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高中语文课堂讲解行为探究

来源:一二三四网
教学研究

高中语文课堂讲解行为探究

钱杭萍

诸暨荣怀学校,浙江 绍兴 311800

摘要:讲解行为是以具体的“问题”为行为起点,以解决问题为主要行为功能,以学生认知的实时现状为转移,以策略示范式话语呈示知识的一种行为。讲解作为一种源远流长的教学行为方式和行为技术,已是相当古老了。在它的沿用历程中,由于自身的局限性以及教学任务的丰富和教学活动背景——社会的变化,讲解逐渐显露出其不敷应付现代教学的弱势的一面。但它至今应仍然是全球各级各类学校课堂教学的基本教学行为方式,尤其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讲解行为的作用更是不容忽视。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讲解行为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861(2015)22-0088-01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区培民把语文课堂主要讲解行为分为解释式讲解行为、描述式讲解行为、原理中心式讲解行为和问题中心式讲解行为五大类。参照其分类,在实际语文课堂教学中常用的讲解方式主要有解释式讲解、描述式讲解及问题中心式讲解等行为。

1 解释式讲解

解释式讲解一般适用于具体的、事实性的、陈述性知识的教学,在语文的课文背景、作家作品介绍、字词认知、段落划分、主旨概括、古文翻译和古文讲读以及复习时常用。主要解决“是什么”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课程以教本——教学参考材料——各类工具书所组成的文字知识信息系统已展示了理解知识的广阔信息空间,在此基础上教师的讲解则是课堂中课程知识再生产的过程。

如《过秦论》中“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中的可怜一词,意为可惜,字词的解释到此为止,言语内容显得肤浅,就是论事,学生完全可以凭借工具书知晓,讲解也即失去了存在的理由。当务之急是如何通过它们的揭示提供另一层面的经验、思维材料,了解个别字词与全文、全语段、某语境的关系,也即建立点与面的联系。

“可怜”一词本意为可惜,但联系全文,这里的可怜别有意味——宫室珍宝付之一炬,那是可惜、可悲,秦人由极盛而速亡,那是可哀;这一历史教训对于后人来说,不仅可哀,而且应该可鉴。一叫一举惊天动地,势如破竹;一炬一土,干净利落,在人民怒火中,覆压三百余里的阿房宫,急忽忽灰飞烟灭,留给后人不尽的哀叹和反思。

2 描述式讲解

描述式讲解是教学中进行内容(课文涉及的人、事、物及过程等)陈述、细节描摹、形象(人物、景物、意象)分析、材料呈示的讲解范式。

描述式讲解行为多用描写兼用叙述和抒情等表达方式,来传递语文教学信息。在描述时强调被描述对象的形、态、神。描述式的语言细腻形象、生动有趣,多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和文学的语言方式,它要求教师的讲解富有生动性和饱含情感色彩。

在描述式讲解中教师的语言要求往往较高,必须与日常口语语体分出泾渭,用最生动的语言创设动人情境,拉近了历史与现实、课本与学生的距离。在讲解过程中教师要发挥语气语调的作用,把学生带入杜甫悲凉的世界,极大地调动学生的课堂情感。其次还要注重讲解的严密性和科学性,在形式上可以是顺叙、倒叙或夹叙夹议,但它必须要有清晰的时间线索和前后顺序,体现出学科的科学性和逻辑的严密性,不会导致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但对学科内容却一头雾水。除此之外适当运用体态语言优化讲解效果。体态语言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用来传递信息、表达感情、表明态度的非言语的特定身体态势。例如,教师“眼睛环视全班”是教师讲解中获得反馈的重要途径,教师根据学生的表情了解学生的接收程度和兴趣态度,及时调整教学。同时,教师“脸上一丝坏笑”,既真实地表露了教师的心境,又引起了学生的注

88 2015年22期

意和兴趣。总之,教师的表情、眼神、身姿、手势等体态语言,无不影响着学生的心境和态度,对学生产生极大的暗示性和感染力,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传达更为丰富真切的知识信息。

3 问题中心式讲解

问题中心式讲解是教学中进行能力训练、方法探究、问题解决、答案求证的讲解范式。这也是讲解的高级类型。主要遵循引出问题、明确标准、选择方法、解决问提、得出结论的原则。一个好的问题中心式讲解应该是:当我们把记录到的教师讲解语言从问题情境中抽取出来,连缀成片,从这个文字标本即可以很清晰地看到一个问题逻辑的层层展现过程。

在问题中心式讲解中往往容易走进教学套路的误区,看似解决问题,却极大地限制学生的思维,使讲解又一次走进程式化、刻板化,机械化的模式中。

如《荷塘月色》:理解借景抒情所抒之情,围绕“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分析什么使朱自清颇不宁静,将它的内涵指向作为理解全文的关键,其基本诠释为:朱自清曾经以革命民主主义的姿态战斗过、呼唤过,在大革命失败以后陷入极度的苦闷和彷徨,不能平静,表现了那个时代中民主主义知识分子不甘同流合污而又无力斗争和济世的矛盾心境和角色局限。这以“知识分子局限说”中,这一名篇的经典审美意义被粘着化、简单化了,学界文坛有关《荷塘月色》的研究的各种资料和分析解构,都被它按常规一一消解了。

实际上《荷塘月色》中朱自清心情不宁静的原因有很多种,言之有理、有据即可。有人认为是源于对蒋介石4.12反革命政变的愤懑,联系到朱自清当时的思想背景和这篇文章的写作时间,这不能说没有道理。也有人认为是源于作者的思乡之情,因为结尾作者说“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当时朱自清大学毕业后,在浙江台州的省立第六师范学校和浙江上虞的春晖中学任教过一段时间,在浙江的这一段时间是他人生中的辉煌时期。了解这一点,有助于我们理解他对江南的惦念之情。还有人认为是源于朱自清家庭生活的不和谐。朱自清虽然身为大学教授,但是由于子女众多,家庭负担较重,贫困和家庭琐事常常困扰着他,了解这一点,也有助于我们理解他夜不能眠的原因,理解他为何对独处之妙有如此深刻的感受。

讲解是一种既不会消亡又需要改造、既要止住式微又需加紧优化完善的课堂教学行为方式和技能。任何妨碍学生发展的讲解都以程式化的、刻板的、灌注型的、机械的、缺乏个性创造的、纯理性的为特征,只有以学生、学力的发展为教学的终极目的的讲解行为才能在纷繁复杂的教学行为中立足。

参考文献

[1]刘祖亮. 浅谈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探究能力的培养[J]. 祖国:建设版, 2013, (11):129-130.

[2]陈晓云. 解读高中语文新课程的一把钥匙——探究式学习[J]. 语文天地, 2010, (7):63-6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