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经济报/2006年/7月/22日/第003版 热点纵横
工商银行上市正在紧锣密鼓中
本版编辑 一弘 东方 刘红 武明
[新闻]
工行上市已正式批准
本报讯: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日前在银监会年中工作会上宣布,中国工商银行(下称工行)上市的申请已经获得正式批准。据了解,中国工商银行H股、A股同发方案已经获批,已于7月18日正式向香港联交所递交H股上市申请,预计10月27日挂牌上市。据提前批复的上市申请中的招股价定为2.76港元,计划募集资金约960亿到1200亿元人民币。
继中国银行H股、A股的成功上市,工商银行的上市也受到很多投资者的期待。据了解,按照事先的发行计划,工行新发H股、A股不超过扩大后总股本的15%,募集资金约为960亿至1200亿元人民币,集资总额最高至210亿美元。香港H股发行部分,拟占扩大后股本的12%,而中国A股部分则占6%。而“A+H”同步上市模式的目的,则是希望“A+H”股可以同价发行。
很多专业人士都很看好工行的上市,他们普遍认为,中行和工行两大行一年之内相继上市会带给股市更多的上涨空间。从国际的角度上看,工行如果能成功上市,将会为中国银行业带来更多的与外资银行竞争的机会。 据了解,工行的计划招股价为2.76港元,折合人民币2.84元。工行2005年度净利润为337.04亿元人民币,总股本为2480亿股,利润为0.136元/股,市盈率为20.294倍。 [评述]
工行A+H同步发行怎样实现 怎样解决价格差异问题
H股和A股是两个完全分割的市场,由于两市投资者不同,以相同价格寻求同步上市的难度也很大。市场人士认为,更加可行的办法是,在同一个定价区间内实现A股和H股价格的大致相近。
“A+H是发行制度的创新,基本没有什么问题,技术上也不会有很大难度。”负责工行上市的一位国内承销团人士认为,最大的难点在于定价及其过程。“两个完全分割的市场,有可能造成价格差异。这需要两个市场的相互沟通,其中,建立充分的信息对称机制很重要。” 要不要与香港全盘接轨
一位负责工行承销工作的人士表示,鉴于目前国内市场发行制度尚不完善,工行如果采取A+H的发行上市模式,更多的要跟随香港的制度和形式走,即以H股为主。对工行而言,假如实行A+H同步上市,又面临了新的挑战。“对发行程序方面的很多细节问题,双方监管机构要作更加充分的交流和协调。一旦中间某个环节出了问题,就不可能在同一天定价,同一天挂牌。”有关人士说。
这里所谓的协调,意味着国内发行制度的进一步改革。比如,在内地,预路演要带着公司管理层,而在国际上,则是由投资银行组织投资者进行交流、确定价格,不允许管理层出面。“因为询价过程中管理层出面有推销、操纵之嫌。价格必须是询价机构独立的研究成果”,中银国际的一位专家说。此外,国内需要招股预披露,而按照国际规矩,在未获批准前,任何披露都是违法的。再如,H股招股通常以国际路演打头阵,也就是商定价格后投资者才出订单,这中间有一个讨价还价的过程。而在内地,则是预路演结束后,发行人公布价格,投资者再出资购买。
第1页 共3页
又如,在招股方面,内地市场所需时间比香港短,但是从公布发售结果到挂牌上市,H股的时间间隔又比A股短。“二者如何衔接,需要两地监管层的紧密联系。”有投行人士认为,完全向H股靠拢的做法值得商榷。“两边市场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作出选择,两方的差异也可以保留。”比如,H股发行时,95%是网下配售,5%面向散户,在内地就很难达到这个比例。“而且我们要求资金申购,中小投资者缺乏资金,在实力上比不过机构。因此,没有必要两边完全相同。” 有无可能建立两市之间的回拨机制
是否需要建立H股和A股的市场稳定机制,也是A+H同步发行需要探索的问题之一。有投行人士指出,有没有可能从H股回拨到A股,或者从A股回拨到H股,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比如,网上申购多的话,可从网下回拨。回拨机制在同一市场内可以进行,但要在两个市场间进行则会带来法律和其他方面的问题。”也有券商人士提出,要在两个市场间实现回拨很难。她的看法是,“由于H股和A股是两个完全分割的市场,投资者不一样,中签率也不同,在一个市场可以回拨,两个市场不存在也不需要回拨机制。” [关注]
工行半年利差收入350
利差收入350亿营业净收入增长27%
数据显示,上半年工行实现存贷款利差收入350亿元左右,同时上半年工行在收入方面出现了一个重要“拐点”:即资金交易类收入和中间业务收入加在一起超过存贷款利差收入12个百分点左右。
随着股份制改革的深入,工行日益重视股东回报和公司价值的提升,该行在贯彻宏观调控中防范信贷风险、调整信贷结构以保证盈利水平。工行上半年成功实现不良贷款余额和占比的双下降,收益有大幅提升,营业净收入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7%。 新增信贷1700亿增速低于平均水平
