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水土流失的生态修复与综合治理探究

来源:一二三四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水土流失的生态修复与综合治理探究

作者:胡永梅

来源:《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年第11期

【摘要】水土流失是当前比较严重的灾害之一,而且目前的水土流失的产生原因大都是因为人为的对环境造成破坏引起的,我国可用于耕地和居住的土地面积相对于我国的人口总数来说本就稀少,水土流失的发生,使得本就稀少的土地资源变得更加的少,如果不能够有效的避免水土流失,那么将会造成严重的危害。文章主要对水土流失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水土流失的生态修复与综合治理,希望能够减少水土流失的情况继续恶化,避免水土流失对人们的生活产生更大的影响。

【关键词】水土流失、生态修复、综合治理 一、前言

目前,我国水土流失的问题较为严重,主要是由于自然因素和人类不合理的生产经营活动,水土流失面积不断增加,土层厚度变薄,有机质含量下降。因此,如何采取合理有效的生态修复措施来综合治理进行水土流失是现在我们要关注的问题。 二、水土流失的现状

某区域山地面积为6412.5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87%;丘陵岗地面积为590.1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8%;河谷平原面积为368.5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5%。土壤有河淤土、水稻土、白浆土,平均海拔高度在120米以下,属大陆季风气候。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河流成网,绥芬河大小支流163条,区域水土流失情况突出,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已成为影响群众致富、制约县域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发展的最大瓶颈。 三、水土流失的成因 1、自然因素

该地区海拔为100-120米。山坡耕地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90%,坡度为5度至30度不等。地形坡度大对水土流失影响很大,坡度大小与水土流失程度成正比。从气象来说,降雨特别暴雨对土壤侵蚀影响特别大,该地区属大陆季风气候带,雨热同季,多年平均降雨量在500mm以上,特别是7、8、9月份雨量集中,占全年降雨量的70%,集中较强的降雨对地表土冲刷力很强,特别是坡度较大的地区,对土壤的侵蚀更加严重。除耕地外,植被占有率较低,每遇强降雨都会造成洪灾,严重威胁当地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2、人为因素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人为的破坏植被是造成水土流失的关键因素。主要表现在:人类生产活动造成的水土流失,由于人口不断增加,平缓耕地粮食生产已满足不了社会发展要求,大面积的坡地被开垦成耕地,大量的林地、湿地、植被遭到大量破坏,土壤侵蚀进一步发展,加重了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再有人们的生态环境意识薄弱,只重视发展,不重视生态建设,在山边河边放牧,盗砍树木,非法采沙等,造成山边河边只见荒坡、荒滩不见青山绿草,弃土弃河渣堆满河道,这也是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之一。 四、水土流失的危害 1、土地生产力下降

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和缺乏对土地的有效保护,致使农业生产用地侵蚀严重,土质逐年变薄,土壤肥力下降,重壤土变成了轻黏土,土壤孔隙度减少,持水保肥力下降,农业耕作性越来越差,抗御洪涝灾害能力足年降低,土壤有机质和土壤结构破坏后,使土壤抗蚀力不断减弱,导致水土流失严重。 2、自然灾害频繁,周期缩短

据调查,由于区域水土流失严重,造成县内主要干流不同程度的淤积,河床高出水平地面,致使河道不畅、淤积,行洪能力普遍下降,自然灾害频发。据水利资料统计1952-1992年的四十年间,区域性大洪水5次,平均8年一次,2002-2014年共发生洪水8次,平均1.5年一次。

3、耕地资源总量减少

水土流失严重,河流两岸耕地被冲刷、土质量下降,多数农田因耕作层土质流失而无法耕作,黑土颜色变淡,密度稀释,有些地方甚至成为砂石遍地、怪石裸露的不毛之地。据统计到2014年县域耕地面积比建国前减少了350公顷,除因建筑和生产用地占用外,大都是因洪水灾害和坡地弃耕减少的。 4、破坏地面完整性

