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高二物理(人教版)选修35课时同步练习卷:16.4碰撞

来源:一二三四网
16.4碰撞

1.(多选)两辆动能分别为

Ek1、Ek2的小车在一个光滑水平面上发生碰撞,碰后动能分

别变为Ek1′、Ek2′,则可能有( ) A.Ek1+Ek2>Ek1′+Ek2′ C.Ek1+Ek22.质量分别为mA=1 kg、mB=2 kg的A、B两个小球在光滑水平面上发生碰撞,碰撞前后均在同一条直线上.碰撞前速度vA=6 m/s、vB=2 m/s,碰撞后速度vA′=2 m/s、vB′=4 m/s.则此碰撞是( ) A.弹性碰撞 C.完全非弹性碰撞 答案 B

3.(多选)A、B两球在光滑水平面上做相向运动,已知mA>mB,当两球碰撞后,其中一球停止,则可以断定( )

A.碰撞前A的动量与B的动量大小相等 B.碰撞前A的动量大于B的动量

C.若碰撞后A的速度为零,则碰撞前A的动量大于B的动量 D.若碰撞后B的速度为零,则碰撞前A的动量小于B的动量 答案 CD

4.质量分别为ma=1 kg、mb=2 kg的两小球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发生碰撞,碰撞前后两球的位移—时间图象如图所示,则可知碰撞属于( ) A.弹性碰撞 B.非弹性碰撞 C.完全非弹性碰撞 D.条件不足,不能确定 答案 A

5.一中子与一质量数为A(A>1)的原子核发生弹性碰撞.若碰撞前原子核静止,则碰撞

第1页/共5页

B.Ek1+Ek2=Ek1′+Ek2′ D.不能确定

B.非弹性碰撞 D.无法确定

前与碰撞后中子的速率之比为( ) A+1A. A-14AC. A+12答案 A

6.如图所示,有两个质量相同的小球A和B(大小不计),A球用细绳吊起,细绳长度等于悬点距地面的高度,B球静止放于悬点正下方的地面上.现将A球拉到距地面高度为h处由静止释放,摆动到最低点与B球碰撞后粘在一起共同上摆,则它们升起的最大高度为( ) hh2A.2 B.h C.4 D.2h 答案 C

A-1B. A+1A+12D. A-12

7.如图所示,一个运动的中子与一个静止的中子发生弹性碰撞,碰撞过程中动量 (“一定”“可能”或“一定不”)守恒,碰撞后A中子 (“静止”“向右运动”或“向左运动”).

答案 一定 静止

8.如图所示,在列车编组站里,一辆m1=1.8×104 kg的列车甲在平直轨道上以v1=2 m/s的速度运动,碰上一辆m2=1.2×104 kg的静止的列车乙,它们碰撞后结合在一起继续运动,选列车甲碰撞前的速度方向为正方向,则列车碰撞后运动的速度为 ,列车甲在碰撞过程中动量的变化量为 . 答案 1.2 m/s -1.44×104 kg·m/s

9.质量相等的三个物块在一光滑水平面上排成一条直线,且彼此隔开了一定的距离,如图4所示.具有动能E0的第1个物块向右运动,依次与其余两个静止物块发生碰撞,最后这三个物块粘在一起,这个整体的动能为( ) 2E0E0E0A.E0 B.3 C.3 D.9 答案 C

第2页/共5页

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范读,让幼儿学习、模仿。如领读,我读一句,让幼儿读一句,边读边记;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学边仿;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一边幼儿反复倾听,在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10.质量为2 kg的物体B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一质量为1 kg的物体A以2.0 m/s的水平速度和B发生正碰,碰撞后A以0.2 m/s的速度反弹,求碰撞过程中系统损失的机械能. 答案 0.77 J

11.质量为M的物块静止在光滑水平桌面上,质量为m的子弹以水平速度v0射入物块2

后,以水平速度3v0射出.则物块的速度为 ,此过程中损失的机械能为 .

mv051

答案 3M 18mv02-18M m2v02

12.(2019·徐州模拟)如图所示,光滑的水平面上,小球A以速率v0撞向正前方的静止小球B,碰后两球沿同一方向运动,且小球B的速率是A的4倍,已知小球A、B的质量分别为2m、m. (1)求碰撞后A球的速率; (2)判断该碰撞是否为弹性碰撞.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

第3页/共5页

1

答案 (1)3v0 (2)该碰撞是弹性碰撞

13.冰壶世锦赛上中国队以8∶6战胜瑞典队,收获了第一个世锦赛冠军,如图所示,队长王冰玉在最后一投中,将质量为m的冰壶推出,运动一段时间后以0.4 m/s的速度正碰静止的瑞典队冰壶,然后中国队冰壶以0.1 m/s的速度继续向前滑向大本营中心.若两冰壶质量相等,求: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

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1)瑞典队冰壶获得的速度大小;

(2)试判断两冰壶之间的碰撞是弹性碰撞还是非弹性碰撞.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答案 (1)0.3 m/s (2)

第4页/共5页

非弹性碰撞

第5页/共5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