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考题回放
例题一:2006全国1卷: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只老鹰从鹫峰顶上俯冲下来,将一只小羊抓走了。
一只乌鸦看见了,非常羡慕,心想:要是我也有这样的本领该多好啊!于是乌鸦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
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扑到一只山羊的背上,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太轻,爪子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
牧羊人的孩子见了,问这是一只什么鸟,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啊!”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例题二:2006全国2卷: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据有关部门调查,六年来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持续走低:1999年为60.4%,2001年为54.2%,2003年为51.7%,而2005年为48.7%,首次低于50%。造成图书阅读率持续走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识字的人为什么不读书?中年人多数说“没时间”,青年人多数说“不习惯”,还有人说“买不起”“没地方借”。
与图书阅读率走低相反,网上阅读率正在迅速增长;1999年为3.7%,2003年为18.3%,2005年为27.8%。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二、作文材料的形式
三、供材料题意作文的审题步骤
⒈ 言论或调查数据材料题意作文的审题步骤
步骤一:全面解读材料,理清材料的指向性。作文提供材料的目的是为了给考生一个明确的思考范围,所以具有鲜明的指向性。审题第一步就是要全面阅读材料,理清材料的指向性,找到思维的聚合点。言论或调查数据材料具有很强的社会性、现实性。如例题二,“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的数据是经过连续多年调查的,是从20个地区的城市和农村取样的,广泛性、真实性应该比较可靠,这种材料已在引导考生关注现实生活,社会现实意义比较大。像这种材料,其指向性在于让考生来思考读书问题,审题时首先要把思维聚合到“读书”上来。
步骤二:研究关键词句,理清材料的发散性。供料题意作文比一般的材料作文开放性强,材料具有发散性,既有集中的指向性又有灵活的发散性。如例题二,在审题第一步中我们首先明确了材料的指向性——读书。继续研究材料,可以看出,材料反映的是全国国民阅读率持续走低的情况,材料中有一个关键句:“识字为什么不读书?”(一般情况下,材料中的疑问句、感叹句、比喻句、人物对话都是关键句,时常暗含了命题人的命题意图)这句话对考生的思维进行了点拨,暗示了写作的思路应该放在对“不读书”原因的探究上。材料借助调查情况暗示了一些原因,但这仅是部分原因,诸如读者读书的困难、出版发行销售、图书馆的布点借阅、社会上对图书阅读的需求和风气,等等。考生还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可说的话题非常广泛,可选的角度也很多样。此外,在图书阅读率走低的同时,还给出了网上阅读率走高的信息,这个对比材料,可以使某些考生对整个材料作出全新的解读。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步骤三:细致研究要求,理清写作的“雷区”。供料题意作文提出的要求主要针对一些“取巧”甚至违规的做法,为了保证考试的公平性,为了引导学生学习写作走在正确的道路上,试题要求还提出“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并且在等级评分标准中规定:“套作„„适当扣分。抄袭的,‘基础等级’在四等之内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另外,近年来文体模糊“四不像”的作文增多了,因此在等级评分标准中也规定“文体不明确的要适当扣分”。所有这些写作的“雷区”在审题时必须明确。
⒉ 故事或寓言材料题意作文的审题步骤
