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精神追求
现代社会,我们崇尚个性的张扬、精神的展示。教师是社会中特殊的一群,每一位教师都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他们都是与众不同、丰富多彩的,教育需要、学生也需要真实地展示他们的精神世界。但许多教师在忙碌的工作中淡漠了自身对精神世界的内在追求。精神是工作的动力,一个人只有拥有了精神上的追求,才可能全心地投入、热情地生活。这时,工作不再是一种苦差,而是自我价值实现的途径。那么,教师究竟应该拥有怎样的精神世界?追求怎样的精神境界呢?我认为,教师的精神世界应该具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独立精神
长期的发展弱势使我们的民族缺乏独立自主的精神,我们的教育缺乏独立自主的精神,而教育关乎民族未来,教育的独立自主尤为重要。教师是实施教育的主体,为人师表的教师,如果没有独立精神,便没有教育的现代化,便没有民族的未来!教师的独立的精神,是教师的自主意识以及由此而实施的自主的教学。教师的独立精神,是教育之精髓所在。教师在培养目标上,要坚持自己独立的观点。现在的社会,人们普遍关注物质、心态浮躁、急功近利,缺乏一颗平常心。家长希望子女出人头地,能赚大钱。但这不是教育的初衷和最终目的。教师不能因为家长、社会的压力而同流合污,放弃自己独立的教育理想。要时时牢记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为了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健全的人,是学生在体力、智力、能力与志趣、道德精神和审美精神等多方面的发展,是促使学生全身心充分和自由的发展。对一个教师来说,既关心他们的分数成绩,更要关心他们的身体健康和精神成长,为他们终身发展打下重要的精神底子。
在处理教材方面也应该体现老师的独立精神。教材是教学的依据,但是对教材我们同
样不能人云亦云。教材不过是为教师提供了教学的方便,主动权仍应该在教师手中。明智的编者希望教师并不是“教教材”,而应该是“用教材教”。每个教师有不同的兴趣、爱好、特长、背景、习惯,对教材的理解、操作也侧重不同,所以即使是同样的内容,每个教师的课堂也应该是千姿百态、各有风格的。教师应该发扬独立的精神,融合自己的特色,把最鲜活的营养品提供给孩子们。
二、创新精神
教师要有创新的知识观。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已经不再局限于教师,而且,仅仅靠接受前人的东西已难以适应今天的社会。今天的教师不能仅满足于传道、授业、解惑,而应当学会创新,即观念、知识和方法的创新。他不应再迷信权威和书本。一切现存的文明都是对人类过去经验的总结,他要做的是如何站在前人的肩上向新的高峰攀登。时代在不断发展,用陈旧的观点、方法、知识去解决新问题往往是行不通的,只有跳出传统知识思维的束缚,不断创新才有出路、才有发展。教师不仅要有一定的知识量的储备,更要善于寻求知识创新,这就要求教师敢于批判自己、敢于否定自己。教师不可能穷尽过去和未来,他要做的就是在不断地批判自己中创新。
教师要有创新的师生观。他不再把自己的职业角色权威化、单一化。教师不再是知识传授的工具,他更多的是一名向导、一名顾问,他促使学生进步,协助学生寻求获取知识的办法,督促学生思考,帮助学生找到发展的意义。他是学生在自学道路上迅速前进,走向自我实现的得力助手。
教师还要有创新的学生观,即面向所有学生去发展每一个个体的创造个性。他不再把学生视为知识的接受器,而是将其视为具有独立意志的与教师平等的创造主体。课堂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场所,更是思想交流对撞的场所,在这里,学生可以对老师的观点提出
质疑,甚至否定;同样,老师也可以对学生的质疑进行反驳。
当然,光有创新的精神还远远不够,还得具有创新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博览群书,永远保持探求新事物的兴趣和热情,及时捕捉新鲜知识,形成自己独特的知识体系。当然,这应该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它“有始”而“无终”,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地通过批判以使其保持活力,即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三、宽容精神
