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
doi:10.3969/j.issn.1674 ̄6341.2018.04.031
JournalofHeilongjiangVocationalInstituteofEcologicalEngineering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Vol.31No.4
Jul.2018
高职院校职业道德隐性教育的主要着力点———工匠精神
蒋丹兴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ꎬ江苏南京211168)
摘 要: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与工匠精神的培育均是优秀人才培养的必要条件ꎬ两者存在天然的内在统一性ꎮ我国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长期处于低效状态ꎬ教学形式机械化、教学内容碎片化、人才培养单一化是其低效的主要原因ꎮ以隐性教育的方式开展职业道德教育ꎬ并将工匠精神融入其中是可行的、也是有效的ꎮ可以通过以现代学徒制为载体ꎬ传递“工匠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人格”ꎻ引入企业文化陶冶学生职业道德品格ꎻ有效整合隐形教育资源等三个途径有效提升高职学生职业道德素养ꎮ
关键词:高职院校ꎻ职业道德教育ꎻ工匠精神ꎻ隐性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 ̄6341(2018)04 ̄0094 ̄03
TheMainPointofRecessiveEducationinProfessional
EthicsinHigherVocationalColleges
———TheSpiritofArtisans
essaryconditionsforthecultivationoftalents.Therearenaturalinternalunity.ProfessionalethicseducationinvocationalcollegesinChinahaslongbeeninefficientꎬmechanizedinteachingformꎬfragmentationofteachingcontentandindividuali ̄Cultivatestudentsgood“socialpersonality”ꎻIntroducingcorporateculturetocultivatestudentsprofessionalethicsꎻEffec ̄tiveintegrationofinvisibleeducationalresourcesꎬthesethreewayscaneffectivelyimprovetheprofessionalethicsofvoca ̄tionalstudents.
Keywords:VocationalcollegesꎻProfessionalethicseducationꎻCraftsmenspiritꎻHiddeneducation
“德育是职业学校的核心竞争力ꎬ职业道德教育不但是
zationoftalentsꎬthesearethemainreasonsfortheirinefficiency.Itisfeasibleandeffectivetointegrateartisanspiritintoprofessionalethicseducation.ItCcanberealizedthroughthemodernapprenticeshipasthecarrierꎬpassing“artisanspirit”ꎬ
Abstract:Thecultivationofprofessionalethicseducationandthespiritofcraftsmeninvocationalcollegesarethenec ̄
(JiangsuVocationalInstituteofCommerceꎬNanjing211168ꎬChina)
JIANGDan-xing
在大力弘扬、培育工匠精神的时代背景下ꎬ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与工匠精神的培育是互为一体的教育目标ꎮ职业道德是每位高职学生必备的职业素质ꎬ而工匠精神是其职业发展的必要条件ꎬ对于一位优秀的职业人来说二者缺一不可ꎮ重拾“工匠精神”是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现实需求ꎬ提升良好职业道德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际践行ꎬ二者承载着社会对未来高职院校培养人才所应有的职业担当、道德责任与职业技能品质的期许ꎮ1 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现状分析 收稿日期:2018 ̄04 ̄19(2015SJD268)
作者简介:蒋丹兴(1981—)ꎬ女ꎬ江苏宜兴人ꎬ硕士ꎬ讲师ꎮ研究方向:高教管理ꎮ
基金项目:2015年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转
