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整形保乳术治疗乳腺癌的美容效果及预后分析

来源:一二三四网
中国现代

普通外科进展Chin J Curr Adv Gen SurgnZ•技 术交流• Technique Communication • 2019 年 10 月 第 22 卷 第 10 期 Oct. 2019 Vol. 22 No. 10811整形保乳术治疗乳腺癌的美容效果及预后分析吕以东张彦武牛耀东严文君王璐冯爱强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乳腺科(河南郑州450052)【摘要】探讨整形保乳术治疗乳腺癌的美容效果及对预后的影响。选取我院拟实施保乳手术治疗的72 例乳腺癌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整形组(行整形保乳术治疗)和常规组(行常规保乳手术治疗),每

组各36例,对比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切除标本体积、切除标本最小手术切缘、切除标本最大手术切 缘、乳房美容效果客观评分满意度、术后3年复发及转移情况。整形组出血量与常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 义(P>0.05);整形组手术时间、切除标本体积、切除标本最小手术切缘、切除标本最大手术切缘均大于常

规组CP<0.05);手术后6个月,整形组患者的乳房对称性、凹陷程度、手术瘢痕、乳头纵向移位距离、乳头 横向移位距离、乳房丿KSZ性差值评分均高于常规组(P<0.05),整形组的乳房质地与弹性、皮肤弹性评分

与常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0.05);手术后3年,整形组患者肿瘤复发率、肿瘤转移率与常规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整形保乳术沦疗乳腺癌较常规保乳手术术后具有更好的美容效果,且不会 增加肿瘤复发及转移的概率。【关键词】乳腺癌•整形保乳术•美容效果•预后【中图分类号】R737.9【文献标识码】B doi: 10.3969/j.issn. 1009-9905.2019.10.017[文章编号】1009-9905(2019)10-0811 -03乳腺癌是临床最常见的女性恶性肿瘤之一,早

(2)单侧乳腺癌;(3)临床I ~ n期;(4)肿瘤病灶最大

期恰当的手术治疗是乳腺癌的主要治疗方法⑴。现

径<4 cm,且距离乳头距离>3 cm;(5)单发病灶;(6) 临床针对早期乳腺癌患者主要应用保乳手术并辅 患者主动要求实施保乳手术治疗且签署知情同意

助放化疗,具有与全乳切除相似的局部和区域控制

书。排除标准:(1)发生非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2)

率、远期生存率;但常规保乳手术美容效果欠佳,难 多个病灶;(3)复发乳腺癌;(4)伴有其他类型乳腺 以有效维持乳房外形,给患者带来一定精神负担⑵。疾病;(5)伴有其他部位恶性肿瘤。整形保乳术是通过整形外科技术替换、重塑或 选取我院2012年6月一2015年6月拟行保乳

重排非癌腺体组织,可在保证安全切缘的前提下,

手术治疗的72例乳腺癌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 提高对术后乳房的美容满意度,但其术后具体效果 分为整形组(行整形保乳术治疗)和常规组(行常规

和复发率研究相对缺乏⑶。本研究探讨整形保乳术 保乳手术治疗),每组各36例。整形组,年龄30~46

治疗乳腺癌的美容效果及对预后的影响,总结汇报

岁,平均年龄(37.7±3.9)岁;体质量指数(BMI)22.2±

如下。2.0;病灶最大径(2.0±0.6)cm;临床分期:I期14例、 1资料与方法n期22例;病理学结果:导管癌26例、小叶癌10

1.1 一般资料 纳入标准:(1)符合中国抗癌协会

例。常规组,年龄30~48岁,平均年龄(38.3±4.1)岁;

《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11年版》⑷中的标准;

BMI 21.9±2.3;病灶最大径(2.1±0.5)cm;临床分期:

[作者简介]吕以东(1980-04-),河南商丘人,硕士,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乳腺疾病基础与临床研究。

E-mail: 3030403453@qq.com|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019年”小 第22巻 第1()期I期17例、II期19例;病理学结果:导管癌28例、 1、2、3、4分,评分越高效果越好。小叶癌8例。两组患者的年龄、BMI、病灶大小、临床

1.4统计学方法 所获资料应用SPSS 16.0软件进

分期、病理学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812行统计分析。计量数据以元乂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 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行疋检验。P<0.05为差异有

0.05)0本研究获得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1.2手术方法整形组采用整形保乳术:依据患者

