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学生数学作图能力培养案例的反思与启示

来源:一二三四网
学生数学作图能力培养案例的反思与启示

海盐县元通中心小学 董林根

关键词 作图能力、案例、反思、启示。

内容提要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能运用图形形象地描述问题,利用直观来进行思考”。要达到这个学习要求,教师就要在平时教学中重视学生数学作图能力的培养。从自己的教学案例中,我通过反思,获得很多有益的启示。“万丈高楼平地起”,学生作图能力的培养也应从“娃娃”抓起。在图形知识教学过程中,要十分重视学生图形作图能力的培养。一方面,学生学会作图能提高解题的正确率,习得一种解题技巧。另一方面,学生具有这种能力,发展下去,对进入初中学习平面图形的证明题,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会平面图形作图的基础上,把学生的这种能力延续、发展到立体图形。并且由单个图形发展到适度的组合图形。数学教学中,学生作图能力培养不能指望“一蹴而就”,而要“细水长流”,持之以恒。借助作图帮助理解、分析题意,这种数学思想要贯穿于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之中。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能运用图形形象地描述问题,利用直观来进行思考”。要达到这个学习要求,教师就要在平时教学中重视学生数学作图能力的培养。本文拟结合自己平面图形教学中的相关案例,对如何重视培养学生作图能力谈一点粗浅的反思与认识。

案例1 一次,我上完了“垂线和平行线”后,很感得意,学生似乎能很熟练地作出各类不同的垂线。然而到了画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高时,部分学生的作图能力令我扫兴,尤其是几个“学困生”,更是乱画一气,出现了以下几种错误画法:

1

反思这种现象,一个因素固然是这一部分学生对高的意义的理解有误,实践操作能力偏弱,但与教师前期教学(垂线教学)估计不足有关。在让学生自主学习、实践操作、合作交流过程中,部分学生可能缺乏主动学习的热情,或是智力偏弱等原因,听不懂别人的帮助意见,因而没有掌握作图操作技能。这个时候教师应该及时发现,实施一点“手把手”教的过程,让这部分学生在“模仿”中理解、接受、掌握,并逐步形成技能。

以后在教学垂线时,应该重点让学生熟练地画好以下几种形式的垂线(或垂线段)以便使学生较好地过渡到画高:

同时,强调直角三角尺使用时一条直角边必须与所画的“底线”重合,通过平移使另一条直角边到达相应的位置(点或角的顶点)。再在以后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画高中,补充图形外画高的内容,如钝角三角形外部的高,让学生真正懂得“延长后画高”的知识,学会“灵活作高”。

案例2 一次检测中,我设计了这样一题:“公园里有一个长方形水池,长40米,宽25米,水池四周有一条宽为1米的绿化带。这条绿化带占地多少平方米?”许多学生竟无从下手,乱答一气。出现了以下几种错误算式:1、40×25;2、40×(25+1);3、(40+1)×(25+1);4、40×1×2+25×1×2;5、(40+25)×2×1。

反思这些学生的错误解答,不难发现学生仅凭想象解答,或者根本不想通过画图加以分析。其实,只要引导学生把题意用示意图画出,稍加分析就可正确解答。如图所示,可以有多种解答方法:

2

1、(40+1×2)×(25+1×2)-40×25; 2、(40+1×2)×1×2+25×1×2;

1 40 25 3、40×1×2+(25+1×2)×1×2; 4、40×1×2+25×1×2+1×1×4; 5、(40+25)×2×1+1×1×4; 6、(40+1×2+25)×2×1。

分析学生解答的错误,责任不在学生,而在自己。平时课堂教学中总是怕学生作图耗费时间,没有重视引导学生借助作图帮助理解和分析题意。回想起来,反而对学生的学习不利。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涉及到“文字形式”的图形题,一定要加强引导,培养学生作图兴趣,逐步使学生养成自觉借助作图帮助理解、分析图形应用题的习惯。

案例3 今年我的一位同事执教三年级,她很重视学生对长方形习题的作图训练。小学数学第六册期末检测卷(2004.6嘉兴市统一卷)上,有这样一个判断题:“用3个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12厘米。”检测结束后,她告诉我她的学生大多是通过画

图才下结论的。一般的学生都能画出示意图,标上数据,再认真计算:(3+1)×2=8厘米。最后发现原题是错误的。

反思学生对这个判断题的正确判定,我深感引导学生学会结合图示理解、分析习题的重要。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的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还无法脱离直观、形象的事物,他们分析解决问题常常要凭借具体事物作支撑。

我执教小学高段检测时发现以下习题,学生错误严重:

1、用12个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纸片拼成一个长方形,周长最大可以是( )厘米,最小可以是( )厘米。

2、用24个棱长1厘米的小立方体积木,拼搭成不同形状的长方体,其表面积最大是

3

1 3 ( )平方厘米,最小是( )平方厘米。

究其根源,除去允许动手操作学具外,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学生无法画出拼搭图,缺乏直观载体的支撑,仅靠大脑想象难以实现对问题的解决。

以上几个案例,给我们留下很多启示。

启示1 “高楼万丈始于基”,学生作图能力的培养也应从“娃娃”抓起。一般说来,小学生是很喜欢画画的,教师要从低年级起就重视数学学习中“画画”教学,引导学生把文字的意思“图形化”,借助图形理解题意。

启示2 在图形知识教学过程中,要十分重视学生图形作图能力的培养。一方面,学生学会作图能提高解题的正确率,习得一种解题技巧;另一方面,学生具有这种能力,发展下去,对进入初中学习平面图形的证明题,具有重要意义。

启示3 本文所举案例,仅仅是平面图形的基础。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会平面图形作图的基础上,把学生的这种能力延续、发展到立体图形;并且由单个图形发展到适度的组合图形。

启示4 数学教学中,学生作图能力培养不能指望“一蹴而就”,而要“细水长流”,持之以恒。学生数学作图能力培养,开始可能比较吃力,教师千万不能急躁,要耐心引导,悉心指导。当学生具备这种习惯和能力时,他们解决问题也同时具备了一种策略。

启示5 借助作图帮助理解、分析题意,这种数学思想要贯穿于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之中。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历来被认为是教学的难点,而借助图示帮助理解、分析题意是解决应用题教学难点的一条重要途径。小学数学应用题中有大量的习题,如:涉及“倍”的应用题、相遇应用题、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等,都可以通过作图加以理解和分析,从而找到题中的数量关系。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