职教德育的特色ꎬ也是职教德育的重点ꎬ把德育摆在职业院校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ꎬ就必须提高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效ꎮ”[1]而实际上ꎬ我国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一直处于低效状态ꎬ脱离这一困境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探究其低效的根本原1.1 教学形式机械化ꎬ忽视学生职业道德习得的自主能动性
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多以“显性教育”的方式进行ꎬ缺乏“隐性教育”形式的融入ꎬ忽视了学生自主能动性的发挥ꎮ职业道德教育一般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等传统形式对学生进行“灌输”式的教学ꎬ侧重于讲授职业道德的相关准则ꎬ更多停留在简单的说教以及刻板的教育中ꎮ这种将以直接性和正面性为主的显性教育作为职业道德教育的主要方式ꎬ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ꎬ毫无话语权ꎬ学生潜意识里会对此有排斥心理ꎮ当代大学生更喜欢自主地对事物进行分析因ꎮ
型期:我国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研究”成果
—94—
和认识ꎬ喜欢通过自我的实践和感受去认识事物ꎬ所以这种单一的显性教育达不到“不教而教”“春风化雨、润物无声”隐性教育所能达到的理想效果ꎬ这也是我国传统职业道德教1.2 育长期处于低效状态的重要原因ꎮ
机融合
教学内容碎片化ꎬ没有将专业教学与职业道德教育有很多高职院校在专业课程设置中没有把职业道德教育与学生所学专业紧密结合ꎬ并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ꎬ“专业”与“职业”的联系不紧密ꎬ学生对职业的认同感不强ꎮ这一现象导致了学生的“职业责任感”欠缺ꎬ而这种责任感恰恰1.2.1 是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重要部分很多高职院校除了专业理论知识的教学和学习外缺乏丰富多彩的实践教育活动ꎮꎬ很少
举办诸如劳模报告会、企业需求讲座、企业名家座谈交流会等形式多样的实践教育活动ꎬ在实训过程中ꎬ很少通过职业1.2.2 角色扮演等方式来让学生实际体验职业精神“专业”和“职业”联系不紧密
ꎮ
学生的职业规划不合理ꎬ职业目标不够清晰ꎬ对于自己
的专业学习和职业需求了解和认识不足ꎬ学校和企业没有及时给予学生职业指导和帮助ꎬ学生对于自我职业定位和自我特征缺乏客观的认识和评价ꎬ导致自己和所学专业之间的情1.3 感联系不够紧密“人才培养单一化ꎮ
重技能、轻素养”ꎬ是当前高职院校技能人才培养中普遍
缺乏“工匠精神”培育的有效融入存在的问题ꎬ由此导致了高职学生与社会用人之间存在“下不去、留不住、用不上”的供需困扰ꎮ高职院校在强调知识能力培养的同时ꎬ缺乏对学生职业道德精神的培育ꎮ“工匠精神”是工匠卓越的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ꎬ是优秀从业人员的核心素养ꎬ是职业道德素质结构的重要构成ꎮ“工匠精神”的培育是企业发展的需要ꎬ也适应当下供给侧经济结构调整ꎮ缺乏“工匠精神”的引领和培育ꎬ导致学生缺乏“职业坚守力”ꎬ会为了眼前的利益频繁跳槽ꎬ也会导致学生不能坚守“职业信念”ꎬ将来会缺失诚信守约的职业精神ꎮ职业院校在培养具有“一技之长”人才的同时ꎬ更要不断加强“文化底蕴”的培育ꎬ以达到“工匠精神”所应具备的基本职业素养ꎬ2 实现人才培养自身的社会价值和人生价值ꎮ
析
高职院校职业道德隐性教育中融入“工匠精神”的逻辑分“工匠精神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以隐性教育的形式开展”的培育融入其中是现实所需ꎬ有其内在逻辑ꎬꎮ
并将2.1 现实中职业道德教育现状是融合ꎬ大部分高职院校也很努力构建合适的隐性道德
“工匠精神”的逻辑起因
教育内容以及人文精神ꎬ但过于理论化、理想化ꎬ缺乏合适的案例ꎬ导致教育内容通常过于“虚幻化”ꎬ以至于无法找到合适的契合点将学校与企业、行业、社会相连ꎮ高职学生走上社会所出现的“职业道德茫然”现象ꎬ让学校和社会相互不满ꎬ甚至互相埋怨ꎮ可见在高职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中需要找到合适的“桥梁”来联系彼此ꎮ
在高职院校的职业道德隐性教育中ꎬ面对市场经济所带来的负面影响ꎬ需要一种“精神”、一种“境界”ꎮ而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精湛技术的“工匠精神”所反映的是具有崇高的职业情感和“至真、至善、至美”的职业理念ꎬ这种职业态度和
精神理念ꎬ是具有正能量的社会心态ꎬ更传达了在追求技术的同时对所从事的职业的敬畏和忘我的精神情怀ꎮ而“工匠精神”的培育与高职校职业道德隐性教育在理论和实践上是一致的ꎬ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是需要学生将认知与实践结合起来ꎬ做到知行统一ꎬ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受并认同“工匠精神”ꎬ并将这种专注、追求完美、职业敬畏融入自己的职业追求中ꎬ形成卓越的职业道德观ꎮ
由此可见ꎬ“工匠精神”融入职业道德隐性教育的逻辑起因是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毕业后走上社会后缺乏对职业的敬畏ꎬ缺乏实际工作中对精湛技艺的孜孜追求ꎬ缺乏追求创新与突破自我并创造性解决问题的精神ꎮ“工匠精神”融入当下职业道德隐性教育ꎬ正是解决这种缺失和不足的有效手2.2 段ꎮ
