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11年职教年度工作会

来源:一二三四网
凤冈县2011中职年度工作专题经验交流

办人民满意的学校,做人民满意的教师

凤冈县第三中学 陆建东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曾记得办教育有这样一句标语:“人民教育人民办,办好教育为人民”,随着历史的发展变化,特别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综合国力与日俱增,这句国人耳熟能详的标语已悄然赋予新的历史内涵:“人民教育政府办,办好教育为人民”。凤冈县教育和科学技术局(以下简称县教科局)局长曾令新同志在他的一次工作报告中提出“办人民满意学校,做人民满意教师”。 凤冈县第三中学全体教职员工(以下简称三中人)牢记并深刻理解这句话的深刻含义,以熊友国校长为代表的校行政带领三中人开始“办人民满意学校,做人民满意教师”的艰难历程。

首先,三中人要面对现实。三中是一间年轻的城关中学,虽然地处城关,但就学生构成的现实来看:绝大部分学生(占80~90﹪)来至农村,如龙泉镇的六里、白梓、西山等,是农民的孩子,是农民工的孩子,是弱势群体里的孩子!这个群体里的孩子基础知识差已是不争的现实,最让人纠结的是很多学生家庭十分贫困极易辍学,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很难取得联系!三中人都明白,三中要在市场经济激烈竞争的条件下确定自己的位置,完成自己的历史任务,不能单为城关家庭环境较好的,学习成绩好的孩子服务,更多的是要面对这些来至农村的孩子,克难攻坚的也正是这些孩子。“办人民满意的学校,做人民满意的教师”路在何方?

其次,三中人要正视现实:每年面对一千多个将要毕业的孩子,

1

无论怎么努力,高中也只能升学到300~400人。摆在三中人面前最残酷的现实是,剩下的至少还有600左右的孩子怎么办?外出打工,年龄偏小不说,没有一技之长,何谈生存与发展;升中职,县外中职学校的中职招生鱼目混杂,高额的费用承受不起不说,令家长不放心的是办学不规范,孩子很难适;就近升凤冈职校,凤冈职校条件有限收不了那么多!三中人为学生所急,为农民工所急,为社会所急!,“办人民满意学校,做人民满意教师”,三中人只有一种选择,那就是不让一个孩子流浪社会!只有一种选择,那就是爬山涉水,走村窜户,把教育温暖送到孩子的家中,送到孩子的心田,把教育公平落实到山山水水之中,把教育善意镌刻在天地日月之上。只有一种选择,“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凤冈职校没有教室,三中把吃饭的食堂腾出来,没有文化课教师,三中人自加重负,为了这些落魄的孩子,三中人把他们组织起来。 再其次,把孩子的事办好。在“办人民满意的学校,做人民满意的教师”的鼓舞下,三中与凤冈职校签订了《联合办学协议》,开办了“1+2”模式的凤冈职校三中教学点。这一创举,得到了县政府和县教科局的大力支持,曾令新局长亲自授牌和亲临指导;这一创举,使三中的中职教育适应了学生家长多元化的教育需求,既解决了县域内中职教育资源严重不足的问题,又促进了县域中职教育又快又好的发展;这一创举,三中为“办人民满意的学校,做人民满意的教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几年来,在以石帮军校长为代表的凤冈职校的精心指导和帮助下,三中教学点连续开办几届中职计算机班,严格执行

2

中职计算机课时计划(专业课由职校派专人教师担任),开足开齐课程;严格管理,适时对中职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对升入职校就读二年级的学生加强文化知识的培训,对外出务工的学生加强就业或创业的引导性培训。几年来,通过全体三中人的不懈努力,平均每年向各级各类中职学校输送中职生在500人左右(多数就读凤冈职校),不仅超额完成了县招生办每年下达的中职招生任务,而且使得许许多多中考落榜的农村孩子,通过联合办学成为建设凤冈和发展凤冈的生力军,如西山村的杨芳、龙泉镇文峰村的杜选兰和文鑫玉等,他们先读中职班,再读职校,再升高职院校,现已回到县城就业,杨芳是凤冈中医院的一名护士,杜选兰和文鑫玉在龙泉镇和平路社区就职。同时在有序转移农村新生劳动力的工作中,三中人也谱写了新的篇章。龙泉镇六里村的余大娇、余海深姐弟俩系三中毕业生,通过输送到凤冈职校参加劳务输出培训,再到东部沿海一带进厂就业。几年来,就业不仅给兄妹俩创造了一定的生存发展空间,更重要的是创造了他们自已。现在,他们不仅是厂里有名的劳动能手和管理干部,而且还是家乡改变自家贫穷落后的典范,成为了贵州省优秀农民工代表,接受了贵州电视台专访。