由于水土流失等自然灾害的原因,农业生产坡耕地出现了深浅不一的侵蚀沟,中小主干河流改道,冲毁公路和农田,造成耕地表面支离破碎,破坏了农业生产工作面的完整,土质退化已严重影响了土壤的高效利用,主要表现为粮食产量不稳,生产效益下降,对粮食生产安全形成潜在的威胁。

五、生态修复与综合治理措施 1、生态系统自身修复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针对生态系统受破坏程度比较轻微的区域,可适当地更换其地表使用结构,譬如退耕还林还草、禁止放牧、迁移原住人口,让生态系统恢复到不受或者尽可能轻微地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最大限度地发挥生态系统的自身修复能力来改善水土流失的状况。 2、生态系统自身修复和人工修复

该方法主要针对生态系统受破坏程度比较严重的区域,在该区域内往往地表植被已被大面积破坏而导致自然的生态系统不能承载高负荷的外界压力,此时就需要人工向该区域种植一些生命力和再生能力较强的植物,通过这种方式逐渐改善该地区内的生态系统成分组成,慢慢增强该地区生态系统的自身修复能力。 3、人工强化生态系统修复能力

该方法主要用于可能会发生水土流失地区的防治,其主体思想也是通过人工措施巩固加强生态系统的稳固性,加强系统中食物链之间的联系,加强物质和能量的利用、分解和循环,实施的途径包括植树造林、饲养家畜、发展沼气等。 4、普及国策宣传,强化环保观念

在此方面应加强水土保持方面国策的宣传力度,普及该方面的基本常识,让人民意识到不合理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造成的水土流失造成的严重后果,使人民自发地退耕还林还草,圈养畜牧,实现人与自然真正的和谐相处;也可以通过生态修复示范点的建立让人民更轻易地了解到生态系统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还应该在学校范围内普及水土保持和生态系统常识,是人民从小形成环保意识;最后还应该大力发动各种媒体进行水土保持知识的宣传,如发放环保手册、公益广告等。

5、坚持防先于治,加强执法力度

应合理运用经济措施和行政措施在保护现有生态系统的基础上予与加强巩固,丰富其物种组成,加强其食物链之间的联系,封山禁牧,使地表植被自然恢复,这种方案相对来说投资少、见效快,适用于未发生水土流失和水土流失比较轻微的流域地区。另一方面,还应该加强执法力度,加强对乱砍乱伐、过度放牧、采土取沙、毁林开荒等不法行径的监管和惩罚,强化人民的法制观念和意识。

6、制定修复计划,因地制宜治理

众所周知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地貌也不尽相同,因而不同地域的水土流失的状况也差异较大,所以在水土流失治理过程总理应因地制宜,结合各地域特点定制切实可行的生态系统修复计划,划定治理区域、统计治理面积、确定修复方案,预算修复成本和年限,按照轻重缓急的原则分区、分时治理。水土流失发生的种类不同,采取的举措和实施方案也应当与之对应不同,可根据水土保持和生态学原理,充分发挥生态环境建设治理措施的优势,先规划铺设草本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植物,结合低等灌木和根系较发达的乔木的种植。总而言之,让不同植物协调搭配,使其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建立多样化、多层次的生态系统机构,才能最大限度地获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7、建立区域水土保持监测体系

完善区域水土监测体系建设工作,做好区域主干河流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信息化建设,推进各行政村域水土保持监测站点规划,全力实施水土保持基层常规监测点建设,有效开展辖区水土流失和防治监测评价试点工作,全面深化水利产权制度改革,制定优惠政策和管理办法,加大“荒山、荒滩、弃沟、弃耕地”治理开发力度,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区域生态治理,不断探索水土保持投入多元化新机制。 七、结束语

综上所述,水土流失的生态修复问题必须要得到重视,采取更加科学和有效的方法来进行综合治理,保护珍贵的土地资源、保护耕地资源、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进而有效降低水土流失发生的概率。 参考文献:

[1] 施大华等.生态恢复的理论与方法研究[J].科学教育研究,2011,(9) [2] 左长清.实施生态修复几个问题的探讨[J].水土保持研究,2012,9(4).

[3] 李程碑,王勍.有关水土保持水环境效应的研究[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3,03:288-28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