伏在江里的石头已经露出水面,周围一片寂静。

A.一列青黛崭削的石壁夹江高矗,被夕阳烘炙成一道五彩的屏障 B.没有太阳,天气相当冷,藤萝叶子多已萎落,显得这一带崖壁十分瘦削

C.在夕阳照射下,枯草和落叶闪着不定的光,崖壁像一道巨大的屏障,矗立在江对岸 D.一行白帆闪着透明的羽翼,从下游上来,山门半掩,一道阳光射在对岸的崖壁上

【答案】B

【解析】就本题来看,其景物\"残破的石碑,模糊的字迹,一片寂静\",其意\"荒凉、败落\",A项美丽壮观,和题干意境不符,可排除;C项壮观伟岸,和题干意境明显不符,况且江对岸石碑上的字迹是否模糊也不可能看到,又可排除;D项是一幅美妙的山水画,不合题意,亦可排除;只有B项\"天气阴冷,藤萝萎落,崖壁瘦削\",意境\"荒凉、萧索\"和规定情境吻合,故选B。

7.填入下文横线处正确的选项是( )

被铁道部评为部级先进单位的XX次特快列车乘务组,除主动热情服务外,____,及时反映各类旅客的不同意见,然后根据这些意见,开展多样化的服务。 A.还从每节车厢内推选出一至两位乘客代表 B.还由每节车厢民主推选一至两位乘客代表 C.还让每节车厢推选一至二人当乘客代表 D.还在每节车厢中推选出一至二名乘客作代表

【答案】C

【解析】判断句子衔接题又一解题方法是根据选项的异点判定。纵向看选项求同存异,本题四个选项异在介词上,A、B、D三项分别为\"从、由、在\",三个都是一般介词,没本质区别,C项\"让\"为使令词,这段话的陈述对象为\"乘务组\",是乘务组\"让\"每节车厢如何,所以选C。

8.下文横线处选填哪项最恰当( )

卢梅坡的诗句\"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段香\",常被人引用,借此说明____。 A.任何人和事物都各有缺憾 B.任何人和事物都各有千秋 C.任何人和事物都各有短长

D.任何人和事物者咯有优势

【答案】A

【解析】本题其关键词语\"逊、输\"的叙述角度是\"不足\",如把题干改为\"雪本胜梅三分白,梅却赢雪一段香\",则从\"长处\"叙述,可选D;如说\"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可选C。\"逊、输\"--强调尺有所短,\"胜、赢\"--突出寸有所长。\"各有千秋\"、\"各有短长\",既不突出\"短\",也不强调\"长\",与文意不符,可排除B、C。只有A\"各有缺憾\"和\"逊\"、\"输\"的叙述角度相一致,故选A。

9.填入下文横线处正确的一项是( )

____,《邹忌讽齐王纳谏》、《召公谏厉王止谤》这两篇古文,我们对照着读,大有可以借鉴之处。 A.谏难,纳谏尤难 B.追古思今 C.历史是一面镜子 D.事因难能,所以可贵

【答案】A

【解析】句子衔接的又一解题方法是根据语意判断。拿到题后,首先认定这段话在说什么,抓住语意来判定选项。本段说\"借鉴\",\"鉴\"意为\"铜镜\",\"借鉴\"也叫借镜,可选C。但文中说\"对照着读\",\"深知让皇上接受意见实属不易\",因此本题应选A。选项一定和表意吻合。

10.下面是中美联合公报上的一句话,填人横线上的句子正确的是( ) 美国方面认识到,台湾海峡两边的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____。 A.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 B.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C.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D.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答案】B

【解析】句子衔接题还应考虑背景因素的客观表意。本题题干的背景因素是中美联合公报上美国的认识,它的这一认识是中、美、台三方共识,美国是政治上对立双方的\"中介\",这一共识必为双方所接受,A项\"一个省\",只是中方的一厢情愿,C、D项亦然,三方共识只能是B。答题应从题干限定的语境找答案,不能凭主观想象代替语境中的客观表意,故本题选B。

