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论》试卷二十
2012-04-24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试卷二十
一、 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答案填在下面括号内)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 9 ( ) 10 (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1、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是( )。
A、 体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
B、体现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C、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的总结
D、中国共产党 全部历史得出的最基本的经验 2、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根本标志是( )。
A、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理论的提出 B、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提出
C、党的七大把毛泽东思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D、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科学体系的形成
3、毛泽东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的著作是( )。
A、《 论新阶段》 B、《反对本本主义》 C、《〈共产党人〉发刊词》 D、《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4、邓小平对党的思想路线最突出的贡献是( )。
A、再次重申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
B、把“解放思想”作为思想路线的新范畴 C、阐述了解放思想和改革开放的关系 D、阐述了实事求是和改革开放的关系 5、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体现是( )。
A、尊重客观实际, 尊重客观规律 B、尊重实践,尊重群众 C、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D、 发动群众,大胆创新 6、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首要条件是( )。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理论联系实际
C、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D、 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7、“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基本含义是( )。
A、一切从 实际出发,大胆创新 B、 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 C、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D、在 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8、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现实需要是( )。
A、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B、近代中国社会矛盾和革命运动的发展
C、人类历史开始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D、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的觉醒
9、在下列主要矛盾的基础上,发生了伟大的近现代中国革命( )。
A、人民大众同封建统治阶级的矛盾
B、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C、 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 D、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10、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我国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但是它属于( )。
A、社会主义范畴 B、资本主义 范畴 C、 共产主义范畴 D、民主主义范畴 11、我国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特点是( )。
A、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B、以工业为 主导,带动农业合作化
C、以 农业为基础,发展轻工业
D、把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改造同对人的改造结合起来 12、我国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体是( )。
A、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 社会主义改造 B、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同时并举 C、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D、对资本主义经济进行改造
1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是( )。
A、由农业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转变的历 史阶段
B、由传统的人向现代化的人转变的历史阶段
C、由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向发展平衡转变的历史阶段
D、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 14、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 )。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 C、“三步走”发展战略的最终目标 D党和国家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
15、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理论基础是( )。
A、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学说 B、 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理论 C、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论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16、在改革中,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的两条根本原则是( )。
A、坚持改革开放,增强综合国力 B、 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活 C、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实现共同富裕
D、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先富”帮助“后富” 17、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核心是( )。 A、优美的环境文化 B、 良好的生态文明 C、遵循自然规律 D、 人与人和睦相处
18、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核心内容是( )。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 B、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 C、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广大劳动群众 D、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19、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是( )。
A、人民当家作主 B、人民民主专政
C、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D、 人民参与国家管理 20、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 )。
A、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B、 树立共同理想
C、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D、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的几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两个或两个以上正确的答案,并将其答案填在下面括号内)
1( ) 2( ) 3( )4( ) 5( )
6( ) 7( ) 8( )9( ) 10( )
1、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因为它们都( )。
A、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
B、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 C、反映了近代中国的时代要求
D、包含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是因为( )。
A、马克思主义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B、马克思主义是行动的指南,不是理论教条 C、马克思主义是理论,因此能指导实践
D、它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客观要求 3、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因为( )。
A、毛泽东对实事求是做了马克思主义的解释
B、它是同毛泽东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联系在一起,在实践中确立的党的思想路线 C、它是反对主观主义、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思想武器 D、它是对理想的追求,对实践的指导
4、搞清楚中国为什么不能走资本主义道路非常重要,这是由( )。
A、我国的现实国情和发展目标决定的
B、我们不可能靠资本主义方式来发展
C、根本原因是因为这不符合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 D、我们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由于( )。
A、中国革命的前途 B、 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是农民
C、近代中国社会性质 D、中国革命的对象是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 6、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新民主主义经济结构中,属于社会主义因素的是( )。 A、国营经济 B、 个体经济 C、 合作经济 D、 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7、判断以下“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正确认识是( )。
A、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B、社会主义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最终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 C、社会主义民主 是社会主义的重要政治特征
D、 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原则 8、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是( )。
A、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B、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将长期处在不发达阶段
C、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D、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9、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是( )。
A、强国之路 B、我们党、我们国家 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 C、立党之本 D、兴国之要
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政策就是( )。
A、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市场对资源配 置起基础性作用 C、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
D、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
三、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判断正误,对正确观点打√,对错误观点打×,并将答案填在下面括号内)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 9 ( ) 10 ( )
1、中国共产党最早提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应用到中国的实践当中去的思想,以其为指导去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领导人是瞿秋白。
2、毛泽东思想基本形成的历史时期是党的创立和大革命时期。 3、党的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是理论联系实际。
4、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标志是1911年的辛亥革命。
5、新中国的成立以及土地制度改革的完成,使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转变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6、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最重要的一条是没有完全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7、党的十三大对我国国情作出判断的理论是社会主义本质论。 8、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快速发展。 9、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10、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是各民族共同繁荣。
四、简答题(回答问题条理清楚、详略得当,每小题5分,共20分)
1、 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5分)
2、 中国由新民主主义 向社会主义过渡具备了哪些条件?(5) 3、 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5分)
4、 简述“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与实现共同富裕的关系。(5分)
五、论述题(回答问题观点鲜明、详略得当,每小题8分,共16分)
1、为什么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为什么要坚持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六、材料分析题(仔细阅读下列材料,并根据所提问题进行分析回答,14分)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收入分配体制30年的改革再一次证明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收入分配体制的社会发展规律。所有制结构由单一公有制变为坚持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前
提下发展商品经济、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演进过程决定了收入分配体制必然随之经历单一按劳分配到打破平均主义,在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前提下实行多种分配方式、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演进过程。
材料2:有报道称,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目前,电力、电信、金融、保险、烟草等行业职工平均工资是其它行业职工的2—3倍,如果再加上工资外收入和福利待遇上的差异,实际收入差距可能在5—10倍之间。此外2005年时我国行业最高人均工资水平是行业最低人均工资水平的4.88倍,而国际上公认行业收入差距的合理水平在3倍左右,这些数据再次引发了人们对于收入分配公平的讨论。
材料3:《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要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规范个人收入分配秩序,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注重社会公平,特别要关注就业机会和分配过程的公平,加大调节收入分配力度,强化对分配结果的监管。
请回答:
(1)结合材料1,分析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
(2)结合材料1和2,说明如何正确认识我国收入分配领域中出现的问题。 (3)结合材料3,分析当前进行收入分配调节和实现社会公平的主要措施。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