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空间 观下的 口周立林杨英琪 [摘要]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大规模增加,留守儿童心理健 康问题日益受到关注。本文试从生态系统发展观出发,对留守儿童 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从微系统、中系统、宏系统三个层面进行初步 探讨。以期对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有个更全面的认识。 [关键词]生态系统观;留守儿童;心理健康 .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2)15—0008—03 一、引言 下和具体的社会文化背景下探讨个体心理发展问题的一 随着我国现代化及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数以千 种研究取向。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Urie.Bronfenbrenner 万的农民离开了农村的土地,进入城市寻求生存,他们 于1979年提出的关于儿童、青少年发展的一种理论。该 由于自身的社会条件、生活条件及城市的政策性限制, 理论认为.儿童的发展是由若干相互关联的子系统所组 大部分人只能将子女留在家乡,这种长期亲子分离的家 成的生态环境作用的结果。Urie.Bronfenbrenner有关发展 庭模式造就了规模庞大的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 的生态系统模型是生态系统发展观的典型。在该模型中, 留守儿童是指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而被留在户籍所在 行为系统被用于指人生活于其中并与之相互作用的不断 地.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由单亲或祖父 变化着的环境,分为四个层次,由小到大依次是:微系 母或其他亲人代为抚养以及监护的,正处于义务教育阶 统、中系统、外系统和宏系统。这四个层次是以行为系 段的未成年人 统对学生发展的影响程度进行分界的.从微系统到宏系 由于父母长时间不在身边,这些留在农村的孩子缺 统.对学生的影响从直接到间接。 乏家长的监管和保护,得不到来自父母的关心和爱护, 微系统指对学生产生最直接影响的环境。根据Bron— 这种不完整的家庭结构、不正常的生活方式的长时间存 fenbrenner的界定.微系统是处于特定环境中的个体的活 在,使大量的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心理等各个方面 动方式、角色模式和人际关系模式,该环境所具有的特 与同龄的孩子相比存在着各种问题。李宝峰的研究显示, 殊的物理、社会及符号特征能够容许、促进或抑制个体 留守儿童在SCL一90量表中的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 在该环境中的活动方式,以及个体与该环境之间持续进 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9个 行的相互作用方式。个体生活中的微系统有家庭、学校、 因子上的分值均高于全国常模(P<O.01)),躯体化、人际 同伴、医疗机构及网络等。中系统指个体与所处的微系 关系敏感、抑郁、敌对4个因子差异更明显.在271名被 统及微系统之间的联系或过程。行为背景不但影响着个 试留守儿童中,78人(28.8%)有轻度的不良心理反应, 体的行为,个体的行为也对背景或环境有影响作用。外 6人(2.2%)有比较明显的心理问题。因此,农村留守儿童 系统是大于中系统的生态环境单元.包括两个或两个以 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我们不得不重视的公共卫生问题. 上环境系统及其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人的发展有着间接 它关系到我国未来人口的素质.也影响到我国城乡协调 影响。如家庭的延伸、邻居、家庭友人、大众传媒、社 发展和社会的持续稳定。那么,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 会福利机构和法律机构。宏系统是指个体所处的整个社 的因素有哪些?基于以往的研究,笔者将从生态系统发 会的组织、机构和文化、亚文化的背景以及意识形态、 展观的视角进行探讨。 二、生态系统发展观 价值观念等,它涵盖了前述的微系统、中系统和外系统, 并对它们发生作用、施加影响,进而影响着个体的心理 生态系统发展观是指发展心理学应当在自然的环境 发展 学术空间一 生态系统发展观认为,个体处于一个复杂关联的系 统网络之中,既不能孤立存在也不能孤立行动,人的心 (二)中系统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同伴关系是个体成长的中系 理发展是发展着的系统变化的结果,强调生活环境多水 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个体成长的最初和最重要场 平系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各系统水平的循环因果性以 所以及个体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其氛围和同伴 及系统的动态特征。所有发展的个体均受到来自内部和 关系的质量影响着留守儿童心理健康。 外部动因的影响;个体主动塑造着环境,同时环境也在塑 1.家庭环境 造着个体,个体力求达到并保持与环境的动态平衡以适 家庭是人生最初始和最基础的教育环境.多项研究 应环境,个体的心理发展变化不过是个体发展的生态环 表明,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家 境系统适应性调节的必然结果。 