截至2005年底,工商银行人民币贷款在全部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中的占比约为16%,维持这个比例,该行今年上半年大概需增加约3000亿元的贷款,而今年上半年,工商银行人民币贷款新增1683亿元,与前三年同期的平均贷款增量相当。
今年上半年该行不含贴现的贷款余额比年初增加1462亿元,而同期该行累计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不含票据贴现)却达到了10447亿元,满足了客户融资需求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其中,上半年工行个人贷款余额新增188亿元,但累计发放数却达到了1250亿元。贷款流动性加强意味着贷款投放的效率大大提高,有利于保证银行的贷款收益。
今年上半年,工行承销发行企业短期融资券156亿元,短期融资券业务使该行的业务领域从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向投资银行业务延伸。
工行的贷款发放相当平稳。从月度分布看,工商银行1至5月份本外币各项贷款的增量依次为:665.84亿元、128.77亿元、349.84亿元、263.30亿元、166.13亿元。 小企业、个人消费贷款新增500亿
上半年工行的新增贷款主要投向了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优质项目、企业短期融资、中小企业及个人消费领域。上半年工行优质项目贷款新增了900多亿元,小企业贷款新增309亿元,票据贴现增加221亿元,个人消费类贷款增加188亿元,分别占新增贷款的58%、18%、13%和11%。 截至今年6月底,工商银行小企业贷款余额超过了1100亿元,较年初增加309亿元,同时小企业贷款的不良率还低于全行各类贷款的平均水平,质量优良。小企业贷款正日益成为工商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
目前,工行能够为小企业提供流动资金贷款、循环贷款、账户透支贷款、打包贷款及保理业务等贷款类产品,也可以提供银行承兑汇票、信用证、国际贸易融资、票据贴现、保函等表内表外金融产品。 香港富豪
第2页 共3页
各认购2亿美元
本报讯:中国工商银行初步计划10月27日在内地和香港同时挂牌。目前已有不少香港财团有意认购该行股份。
据香港市场消息称,工行保荐人已接洽长和系主席李嘉诚、新地(0016.HK)郭氏兄弟、恒地(0012.HK)主席李兆基、新世界发展(0017.HK)主席郑裕彤及信置(0083.HK)主席黄志祥等,各财团有意分别认购额工行2亿美元的股份。
[链接]
工行股改上市 大事记
2005年4月国务院批准工行改制方案,决定通过运用外汇储备150亿美元补充资本金,使核心资本充足率达到6%;通过发行次级债补充附属资本,使资本充足率超过8%。此后不久,中央汇金公司为其注入新资本金15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1240亿元),保留财政部原在工行的资本金1240亿元,从而使工行核心资本达2480亿元。
2005年5月工行完成了2460亿元损失类资产的剥离工作。
2005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牵头主持的工行4590亿元可疑类贷款招标会在北京举行。6月27日,长城、信达、东方、华融四家资产管理公司与工行签订了《可疑类信贷资产转让协议》。 2005年10月28日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工行改制在6个月零10天内完成。 2006年1月工行公布2005年主要财务指标。截至2005年底,工行境内外机构实现经营利润902亿元,资本充足率为10.26%,其中核心资本充足率达到9.23%;拨备覆盖率保持在100%。 2006年1月工行选定境外战略投资者,高盛投资团(包括高盛集团、安联集团及美国运通公司)出资37.8亿美元购买约10%的股份。
2006年3月工行选定5家IPO承销商,即美林集团、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投行团、瑞士信贷集团、德意志银行、工商东亚金融控股有限公司。
2006年6月工行与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签署战略投资与合作协议,社保基金理事会将向工行投资180.28亿元人民币。
第3页 共3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