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幼儿园教师德育工作个人总结三篇

来源:一二三四网
【 导语】新的⼀年已经来临,我们将在总结过去得失的基础上,与时俱进,争取取得好的成绩。《幼⼉园教师德育⼯作个⼈总结三篇》是为⼤家准备的,希望对⼤家有帮助。

   篇⼀

  总结过去,展望将来,特对以下⼯作作出详细总结:

  ⼀、师德修养⽅⾯

  德⾼为师,⾝正是范,师德是⼀个教师的灵魂,因此从⼀开始选择了教师职业,也就意味着时刻严格要求⾃⼰,认真参加师德培训和教师上岗培训,勇于解剖⾃⼰分析⾃⼰正视⾃⼰认真查找⾃⼰的缺点和不⾜,从⽽不断提⾼⾃⾝的素质和修养,⼯作中从不迟到和早退,坚持100%出勤,准时参加园长组织的各项会议认真领会会议精神,虚⼼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和学习,做到团结同事,关爱孩⼦。在同事眼中我是好姐妹,在孩⼦们的⼼中我是好⽼师。

  我从⼩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由于我的积极表现,从XX年我被评为⼊党积极分⼦,⼏年中我积极参加⼯会组织的各项公益活动,获得⼤同市歌⼿⼤赛优秀奖,地区卡拉ok⼤赛⼀等奖,通过党章及党的知识,不断武装⾃⼰的头脑,时刻以党员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觉遵守幼⼉园的各项规章制度,争取早⽇加⼊党组织,⼯作认真负责,兢兢业业,努⼒在平凡的岗位中实现⾃我闪光的⼈⽣价值。

  ⼆、教育教学⽅⾯

  我96年毕业于沈阳铁路师范学校,三年的师范⽣活炼就了我扎实的基本功。毕业时,我各项成绩名列前茅,被评为优秀毕业⽣。进⼊⼯作岗位,很快我就成了业务⾻⼲,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让我有了施展⾃⼰才华的天地,不断在教学中积累总结教育教学经验,与同事们交流、探索,研究新⽅法,新⽅案,⽣活中,我和孩⼦们打成⼀⽚,是孩⼦们的好朋友。⼏年中,我被多次评为分局先进教育⼯作者、先进教师、九五建功⽴业先进个⼈,以⾃⼰的实⼒赢得了领导和家长的称赞和欣赏。我排练的舞蹈曾参加中⼼庆六⼀⽂艺演出,并获得优秀奖。今年庆六⼀活动中,为迎奥运,我排练的舞蹈为“奥运喝彩”还被地区俱乐部选中参加了庆七⼀党的⽣⽇⽂艺演出,孩⼦们天真,稚⽓、⽽⼜充满激情的演出感染了所有在场的观众,雷鸣般的掌声震撼了全场。家长感动的留下了眼泪,拉着我的⼿说:“张⽼师,您⾟苦了,我们代表孩⼦谢谢您。”鲜花和掌声给了孩⼦们,我的付出得到了收获。教师节我被评为优秀教师,荣誉给了我更⼤的精神⿎舞,我⼯作更起劲了。九⽉份开学后,我被分到⼩班,在⽇常教学中,我积极与家长联系,在⼊园时同家长交谈。交谈时,我对每⼀个幼⼉的个性、特征、兴趣、爱好和⽣活⾃理能⼒及各个⽅⾯进⾏调查,并在记录本上做详细记录。建⽴家园联系册、绘制家园联系表,使幼⼉来园时,我对他们的情况有基本的了解,家长对孩⼦的在园情况也能清楚。知道他们喜欢什么,有什么好习惯和坏⽑病,制定适宜的教学⽅法,因⼈施教。尤其对特殊的问题⼉童要做到⼼中有数,要付出更多的关爱,使他们⼊园后能在最短的时间内适应幼⼉园的⽣活。

