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之考证 元代汤
生平之考证
[美国] 周永昭
内容提要 本文主要目的为重新对元代初期之书画鉴赏家及收藏家汤 生平之考 证及与其同时文人往来之情形。 因此, 本文除了藉用地方志、 文集、 诗集及书画题 跋等为佐证之外, 同时也将汤
父亲汤炳龙之背景, 与其他宋末元初文人、 画家之 交往, 及对汤
仕途之影响作进一步研究。 本论文之结论则定汤 约生于1250年代
中期,而卒于1310年代中期;乃确定汤
活跃于元代初期,且旅居杭州多年,最 后移居且卒于北京。汤
撰有二书,现仅存《画鉴》一书。此书对了解元初绘画发 展及收藏品味具有重要贡献。
关键词 汤 汤炳龙 保母碑 绍兴兰亭书院
一 序言 汤
,一位元初绘画鉴赏收藏家,因其唯一存世的著作《画鉴》而得名, 但在中国
美术史上却是长期被忽略的人物。 直到20世纪末期, 他才被美术史学者所提及。 1270年 代, 汤
历经南宋与蒙元之间的政治变动, 1280年代末叶和1300年代初期之间, 他生活 于文化荟萃、艺术活跃的江南,特别是杭州一带的文化氛围培养而激发了他的绘画品
味。 近年学术研究认为, 杭州一带之骨董市场于南宋亡后显得异常活跃, 因此也带动了 艺术收藏与鉴定的风潮。 元初, 艺术市场之蓬勃、 绘画喜好之多元刺激了绘画鉴赏的发 展。 汤
与其他有名的鉴赏和收藏家同样被此一文化现象所激发, 于是撰书记载其所见 所闻之绘画鉴赏状况。 不仅如此, 汤
还系统地整理了这些绘画资料, 并且于成书于1280年末叶和1300年
之间的 《画鉴》 中提出了一些非常重要的观念。 他所提出之观念对14世纪及其后的绘画 发展之影响举足轻重, 进一步奠定了17世纪董其昌文人画论之基石。 笔者在本文中不仅 研考汤
之生卒年、 政治生涯及其与宋末文化遗老和元初重要人物之交往情形, 并且为
故宫博物院 院刊 2004年第5期 总第115期
122
之于元初文学、 艺术领导人物中定位。 希望此项研究有助于了解汤 所处的13~14世纪
之艺术环境。于目前中国美术史研究领域里,对此时代的艺术环境与《画鉴》之
清,
不仅有助于对汤 的绘画观点与理论的了解, 同时也可调整我们对元代绘画发展的认识。 《画鉴》 乃为了解汤氏所处时代艺术品味的重要资料, 且常为当今美术史家所引用。 学者多半认为 《画鉴》 一书撰于1320至1340年间, 但是经过仔细地考证, 得知汤 亡于
1320年之前, 故其著作不可能于1320年后成书。 此长期以来之误解是来自对汤 生平之
误定而造成的。 本文重新考证汤
之生平, 并藉之对其撰书时个人的状况与社会之环境 有更深的了解。 有关汤
生平之资料文献极少, 于地方志上有些关于他的记载, 但多半是附属其父
亲汤炳龙之下的。 汤炳龙于元初文人社交圈里享有诗名, 他的社交关系成为汤 进入杭
州上流社会之管道。因此,为了理解汤
之家庭和社会背景是如何影响其艺术观点的, 我们首先必须对汤炳龙的生平及其对汤
之影响有所认识。 在此, 笔者将讨论汤炳龙及 其与元初重要文人之往来;之后,再探讨汤 之生平及其政治生涯。
二 汤炳龙之生平
记载汤炳龙之最早资料为《至顺镇江志》卷一八:
汤炳龙,山阳人,汤逢龙弟,逢龙为淮安路税务提领。其先为宝应,后迁于京 口。炳龙任庆元市舶提举司,尤擅于文。
明清之地方志和现代研究资料中也有关于汤炳龙的记载。例如《元人传记资料索 引》
[1]:
汤炳龙,字子文,号北村,丹阳人, 父。尝官庆元市舶提举。学问该博,善谈 论,诗歌甚工。年八十二犹存。
《嘉庆丹徒县志》 云[ 2]:
汤炳龙,字子文,其先山阳人。居京口,辟庆元市舶提举。学问该博,善谈论,
