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阳封髓丹合桂枝茯苓丸加味治疗
顽固性痤疮36例
刘亚峰,李晓良,陈超武,李琳娜,胡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广东
摘
要
薇,陈兴城,李松林,莫雨平深圳
518114)
目的:观察潜阳封髓丹合桂枝茯苓丸加味治疗顽固性痤疮的临床疗效。方法:36例顽固性痤疮
患者予以口服潜阳封髓丹合桂枝茯苓丸加味治疗,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皮损减轻程度,并评估疗效。结果:36例患者治愈14例,好转21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2%。结论:潜阳封髓丹合桂枝茯苓丸加味对顽固性痤疮患者有明显疗效。
关键词
潜阳封髓丹;桂枝茯苓丸;痤疮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19(2019)04-0079-02
中图分类号:R275
痤疮是一种发生于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临床表现主要为局部皮肤红肿,有脓头、炎性丘疹及大小不等的硬结状或囊肿样皮损,多个皮肤毛囊可同时受累而发病。硬结囊肿可呈现暗红色或为紫红色,病情缓解时囊肿变小而不消失,其皮肤病变可在原位反复发作[1]。若病患反复发作不愈,遗留疤痕,形成坚硬的结节或囊肿,即为顽固性痤疮。顽固性痤疮反复发作不愈,顽固难解,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
中医称痤疮为“肺风粉刺”“面疱”“酒刺”等,观古籍对于痤疮的认识,认为湿、郁、热为其核心病机。观其治疗大多遵循清热、化湿、解郁之法,而以清热法居多。笔者在痤疮治疗中,发现并非所有的痤疮均为实火宜清之证,其间颇杂诸多阴寒内盛、阴火上冲之虚火证,而运用郑钦安之阴火理论选用潜阳封髓丹联合桂枝茯苓丸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11.1
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5月至2019年3月于我
节、有时可挤出白色碎米样粉汁为特征,可形成硬结性囊肿。中医辨证分型属阴寒内盛型,表现为神疲乏力,少气懒言,畏寒肢冷,口干少饮,或欲饮冷水,便溏或干结,舌淡苔白、脉细弱或沉细等症状。1.3
纳入标准
①年龄15~35岁;②所有病例符合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痤疮诊断标准;辨证分型属于阴寒内盛型;③患者知情同意。1.4
排除标准
①经其他清热类中药或西药治疗效
果不明显者;②排除其他皮肤疾患;③无严重全身疾患。1.5
治疗方法
予中药潜阳封髓丹合桂枝茯苓丸加
味治疗,具体方药:制附片15g(先煎40min),砂仁10g,炙甘草10g,醋龟板20g,桂枝10g,茯苓15g,皂角刺10g,牡丹皮10g,桃仁10g,赤芍10g,生牡蛎女性患者伴随痛经者加
20g,盐黄柏5g,醋鳖甲10g;便秘明显者加酒大黄6g,
虫10g,结节囊肿坚硬者加
炮山甲6g。每日1剂,水煎300ml,分两次口服,治疗他药物。1.6
1个月。所有患者在接受中药口服期间不同时服用其
疗效标准[2]治愈:皮肤损害消退,自觉症状消
院中医科门诊就诊的顽固性痤疮患者,共纳入36例,其中男15例,女21例,年龄15~35(23.59±1.69)岁,病程12~36(17.23±2.13)个月。1.2
诊断标准
[2]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
失。好转:自觉症状明显减轻,皮损消退30%以上。无效:皮损及症状均无变化或消退不足30%。总有效率=治愈率+好转率。
关于痤疮的诊断标准:多发于面部,以丘疹、脓疱、结
第一作者简介:刘亚峰(1983—),中医临床基础硕士,主治医师,主要研究方向:经方临床运用与中医内科治疗广西中医药2019年8月第42卷第4期
(总319)·79·
2结
果
例,总有效率为36例患者经治疗,97.2%。治愈14例,好转21例,无效1
3
讨
论
中医古籍对痤疮一病多有记载,《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风、寒之邪郁于皮肤肌表,经络闭阻不通,则皮脂凝滞而成痤疮。又云:“汗出见湿,乃成痤疿。”汗出之后,腠理打开,营卫不和,抵御外邪能力下降,湿邪易侵入毛孔腠理,湿聚为患,则发为痤疮。《外科启玄》载:“妇女面生窠瘘作痒,名曰粉花疮。乃肺受风热或绞面感风,致生粉刺,盖受湿热也。”肺经血热,郁滞不通,则发为痤疮。然表现于上之热,并非全然属阳,亦有下焦阴寒,龙雷之火不安其宅、上奔之真热假寒一证。