  三、⾃我完善与发展⽅⾯

  ⼯作后我和园内的⼏位教师在任教的同时利⽤课余时间⾃学完成了⼭西师范⼤学⾃考教程,于XX年6⽉拿到⼤专学历。XX年,我⼜参加了全国成⼈⾼考,以优秀的成绩考取了北京教育学院学前教育系,开始了本科的进修学习。⽤更多的知识来充实⾃⼰的头脑,同时,⼯作中,我们积极钻研业务,为节省园内开⽀,我们利⽤废旧物品⾃制玩教具,写⼼得,写论⽂,把问题放到实践中去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的理论观点,看到孩⼦们的笑脸,感受着孩⼦们的进步,我⽆⽐欣慰。

  四、反思和总结

  教育是⼀门博⼤精深的学问,⽽且学⽆定法,⾯对如雪花分飞般的诸多教材以及络带给我们丰富的信息经验,我们必须把握⼀点:让孩⼦们真正做到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得到发展。

   篇⼆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民群众⽣活⽔平不断提⾼和国家计划⽣育政策的推进,孩⼦们越来越被丰富的物质享受包裹着,接受着过度的关爱,望⼦成龙的殷切希望,使家长们⼤多数重视孩⼦的⾐⾷住⾏,重视孩⼦的智⼒发展⽽忽略了孩⼦品德的教育,影响到孩⼦⼼理的健康和健全⼈格的形成。加强幼⼉道德教育,始终是我们幼教⼯作者关注的重点。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重基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在全国学前教育⼯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深刻指出:发展学前教育事关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建设⼈⼒资源强国的必然要求。今⽇之⼉童,明⽇之栋梁。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反映着⼀个国家的现代化程度,是衡量社会发展⽔平的重要标志。幼⼉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基础越来越普遍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育⼈⾸先要育德。只有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才可能成为社会的有⽤之才。为加强幼⼉德育⼯作,我们重点做好以下⼏点:

  ⼀、建⽴社会、家庭、教育机构三位⼀体的教育体系,创设和谐、积极的精神环境,以情感为⽀点实施幼⼉道德教育

  (⼀)注重利⽤社会资源培养幼⼉良好的道德品质周边的⾃然环境和⼈⽂环境蕴涵着丰富的教学资源

  为了有效地利⽤这些资源,使之成为扩展幼⼉学习的空间,加强幼⼉体验性、探索性的学习内容,我们在《绿⾊的家园》的主题活动中,带孩⼦去植物园观察,通过游玩,孩⼦知道了花草树⽊能够美化环境、还能净化空⽓、减少灰尘,适时教育幼⼉要爱护花草树⽊,不随便摘花踩草;吃完的果⽪要放进垃圾箱、公共场所不乱吵乱叫等,让幼⼉从活动的开展中萌发从爱⾝边的事物开始,爱⾃⼰的家园、爱我们的⼤⾃然。我们为了培养孩⼦尊⽼爱⽼的情感意识,组织家长和孩⼦们⼀起到社区敬⽼院开展关爱、帮助爷爷奶奶的活动;每年的助残⽇,组织⼩朋友到“福利院”看望残疾⼉童,为他们演节⽬、送礼物,还进⾏“为残疾⼩朋友募捐活动”,向福利医院的⼉童献爱⼼;汶川、⽟树地震不仅牵动着成⼈的⼼,同时也触动了孩⼦们幼⼩的⼼灵,幼⼉亲⼿将⾃⼰的压岁钱放⼊“⼀⽅有难⼋⽅⽀援”的募捐箱,使孩⼦们懂得了尊重⽣命、关爱他⼈的意识,孩⼦们奉献的不仅是钱物更主要是他们的爱⼼和⾼贵的品质。为了培养幼⼉的爱国之情,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活,我们充分发挥本⼟资源,让孩⼦参观我军军史馆,孩⼦们知道了很多为了祖国的未来⽽壮烈牺牲的英雄,使孩⼦们知道了在抗⽇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我军的艰苦⽃争的历史,孩⼦们更加热爱我们的伟⼤祖国,更加珍惜美好的⽣活。