四书五经皆有传注。尤深于 《易》 ,诗歌甚工。晚自号北村老民,所著曰 《北村诗集》 , 年八十余卒。子 为绍兴路兰亭书院山长,终都护府官属。
汤炳龙一生居于家乡山阳时间不长,从史料记载得知,他因市舶提举司之职务于 [1 ]
王德毅: 《元人传记资料索记》 册三,页1403,1979~1982年,台北。
[2 ]
清 《嘉庆丹徒县志》 卷二二 “ 儒林”;顾嗣立: 《元诗选三集》 页92,中华书局,1987年。
123 元代汤
生平之考证
1270年代后期迁至庆元 (即浙江宁波) , 也就是自1270年代后期有关汤炳龙之社交活动 之记载始逐渐频繁。例如戴表元于《剡源文集》 “ 汤子文诗序” 里便提及与汤炳龙于庆 元和杭州相遇[ 1]:
丹阳汤子文官余州时,余方为民万山中,势不得相往来。而子文数数以诗见交, 余重谢其意而心贤之。阔绝十五年,以为子文去而翱翔江湖之上,当已执士大夫之 ,乘客卿之车而开通侯之封久矣。辛卯孟春忽邂逅钱塘逆旅??
南宋亡后, 如戴表元等许多文人雅士均迁至庆元, 而此时汤炳龙正仕于当地。 从戴氏此 文中得知他与汤氏即于1270年代结识于庆元, 而汤氏于1291年间已居杭州[ 2]。
汤氏另一友人俞德邻 (卒于1293年) 于其 《佩韦斋集》 中也提及汤氏调升至提刑[ 3]。 俞德邻为杭州县丞苏志 (约活动于1290和1300年代) 撰文 “ 梦牛亭记”, 其中提及俞氏和
苏氏之结识源自汤炳龙之牵引。 记文与戴表元之 《汤子文诗序》 中记载于1291年春与汤 炳龙相遇于杭州相吻合[ 4]。 另外画家兼诗人郭畀 (1288~1335年) 于1308年春初客旅杭州
时, 亦数逢汤炳龙, 且称汤氏 “ 同知 (四品官) ”[ 5]。 杭州士人马臻 (1254~1311年之后) 也
曾于汤炳龙之画作题款上尊称汤氏 “ 同知”[ 6]。 同知极可能是汤炳龙于元代最后之官位[ 7]。
尽管汤炳龙仕元,但他仍与许多南宋遗老往来,特别是定居于杭州时,曾于其居
旁设 “ 读易精舍” 讲课, 同时也邀其他文人参与, 其中以仇远 (1247~1328年之后) 和
盛彪 (活跃于1290至1310年代间) 为主。 此两人曾于元延 四年 (1317年) 于汤氏之 [1 ]
元戴表元: 《剡源文集》 卷九, 《四库全书》 册1194,页114~115。 [2 ] 孙
侯: 《戴剡源年谱》 页33,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至元二十八年,居于庆元 (今宁波)
之戴表元述及其与汤炳龙结识于15年前 (即南宋德 或景元年间) 。此相逢可能缘自鲜于枢之 集会。
[3 ]
清曹庭栋编著: 《宋百家诗存》 ,页一九,乾隆六年 (1741年) 。 [4 ]
元俞德邻: 《佩韦斋集》 ,收于 《文渊阁四库全书》 册1186,页65~66。 [5 ]
元郭畀: 《客杭日记》 , 《知不足斋丛书》 ,中华书局,1989年。 [6 ]
元马臻: 《霞外诗集》 ,见于 《历代画家诗文集》 页336,台北学生书局,1970~1973年。有关马臻生
平研究,请参阅孙克宽: 《虞集与元朝南方道士》 ,收于John Langlois主编:China U nder M ongol Rule,
普林斯顿大学,1981年。
[7 ]
郭畀于1308年旅居杭州时,汤炳龙为68岁,很可能已辞官退休。同知乃为汤氏退休前之官位。
故宫博物院 院刊 2004年第5期 总第115期
124
精舍讲学[ 1]。 汤炳龙与此二人之结识可能为鲜于枢 (1257~1302年) 之故。 盛彪为鲜于枢
