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传统水岸精神的复兴——湖州龙溪港潘家廊街区景观建筑设计

来源:一二三四网
传统水岸精神的复兴——湖州龙溪港潘家廊街区景观建筑设计

作者:魏成 潘春明

来源:《现代园艺·下半月园林版》 2015年第6期

魏 成 潘春明

(杭州园林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浙江 杭州 310007)

摘 要:湖州龙溪港作为湖州最重要的城市河道之一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脉。潘家廊街区景观工程既不是为了重建潘家廊,也不刻意追求靓丽华美的景观效果,而是将注意力集中在表现传统湖州水岸生活场景上。本文分析了湖州龙溪港潘家廊街区的景观建筑设计概况。

关键词:潘家廊;水岸生活;传统民居

龙溪港东段位于湖州老城区北侧,整个范围从城北水闸至毗山水闸。河道总长约2.5km,其中河道宽50~90m,自东向西逐渐变窄。整个规划场地自东侧毗山水闸向西穿越华丰桥、新潘公桥、潘公桥、新大通桥、大通桥,至城北水闸后汇入龙溪港,是湖州环城河水系重要的组成部分。

潘家廊是龙溪港南岸最典型性历史遗迹。明尚书潘季驯承父志向而创建潘公桥;而潘家廊则是因湖州潘氏一族不愿为清廷服务,弃仕从商而建[1]。这一带的潘家店铺经营丝绸、茶楼、酒楼,曾经是湖州城北重要的商贸集散地。以后虽世事变迁,但街名还是一直沿用到现在,横跨南北两岸的潘公大桥即是历史的见证。

1

潘家廊原貌

整个项目用地呈狭长带状,仅有1条6m宽的市政道路与南侧新华路沟通,对外交通相对闭塞;而内部沿河通道多被各类旧民居和店铺厂房占据,仅有1条小路可供穿行。周边以居住用地为主,包括潘家廊旧民居和墙壕里小区,其中还分布着电力局、垃圾中转站等几处市政建筑。北侧沿河均为硬质高驳岸,临河工业厂房还保留了不少水运码头。由于年久失修破损比较严重,缺乏城市生活岸线必要的亲水特征。

龙溪港东段水位已经实现人工控制,一般常水位在1.2~1.6m左右。排涝期间:起排水位为2.2m,上限水位为2.8m,下限水位为2.0m。河道水质情况较差,一般保持Ⅳ或Ⅴ类水质,河道淤积比较严重。污染的水质对河道的景观有一定负面影响。

2

设计构思

2.1 水岸生活的复兴

潘家廊街区的设计依托当地的历史与建筑文脉,以恢复和展示传统江南水乡土风貌为主旨,在现代化高节奏的城市中复兴传统水岸生活精神。所谓“水岸生活”用通俗简单的语言来描述即“衣”、“食”“住”、“行”4种最普通和常见的行为模式,本文重点关注后三者。

所谓民以食为天,尤其是在特别讲究饮食文化的中国,美食总是受到广泛的关注。潘家廊自古依河而建,作为湖州重要的商贸集散地,各类酒楼茶肆自然是其一大特点。加上可供歇脚休憩的客栈,大大小小琳琅满目的店铺共同描绘出老潘家廊的繁盛景象。可以想象当三五成群的游人酒足饭饱后,或是在客栈二层凭栏而憩,远眺龙溪美景;或是于熙熙攘攘的人群一起流连于各家店铺之内,正是所谓“人生只合住湖州”的最真实写照。

因此本次设计以“湖鲜街”为主题,以水岸街区的形式整合建筑、街区、水岸、码头四元素,将各类湖州特色小吃,鱼鲜特产作为街区主打产品,将吃、游、赏、玩各种生活元素有机结合,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城市生活水岸场景。

2.2 设计布局

2.2.1总体布局与空间组合。整个街区总长度约800m,宽度25~50m不等,场地总面约20000m2。设计建筑占地6468 m2,总建筑面积额11016 m2,建筑形式以2层为主。在一个相对狭小的空间当中营造丰富多变的水岸空间是本项目设计的要点。

通过对河道、建筑、码头广场、景墙等多种用景观元素的组合形成:“一带——两心——三区——多空间”的布局形式。其中一带为沿河休闲步行廊道;两心即核心码头广场;三区指的是特色小卖、湖鲜美食、水岸生活三类主题建筑街区;多空间则指各类建筑与水岸组成的各种富于变化的滨水休闲空间。

2.2.2交通体系。整个街区共有东西2个主要的出入口以及与小区沟通的若干临时出入口。规划上考虑跨河架设步行桥与北岸沟通,优化整个地块的交通布局,有效聚集人气。

区域内停车场包括东侧地面林荫停车位(18个)、地下停车位(49个)、西侧新潘公桥下停车位(20个)共87个固定停车位;适当扩大消防通道两侧区域满足非机动车辆停靠的要求。地下停车库设置7m宽出入口一个,人员疏散楼梯两部,楼梯从车库直通向上方街道室外,满足消防要求。

街区共设有2个主要的码头广场为游客提供游船服务,其中东侧码头与地下停车场相邻,实现水陆交通无缝链接,使整个街区完全融入城市水上旅游体系之中。

整个街区实现人车分流管理,南侧沿墙壕里小区外墙设置4m宽东自东向西单向车行道路,自东侧主入口进入向西沿穿越整个街区接入城市交通,同时满足消防与临时货运的需求。街区内部设置沿街商业廊道与沿河休闲通道提供游客步行空间。