  (⼆)发挥家庭教育作⽤,促进幼⼉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社会中真善美假丑恶不时地进⼊孩⼦的视野,这种发⽣在⾝边的正反两⽅⾯的事例正是培养孩⼦理性辨别能⼒的教材。我们建议孩⼦家长应利⽤这些材料增强孩⼦辨别能⼒和⼼理承受能⼒,过滤社会信息,优化孩⼦幼⼩的⼼灵。电视络等可以学习很多知识,了解国内外⼤事,但也不可避免地使⼀些凶杀暴⼒、荒诞下流的镜头映⼊孩⼦的眼帘,我们建议家长要针对这些问题进⾏及时指导,提⾼孩⼦的鉴别能⼒,同时随时检点⾃⼰的⾏为举⽌,为孩⼦树⽴正⾯形象,优化幼⼉⼼灵,预防成长过程中犯错误,甚⾄于违法违纪。古⼈云:“⾝修⽽后家齐,家齐⽽后国治,国治⽽后天下平”的“齐家、治国、平天下”观点就是这个道理。为此家长⽅⾯做好优化⼉童⼼灵的⼯作,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三)注重幼⼉园⽇常⽣活中德育的培养

  1、重视⽇常⽣活⼩事的教育意义,从常规教育⼊⼿,使道德教育与⽣活实践相结合,把道德教育渗透到幼⼉的⾐⾷住⾏、⾔谈举⽌等⽣活的各个⽅⾯,如:⽣活中帮助别⼈、说出有礼貌的话语时,及时抓住这些事例进⾏随机表扬⿎励;对伤害他⼈的⾔⾏,要⽤建议的⽅式引导、教育,使其知道何对何错,潜移默化的净化孩⼦的⼼灵。

  2、运⽤各种感官如阅读图书、听故事、看动画⽚等辅助⼿段及时进⾏德育渗透,通过情节中的⼈物⾏为来帮助他们分清道德标准,建⽴道德观念,正确处理⼈际关系及⽣活中的事情,养成良好的道德⾏为。

  3、不失时机地利⽤各领域教学和游戏进⾏德育教育。如:社会活动中⿎励幼⼉与⾃然界中的弱⼩⽣灵交往,⼼灵上引起共鸣,产⽣要呵护它们的想法。在照顾⼩花⼩草、喂养⼩动物的过程中,幼⼉体验到了付出爱的快乐情绪。因此当⽣活中的弱⼩者如⼩弟弟、妹妹需要帮助时,幼⼉就会⾃然流露出“爱⼼”,并付之于⾏动——去帮助他⼈、为他⼈服务。

  ⼆、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幼⼉主体性作⽤,让他们通过⾃⾝的活动进⾏情感体验和错误尝试,以提⾼道德判断⼒

  孩⼦的道德判断⽔平对于决定孩⼦的道德⾏为具有重要的作⽤。幼⼉期判断⼀件事是好还是坏的标准,往往取决于成⼈作出的反应。如有个孩⼦打了⼈,问他为什么要打,他说:“我爸爸说的,要是有⼈敢欺负我,就应该打他。”再如⼀个孩⼦认为,不能拿别⼈的东西,因为“妈妈知道了会训我。”所以,幼⼉的道德判断倾向依赖于权威⼀⽅的⾔辞。出于对违反权威的结果的恐惧和避免惩罚的愿望,这种尊崇和惧怕权威的⼼理,表现在处理孩⼦与成⼈的关系上便是服从。⽪亚杰说:“幼⼉的第⼀个道德是服从,⽽所谓善的另⼀个标准长期以来就是⽗母的意志。”可见,在幼⼉阶段,成⼈的影响作⽤是⼗分显著的。幼⼉近乎绝对地信任成⼈,尤其是孩⼦⽣活中的权威⼈物——⽗母、⽼师。然⽽孩⼦⼜是独⽴的个体,我们更应该正视孩⼦主体的道德判断能⼒的培养,在此⽅⾯应该着重注意以下⼏点:

  (⼀)和幼⼉之间保持民主⽓氛,凡道德判断⽔平较⾼的成⼈⼀般都与孩⼦保持温暖、亲密的关系,善于⾔语诱导,以理服⼈,⽐较注意提⾼⽣活中的民主⽓氛,对每个成员的看法和意见都进⾏公正的考虑;⽣活中在发现问题时重视幼⼉⾃⼰思考和讨论解决⽅法,⽽不是⼀⼿包办代替、决断对错,这样孩⼦的独⽴判断能⼒和解决问题的能⼒会有明显提⾼。如:当孩⼦在有了⽭盾时会⽤讨论来推断谁是谁⾮,⽤猜拳、轮流、谦让等⽅式⾃⼰解决问题,⽽不是动辄向⽼师报告,依赖⽼师做“仲裁”。