之子讲学, 且与龚开和马臻为友, 而龚氏和马氏也同时与汤炳龙往来[ 2]。 不只是这些文 人, 从许多文集中显示, 汤炳龙于文人和官僚之间相当活跃;而他之交游, 无形地对汤 之眼界、 文化熏陶和仕元皆有间接之影响[ 3]。 三 汤炳龙与绘画之关系
从现存之汤炳龙的诗作来看, 有一些为画上之题跋, 其中包括与其同时代的高克恭 和赵孟
之画作。现略举数例如下:
1.至治二年(1322年)题江参(1090~1138年) 《百牛图》 [ 4]
诗云[5]:
我本山阳田舍叟,家有淮南数千亩。 江南倦客老不归,此田都为势家有。 犹记少年学牧时,去时日出归日西。
我生衣食仰此辈,爱之过于百里奚。 今辛苦耕砚席,无处卖文长绝食。 [1 ]
见元仇远: 《山村遗集》 之附录,页19a~22a。虽然汤炳龙设其 “ 读易精舍”之确切年代不可考,但
由于1300年代初期 (大德年间) ,汤炳龙仍任官职,不太可能设立精舍讲学,其精舍应设于其辞官 之后。根据汤炳龙 (当时岁为69) 写于1319年 (延 六年) 之题款指出其书斋名为 “ 读易斋”,但未提 及精舍一事 (见于清代鲍廷博添加于 《四朝闻见录》 之附录) 。由此推论,汤炳龙于其书斋旁设立精
舍 (或用其书斋为精舍) 讲学时为1310年代早期,1319年时已停止精舍讲学活动。元代,南方文人
于书斋中或附近讲学极为普遍 (劳延光, “ Southern Chinese Scholars and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in Early Yuan:
Som e Prelim inary Rem arks,”China U nder M ongol Rule,1981年) 。 [2 ] 《元庙官制》 卷三,页25b~26a;元马臻: 《霞外诗集》 卷七,页8b。 [3 ]
元方回: 《桐江续集》 ;元唐元: 《筠轩集》 卷一,页5;元方凤: 《村雅棠遗稿》 ;元马臻: 《霞外诗
集》 。从这些文人之著作中可得知汤炳龙与一些杭州文人仕绅往来,例如:柳贯、张 、郭麟孙
和林景熙。
[4 ]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有一幅江参 《百牛图》 ,是否为汤炳龙所题之图,尚有待考证 (高居翰: 《中国
古画索引》 ,加州柏克莱大学,1980年) 。 [5 ]
清顾嗣立编著: 《元诗选三集》 ,页93。 125 元代汤 生平之考证
卷中邂逅黑牡丹,相逢喜是曾相识。 负郭无须二顷田,一□ 栗角能几钱。 数口之家便可饱,要如此图知何年。 平生富贵非所愿,城府近来尤可厌。 何时倒乘牛背眠东风,胜如仰看宣明面。 2. 题元人莫昌 《松竹梅图》
[ 1]
莫昌 (生卒年不详) , 字景行、 维贤, 杭州人[ 2]。 其与汤炳龙之结识约于汤氏移杭至
元末年之后(1290年代) 。莫昌之名未记载于汤 之《画鉴》 、夏文彦之《图绘宝鉴》 或
《杭州府志》 。其名只存于陶宗仪之《书史会要》 ,陶氏称其“ 书家善隶体”。汤炳龙之两
题跋中道出莫昌擅松竹梅。 其诗如下[ 3]: 一客风流云水际,两侯潇洒雪□ 时。
如今三友交情密,不到岁寒人不知。
除了松竹之题材, 《石渠宝笈》中记有莫昌之山水画,可见莫昌是书家也是画家[ 4]。 3. 题高克恭(1248~1310年) 《夜山图》
《夜山图》今已不存,只留有题跋文献记载[ 5]。根据史料,此画乃高克恭为李士略 (曾任江浙行省之照磨) 作于至元三十一年 (1294年)
[ 6]。 虽然李士略生平未有详载, 但
从 《夜山图》 上之题跋可看出他与许多名人仕绅往来。 除了汤炳龙之外, 尚有二十多家 [1 ]
北京故宫藏有一幅传莫昌之 《西湖草堂图》 ,徐邦达认为是明人之仿作 (见徐邦达: 《古书画伪讹考