产业转型升级的现实需求以及市场经济改革所带来的
职业道德内涵发展是融合“工匠精神”的逻辑条件负面影响ꎮ需要高职院校重新审视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内涵本质ꎬ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市场竞争不光需要高技能人才ꎬ更需要将“工匠精神”与自己的工作实际形成统一的价值取向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们的道德是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而获得的ꎮ«大国重器»«大国工匠»节目中ꎬ一批优秀的大国工匠们展示着他们超强的技艺和卓越的职业素养ꎬ具有“工匠精神”的大国工匠们正是对职业敬畏、对产品追求完美的具体化典型ꎮ这些大国工匠们所表现出的精神价值取向与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价值取向不谋而合ꎮ
所以ꎬ“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职业道德隐性教育的逻辑条件需要高职院校在职业道德教育中ꎬ不仅重视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ꎬ更要重视学生职业内涵的发展ꎬ将“工匠精神”的精神理念贯穿于通识、文化课程中ꎬ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ꎻ将“工匠精神”的精神内涵内化于职业教育人文精神的培育之中ꎬ内化于学生个人的职业道德品质的培养中ꎬ从而达到2.3 完善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新高度多元协作是融合“工匠精神”“的逻辑方法ꎮ
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是在社会、企业、学校”这个大
系统中进行的ꎬ需要这三者的互动配合、多元协作ꎮ“工匠精神”的培育离不开政府社会的顶层设计、离不开行业企业的支持ꎬ也离不开学校具体专业和课程的设置ꎮ由于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ꎬ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ꎬ“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职业道德隐性教育的逻辑方法需要学校、社会、企业在制度、经济、文化、教育多个层面上相互配合ꎬ协同共治ꎮ职业院校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ꎬ整合社会资源ꎬ推进校企深度融合ꎬ才能让技能型人才的“工匠精神”在实践中自我认同ꎬ并3 提升为自我的职业道德品质高职院校职业道德隐性教育中融入ꎮ
职业道德教育是一项贯穿于学校教育全过程的养成性
“工匠精神”的策略教育ꎬ如何有效融“工匠精神”于高职校职业道德隐性教育3.1 中ꎬ是职业道德教育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ꎮ
的“社会人格以现代学徒制为载体”
ꎬ传递“工匠精神”ꎬ培养学生良好现代学徒制强调在实际工作中以言传身教为主的方式进行教授ꎮ传授的不仅仅是技术ꎬ更是一种人格品质ꎮ“现代”相对于“传统”而言ꎬ需要融合多方面资源ꎬ学校与企业、教师与师傅、学校与社会等结合在一起ꎬ实现资源最优化配—95—
置ꎮ
现代学徒制不仅让学生加强了对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掌握ꎬ更让学生在工作环境中深深地感受到“工匠精神”的魅力ꎬ惊叹于“工匠精神”秉持下的精湛工艺ꎬ更能从内心里认同并追求“工匠精神”ꎮ这种“师徒”文化的精髓在于能够突破以往职业道德教育空洞、刻板的说教模式ꎬ依托榜样示范法、渗透教育的方式ꎬ借用“师徒”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效仿效应ꎬ传递职业道德观、人生价值观ꎬ能加强学生对精益求精、敬业奉献“工匠精神”的认同ꎮ
现代学徒制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社会人格”ꎮ“工匠精神”的培育其根本目标是希望学生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时养成对工作“工匠精神、学习”的传承者、对职业追求高标准ꎬ成为一个具有高尚品格的、严要求的品质“ꎬ能够成为师徒之间的平等交流探讨、专业技能的示范、个人心路历程社会人”ꎮ
的引导等方式ꎬ都以其自身的人格魅力和工匠精神去感染学生ꎬ努力将学生塑造成为一名不仅拥有实践技能ꎬ而且拥有3.2 爱岗敬业、创新创业“工匠精神”的高素质的“社会人”ꎮ学生职业道德品格