  (⼆)同伴交往的经验帮助孩⼦从道德的现实性中解脱出来,从外部规则、成⼈控制的约束下解放出来,使孩⼦从⾃主性的活动中获得道德体验,从与别⼈相处的需要中产⽣道德意识。另外,⽿闻⽬睹同伴的道德判断策略也是⼀种促进⽅式。看到别⼈的策略可能与⾃⼰的预料有所不同,于是产⽣认知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会驱使幼⼉思考,受到启发,从⽽改进⾃⼰的道德辨别⼒与判断⼒。在解决不平衡时,孩⼦还会运⽤新的认知技能,重组⾃⼰的道德认识。有的孩⼦道德判断⽔平较低,常与⽔平较⾼的孩⼦⼀起相处,就会因为受到正⾯影响提⾼⾃⼰的道德判断能⼒。

  (三)教师引导孩⼦提⾼理解他⼈的能⼒,是学习良好⾏为的思想、情感基础。通过组织幼⼉扮演⾓⾊游戏来帮助孩⼦体会别⼈的⾓⾊⼼理,站在别⼈的⾓度体验⽣活情景,强调他⼈的需要,能有效地把孩⼦⾃⼰的认识和感受与别⼈的认识和感受联系起来,学会设⾝处地地为他⼈着想。例如,让攻击性⾏为较多的孩⼦扮演游戏中常常受⼈欺凌的⾓⾊,可使其充分体验受害者的⼼情和感受,从⽽理解⾃⼰⽇常的⾏为对别⼈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还可以组织讨论各种与实际⽣活有关的道德问题,使孩⼦真正有机会介⼊解决⾃⼰的问题,体验同伴间友好交往的快乐感受。

  三、注重幼⼉在社会交往中挫折的体验,通过幼⼉主体的⼼灵感受延伸到对社会的正确态度,由健康⼼灵的塑造促进道德⾏为的养成

  对⼈的信赖⼼和同情⼼,需要⾃⾝对冲突或挫折等有⼀番体验,在这些经历的基础上才能逐步地培养起来。

  由于家长对幼⼉社会性发展的⽚⾯认识,导致普遍重视孩⼦的⽣理卫⽣保健,忽视了⼼理卫⽣保健;重视智⼒开发,⽽忽视社会性培养。导致孩⼦在⾝体健壮、智⼒发达的背后隐藏着缺乏同情⼼、⾃尊⼼、⾃信⼼、坚持性、情感淡漠、任性⾃私、依赖性强、社会适应能⼒差等问题。要知道:⼈的健康是⽣理和⼼理健康的统⼀,幼⼉的⼼理健康⼜是⼼理过程和社会性发展的统⼀。例如:孩⼦来到教育机构,⽗母提供“顺利”成长的“优越”环境变了,在家被视为“⼩皇帝”的地位变了,没有⼈再谦让⾃⼰,孩⼦之间开始有冲突,产⽣挫折,其⼼理也在发⽣着微妙的变化,有的很暴⼒,有的则始终保持缄默,此时孩⼦应该懂得:在⼈与⼈交往中,要努⼒避免冲突的发⽣,并在冲突发⽣时,努⼒寻求冲突解决办法,这也是幼⼉对社会的最初体验,是幼⼉道德判断的初步形成阶段。因此⼼理的健康间接地决定着良好道德⾏为的养成。

   篇三

  幼⼉期是⼈⽣的启蒙期,是塑造健康⼈格和形成良好道德素质的重要时期,但是从当前独⽣⼦⼥所处的家庭环境看,幼⼉所接受的道德熏陶和教育不容乐观,众星捧⽉般的地位,家长重智轻德的教育,使我们的孩⼦从⼩便养成了“以我为中⼼、任性、骄蛮、⽆礼”等不良道德意识和⾏为。幼⼉园是孩⼦接受教育的最基础时期和主要场所,有责任和义务帮助我们的孩⼦克服缺点,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意识和良好的道德⾏为,使他们将来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做⼀个有益于社会的⼈。因此在幼⼉园向幼⼉进⾏德育是⾮常重要和必要的。