辨》 ,江苏古籍出版社,1984年) 。另外,鲜于枢之书法,Adm onitions to the Im perial Censors, 上有莫昌写
于1352年 (顺帝至正十二年) 之题跋 (R.H arrist and W en Feng, The Em bodied Im age, 普林斯顿大学,1999年) 。
[2 ]
俞剑华: 《中国美术人名辞典》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年。
[3 ]
清顾嗣立: 《元诗选》 三集,页九五。
[4 ] 《石渠宝笈续编》 册3,页1597~1598,台北故宫博物院,1969~1971年。
[5 ]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一幅明末或清初之仿本,见徐邦达: 《古书画伪讹考辨》 ,江苏古籍出版社, 1984年。 [6 ]
吴保合: 《高克恭研究》 ,台北故宫博物院,1987年。李士略又称李公略,见于张光宾: 《元儒贤句
曲外史张雨生平考述》 , 《元朝书画史研究论业》 ,台北故宫博物院,1979年。
故宫博物院 院刊 2004年第5期 总第115期 126
题跋,其中包括周密、赵孟
、赵孟
、戴表元、张枢(1292~1348年) 、盛彪、仇远、 张逢源和虞集 (1272~1348年) [1]。
汤炳龙之跋名为 《题高尚书夜山图》 , 可能是题于元至大元年之后 (1308年) , 于高 克恭任中书省尚书之后[ 2]。跋文如下: 人知丽日江上奇,月中更奇人不知。 古今画手不能画,高侯能画兼能诗。 风流文采乃如此,笔意所到神莫窥。 琉璃宇宙入万象,清寒周□ 天四垂。 群鸦已息 露下,一雁不度行云迟。 龙飞凤舞又千里,一起一伏相追随。
潮来不见江吸海,但见夜壑寂寂舟无遗。 废宫隐约认孤塔,长竿高下标丛祠。
俯观下界万屋如鳞次,其间醉梦觉者谁。 金城树老岁月往,昆明劫尽天地移。 忽忽吴越已陈迹,丹青先写兴亡悲。 虞山禹穴会稽路,苍苍凉凉隔烟雾。 平生惯向图中游,老我卧游无胜具。 昏花疑是雪欲晴,□ 溪直在无山处。 何人说与李将军,太清岂必微云□ 。 毫端□ □ 肯一扫,清光应更余几分。 天然人境两相值,楼头白也思不群。 胸中云梦可八九,呼吸□ □ 归雄文。 虎头著我坐岩壑,书窗半席一诣君。 舟中不须觅谢尚,诗成三诵君尝闻。 [1 ]
张逢源为张雨之祖父,其二人之生平见张光宾: 《元儒贤句曲外史张雨生平考述》 页71~78。吴福生
(14世纪之人) 编: 《夜山图题咏》
(收于 《武林掌故丛编》 卷一一,台北华文和台联国风,1968年) ;张
光宾: 《元儒贤句曲外史张雨生平考述》 页80-81;明张丑: 《清明书画舫》 卷三,戌
集,台北学海出
版社,1975年;元周密: 《云烟过眼录》 ,收于 《美术丛书》 册46,台北艺文印书馆,1975年;元张伯
醇: 《阳蒙先生文集》 ,收于 《文渊阁四库全书》 册1194;元赵孟 : 《松雪斋文集》 , 《历代画家诗文
集》 ,台北学生书局,1970~1973年。 [2 ]
清顾嗣立编: 《元诗选三集》 页92~93;前揭吴保合: 《高克恭研究》 页21~22。 127 元代汤 生平之考证
4. 题赵孟 (1254~1322年) 《瓮牖图》 [ 1]
于赵孟
之《瓮牖图》 ,汤炳龙题跋为《题水晶宫道人瓮牖图》 。此画虽未有年款, 但根据汤炳龙之跋可推为至元末年和大德初年之间 (1290年代) [ 2]。 原因之一, “ 水晶宫 道人” 为赵孟
之另一别号,但仅见于非常少数的赵氏书画上[ 3]。 汤炳龙之跋中或含有仕元之隐晦心态,诗云:
一从辞宰粟,饥饿隐空山。 货殖门前客,先生不启关。
纵合这些题跋, 可以看出汤炳龙活跃于杭州文人雅集活动, 也赏鉴当时收藏家和书 画家之书画。 这些题跋也显示了元初书画收藏现象。 至于汤炳龙之书画品味是否对汤 之鉴赏趣味有所影响, 很难论定。 笔者认为, 对汤 之书画鉴赏品味最直接相关的还是
当时的杭州古董书画市场。 当然, 汤
早年得以出入书画收藏家之门庭和见识丰富的收 藏品,汤炳龙还是有功的。 四 汤 之生平
关于汤
之生平记载,最早也是出现于《至顺镇江志》 (1330年代)卷一八: 汤 ,字君载,为绍兴路兰亭书院山长。后除博播州府儒学教授不受,除嘉兴路 儒学教授,又不受。不久辟都护府令史,卒。 但这些记载对汤 之生卒年毫无交代。 汤
之生年主要是根据戴表元 (1244-1310年)
撰写于大德五年(1301年)的“ 临池亭记”[ 4]。此记文末称:
??汤君年方富,尊贤好古,能行其家学。居职不以营升斗苟岁月为事。志于兴 [1 ] 《瓮牖图》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2 ] “ 水晶宫”为吴兴另一别名,赵孟 为吴兴人 (见任道斌: 《赵孟 系年》 ,河南人民出版社,1984
年) ,日本学者吉田良次推定赵孟 于1300年 (大德四年) 之后才开始使用 “ 水晶宫道
人”之别号 (吉
田良次: 《赵子昂:人和艺术》 ,东京二玄社,1991年) 。 [3 ]
任道斌: 《赵孟 系年》 页5;明张丑: 《清明书画舫》 三:酉集,页四九。值得注意的是,根据文
献,赵孟 之别号 “ 水晶宫道人”应为 “ 晶”,但是从现存之书画中, “ 精”取代了 “ 晶” (见于 《中国古
代书画图目》 ,文物出版社,1992年) 。赵孟 是否交相用这两个别号,尚待考证。赵孟 使用 “ 水
晶宫道人”之号于其刻章,但极少题于书画上。现在赵孟 书画中 《洛神赋》 ,书于1300年 (大德四 年) 衔有此印。 [4 ]
元戴表元: 《剡源文集》 卷一,页13b~14b。
故宫博物院 院刊 2004年第5期 总第115期 128
文美俗,又方谋增置田租以完教养。其事可书者未艾云?? 戴表元称汤 “ 年方富”, 意指汤 约为40岁左右。 以此推定, 汤 乃生于1255和1262年 之间,即南宋宝
三年与景定三年之间。 汤
之 《画鉴》 一直被认为是元代中期的绘画论书, 且定其撰写于延 与至元年间
(1320年代~1340年代) 。 其因乃由于一些 《画鉴》 版本所附之一段序言[ 1]: 采真子妙于考古,在京师时与今鉴书博士柯君敬仲论画,遂著此书。用意精到,
悉有据依,惜乎尚多疏略。乃为删补,编次成帙,名曰 《画鉴》 。后有高识,赏其知 言。采真子东楚汤君载之自号也。 此一序言有几处疑点。 序言中提及汤 与柯九思 (1290- 1330年) 谈艺。 汤 较柯九思年
长许多, 而且柯氏为鉴书博士乃为元文宗 (1328- 1330年) 设奎章阁时之头衔, 而此时汤
已逝。同时比较柯九思之《丹邱集》和汤 《画鉴》内容,两人于绘画方面观点并不 相同。此序言并不足以采信。但遗憾的是,学者们均据之认定汤 为元天历及至元年
间 (1320年代- 40年代) 之人。 由于这一推定使得我们也连带地误定汤 《画鉴》 之撰著
年代[2]。
(一)至元年间(1290年代) :汤 与元初文人之交往 忽必烈至元年间 (1280- 90年代) , 汤
随其父汤炳龙迁居杭州, 此时之杭州乃为南
宋遗老及元朝官僚聚集之地。 由于汤炳龙之交游广阔, 间接地影响了汤 与绘画收藏家
往来之关系,而杭州之文化艺术蓬勃的气象对汤 之艺术鉴赏有最直接之影响。