引入企业优秀文化ꎬ发掘其中蕴含的“工匠精神”ꎬ培养良好职业道德习惯的养成ꎬ是以各类实践活动为基础ꎬ实践能让学生主动地接受教育ꎬ将认知与实践结合ꎬ最终实现自我教育ꎮ强化“校企合作”就是要让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和实训生产一线深切感受到一流的工艺流程、严谨的工作态度“、执着的敬业精神、严格的规章制度ꎬ生从内心真正地接纳工匠精神”最好的诠释“工匠精神ꎮ单靠职业道德课的教育无法让学这些企业文化是对”ꎬ更无法把道德观念内化为自己的职业道德行为和习惯ꎬ必须要将职业道德教育渗透到专业教学过程中ꎮ因此ꎬ应该坚持在专业教学体系和课程设置中融入企业文化ꎬ在教学和过程评价等环节加强企业的参与度ꎬ把工匠精神的培养和专业教学紧密结合ꎬ因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ꎬ企业才是真正的考官和考场ꎮ
企业文化的融入有助于在细节中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ꎮ遵章守纪是每个企业对员工的最基本职业道德的要求ꎬ学校可以在实训和专业教学中将企业的规章制度通过一定的形式纳入到职业道德隐性教育中ꎬ从而让学生在遵守制度的同时ꎬ加深对本岗位的认识ꎬ把外在的职业纪律规范转化为自身的职业素养ꎬ成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人ꎮ在知识经济大环境下ꎬ团队协作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提供智慧和力量ꎬ所以企业需要具有团队精神、善于合作和沟通的员工ꎬ学校可以通过职业角色扮演ꎬ强化其团队精神及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ꎮ爱岗敬业和吃苦耐劳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ꎬ它是人们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热爱和认同的具体体现ꎬ也是社会责任感的具体表现ꎬ更是未来高职院毕业生提高就业竞争力的关键所在ꎮ学校可以定期举办企业行业领军人物或者一线优秀员工现身说法式的讲座ꎬ身边人物的真实事迹更能让学生接受、认同并追随ꎮ将企业文化融入在学校教育中ꎬ才能让学生未来在工作中敬业、尽职、精益求精ꎬ真正将“工匠精神”化为内在动力和精神追求ꎮ
—96—
3.3 合力促进有效整合隐性教育资源“工匠精神”的培育
ꎬ以“物质形态”和“意识形态”校的校园景观“物质形态、”道路是高职院校开展隐性教育的重要载体、雕像、宿舍、教学大楼等这些空间环境ꎮ学
是一种“无声的语言”ꎬ可以通过对道路或者楼宇等以职业特征命名的方式推进企业文化的交流共享ꎬ传递“工匠精神”ꎮ充分利用横幅、雕塑、挂像、宣传长廊等物质载体ꎬ让标语说话ꎬ以图片作引导ꎬ让师生在体现校园特色、将行业特征、职业要素融入校园景观设计的物质形态中感同身受ꎮ总之ꎬ只要是学生能看到的一切事物都要让它成为职业道德隐性教育的资源ꎬ这些对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优秀品质的形成都会产生积极的潜移默化的影响ꎬ收到良好的效果ꎮ
体ꎬ是整个校园的精神面貌和文化核心“校园精神文化”也是高职院校开展隐性教育的重要载
ꎬ对学生职业道德养成具有积极的影响ꎮ首先ꎬ要通过优秀校风、校训的感染作用ꎬ让校园文化促进“工匠精神”在职业道德教育中的养成ꎮ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优秀企业文化进校园、职业素质课程进课堂ꎬ组织相关企业行业的优秀职业员工和校友进行经验分享和工作展示ꎬ通过论坛、工作室、讲座等方式的展示ꎬ深化强调以““工匠精神”为引领的职业道德教育ꎬ弘扬中国传统的合工匠精神“工匠精神”ꎮ”其次的培育ꎬ推进一些精品的大型校园活动ꎬ经常化地开展小型活动ꎬ将开展活动ꎬ紧密结作为仪式化的载体ꎬ通过对工匠的“敬礼”等活动的组织ꎬ发挥仪式的文化育人功能ꎬ促进其文化象征意义的发挥ꎮ除此之外ꎬ要重视校园网络文化的隐性教育作用ꎮ网络文化作为信息载体是校园文化宣传的另一个主阵地ꎬ它图文并茂的丰富性弥补了传统教育中信息单一的不足ꎬ让学生更容易接受ꎬ学习更自主ꎮ网络信息传播的便捷与快速ꎬ能够让师生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对职业道德教育中的问题展开讨论ꎬ促进了师生双方的民主交流ꎬ无形中提高了学生参与德育活动的兴趣ꎬ同时也拓宽了学生的视野ꎬ充实学生的内心世界ꎮ网络文化的隐性教育作用为“工匠精神”的培育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和广阔的空间ꎮ特别是大数据时代ꎬ可以根据学生的浏览内容ꎬ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ꎬ积极跟进ꎬ有针对性地进行职业指导和道德教育ꎮ参考文献:
[1]黄尧.职业教育学———原理与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
版社ꎬ2009.
[2]汤善芳.张骞职业道德教育思想产生的根源、内涵及启示
[J].职业技术教育ꎬ2017(16).
[3]李梦卿.技能型人才培养与“工匠精神”培育的关联耦合
研究[J].职教论坛ꎬ2016(16).
[4]袁建勤.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养成路径探析[J].职教
论坛ꎬ2017(2).
[5]王靖高.关于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几点思考[J].职
业技术教育ꎬ2016(36).
责任编辑:李增华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