2.3 商业形态规划

2.3.1特色小卖街(西入口至东侧码头广场):街区由单侧建筑与透空景墙组合而成,建筑体量、街道尺度相对较小,店铺主要经营湖州当地土特产品。

2.3.2湖鲜美食广场(两个码头广场之间的街区)。随着建筑与街道尺度逐渐加宽,商业由两侧建筑围合而成,利用街道空间设置一定的街摆,烘托商业氛围。该区店铺主要经营以湖鲜餐为主。

2.3.3水岸生活社区(东侧主入口区)。该街区在延续上一区域的商业形态的基础上,加入了水岸括旅店、托老所等居住功能性建筑,进一步丰富商业形态的同时使游客和当地居民能更加深刻的感受城市水岸生活的别样情调。

3

建筑设计

3.1 街区整体建筑风貌

建筑街区的构建注重塑造传统质朴的建筑氛围,同时又区别于一般的历史街区。首先在布局上注重街区整体的“节奏感”,随场地的变化形成连续且富于变化的建筑空间。其次在色调上以“粉墙黛瓦”为基调,从视觉上打造具水墨画卷特质的建筑风貌。沿街建筑立面布置大落地橱窗为主,强调商业的运营与展示,营造热烈的街市氛围;沿河采用传统的格栅推窗,配合黑白底色体现传统水乡民居的建筑特质,创造和谐而平静的水岸空间。

3.2

建筑单体设计

街区建筑单体设计以湖州传统水乡民居为蓝本,以小青瓦屋面、白色墙体、木质门窗(仿木铝合金材料)为主要建筑元素。

建筑以2层为主局部1层,1层层高控制在3.6m以上,外侧设置设檐廊,为沿河步行通道提供休憩和避雨的空间;2层层高控制在3.3m以上,局部悬挑,强调立面的层次感。单体建筑长度在20~40m左右,利用不同形式的马头墙对连续的建筑立面进行分割,构建错落有致的街区景观。

在空间节点上例如入口广场、码头等重要位置布置结构精巧的亭廊组合,门楼牌坊作为点睛之笔,形成街区建筑景观的兴奋点。

3.3 细节处理

3.3.1 屋面:建筑主体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屋面架设木基层用小青瓦覆盖屋顶,满足一般现代商业建筑结构要求的同时又与一般木结构民居建筑屋面形式相符。

3.3.2 檐口。在檐椽外侧加盖封檐板形成较为统一装饰风格,局部重点建筑檐口加设瓦当滴水。

3.3.3 门窗。商业建筑(尤其是内部沿街建筑1层立面)以铝合金仿木框的大玻璃门窗为主,强调建筑的使用功能;而沿河立面或是2层多采用传统的木隔扇窗,强调建筑的景观效果。同时运用具有典型湖州临水建筑的斜窗形式,使整体建筑风貌更具地方色彩。

3.3.4 空调机位。在2层悬挑位置布置空调机位,外部用统一的铝合金防木外框进行装饰,不对建筑立面产生破坏。

3.3.5 装饰砖雕、木雕。在街区的重要节点处(如门楼、马头墙、檐口牛腿、梁架等位置)做深入刻画,增加砖雕与木雕,使得建筑立面更具特色。

3.4 环境小品设计

整个街区的环境设计结合建筑风貌特点。沿河码头与小河埠头、入口门楼、石牌坊、景墙花窗的装饰造型,柱础形式的街道花钵,石质坐凳、老石板铺地等各个环境细节的设计都强调与建筑的组合关系。从材质的选择到造型特点都追求与建筑空间的高度统一。

4

结语

潘家廊历史街区的建设并不是要重建潘家廊,去做个历史仿品。更重要是希望在设计中寻求一些能体现湖州传统水岸生活文化的气息。用最淳朴的设计语言表达水乡居民的生活、出行、饮食、休憩和娱乐空间场景。把建筑、街区、水岸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保留场地特质,修缮老船码头、河埠、老桥、传统民居。打造一处富有历史生活气息的水岸空间。

潘家廊街区自建成开街以来已成为湖州龙溪港地区重要的休闲集散地。水、桥、街、巷、宅巧妙地融为一体,自然形成,天人合一,组成了一幅“泽浸环市,逶迤街巷”的和谐画面。旧时的潘家廊街道不过8m宽,而现在潘家廊有800m长的步行街,承载着潘家廊悠久的人文与自然的气质,在恬淡中复兴水街集市的市井之美,给眷恋传统文化的湖州人提供一个心灵的归宿。这条潺潺的龙溪水道,船游梦里水乡,赏古城风景,再现了水乡江南古城的浓厚韵味。

本项目的设计和建设一方面大大改善了龙溪港两岸街区的环境品质,使之成为湖州城北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休闲场所;餐饮商业文化的融入提升了场地的活力与人气,对带动周边土地的环境和经济效益有积极的意义;更重要的是从精神文化的层面上,潘家廊街区为现代都市人提供了一次放松身心,重温传统水岸生活的契机。

参考文献

1

湖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湖州市志[M].北京:昆仑出版社,1999

2

汤景,杜颢.试论影响城市亲水空间构成模式的因素[J].北京:现代装饰,2014(6)

(责任编辑 张芝)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