步骤一:分析故事内容,明确故事道理。虽然同样是供材料的题意作文,但是故事、寓言材料的审题难度更大一些。故事、寓言材料时常在精短的故事里凝聚一个或多个人生道理、社会道理,这个道理在审题时一定要找出来。如例题一,从整体看,这个寓言故事集中表现了乌鸦学习老鹰的原因、过程、结果和旁观者对它的评价。我们要考虑,材料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一般情况下,需要运用哲学知识进行分析,在寓言故事中常见的哲理有:全面客观,一分为二,如2004年全国卷考题(相信自己与听信别人的意见);偶然与必然、现象与本质,如2005年全国卷考题(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对立与统一,如2005年全国卷考题(忘记和铭记)等等。在这道题中,我们可以看出,乌鸦学习老鹰这一事件体现出的哲理是主观与客观、表象与本质、一分为二。具体而言就是乌鸦注重了学习、模仿的主观愿望却忽视了自己的客观条件,只注意了老鹰抓羊的表象却忽视了老鹰之所以能够抓羊的本质(有本领有能力)。乌鸦虽然失败了,但应辩证看待它,它这种勇于挑战的勇气还是值得肯定的。明白了材料所蕴含的道理后,审题的大方向就不会错了。
步骤二:研究故事细节,抓住关键词句,理清材料的发散性。故事材料虽然简单,但为了使考生联想想象,触动考生深层思考,时常会安排一两个小的细节,启发考生发散思维。如例题一,材料有意地增加了一些细节,写乌鸦“非常羡慕”的心理动态时,加上一句“要是我也有这样的本领那该多好啊”,这句话可以引发读者对乌鸦行为动机的想象与发挥。又如,材料描述老鹰是“从鹜峰顶上俯冲下来”,而乌鸦则是“从树上猛冲下来”;老鹰像一切凶禽猛兽一样静悄悄地扑食,而乌鸦是哇哇地叫着冲到羊背上的。这样的细节对比也许会使人产生遐想,从而认识到鹰与乌鸦的截然不同。
在研究故事细节的同时,要注意抓住关键词句深入分析。一般地讲,故事结尾处评论性的语句常常是理解材料含义的关键,对同一事件如果有不同的评论,说明材料的思维是发散的。比如在这个寓言故事的结尾,牧羊人告诉孩子“这是一只不知道自己叫什么的鸟”,表达了牧羊人的态度。同时又让牧羊人的孩子在听了牧羊人的回答之后,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啊!”暗示对这则寓言的含意还可以有另外一种理解。其他诸如理想与现实、可笑与可爱,等等。这样通过对故事细节的仔细揣摩和对关键词句的理解,命题人的意图就呈现出来了。此时再回过头来结合步骤一有关哲理的解读,就能全面正确地把握材料的用意了。 经过审题,可以确定材料核心寓意是“认清自己,认清世界”。围绕这一点可以拟定出以下一些话题:“自知与拼搏”“盲目模仿与科学定位”“个人条件与学习经验”“人贵有自知之明”“勇气是值得赞赏的”“主观愿望与客观实际”等。 步骤三:细致研究要求,理清写作的“雷区”。这一步骤同其他题型要求相同,不再赘述。 四、供料题意作文模拟操练
⒈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动物园里来了一位哲学教授,向动物们传授哲学。哲学教授讲了好多空洞的理论,接着说:“任何事物都必须从基础做起,就如任何建筑都必须从底层做起。” 有一只青蛙听得不耐烦了,就向教授发问:“请问教授,真的所有建筑都必须从底层做起吗?” 哲学教授瞄了青蛙一眼:“当然!井底之蛙!” 青蛙反击说:“正因为是井底之蛙,我才问你——难道打井也从底层做起吗?”哲学
教授哑口无言。动物们纷纷说:“是啊,即使是井底之蛙,他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何况不是呢?!”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指导]
从整体材料看,反映的是一分为二、客观全面的哲理,可提炼出话题“怎样看待事物”“要看到别人的长处”;从教授的言行上看,反映了理论与实践、客观与主观的哲理,可提炼出话题“言与行”“理论要联系实际”;从青蛙的言行看,反映了相对与绝对、共性与特殊的哲理,可以提炼出话题“勇于质疑”“敢于挑战”;从其他动物的议论中可以提炼出话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等。
2.螃蟹的责备
螃蟹在树林里迷了路。遇到青蛙,问道:“青蛙哥哥,到河边去,怎么走?”青蛙指着前面说:“你一直往前走,一会儿就会到达河边。”
螃蟹走了老半天,还是没走到河边,后来,螃蟹遇见了青蛙,指责到:“你害得我好苦,走了老半天还是没有见到河的影子。《》”青蛙说:“我没有骗你!叫你一直往前走,你却横着爬,当然到不了河边。”
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指导]
这是一道带寓言性质的多角度命意作文题,对学生而言难度稍大,但通过这道题目的训练,希望学生能够明白这种带寓言性质的题目的思考方向。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青蛙与螃蟹之间发生了一场美丽的误会,从某种程度上说青蛙的指点没有问题,螃蟹的理解也是理所当然,那么如何把握住这则材料的中心呢?关键在于抓住材料中“我没有骗你!叫你一直往前走,你却横着爬,当然到不了河边。”这个关键句,另外由于题目中要求我们“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所以我们在构思的时候可以分开从青蛙或螃蟹两个方面进行思考。
