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第8期(总第116期)
《新课程标准》要求:在义务教育阶段,物理
课程不仅应该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注重将物理科学的新成就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等纳入课程,而且还应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因此物理课程的构建应注重让学生
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从自然到物理、
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践,注重物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而物理的实验教学刚好能够很好地达到这项要求。那么怎样创建物理实验创新教学模式呢?我认为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一、物理实验的创新教学要体现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苏霍姆林基曾说:“学生的聪明来自他的手许
他一针见血地点明了“动手”的重要性,要传指头。”
辉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就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1、让学生多动手。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动手做,让学生在动手中观察思考、分析判断,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得出结论,使做实验的过程成为学生再发现的创新过程。
例如:在学习“声音是如何产生”时,我让学生每人手拿一块音叉,让学生自己通过手摸音叉,去体会实验现象。并思考还有什么方法
“看到”音叉在振动?从而得出结论。可以2、让学生都动手。在每年的中考实验考试时,都会发现一些很简单的物理实验,但学生的动手能力很差。那么就要求我们老师在上分组实验课时,应强调:实验时,每次以一人为主,其他为辅,轮流做主,使大家的动手能力都得到提高。
二、物理实验的创新教学要体现对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
在实际教学中,有的老师不敢放手让学生去主动探究,而是替学生设计好实验步骤甚至做演示实验,学生成了旁观者,没有直接参与,不利于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要鼓励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口,在探究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主体和中心地位,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验过程,对未知结论的探索、激发学生的思维状态,认识到这些物理实验反映的物理本质,从而认识并形成正确的物理规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如:在学习“如何测量盐水密度”时,首先让学生自己讨论设计实验步骤。学生一般会设计出的二种不同的实验步骤。方法一:先测量盐水质量,再测量盐水体积。方法二:先测量盐
然后让学生分别指出对方同学方法水体积,再测量盐水质量。
中的不足之处:方法一将盐水从烧杯倒入量筒中测量体积时,
方法二将盐水从量筒倒入烧杯中盐水倒不干净,体积有误差。
测量质量时,盐水倒不干净,质量有误差。随后再次让学生讨论新的实验步骤,亲身经历实验过程。这样使学生感到有一种成就的喜悦,师生探究的快乐,极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也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
三、物理实验的创新教学要体现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创造性思维能力指思维活动的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不墨守成规,奇异、求变,表现为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进行物理实验时,可根据实验所提供的信
实验使用的器材、学生掌握知识的深浅,从不同方向和息、
不同方面指导实验,寻找实验的多种方法。
例如:用铅笔和小刀做压强实验,用可乐瓶做液体压强与深度关系的实验,用汽水瓶做大气压实验用乒乓球做物体的浮沉实验,用水和玻璃做光的色散实验等。器材简单易找,实验易做,现象明显,便于学生理解,巩固新学知识。
总之,物理实验教学的创新,方式多种多样。但目标是一致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作者单位:江西省会昌县小密初级中学)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的创新教学
生活情境在小学计算教学中的运用□段颖显
计算是由解决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的需要而产生的,如果没有解决问题的需要,也就没有计算的需要。对于学生来说计算知识虽然抽象,但如果能在生活情境中来学习,对于熟悉生活情境的学生来说根本不会存在理解的问题,他们可以毫不费力地诠释运算的意义和顺序。因此,计算教学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
体际,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获得感知、
验。小学生的思维水平以具体形象为主,他们更多地关注发生在身边的有趣而新奇的事物。只有这样,学生在有趣的学习活动中,在运用数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体会到运算的意义,探索数量关系,掌握基本的运算技能。《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计算应是学生经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数和简单的数量关系,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并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应避免繁杂的运算,避免将运算和应用割裂开来。
一、创设生活情境,体验简算在生活中的应用
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在自主探索中理解和掌握简便计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这就需要教师在数学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学会提出疑问,充分体现“让学生自主探索,成为学习主人”这一新课标基本理念。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虽然教师也提出问题,但学生总是被动地接受思考,他们在问题面前难免有被“审”的感受。反之,如果让学生也有机会成为“问”的主体,那么,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学习积极性将大大激发。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过:更重要”。所以我们课题组将对小学生简便计算能力的培养作更进一步的研究。
二、创设生活情境,体会运算顺序四则混合运算是小学计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计算能力的综合体现。而运算顺序是进行四则混合运算时应该遵循的规则。为什么在有乘除法的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中要先算乘除法?为什么要先算小括号里的运算?如果只是为了计算,教师可以简单的告诉学生,让学生形成机械的反应,看到题目按先乘除后加减的方法做就行了。但我们应为学生创设生活中的情境,让学生结合现实的生活素材来体会这些运算顺序的合理性,把运算顺序的教学和用综合算式解决问题的教学结合了在一起。例如:在教学混合运算时,先创设文具店买文具的情境:小军和小晴一起买文具,(1)小军买3本笔记本和1个书包,一共用去多少元?(2)小晴买2盒水彩笔,付了50元,应找回多少元?在学生理解题目后,让学生先解答,在解答时分析清楚数理:要求一共用去多少元,必须先求出买
3本笔记本要用多少元:3×5。因此,在综
也必须先计算3×合算式:3×5+20中,
5的积。而在这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具体地体会到:在有乘法和加法的算式里,要先计算乘法后计算加法。同样,在解决第二个问题时,也要先算出买2盒水彩画要多少元,因此,在综合算
也要先算买2盒水彩式:50-18×2中,
从解决问题画要多少元,即先算:18×2。
的过程中,体会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运算顺序是来源于生活需要,从而帮助学生真正理解运算顺序。
三、创设生活情境,加强运算律的理解在教学运算律时,应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观察、对比、归纳等学习活动探索得出规律。运算律的教学更加容易理解,而在学生体验的过程中,也突出了运算律的作用,为运算律的运用作好了准备。例如:在学习乘法分配律时,创设的生活情境:出现一个商场的画面。短袖衫的标价是32元,被子的标价是45元,夹克衫的标价是65元。现在要买5件夹克衫和5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元?通过引导学生解答这个实际问题,得出不同的解法:45×5+65×5和
×5,由计算的结果得出的这两(45+65)
条算式是相等的。从而自然地得到乘法分配律。学生对于分配律中为什么从四个数变成三个数、括号的出现都不是那么容易理解,但是有了刚才实际的生活情境,就可以较容易地理解算理:45×5是先求出买5条裤子要多少元,65×5是表示买5件夹克衫要多少元,合起来就是一共要用多少元。而第二种解法,是把一件夹克衫和一条裤子合在一起,看成是一套衣服来算,5件衣服和5件夹克衫刚好合成5套衣服,(45+65)求的是一套衣服的价钱,再乘5就是求出5套的总钱数。教师还可以剪成夹克衫和裤子的小卡片,把夹克衫和一条裤子连在一起,从而更直观地理解一套衣服,也理清楚地理解分配律的算理。从实际问题情境中得出数学问题,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充分理解分配律中两个数的和所表示的意义。抽象的规律,通过解答生活实际的情境,达到具体直观理解的目的。
四、创设生活情境,解决生活中近似数的数学问题
新课程标准提出“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的确,估算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只需要估算结果,同时,估算的学习对培养学生的数感具有重要的意义。相对于原来的教材,估算教学出现的篇幅明显增多,更有了专题的估算教学内容。作为使用新课标实验教材的教师,估算必须联系生活,让学生感受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产生估算的需要,没有需要,教学估算的意义就无法体现。(作者单位:山西省平遥县北依涧村小学校)
□·4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