11.填入下文横线上的话,与上下文衔接恰当的一项是( )

泰山的南天门又叫三天门,创建于元代,至今已有六百余年。____,为\"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阶崇万级俯临千嶂奇观。\"

A.元代石刻\"天门铭\"在门外两侧,一副石刻对联在门的两旁 B.门外两侧有元代石刻\"天门铭\",门两旁有石刻对联一副 C.元代石刻\"天门铭\"在门外两侧,门两旁有石刻对联一幅 D.门外两侧有元代石刻\"天门铭\",一幅石刻对联在门的两旁

【答案】B

【解析】本题应根据陈述对象的一致性原则判定选项。本段陈述对象为\"南天门\",A、C项换成了\"元代石刻\",D项后半句换成了\"石刻对联\",只有B项一致,故选B。

12.下文划线处选填哪项才恰当( )

春意甚浓了,但在北方还是五风十雨,春寒料峭,____,又来了一场沁人心脾的冷雨。 A.刚吹过一阵暖人心意的春风 B.一阵乌云刚刚布满天空 C.刚飞过一群欢叫的大雁

D.一堆堆令人生寒的积雪还依稀可见

【答案】A

【解析】本题应根据落脚点和后语境的衔接关系判定选项。从前后语境来看,空缺处和前后语境的意思是相反的内容,后语境的落脚点是\"冷雨\",它前边的落脚点必为\"暖风\",选A。B项\"乌云刚布满天空\"和\"又来了\"不衔接。C项\"大雁\"和\"冷雨\"不是相对相反的关系。D项\"令人生寒的积雪还依稀可见\"和前后语境不是相对相反的关系。

13.下文横线处选填哪项最恰切( )

秦代军队分中央常备军和地方武装两种。____,或驻京师,或戍边疆;地方军则由都尉掌管。估计当时全国军队的数量至少在百万以上。 A.皇帝委派的大将直接统率中央常备军 B.皇帝直接委派大将统率中央常备军

C.中央常备军的统帅是由皇帝直接委派的大将 D.中央常备军由皇帝直接委派的大将统率

【答案】D

【解析】本题应根据语脉判定选项。本句前语境的语脉为\"中央常备军和地方武装\",下面接这一语脉应选说\"中央常备军\"如何,A、B、C三项都改变了陈述对象,只有D项\"中央常备军\"的语脉相吻合,故选D。

14.填入下文横线上的几句话,正确的一项是( )

国务院早就要求沿淮企业必须限期停止向淮河排放污水,可这个工厂的领导却一直置若罔闻,拖延推诿,____。

A.既不传达上级指示,也不购置污水处理设备,以致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环保工作没人管 B.既不购置污水处理设备,也不传达上级指示,以致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环保工作没人管 C.既不传达上级指示,也不购置污水处理设备,以致环保工作没人管,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 D.既不购置污水处理设备,也不传达上级指示,以致环保工作没人管,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

【答案】C

【解析】本题应根据事理逻辑判定选项。从事理逻辑说,先传达国务院的指示和后购置设备,这两条没做,造成环保工作没人管,由于没人管,才使污染越来越严重,故选C。

15.填入下文横线处正确的一项是( )

认真阅读的结果,不但随时会发现晶莹的宝石,____。于是收取那些值得取的,排除那些无足取的,自己才会渐渐地成长起来。 A.还会发现价值连城的钻石 B.也随时会发现粗劣的瓦砾 C.还常常会发现粗糙的砂砾 D.也不免会发现令人遗憾的败笔

【答案】B

【解析】首先本段用比喻句(晶莹的宝石),排除D;其次从后语境\"值得取的(宝石),无足取的(只能是瓦砾、砂砾)\",排除A;\"不但……还\"不通,应改为\"不但……也……\",排除C,选B。当试题出现关联词语时,应考虑关联词语用得对不对,对应得对不对。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