如果从螃蟹的角度思考,我们不难看出螃蟹之所以找不到去河边的路,是因为它对青蛙的意见生搬硬套,不从自己的实际出发。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可以得出“对别人的意见不要盲从”“接受别人好的意见(思想)的同时也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等观点。
如果从青蛙的角度思考,我们也可以看出青蛙之所以好心没办成好事,是因为它给别人提建议是只是从自身出发而没有站在螃蟹的角度替它着想,忘记了它天生是横着爬这一特点,结果好心办坏事。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得出“帮助别人(给别人提建议)要多站在别人的角度想问题”等类似的观点。如果有同学全面地把握材料,提出“误会源于错误的沟通”等观点并能自圆其说,那也属于切合题意。
3.一位裁缝在吸烟时不小心将一条高档裙子烧了一个窟窿这,致使其成了废品。这位裁缝为了挽回损失,凭借其高超的技艺,在裙子四周剪了许多窟窿,并精心饰以金边,然后,将其取名为“金边凤尾裙”。不但卖了好价钱,还一传十,十传百,使不少女士上门求购,生意十分红火。
[审题指导]
这是一篇新材料作文。材料中的裁缝利用自己的智慧和技艺,使自己摆脱了失误不利的局面,变废为宝,走向成功。在理解题意的时候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句来准确把握立意的关键。“不小心”“废品”“为了挽回损失”等词可以帮助我们明确“金边凤尾裙”的发明并不是主观创新和时尚潮流的产物,而是一种“挽回损失”,灵活地变“废”为宝的作品。“凭借其高超的技艺”“精心”“取名为‘金边凤尾裙’”等词句告诉我们裁缝能够变废为宝的主要原因是他主观上并不放弃,甚至非
常用心,加上技艺高超,创意无限。
因此,从立意上看,我们认为以下几种立意属于准确地理解材料,应判切合题意,内容项在一档打分。
(一) 人要从不利走向有利,就要依靠自己永不放弃的精神。
(二) 人要从失误的阴影中走出来,就需要聪明过人的智慧、灵活变通地思维、高超绝妙的技艺。 (三) 成功往往有其偶然性,但更有其必然性。 其中(一)(二)两点可同时采用,也可从任意一个或几个角度立意。
以下几种立意属于较准确地理解材料,应判符合题意,内容项在二档打分。 (一) 做人不能被失误打倒。 (二) 要战胜困难才能成功。
(三) 挫折不可怕,战胜挫折才能成功。
这几类立意只是抓住了材料的表面现象,而没有深入理解裁缝成功的根本原因,因此在内容只评为二类。 4.有个教授做过一个实验,12年前,他要求他的学生进入一个宽敞的大礼堂,并自由找座位坐下。反复几次后,教授发现有的学生总爱坐前排,有的则盲目随意,四处都坐,还有一些人似乎特别钟情后面的座位。教授分别记下他们的名字。10年后,教授的追踪调查结果显示:爱坐前排的学生中,成功的比例高出其他两类学生很多。 [审题指导]
本材料的关键词是“爱坐前排”(对“前排”的理解不要狭隘)、“成功”,所以抓住这两个词语的逻辑关系组织成句,就会有如下立意:①积极的态度决定成功的高度,②要有不甘落后(敢为人先)的精神,③要树立明确的目标(争第一),④勇于坐在生活的前排等。 5.据报道,有人不惜花费近十倍于乘公交车的钱坐出租车去与“拒载”自己的公交车司机“理论”,追问“拒载“缘由。这样做,时间、精力与金钱的付出与得到的回报并不成正比,可当事人却认为值得!
这种“较真“行动也引起许多市民的共鸣。他们认为,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两个字。做人就要这样,该认真的就绝不儿戏,也不容许被别人儿戏!
但也有市民表示,有更多的精力,干嘛不去做更有意义的事?除非真是合法权益受侵犯,否则无理较真等同野蛮!再说,一个成熟的公民社会,应当是一个法治化、人性化与宽容度并重的社会,宽容,才谈得上最真切最纯净的人道,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人际融洽。 [审题指导]
本材料起提示作用的关键句子有第二段的“做人就要这样,该认真的就绝不儿戏,也不容许被别人儿戏!”第三段的“除非真是合法权益受侵犯,否则无理较真等同野蛮!”关键词是“较真”与“宽容”,但不能选其一来立意,一定要结合二者才是切合题意。所以适合构思成文的有:①有条件的认真或该认真时才认真(暗扣“宽容”),②有原则的宽容或不能凡事都宽容(暗扣“较真”),③既要认真,又要宽容,④分情况去“较真”(“较真”须看场合),⑤如何正确对待“较真”(“宽容”),⑥追求“较真”也须宽容之心,⑦有限的宽容,及时的认真,⑧宽容与纵容等。
6.19世纪法国著名科幻小说家凡尔纳,一生写了104部科幻小说.当初他的第一部科幻小说《气球上的星期五》 接连被15家出版社退回.他当时既痛苦又气愤,打算将稿子付之一炬。他妻子夺过书稿,给他以鼓励。于是他尝试着走进第16家出版社,经理赫哲尔阅读后,当即表示同意出版,还与凡尔纳签订了为期20年的写作出版合同。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