现存的资料中,有两则直接显示汤
活跃于元初文人圈。一为14世纪陆友(或陆
友仁,至顺和至元年间之人)于元泰定四年所撰之《研/ 砚北杂志》 [ 3]。陆友记载, “ 赵
之昂家智永千文, 为汤君载借摹易去一百六十五字[ 4]。 此一记载透露了汤 不仅是赵孟
的同侪,而且有交换书画之谊,也说明当时书画收藏气氛活跃。
另一重要记载为18世纪鲍廷博 (1728- 1814年) 于宋人叶绍翁 (13世纪) 所撰之 《四 [1 ]
马采注释: 《画鉴》 ,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1962年。 [2 ]
余绍宋也对此序产生疑点 (龙游和余绍宋:《书画书录解题》 ,香港中美图书公司,1932/1968年) 。 [3 ]
根据元陆友仁之序, 《研北杂志》 撰于泰定四年 ( 《笔记小说大观》 卷二二;亦见 《稗史集传》 ,收于
《历代小说笔记选》 ,台北商务印书馆,1965年) 。 [4 ]
元陆友仁: 《研北杂志》 卷一,页十;明张丑 《清明书画舫》 一,寅集,页九。陆友记载汤 与赵孟 之间有书画交换。
129 元代汤
生平之考证
朝闻见录》后所加之附录。鲍廷博为杭州富商且为书画收藏家。鲍氏于此附录中将王 献之的《保母碑》上所有之历代题跋均一一记载下来。这《保母碑》曾为南宋遗老周 密所藏,而汤
也于此帖留有题款。其款为: “ 山阳汤 曾观”,且具一 朱文印“ 汤氏 君载”[1]。 虽然汤
之题款未纪年代, 其题款介于至元二十八年 (1291年) 赵由 与至元三十
年 (1293年) 郭天锡题印之间。 或可据此推定汤 之题款时间亦介于此间。 但较为可靠
之推测, 汤
之题应为至元二十八年之前。 周密于至元二十四年 (1287年获得此帖, 当 时鲜于枢、 仇远、 赵孟
和一些文人均一起观赏并分别题款。 周密于至元二十五和二十
六年 (1288/1289年) 再次展示此帖[ 2]。 根据汤 的父亲汤炳龙为方天瑞 (当时 《保母帖》 已属方氏) 于延
六年 (1319年) 之题款述及自己曾于至元二十六年 (1289年) 在周密 家中见到此帖[ 3]。 汤
极有可能随其父汤炳龙出席这些雅集并留下题款。 题款一事同时 也显示汤
亦活跃于南方文人之中,并出席文人赏画雅集。
(二)大德年间(1301~1304年) :汤 与绍兴兰亭书院 根据戴表元之 《临池亭记》 , 汤
于大德五年 (1301年) 为绍兴兰亭书院山长[ 4]。 兰 亭书院成立于大德五年, 废于明永乐年间, 而汤 亦于同年服务于兰亭书院, 显然汤
乃为绍兴兰亭书院第一任山长。 根据元代法制, 通常书院山长之任期平均为30个月, 因 此推定汤
任兰亭书院山长期自大德五年至大德八年 (1301~1304年) [5]。
于戴表元之《临池亭记》中,戴氏又提及汤 之一些建树。例如,汤 修复学舍,
并且重建王羲之祠堂, 于祠堂中增设一王羲之雕像及供桌一张。 除此之外, 汤 同时极
力收集王羲之 (321~379年) “ 兰亭集序” 之多种拓本, 请人撰刻并陈列于祠堂内墙[ 6]。 汤
如此作为有几点令人玩味。一为临池亭(即兰亭书院所在处) ,王羲之曾于此处行
涤水仪式;二为汤氏之举受到当地仕绅,例如彭荣祖郎中(生平不可考) 、王易简(约 [1 ]
元戴表元: 《剡源文集》 卷一,页13b~14b。 [2 ]
Jennifer Jay, A Change in D ynasties : Loyalism in Thirteenth-century,美国西华盛顿大学,1991年。
[3 ]
清鲍廷博: 《四朝闻见录》 附录。
[4 ]
元戴表元: 《剡源文集》 卷一,页13b~14b.