统计学意义。2结果

肿瘤位置选取合适手术方式,肿瘤切除后通过乳房 重新塑形、缝合腺体及乳房悬吊固定等将偏移的乳

2.1两组手术指标对比整形组患者出血量与常

头乳晕复合体移至中央位置,依靠远处组织或临近

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整形组手术时间、

皮瓣转移修补术等非乳腺组织替代缺损乳腺组织。常规组采用常规保乳手术,依据美国乳腺与肠

切除标本体积、切除标本最小手术切缘、切除标本 最大手术切缘均大于常规组(P<0.05)o见表1。道外科研究组推荐的切口方案巴若肿瘤处于乳头

平面上方时于肿瘤表面皮肤沿Langer线弧形切口 ; 若肿瘤处于乳头平面或其下方时行放射状切口;为

组别表1两组患者手术指标对比点如)例数手薦间T*切除标本切除标本切除标本最 体积最小手术大手术切缘 (mL)切缘(mm) (mm)维持乳房外形,不予缝合手术残腔,允许纤维蛋白 渗岀填充残腔。1.3'观察指标对比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切除

整形组 36 常规组 36

84.9±8.2 65.4±9.0 8&4土14.2 12.23±2.65 22.63±5.1175.8±9.0 62.8士&4 75.8±13.0 10.56±2.44 18.71±4.394.484 1.267 3.927 2.782 3491 ~~7S

标本体积、切除标本最小手术切缘、切除标本最大

P 值 0.000 0.209 0.000 0.007 0.001手术切缘、乳房美容效果客观评分满意度、术后3 年复发及转移情况。乳房美容效果客观评分主要通 过对患者术后6个月的乳房外观进行客观评价,包

2.2两组术后6个月乳房美容效果客观评分对比

术后6个月整形组患者的乳房对称性、凹陷程度、 手术瘢痕、乳头纵向移位距离、乳头横向移位距离、

括乳房对称性、凹陷程度、质地与弹性、皮肤弹性、 手术瘢痕、乳头纵向移位距离、乳头横向移位距离、

乳房顺应性差值评分均高于常规组(P<0.05),整形 组患者乳房质地与弹性、皮肤弹性评分与常规组比

乳房顺应性差值,每个项目根据评价结果分别给予

组别整形组常规组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0.05)。见表2。手术瘢痕乳头纵向移位距离乳头横向移位距离乳房顺应性表2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乳房美容效果客观评分对比点七,分)例数乳房对称性凹陷程度质地与弹性皮肤弹性36363.11±0.682.72±0.632.5240.0142.95±0.622.58±0.702.3740.0202.98±0.602.77±0.651.4240.1593.04±0.703.12±0.672.57±0.592.14±0.553.1990.0023.20±0.662.84±0.682.2790.0263.09±0.682.73±0.622.3470.0222.49±0.502.10±0.48t值P值-0.4950.6223.3760.0012.3两组患者术后3年复发率、转移率对比 术后 的美学效果和对称性;针对乳房局部缺损,通过转

3年,两组肿瘤复发率、肿瘤转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 移其他部位的组织或重排自身腺体进行重建或修

学意义(Q0.05),见表3。补,不仅具有常规保乳术的手术效果,又有利于保 持乳房的原有外形血⑴。复发转移表3 两组患者术后3年复发和转移情况比较[例(%)]组别例数本研究结果显示整形组手术时间、出血量与常 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整形组切除标本体

整形组常规组36363(8.33)2(5.56)3(8.33)5(13.89)X?值P值0.5630.4530.2150.643积、切除标本最小手术切缘、切除标本最大手术切 缘均大于常规组。整形保乳术利用部分非乳房组织

3讨论转移填充及乳房瓣重排技术,因此较常规保乳术切 除乳房体积更大,切缘更宽,又可以保持良好的乳

乳腺癌近年来发病率呈年轻化和上升趋势冏。

保乳术较根治术更利于减少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术 后康复,已成为早期乳腺癌的首选治疗方式;新辅

房外形。术后6个月乳房美容效果客观评分结果显示整 形组患者的乳房对称性、凹陷程度、手术瘢痕、乳头纵 向移位距离、乳头横向移位距离、乳房顺应性差值评

助化疗的应用进一步提高保乳手术的成功率⑺。有文献报道,常规保乳手术术后多存在乳头乳 晕移位、乳房局部凹陷及变性畸形,部分患者因担

分均高于常规组,但整形组乳房的质地与弹性、皮肤

心术后无法保持乳房外形美观而错失保乳手术机

弹性评分与常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整形保 乳术治疗乳腺癌较常规保乳手术术后具有更好的美 容效果。 (下转第817页)会心]。整形保乳术是在保乳手术中应用整形外科技