宽容不仅是教师的美德,也是做人的美德。而对自己的学生宽容,更是作为一名教师应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没有宽容,思想的火花就会被冷漠的空气所窒息\"没有宽容,创造的梦想就会被陈腐的教条陈规所弹压\"没有宽容,生命的激情就会被保守和衰老的意识钳制在枯燥僵死的说教里。宽容的实质就是教师的自信:相信自己的人格、相信自己的教育、相信自己的学生。以尊重、理解、信任的强大精神力量,去感化学生、昭示学生、熏陶学生、影响学生,给学生以自我反省、自我修正、自我选择、自我进步的时间、空间与主动性。宽容比训斥更能感化学生,有利于学生接受教育。
教师首先要有宽容的心态。教师不能以成人的眼光看待学生,学生是正在发展的人,是涉世未深的少年儿童,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有限,在行动中出现偏差在所难免。同时由于学生生活背景、个人阅历的不同,对问题会有不同看法,教师要允许学生保持这种差异性。
其次,采取宽容的教育教学方式。教师面对的是性格各异的学生,常常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棘手问题,教师应采取豁达的态度,通过与学生的对话沟通了解事情的原因,促进双方的理解,促进学生的反思与发展。如果对学生动不动就施以惩罚,往往会使学生的
情感朝两个方面发展:对于个性较弱的学生,可能会屈从于教师的惩罚,变得消极自卑\"而对于个性倔强的学生,则可能产生强烈不满甚至公开对抗,对教师失去信心。无论朝向哪一个方面都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都与教育的宗旨相违背。而教师对学生宽容所带来的情感效应则相反。学生犯错误后,由于得到的是教师的谅解和宽容,他会重新评价教师的行为,并从感情上愿意与老师接触,乐意接受教师的教育。教师以真诚的爱生之情、炽热的宽容理解之心去教育学生,必将形成一种精神渗透力,使犯错误的学生重获前进的动力。
当然,宽容不是无限的,不是对学生在原则问题上的消极退让,不是教师不能批评学生,更不是对学生错误无原则的放纵和姑息。突破了限度而滥施宽容,宽容也就走向了它的反面。“无限制的容忍必定导致容忍的消失,如果我们把无限制的宽容甚至扩大到那些不宽容者身上,如果我们不准备保卫宽容的社会,使之免遭不容忍者的侵犯,那么,容忍者就会消失,容忍亦随之不复存在。”
四、超越精神
超越精神是教育最根本的精神之一。如果没有超越功利和否定自身的勇气,教育中一切美好的方面都将消失。只有把超越作为教育的基本价值尺度,教育才能真正关注人的存在状态。超越精神能激励教师从现实的困顿中探寻前进的光明,从喧哗中聆听来自未来的召唤。正是由于坚持超越精神,教师职业才显得尤为可贵、可敬。
教师要有自我超越的精神。因为今天,世界变化发展如此迅速,教师入行之前所学知识已不能赶上时代的步伐,他们必须在后来的日子里不断地更新和改进自己的知识和技术。更何况,信息时代为学生提供了多种渠道摄取知识和锻炼思维的机会,因而学生也完全可能在某些方面甚至是本学科领域优于教师,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因此,教师应永远保持积
极进取的心态,并把自己置于终身学习的地位,否则,必将为社会发展和竞争所淘汰。而自我超越的精神就是教师主动学习的内在驱力。
未来的教师发展方向是成为学习型的人,首先要确立现代化学习观。面对新课程、新知识,教师应学会终身学习,不断超越自己,适应未来教育的发展需要;学会运用学习,能够把知识转化成智慧,在实践中形成自己独特的知识体系。其次要采用多元化的学习方式。通过自主学习,及时更新知识结构,保持知识的先进性和开放性;通过团队学习和小组学习,发挥群体优势,从而相互促进,共同提高;通过探究学习,改进教学行为,革新教学策略和方法。再者要有多样化的学习内容。教师要学习普通文化知识、专业学科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还要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课堂教学组织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等,特别还要掌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技术,朝着“学者型教师”和“专家型教师”的方向发展。
“读书,读书,再读书——— 教师的教育素养这个方面正是取决于此。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教师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完善自我、更新自我和超越自我,才能不断发展,胜任新时代的教学要求。
总之,教师的精神追求是教师的最高追求,也是教师充分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必然要求。教师精神世界的多姿多彩必将带来教育的生机、学生的发展、民族的振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