郑钦安《医理真传·坎卦解》[3]
云:“天一生水,在人
身为肾,一点真阳,含于二阴之中,居于至阴之地,乃人立命之根,真种子也。诸书称为真阳……真阳二字,一名相火,一名命门火,一名龙雷火,一名无根火,一名阴火,一名虚火。发而为病,一名元气不纳,一名元阳外越,一名真火沸腾,一名肾气不纳,一名气不归源,一名孤阳上浮,一名虚火上冲,种种名目,皆指坎中之一阳也。”阴火产生的本质,为肾中之真阳不能安守其位,腾跃于外而生诸般病症。此火为离位之火,与真阳同出而异名,可随真阳之升浮沉降、气机变化周流全身,一旦身体有元气不足之处,则乘虚而入,发散于外。阴火虽来源于真阳,却不能正常归位,无根之火上炎则为病。以此观患者诸症,患者素体不足,兼久服清热之剂,戕害阳气,致阴寒内盛,阴寒盛则水寒不养龙,阴火上窜,而见痤疮、溃疡、手足汗出诸症。·坎卦解》有云:“水盛一分,龙亦盛一分。水高一尺,龙亦高一尺。”寒则气血不畅,湿瘀由生,而见结节诸症。是方以潜阳封髓丹安龙火之宅,使阴火得归其位,以桂枝、茯苓、牡蛎、皂角刺、鳖甲、炮山甲等品以通络化瘀。桂枝茯苓丸一方,源自《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篇》。原方治“妇人宿有癥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为癥痼害”。在后世应用中,凡癥瘕结节,瘀血阻络之患,用此方均可收效。痤疮日久,局部络脉瘀阻,包块硬结形成,是以潜阳丹联合祛瘀之桂枝茯苓丸方为合拍。全方祛瘀散结,纳气潜阳,共奏活血散瘀、纳气潜阳、导龙入海之功,故而痤疮自平。
潜阳丹、封髓丹源于郑钦安《医理真传》。凡阴寒内盛,真火不安于宅,上窜发为阴火之症,运用潜阳一法,可潜镇阴火,使真龙归其宅位。潜阳丹方:西砂仁
80·(总320)
一两,姜汁炒附子八钱,龟板二钱,甘草五钱。“按潜阳丹一方,乃纳气归肾之法也。夫西砂辛温,能宣中宫一切阴邪,又能纳气归肾。附子辛热,能补坎中真阳,真阳为君火之种,补真火即是壮君火也。况龟板一物,坚硬,得水之精气而生,有通阴助阳之力,世人以利水滋阴曰之,悖其功也。佐以甘草补中,有伏火互
根之妙,故曰潜阳。”[4]
方中附子为坎中补火之第一要
药,力能启下焦之生阳,辟下焦之径路;砂仁开中焦之壅塞,为阳气下潜开中焦之门;龟板吸纳浮越之阳气,甘草补土以伏火,诸药合用而奏潜阳之功。封髓丹黄柏、砂仁、甘草)一方,郑氏亦解释为纳气归肾之法,上、中、下并补之方。郑钦安认为黄柏味苦入心,禀天冬寒水之气而入肾,色黄而入脾,一味而具三才之象,能调阴阳之升降,调和水火之枢纽。黄柏与甘草合用,苦甘能化阴。砂仁与甘草共用,力能辛甘化阳。共奏阴阳合化,水火既济之功。潜阳与封髓合用,则龙火得安其宅,阴火归其本位,从根本上切中病机。从临床观察来看,阴寒内盛、虚火上冲诸症,如牙疼、咳嗽、咽痛、头目肿胀、咳嗽等,均可运用潜阳丹及封髓丹加减化裁治疗。其治疗核心在于从根本上调和水火阴阳。
按照郑钦安分析阴火产生的原因,总结《医理真传》与《医法圆通》两书的规律,主要有:①久病与素禀不足之人,这类患者多阳气受损,阳损阴盛致虚阳外越;②药误或苦寒过度,如“服克伐宣散太过之人”,阳气受损,阴盛阳衰,虚阳外越。其辨证眼目,郑钦安早已指出:“余考究多年,用药有一点真机,与众不同。无论一切上、中、下部诸病,不问男、妇、老、幼,但见舌青,满口津液,脉息无神,其人安静,唇口淡白,口不渴,即渴而喜热饮,二便自利者,即外现大热、身疼、头痛、目肿、口疮,一切诸症,一概不究,用药专在这先天立极真种子上治之,百发百中。”临证之时,需四诊合参,辨清阴阳,治病必求于本,方可取得理想之疗效。参考文献
1]张学军.皮肤性病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06:164.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
大学出版社,2017:282.
3]郑寿全.医理真传[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3:7.4]唐步琪.郑钦安医书阐释[M].3版.成都:巴蜀书社,2006:
52.(2019-04-29收稿/编辑弓艳玲)
广西中医药2019年8月第42卷第4期
(组成:[[[[《医理真传·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