术,在乳房局部重建的同时通过整形手术获得更好

李晓翔.URG4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proliferation in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through induction of

oncogene URG4/URGCP[J]. Life Sci, 2015, 143(15): 27-34.(收稿日期:2018-12-19)

(本文编辑:毕轶;技术编辑:孔晖)apoptosis[J]. Eur Rev Med Pharmacol Sci, 201 & 22(6): 1717-1725.[17] Dodurga Y, Secme M, Eroglu C, et al. Investigation of the effects

of a sulfite molecule on human neuroblastoma cells via a novel

817(上接第812页)本研究结果还显示,两组术后3年肿瘤复发 SSO-ASTRO consensus guidelines on margins for Breast -conserv­

率、转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笔者认此结果

ing surgery w让h whole-breast irradiation in stage I and U inva­

可能与本研究样本量较少有关。常规保乳术为保证 sive breast cancer: initial experience from memorial sloan kettering

术后美容效果,术中不予缝合手术残腔,纤维蛋白

cancer center[J], Ann Surg Oncol, 2016, 23(10): 3239-3246.[8] 金光华,范莹,李子豪.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前后激素受体变化对

等渗出填充后可能造成残腔内压升高,增加切口张 术后内分泌治疗的影响[〕]•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017,20(1):

力,进而影响切口愈合。整形保乳术利用非癌腺体 22-26.重排有效修复手术残腔,有利于切口愈合,降低复

[9] Cruz LDL, Blankenship SA, Chatterjee A, et al. Outcomes After on­发率和转移率口4切。'coplastic Breast-conserving surgery in breast cancer patients: a sys­综上所述,整形保乳术治疗乳腺癌较常规保乳 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J]. Ann Surg Oncol, 2016, 23 (10): 1-12.[10] 邓丁梅,曹茵,王西跃.残留腺体转位整形法在乳腺癌保乳手术中

术具有更好的美容效果,且不会增加肿瘤复发及转

的临床效果[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017, 20(2):89-89.移概率,但需要大样本量临床研究加以验证。[11] Langhans L, Jensen MB, Talman MLM, et al. Reoperation rates in

ductal carcinoma in situ vs invasive breast cancer after Wire —

参考文献guided Breast-conserving surgery [J]. JAMA Surg, 2016, 152(4):

378.[12] 张雪惠,陈月凤,薛小军,等.整形保乳术与常规保乳术治疗早

[1] 唐玮,刘剑仑,杨华伟,等.整形保乳术与常规保乳术在早期乳腺

期乳腺癌比较[J]•现代仪器与医疗,2017,23(2):39-40.癌治疗中的比较分析[J]冲国肿瘤临床,2016,43(6):235-239.[13] Lorenzi FD, Loschi P, Bagnardi V, et al. Oncoplastic Breast-Con­

[2] 刘晓耕,王鹏.岳珂,等.早期乳腺癌保乳手术51例的疗效及预后

serving Surgery for Tumors Larger than 2 Centimeters: Is it Oncolog- 分析[JL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017,20(1):50-52.ically Safe A Matched-Cohort Analysis [J]. Ann Surg Oncol, 2016,

[3] 于芷唸,常铁君,曲岩,等.整形外科技术在早期乳腺癌保乳手术

23(6): 1852-1859.中的临床应用[J].医学与哲学(B),2016,37(4):51-52.[14] 曹勇,罗杰,周鑫,等.肿瘤整形技术在早期乳腺癌保乳手术中

[4] 张雪莲,佟海燕,贾红.乳腺癌筛査的获益与危害之争鸣[J].安徽

的临床应用[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7,26(5):607-613.医学,2014,18(4):544-546.[15] 王子函,王岳月,滕长胜,等.单孔悬吊法腔镜保乳手术与开放

[5] 吴求吉,周福祥,周云峰.美国乳腺与肠道外科辅助治疗研究组

保乳手术在早期乳腺癌治疗中的对照研究[J].临床和实验医学 结直肠癌临床试验研究进展[J].国际肿瘤学杂志,2011,38(12):

杂志,2016,13(13):1306-1310.930-933.(收稿日期:2019-01-18)

[6] 于晶晶,薛志广,吴雅媛.28例炎性乳腺癌患者的分子分型特点

(本文编辑:毕轶;技术编辑:孔晖)及对预后的影响[J].癌症进展,2017,15(7):818-820.[7] Rosenberger LH, Mamtani A, Fuzesi S, et al. Early adoption of the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