  但是,我们也看到了⽬前幼⼉园德育内容与⽅法上存在的诸多不⾜。如在德育内容上过于抽象,德育内容不遵循幼⼉社会性发展的规律,将幼⼉品德教育与幼⼉社会教育相割裂。在⽅法上以教师主导为多,忽视了幼⼉的主体作⽤;以集体教育为多,忽视了幼⼉的个体特点和差异;以道德知识灌输为多,忽视了幼⼉的内在需要。幼⼉园中“重说轻⾏”的倾向,使得有些孩⼦讲起来头头是道,⽽⾏动却是另外⼀套,德育成效不⾼,现⾏的德育内容和⽅法亟待更新。因此,我园也在开展德育⼯作的过程不断地摸索着。

  ⼀、在⽇常⽣活中渗透德育

  幼⼉园的德育⼯作不是单独的说教,它是渗透在幼⼉⼀⽇⽣活的各个环节之中的,它每时每刻都影响着孩⼦们的成长。例如在晨间活动时,我们引导幼⼉主动地和⽼师同伴打招呼,来得早的幼⼉还会主动关⼼班级的⾃然⾓,给⾃然⾓的植物浇浇⽔。我们改变了以往传统的点名⽅法,让幼⼉⾃⼰来发现班中哪个幼⼉没来园,使幼⼉学会关⼼⾃⼰的同伴,热爱集体。⾃由活动时,我们引导孩⼦学会互相谦让,学习与⼈交往的语⾔,并乐意和同伴分享⾃⼰的玩具。午餐时,我们培养幼⼉良好的进餐习惯,吃饭时不掉⽶粒、不剩饭菜,吃完后能⾃觉地将餐具收拾好等,抓住有利的教育时机,有的放⽮地进⾏教育。每两周的升旗仪式也是我园的亮点,因为它也是对幼⼉进⾏德育教育的有利途径,在活动前我们会结合相应的季节和⽉教育重点,以及社会上的重⼤事件制定相应的⽅案,并选择幼⼉喜欢的形式,如⼉歌、歌曲、表演等形式,在宽松、幽默、愉悦的氛围中使幼⼉受到启迪。

  ⼆、优化教育活动,使幼⼉成为德育活动的主⼈

  在开展幼⼉园德育活动时,要把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作为德育⼯作的重要载体。德育活动要改变形式化、单打⼀的现状,与各科活动有机整合,开展综合性活动,要⾛到⼉童⽣活中去,重感悟、体验,并充分释放⼉童的⽣命潜能,激活创造精神,注重培养幼⼉探究性研究、终⾝发展的能⼒,使幼⼉在活动中学会做⼈与处世。我们不是通过灌输让幼⼉掌握道德知识,⽽在于幼⼉的实践和亲⾝体验。我们采⽤⽇常渗透、游戏、情境表演、幼⼉主体参与的⽅式进⾏,⿎励幼⼉成为德育活动的主⼈。如在幼⼉游戏中渗透德育内容:给⽼奶奶让座、帮⼩弟弟穿⾐。组织幼⼉参加⾃助餐、玩具⼤家玩等活动,从中幼⼉感受到了分享的快乐。⼀个个故事的表演则让幼⼉体会到了助⼈、关⼼他⼈的乐趣。在活动中幼⼉成为活动的主⼈,幼⼉园德育活动不枯燥乏味,幼⼉产⽣了学习的兴趣和动机,这有助于幼⼉将外在的道德观念内化为⾃⼰的⾏为准则。