庭环境是指家庭的物质生活条件、社会地位、家庭成员 三、生态系统发展观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影响因素 之间的关系及家庭成员的语言、行为及感情的总和,包 (一)微系统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括实物环境、语言环境、心理环境和人际环境。留守儿 1.个性心理特征 童父母单方或双方外出打工导致家庭教育结构从某种意 留守儿童自身的个性特征与其心理健康状况有密切 义上来说是一种临时的不稳定的教养结构.家庭抚养方 关系。性格是先天素质与后天学习的结果,人的遗传因 式、家长素质等家庭要素方面均存在诸多弊端。易引发 素决定了脑细胞的构筑特征和工作强度,后天的学习. 儿童各种心理行为问题与心理障碍,虽然这些问题大部 训练了一个人脑细胞工作的灵活性。国外有研究认为, 分是暂时性的、发展性的,但如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 个性特征对个体的行为、情感、意志适应等方面都有显著 儿童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影响,甚至会造成成人之后行 的影响;不同个性的学生面对应激时,通常会采用不同的应 为障碍或人格缺陷。 对行为方式,因而心理健康状况差异较大。国内学者曾谨 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经商,导致了农村留 采用龚耀先修订的《艾森克个性问卷》童版评定留守儿 守儿童家庭教育的基本环境和条件发生了巨大改变,父 童的个性特征.同时采用周步成等修订的《心理健康诊 母言传身教的影响作用不同程度减弱,家庭的教育功能 断测验》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价。调查结 在不断弱化。绝大多数留守儿童是由祖父母实施教育和 果显示,留守儿童的情绪稳定性(N)、精神质倾向(P)是影 监管,隔代教育对孩子的心理发展总体上来说是弊大于 响其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其中情绪稳定性(N)影响最大, 利.这是因为老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知识结构、 情绪不稳定是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身体症 教育方式与现代社会或多或少会有脱节。对孩子往往溺 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出现的危险影响因素。 爱和迁就,容易使孩子产生“自我中心”意识,形成专 2.性别 横、任性等不良个性品质;另外,祖父母易过分保护孩 性别是影响心理健康的 索之一。一般而言,心理 子.遏制了孩子的独立能力和自信心的发展,增强了孩 卫生问题男孩多于女孩.而留守儿童却呈现相反的状况。 子的依赖性,容易使孩子变得更加娇气,降低了他们的 在留守儿童中.女生比男生更易产生心理问题 更易出 挫折耐受力;祖辈受传统思想的束缚,接受新生事物较 现对人焦虑、自责、恐怖。岳慧兰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 慢,影响孩子接受新信息能力和创新品质的形成。父母 验(MHT)对浙北地区422名留守儿童的分析显示:男生在恐 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传身教、引导鼓励可以 怖倾向、对人焦虑和自责倾向方面均明显好于女生。出 有力地促进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亲子教育的弱化无疑 现这种状况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父母外出务工后相关 会影响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 环境的变化所造成的影响;二是可能与女孩所受的教育、 家庭亲情缺失对留守儿童情感生活影响较为复杂, 生理发展特点等有关。女孩比较多愁善感,心理较为脆 其中情感饥渴是最为严重的问题。留守儿童长期处在缺 弱.在情感上更依恋父母,心境易受环境改变的影响, 少父母关爱的环境中,缺少必要的家庭氛围,缺乏与父 更容易产生焦虑、恐怖等情绪障碍。相对来说,男孩独 母正常的亲子互动和情感交流.既感受不到父母春风化 立性较强,在情感上对父母的依恋更少,且对新环境的 雨般的关爱和与呵护,也无法及时对父母表达自己的感 适应也较快.因而心理健康状况比稍好。 受和想法,子女和父母之间必然会产生心理隔阂,使儿 3.年龄 童丧失最基本的心理归属和心理依恋,这将导致他们性 关于留守时的年龄对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刘 格内向封闭,不善于与人沟通,情感世界出现空白,出 正奎认为父母在孩子越小时外出打_T ,对儿童的焦虑水 现严重的“亲情饥渴”,变得自卑、孤僻、抑郁、暴躁, 平影响越大,甚至会深刻地影响儿童的特质焦虑。父母 不利于儿童的社会化。 在儿童2岁或2岁以下时离开,儿童的抑郁水平最高, 2.学校教育环境 并随着年龄的增长,抑郁水平表现出逐步上升的趋势。 学校是个体个性、社会化发展的重要场所,教师是儿 ●学术空间 【的“目前体验到的丧 童、青少年成长中的重要他人。家庭生活的不完整,家 他们影响最大的不是父母外 打:庭教育的严重缺失使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 失”.而是在这种浮躁观念误导下对人生最初的判断和把 困惑,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来弥补亲子关系 握的偏失。 的缺失。但一些农村学校受办学条件、教育理念、师资 在农村还存在着一个普遍现象:大多数留守儿童的 好的文化环境。