事实证明,中职教育是三中人“办人民满意的学校,做人民满意的教师”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中人在以何健校长为代表的校行政领导下,把“办人民满意的学校,做人民满意的教师”的事业继续向前推进,明确提出了中职教育的发展目标是“升中职人数+升高中人数+就业培训人数=全体毕业

3

生人数”。三中人秉承这种面向全体学生和面向学生全体的发展理念,一路走来:普教纵然有陆光易、欧媚和何明一等一批批北大、清华以及全国重点大学学子的荣光,职教同样也有余大娇、余海深等穷则思变的创业者的荣耀,更有杨芳、杜选兰和文鑫玉等等在平凡的岗位上开创不平凡的劳动者的荣华。这正如国务委员陈至立同志所说:职教与普教“就像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必须协调发展”。 “办人民满意的学校”关键是“做人民满意的教师”,教师关键是要有科学的人才观。诚然,国家民族纵然需要陆光易、欧媚和何明一式的栋梁之才,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也同样需要余海深、余大娇式的创业之才,更需千千万万的像杨芳、杜选兰和文鑫玉一样普普通通建设者啊!实践证明,只有确立了科学的人才观,才能全面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中职教育应该更进一步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从义务教育阶段抓起,渗透到整个义务教育之中,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全面发展和科学发展,不要等到高中落榜才来大谈特谈中职教育的意义。《教育部关于加快中等职业教育的意见》指出:“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较快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任务重、中等职业教育资源短缺的地区,要扩建、改建、新建一批中等职业学校;还可以利用普通中学举办中等职业教育班;。。。”三中中职教学点是在凤冈职校容纳不下,全县又有没有成立职教中心的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创办的新事物,成绩虽然微不足道的,但它的诞生和发展使中等职业教育的理念深入人心!现在,三中毕业不能升入高中的学生,自觉选择的是就读中职,而且乐意读中职,这正是它的最大的收获和最大的成功!

4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办人民满意的学校,做人民满意的教师”需要三中人一步一个脚印的前行。凤冈职校在创办“省重”和“国重”的历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宝贵经验,这些宝贵经验是三中不可多得的财富。三中人根据两校《联合办学协议》,成立了中等职业办公室(简称中职办),建立和健全了中职教育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并严格遵照执行。几年来,涉及到国家对中职生生活补助的存折(或银行卡)准时准点发给学生,即使有不能按时领取的存折(或银行卡)都必须交学校财务保管。在中职招生工作中,涉及到的学生生源费全部有学校财务结算,由学校统一按上级有关文件管理支付。中职班主任管工作成绩斐然,在学困生管理和留守子女的管理中,为三中的学生管理做出了表率。功夫不负有心人,几年来,三中的中职工作每年都受到了凤冈县人民政府和凤冈县教育和科学技术局的表彰。

三中与凤冈职校联合办学的模式,在“办人民满意的学校,做人民满意的教师”的路上任重而道远!凤冈县分管教育的徐仁琼副县长在2007年11月30日召开的全县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明确肯定了联合办学的成功经验,他指出:在“十一五”期间,“为了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我县还分别进行了两个层次的联合办学,一个层次是县内初级中学与职业学校联合办学,另一个层次是职业学校与省内外职业院校联合办学,既为学生解决了出路,又所短了成才周期。”徐县长语重心长的话语,给了三中人极大地鼓舞。三中人“为“三农”服务,路正长;为当地政治、经济和社会服务,路正长;为“富裕凤冈、生态凤冈、文明凤冈、幸福凤冈的建设服务,路更长。。。。。。!

5

“办人民满意的学校,做人民满意的教师”路正在三中人的脚下! 愿千古红烛永照人间路,助百年桃李常开天下春!

2011.12.30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