[5 ] 《庙学典礼》 页49和页139;王 : 《元代书院考略》 , 《中国史研究》 1984年第1期。至元二十七年后
(1290年) ,任于江南行省之书院山长必须任满30个月。有关兰亭书院历史,见清本 《绍兴府志》 卷 二○“ 学校篇”;卷二,页二一。
[6 ]
元戴表元: 《剡源文集》 卷一,页13b~14b。
故宫博物院 院刊 2004年第5期 总第115期
130
活跃于1290年代与1305年之间) 和王润之 (活跃于1290至1300年代间) 之赞助[ 1]。 王易
简和王润之均为王羲之之后裔。 汤
于兰亭修复完善之后, 请求戴表元撰文为记, 汤
又将戴氏之文篆刻为碑(此碑文下落不明)以示众人。
汤
之任用于绍兴兰亭书院与其和王氏之交谊有极大之关系。 王易简与王英孙均 为汤
之父亲汤烦龙之友。 王氏为绍兴名门望族。 元代初期因科举废除, 许多文人丧失 了仕官机会, 经由推荐转任地方书院山长或儒学教授。 这些职位往往为地方仕绅赞助而 与官方无关,而元朝政府也接受这种自治式之书院。这也就是元代书院兴盛的原因之 一。 如上述汤
为兰亭书院第一任山长, 又加上他修建王羲之祠堂和收集其书法, 显然 与当地王氏对汤
之任用有直接的关系。 (三)大德末年至延
中期(1305~1310年代) :汤 与都护府
于绍兴兰亭书院山长任期满后,汤
先后被派任播州路和嘉兴路地方之儒学教授, 但 是汤
拒受教职,汤氏拒受之因,除了因为当时儒学教授名声不彰之外, 同时也由于此职 位升迁机会不大[2]。 最后藉由辟举 (也就是私人推荐) , 汤 调升为都护府令史 (介于七等 与八等之间) 。
这一调迁大约是1305年 (大德九年) 之后, 一为元朝于此年允许儒学教授同等职之文 人担任令史职类;二为根据郭畀撰于至大元年 (1308年)初春之 《客杭日记》 中记载, 郭 畀于此年拜访交游汤
之父汤炳龙和汤君白 (可能为汤 之兄弟) 多次, 但丝毫未提及汤
。 想必汤 已受都护府令史之职前往大都 (即今北京) [ 3]。 所以推定汤 于1305年或至少
不迟于1308年初春便已离开杭州。 根据元朝制度, 令史之职通常任期为三期, 而一期之期
限平均为30至40个月 (约两年半至三年半左右) [4]。 理论上, 汤
期满为1316或1317年 (延
三或四年) 。不幸的是, 汤
卒于任内, 且未满三期[ 5]。 因此,汤
卒于1317年前。 总而言之, 汤
藉由其父汤炳龙之关系, 于大德五年出任绍兴兰亭书院山长, 最后
担任大都都护府令史,且卒于此任内, 时间不出延
四年。 根据这些资料和文献, 我们 [1 ]
有关王易简的活动年代,见元孟宗宝: 《洞霄诗集》 之序 (撰于1302,大德六年) ,及元戴表元: 《剡
源文集》 卷一0,页10a~10b。王润之活动年代,见戴表元: 《剡源文集》 卷三,页10b~11b;卷九,
页16a~b和卷一○ ,页10a~b。 [2 ]
劳延光,Southern Chinese Scholars。 [3 ]
元郭畀: 《客杭日记》 , 《知不足斋丛书》 ,中华书局,1989年。
[4 ] D avid Farquhar,The G overnm ent of C hina under M ongolian Rule,Franz Steiner Verlag Stittgart,1990.
