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如何“点拨”
摘要 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主要学习方式,在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在适时进行点拨,能启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使学生便能顺利排解疑难。 “点拨”手段的恰当应用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的捷径。
关键词 新课程;小学语文;语文教学;“点拨” 一、适时点拨,找准支点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是孔子论述启发式教学的重要名言。点拨同样要讲求时机,找准“支点”,以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如《小虫和大船》结尾段只有一句话:“小小的蛀虫,竟毁了一艘大船。”这句话紧扣题意,又是全文的总结,有画龙点睛之效。在学生搞清题意中“小虫”和“大船”是怎样联系起来后,教师就把理解课文的思维支点定在结尾段,让学生说说读这一段时应该强调哪个词?有学生提出重在理解“毁”字。教师点拨,还应突出哪些词?有学生提出还要突出“竟”、“小”和“大”。教师追问为什么,学生回答,“小虫毁大船让人意外”。接着,教师又追问:“小虫为什么毁了大船?怎么会毁了大船?”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寻根究源,仔细阅读全文。这样以文尾之“点”,牵动的却是对整篇课文“面”的梳理,激活学生的思维,打开蓄势待发的情感闸门。
二、 发现“疑点”,思路点拨
好奇心常常会让学生在课堂上提出令教师始料不及的问题。但教师若能适时引路,就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的探究活动。《鸟的天堂》一文的结尾写道:“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由于教师重视,学生大多数理解了下半句的意思,但有一学生提出:“‘我’为什么会受‘骗’呢?”这是教师忽略的问题,对此如何进行思路点拨?教师先给予提问的学生以激励,然后让全班学生再读全文,找出作者的两次观察有何异同。通过这样的点拨,学生明白了:第一次只注意到枝繁叶茂的大榕树;第二次才发现群鸟嬉戏的景象。老师指着插图上的大榕树,问学生:“你的眼睛真的骗了你吗?”学生回答:“还好,两次观察的结果才使‘我’真正认识到‘鸟的天堂’,才没受骗。”教师:“在这个‘骗’字上,你们悟到了什么?”学生:“认识大自然必须要全面。”这样,在肯定了学生的思维成果的基础上引导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三、挖掘思维点,多角度点拨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在儿童精神世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这里的“需要”实质上是一种潜在的创造精神。引导学生的创造精神,必须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思维的轨迹是多向的,即对任何问题都善于多方面进行思考;思维又是多元的,主体思维善于从事物的多侧面、多环节、多层次来进行思考问题。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对所提的问题,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加以分析、研究,往往可以获得新的发现。
如教学《比金钱更重要》一文的尾声时,让学生说说此时怎样理问题: 比金钱更重要?学生生齐声回答:“诚实和信任比金钱更重要。”教师当即引导:“是的,文中直接告诉了我们。同学们还有不同角度的理解吗?”有学生说:“食物、水、氧气比金钱更重要。”教师边点头边点评:“你懂得珍惜生命。”也有学生回
答:“时间比金钱更重要。”教师随即点拨:“你惜时如金。”还有学生回答:“母爱比金钱更重要。”教师不住称赞:“太棒了!其实,你们学习本文时的这种思想认识太可贵,也比金钱更重要。那么,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假如人人都像文中的汽车司机那样,对人多一份理解,给人多一份信任,世界不就更美了!”这不仅锻炼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同时也为再创造提供契机。
四、瞄准评价点,赏识点拨
赏识点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信心,但这并不意味着不讲火候,过于频繁的赞美,亦不是一声“你太棒了”、一句“回答的真好”那么简单。欣赏特级教师于永正的《新型玻璃》教学,便可窥见一斑。最令人难忘的是下面这一教学环节:
在学生充分自主读书后,于老师让学生说“这课向我们介绍了几种新型玻璃?是哪几种?”一学生回答:“这一课一共写了五种新型玻璃。第一种是‘夹丝网防盗玻璃’,第二种是‘夹丝玻璃’,第三种是‘变色玻璃’,第四种是‘吸热玻璃,’第五种是‘吃音玻璃’。”于老师微微点头,夸奖道:“说得多清楚,多有条理啊!——不过,能说得再简洁一些吗?请你考虑一下。”该生面有难色,欲坐下。于老师热情地鼓励:“请你沉着冷静地想一想,我看你有这个能力。”该生思考了一会儿,回答:“本课介绍了五种新型玻璃,它们分别是‘夹丝网玻璃’、‘夹丝玻璃’、‘变色玻璃’、‘吸热玻璃’、‘吃音玻璃’。”听课老师发出啧啧的赞叹声,学生为她鼓掌。于老师竖起大拇指“说得妙,妙就妙在‘分别是’三个字上。有了它,下面只说名称就行了。你真了不起啊!如果刚才你坐下,不就失去了一次显示自己的机会了吗?”由此可以看出,恰如其分的赏识点拨,才会让学生心里产生成就感。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于老师以其敏锐的语感,娴熟的赏识点拨技巧,唤醒了学生内存的潜力,使学生的智能活动更敏捷,唯有如此,才能促进学生发展思维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