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罗生门观后感——唯物辩证法下的《罗生门》

来源:一二三四网


唯物辩证法下的《罗生门》

《罗生门》被誉为日本最成功的两百部电影之一,这与编剧的整体情节构造与导演绝佳的拍摄技巧有着分不开的联系。但在《罗生门》中,倘若我们运用了马克思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去看待问题,那么我们就会在一个由哲学视角下展开的故事中得到一些新的体会。

首先是整个电影的故事背景:日本的平安朝是一个战乱不断的朝代,而在马克思主义联系观中就已经明确的告诉我们联系具有普遍性与客观性;正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般,生活在那样时代的人们也必然会有心理上的扭曲与病态,因此在电影中我们看到了一个物欲横流,阴暗晦涩的病态社会,品味到了世风日下人性丑恶的苦果。

其次是整个电影的故事内容:《罗生门》中,武士,武士妻子,强盗各执一词,目击证人更是以自己的利益角度出发,大家都在选择性的掩盖事实;在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中也同样有着对应的映照:事物的发展是普遍的,并且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人是有内在修行与美好期望未来的,正是由于一定社会背景下发展的曲折才有了更好的明天。因此我们看到故事里的主人公们人性之丑是世风日下社会发展普遍性的体现,同样最后口口声声要做恶人的樵夫却把弃婴抱回了家,这也揭示了发展到最后都一定会有希望与未来,而这样一点一滴的烛火汇集起来,光明至必将驱逐于黑暗。

最后是整个电影透露出的思想,矛盾具有斗争性与同一性,他们互相影响又互相转化。因此我们看到主角们之所以选择性的掩盖事实,正是有无法承认自己有如此丑恶的一面的心理作祟;战乱的时代必然对他们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即使他们想要摆脱黑暗的束缚,却无可避免的越陷越深,这在武士妻子的身上反映的尤其明显,随着剧情不断的反转更是使她在所谓软弱与假装坚强中的自私与无力显露无疑。同时矛盾又具有普遍性与特殊性,在电影中每个人物都是圆形立体的,无论是臭名昭著却最后要金盆洗手的强盗,还

是表面软弱实则自私的妻子,还是应当是勇武代名词实则是懦夫形象的武士,又或者是行脚僧与能在尸体上拔刀却收养弃婴的樵夫,在唯物辩证法视角下的他们身上都带着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因此在《罗生门》中不仅需要我们带着人文素养视角去看问题,更是要求我们要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视角下去看待问题,才能在时代与人们之间的联系中看到普遍性,客观性,同时注重剧中人物的代表性特点,从而发现联系的多样性与发展的普遍性与曲折向上发展的内涵。才能以矛盾观的视角系统的评判与获得更深的感悟,从而获得质变的提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