[5 ] 《至顺镇江志》 卷四,页1023;王德毅: 《元人传记资料索引》 册三,页1400。 131 元代汤
生平之考证
可推翻过去对汤
生平年代之误断, 而重新推定汤 出生于南宋宝
年间 (即1250年代 中期)而卒于延
四年 (或1310年代中期) 之前。 据此结论同时也可推断出汤 之 《画
鉴》应撰写于至元年间后期与大德之间, 最迟不超过至大年间(即1310年之前) ;而前 文引用之《画鉴》序文很可能是后人所添加的[ 1]。 (作者单位:美国约翰嘉路大学美术史系)
[1 ] 根据 《画鉴》 内容,此书应撰于汤 寓于杭州之时,约于至元末期至大德初期之间。有关 《画鉴》 之
版本流传,将于后文再叙。
Palace Museum Journal No.5,2005 158
The Identification of a Jade Ornament with Incised Designs
YANG JING
The article Chinese appears from Abstract: In 1987 a jade ornament with incised designs was unearthed from the tomb M4 at the Lingjiatan
page 112 to 120. cemetery jn Hanshan county, Anhui province,and this object is now in the collection of the Palace
Museum in Beijing. When this object was first published, the design was described as having been ar
ranged horizontally, but later scholars interpreted the arrangement of the incised designs as vertical. Given this long-standing disagreement regarding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use of the ornament, the design and object are alternatively described as though indistinctly perceived-either as a \"jade ornament with a motif of a transformed profile of a human face\”.
This author is of the view that the mode in which the motif on any artefact is arranged cannot be the result of a subjective whim, but should be determined by the function of the object itself. Only once the applica
tions of an object are clarified are we able to interpret the design and arrangement of the artifact and reach a fairly accurate conclusion regarding these and related questions. The author begins by examining the function of the decorated jade and concludes that it is the decoration from the ridge of a comb; careful
scrutiny on the basis of a clarification of the way in which the decorative motif is arranged reveals the incised design to be a dragon with a single head and double body.
Key words: Lingjiatan; jade ornament with incised designs; ridge of comb; dragon; dragon with a single head and double body.
A Study of the Life of Tang Hou of the Yuan Dynasty DIANA Y. CHOU [USA]
The article Chinese appears from Abstract: This article presents a reassessment of the life and literati social connections of the early Yuan page 121 to 131. dynasty connoisseur and collector of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s, Tang Hou. Apart from relying on information provided by
local
chronicle,
anthologies of prose and poetry, and by colophons and inscriptions on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s, the author also presents a research on the background of Tang Hou's father,
Tang Binglong, and his communcation with other literati and painters of the late Song and early Yuan
periods, as well as the influence of these people on Tang Hou's career. The article concludes that Tang Hou
was born in the mid 1250s and died in the mid 1310s and confirms the active role Tang Hou played in the
early Yuan period, having first lived in
Hangzhou for many years before moving to Beijing where he died.
Tang Hou wrote two major works, but only his book Hua Jian is extant so far. This book is an important document for understanding the development of painting and tastes among collectors in the early Yuan period. Key words: Tang Hou; Tang Binglong; Baomu Stele; Lanting Shuyuan Academy in Shaoxing.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