在教育孩子方面,能力不足,观念和方 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无法真正地促进留守儿童心理的 父辈、祖辈文化程度不高,无法给留守儿童创造一个良 健康发展。 许多农村中小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心 法都很落后,对孩子不是溺爱就是打骂,更不用说进行 育。仍是应试教育占主流,素质教育疏于形式。特别是 安全卫生等方面的教育。这是造成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 大多数农村的中小学多为大班教学,每班平均在80人以 题的又一个环境因素。 上,很难做到因材施教,对留守儿童特别的心理、感情 四、结语 需求更无法顾及。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 健康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 3.同伴关系 以上研究表明,留守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是个体与 结果。对留守儿童的研究应该全面进行,应把其作为一一 个多水平的有机体,从个体水平的研究扩大到整个系统 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 环境之间的动态的、多因素的、多水平的、交互作用的 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 中去。按照生态系统发展观,使留守儿童生活的环境系 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同伴关系包括同伴接纳和友 统保持结构和功能的完整,能够在不同水平j二,为留守 谊 同伴关系是发展儿童社会能力的重要背景,也是满 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不同方面的资源;充分协调和发 足社会需要。获得社会支持和安全感的重要源泉。同伴 动政府和社会的力量,共同关注并切实解决好农村留守 交往经验有利于个体自我概念和人格的发展。王晓丽等 儿童的教育和心理健康问题,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和谐 人的研究结果发现.在多数条件下友谊质量对留守儿童 社会的建构和发展。 的孤独感、抑郁有显著的预测作用。这说明友谊质量对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对留守儿童而 参考文献: 言.有问题时很难及时与父母沟通,因而时常求助于朋 友,故友谊质量对留守儿童的影响非常大。 [1]胡昆.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状况调查研究 [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9(8):976—978. [2]李宝峰.农村“留守子女”教育健康问题及干预 [3]Zuravin,sJ.,Benedict,M&Somerifeld,M. ‘Child maltreatment in family foster care’American Journal of Orthopsychiatry,1993,63(4). (三)宏系统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对个体起着作用。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研究中,宏观 层面的研究不可忽视。 1.生活社区的作用 在生态系统观中.宏观层面通过直接或间接的作用 [J].教育探索,2005(5):82—83. 社区作为个体生活环境的一个外系统,可以为个体 培养社会技能、进行身心健康教育、个体和家庭心理咨 好的邻里关系,积极的社区同伴关系能给个体的发展提 题时。必须要重视生活社区所起的作用。否则就不能完 全解决他们的问题。 [4]曾瑾.四川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况及干预研 [5]王东宇.小学“留守孩”个性特征及教育对策初 [6]岳慧兰,傅小佛,张斌等.“留守儿童”心理健 [7]刘正奎,高文斌,王婷等.农村留守儿童焦虑的 特点及影响因素 [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15 (2):177—179. 提供丰富的资源,如照料孩子、培训父母、就业指导、 究[D].四川大学硕士论文,2004. 询等,提高了个体各方面素质和抗击打能力。再者,良 探[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2(5):354-355 供强有力的社会支持。因此我们在研究农村留守儿童问 康状况调查研究[J].教育理论研究,2006(10):4—6. 2.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 中国传统社会中, “读耕”是一种至高的追求,而大 [8]高文斌,王婷,刘正奎等.农村留守儿童抑郁的特 239. 批农民工涌向城市.他们赖以生存的广阔环境发生了变 点及影响因素 [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7,16(3): 化,传统的观念也受到了质疑和挑战,整个社会系统中 的观念、价值观、意识形态在悄然改变。广大农民进城 [9]肖三蓉,徐光兴.家庭环境影响青少年人格特质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开封. 编辑/于洪杨怡终校/何妍 打工,相比其在家务农收人颇丰。于是一些人认为读书 的性别差异[J].心理学探新,2009,29(2):71—75. 是无用的,一时间“读书无用论”充斥着农村家长的思 孩子外出打工。生活在这个时代转型期的农村儿童,对 想,很多家长便不愿让孩子读书接受教育,而是选择让 475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