  三、在德育主题活动中深化德育教育

  新学期⼀开学,就迎来了三个新⼩班的⼩朋友,汾西幼⼉园对他们来说既陌⽣⼜新鲜,为了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幼⼉园的⽣活,融⼊集体中,我们中⼤班的⼩朋友充分发挥了他们做哥哥姐姐的作⽤,带领弟弟妹妹参观了幼⼉园,通过才艺展⽰,帮助弟弟妹妹简单了解了幼⼉园的学习⽣活,在⼤带⼩的过程中,孩⼦们的交往能⼒得到了培养,中⼤班的幼⼉在活动中也逐渐学会去关⼼照顾弟弟妹妹,学会了谦让。中秋节我们则是以年级组的形式开展⼤活动,孩⼦们纷纷从家⾥带来了⽉饼和糖果,在活动中,孩⼦们你尝尝我的,我尝尝你的,学会了与⼈分享。国庆节到了,我们开展了“我是中国⼩娃娃”的德育主题活动,在活动中我们和⼩朋友⼀起了解了祖国的⼤好河⼭、民族⽂化,深深促动了孩⼦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豪感。为了打扮教室,孩⼦们和爸爸妈妈共同制作了有特⾊的灯笼,还做了⼩国旗,把我们的教室打扮得格外美丽。⽽“秋天真美丽”“迎新年长⼤⼀岁”、“寒冷的冬天”等活动也都充分体现了对孩⼦进⾏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四、做好家长⼯作,家园共建促教育

  对幼⼉进⾏德育教育,不能单靠幼⼉园⼀⽅⾯的努⼒,必需保持教育的⼀致性。因此,家庭、幼⼉园和社会各⽅⾯都要加强对幼⼉德育的教育,促进幼⼉的健康成长。我们通过宝宝成长册、家长园地、家长会、家长开放⽇及家园联谊活动来进⾏教育。

  现在的孩⼦⾃私、任性、霸道的有很多。于是,我们通过宝宝成长册、家长园地要求家长树⽴正确的教育思想,多给孩⼦有利增强集体观念、劳动观念的实践机会,培养幼⼉团结互助、尊⽼爱幼、热爱集体、艰苦朴素的好思想,及初步的劳动习惯。家长、教师必需⾏为正确,做幼⼉的榜样。家长和⽼师要不断加强⾃⾝修养,严格要求⾃⼰,以⾝作则,要求幼⼉做到的事,⾃⼰要先做到,不许孩⼦做的事,⾃⼰坚决不做,要⽤⾃⼰的⾔⾏为孩⼦创造⼀个⽂明健康的环境,确保幼⼉的⾝⼼健康发展。

  五、注重幼⼉园德育的隐性资源

  陈鹤琴先⽣认为:⼉童是好模仿的,外界事物的影响容易在⼉童⾝上发⽣作⽤,但⼉童的模仿是⽆选择性的,⼉童的是⾮观念很薄弱,不可能只选择积极的事物去模仿,我们感到幼⼉园应加强德育隐性资源的建设。因为隐性的德育资源具有潜移默化性和可模仿性,它能时刻⽆声⽆息地影响幼⼉,能起到润物⽆声的功效。建设好积极的德育隐性资源能给幼⼉提供正⾯的、积极的模仿对象,让幼⼉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并能逐步将学得的道德经验内化为⾃⼰的品德⾏为。因此我们通过挖掘、建设幼⼉园隐性的、潜在的德育资源来提⾼幼⼉园德育的实效。我们把幼⼉园隐性德育资源分为物质环境和⼈际关系两类,物质环境包括园容园貌、活动室墙⾯和区⾓环境,在物质环境的创设中,我们渗透了积极向上的思想,以⽣动、可感、有趣的形象塑造幼⼉可模仿的对象,让幼⼉在不经意间受到道德的熏陶。⼈际关系主要是指师⽣关系和⽼师与⽼师之间的关系。幼⼉离开家庭来到幼⼉园,⽼师成为他们⼀⽇活动的组织者,成为他们模仿学习的主要对象,教师的⼀⾔⼀⾏时刻都影响孩⼦良好⾏为的形成,为此我们加强了教师师德⾏为的建设,要求教师以⾝作则,做好表率。要求教师⽤⾼尚的⾏为塑造⾃⾝良好的形象,以⾃⾝积极、正确的⾏为促进幼⼉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在积极向上的环境中,在潜移默化中,使幼⼉变得⾃信、学会了分享、学会了助⼈等优良品德。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