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优化探究】2016届高中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题库 专题三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3-4

来源:一二三四网
中间地带有两部分:一部分是指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广大经济落后的国家,一部分是指以欧洲为代表的帝国主义国家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这两部分都反对美国的控制。在东欧各国则发生反对苏联控制的问题。

——毛泽东

1.(2013·高考广东卷)下示材料说明当时(  )A.中美关系已经实现正常化B.中国已有反霸统一战线构想C.中国积极参与不结盟运动D.中国奉行“一边倒”外交政策

解析:美国和苏联都推行霸权主义,如果团结中间地带和东欧各国,则可以构建反霸统一战线,故选B项。其他三项均与材料主旨不符。

答案:B

2.(2013·高考江苏卷)据新华社对1972年1—9月外交情况的统计,中国接待外国官员和政府代表团三十多起,访问中国的有来自世界五大洲的政府代表团和各界人士。到1972年底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达88个,和1969年底相比,三年内翻了一番。材料表明中国(  )

A.重点建立与亚非的外交关系B.开始独立自主地步入国际舞台C.切实推进新型区域外交合作

D.打破美国孤立遏制的外交僵局

解析:由题干中访问中国的有来自世界五大洲的政府代表团和各界人士,可知A项与题意不符;B项始于新中国成立之初,排除;C项发生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排除;从材料信息看,1972年,我国外交取得重大进展,许多国家纷纷与我国建立外交关系。这样,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遏制中国而形成的外交僵局终于被打破,故选D项。

答案:D

3.(2013·高考安徽卷)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发表关于中美关系的演说:“我们必须做的事情是寻求某种办法——我们能够有分歧而不至于成为战争中的敌人。”据此判断(  )

A.中美已经建立外交关系 B.中美两国仍然相互敌视C.中美关系出现重大转机 D.中美两国成为战略同盟

解析: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是在1979年,A项错误;1972年尼克松的演说表明当时美国已开始改变敌视中国的政策,B项错误;1972年尼克松的演说预示着中美关系出现重大转机,故C项正确;D项本身表述错误。

答案:C

4.(2013·高考重庆卷)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试图对“世界史·中国梦”这一主题进行探究,经过查阅资料、分析比较和讨论总结,大家认识到:“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和社会和谐,它符合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与人类的进步紧密相连。因此,“中国梦”(  )

①有别于近代主要西方国家的大国之梦②同冷战时期苏联的大国之梦基本一致③有助于推动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发展④意味着中国对人类的贡献将越来越大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近代主要西方国家的大国之梦、冷战时期苏联的大国之梦都带有称霸色彩,不具有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内涵,①中“有别于”的表述正确,②中“基本一致”的表述错误;由“中国梦”符合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与人类的进步紧密相连可知,③④表述正确。本题选C项。

答案:C

5.(2012·高考北京卷)新中国成立以来,非洲各国与中国有着密切的交往与合作。其主要表现为,非洲发展中国家(  )

①是中国重返联合国的重要推动力量 ②是中国50年代初主要建交对象 ③与中国共同发起不结盟运动 ④是上海合作组织的成员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新中国50年代初主要与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外交关系,70年代在非洲等发展中国家的支持下,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国不是不结盟运动成员国,上海合作组织是中国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建立的区域合作组织,故只有①正确。

答案:A

6.(2012·高考天津卷)在中美关系的发展中,台湾问题是一大障碍。在扫除这一障碍的过程中,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事件包括(  )

①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 ②尼克松总统访华 ③中美两国正式建交 ④邓小平访问美国

A.①② B.①③C.②③ D.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中美关系发展的认识和理解能力。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是新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努力的结果;1972年美国尼克松总统访华,双方签署上海公报,美国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1978年签署建交公报,再次确认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979年正式建交,中美关系扫除台湾问题障

碍取得突破性进展,1979年1月中国国家领导人邓小平第一次访问美国,此时,在台湾问题上,中美已经达成共识。因此,本题选C项。

答案:C

一、选择题

1.某同学的学习卡片中有一幅图(如下图),对此图解读最为合理的是(  )

A.反映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的调整B.表明美国已放弃“两个中国”的政策C.体现发展中国家对新中国的支持

D.说明中国成为多极格局中的重要力量

解析: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直接原因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对新中国的支持,故C项正确。新时期始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A项与题目中的时间信息不符合;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在1971年,当时美国提出“双重代表权”方案,即“两个中国”的政策,阻挠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B项与史实及材料中的时间信息均不符合;当今世界格局呈多极化趋势,没有形成新的格局,D项错误。

答案:C

2.1974年2月,毛泽东在会见赞比亚总统时说:“我看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中间派,日本、欧洲等是第二世界。咱们是第三世界。亚洲除了日本,都是第三世界,整个非洲都是第三世界,拉丁美洲也是第三世界。”这一战略思想的提出在当时的突出意义在于(  )

A.有利于团结第三世界反对大国霸权B.有利于社会主义阵营内部的团结C.有利于推动中美、中苏关系的改善

D.顺应了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潮流

解析:材料信息反映了毛泽东“三个世界”的划分思想。这一战略思想的提出有利于团结第三世界反对大国霸权,故选A项。当时社会主义阵营已不复存在,排除B项;当时中美关系已经改善,中苏关系处于敌对状态,排除C项;经济体制改革还没开始,排除D项。

答案:A

3.(2015·淄博检测)1980年中美达成协议:由美方提供设备、由中方技术人员操作,在中国新疆的奇台和库尔勒建立监测苏联核武器和导弹试验的监测站,所获情报中美共享。这段材料可以用来佐证(  )A.中美已结成军事同盟

B.中美已妥善解决意识形态的分歧C.国家利益决定外交政策

D.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已初见成效

解析: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奉行不结盟政策,A项错误;B项同中美关系现实不符,B项错误;C项符合国际关系的普遍原理与外交现实,故C项正确;D项和题干不构成逻辑关系,D项错误。

答案:C

4.有西方学者认为,上海合作组织是前苏联国家和中国对抗美国与西方的一个形式。而俄罗斯有学者则呼吁建立一个以上海合作组织为代表的“新华约”之类的某种“反北约”的组织。下列对这两种观点的评述最准确的是(  )

A.对当前世界政治格局的清楚认识B.没有认清上海合作组织“结伴而不结盟”的新特点C.国际局势紧张,大国对抗日趋激烈D.当前国际关系中仍存在“冷战”行为

解析:上海合作组织的宗旨主要是维护和加强地区和平、安全与稳定,共同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开展经贸、环保、文化、科技、教育、能源、交通、金融等领域的合作,促进地区经济、社

会、文化的全面均衡发展;推动建立民主、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所以说上海合作组织不是军事结盟性质的组织,题干中的两种观点却没有认清这一点,故A项不正确,B项正确。C、D两项不符合当今世界的政治形势,故可排除。

答案:B

5.邓小平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先后提出“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善于守拙、决不当头、有所作为”等对外关系指导方针。提出这一方针的主要国际背景是(  )

A.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B.苏东剧变,社会主义运动遭受巨大挫折C.中国改革开放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D.第三世界国家期望中国领导社会主义革命事业

解析:依据题干所给的时间和“冷静观察”等信息可知我国的外交政策发生转变。A、D两项不符合史实,C项并非国际背景,均排除,故选B项。

答案:B

6.我国著名外交家吴建民在回顾我国1979年以来的外交成就时,用了三句话概括:“形势大变化,政策大调整,外交大发展。”其中“政策大调整”主要指(  )

①提出了“不同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结盟”的新战略 ②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 ③做出了对外开放的调整 ④积极推进新型的区域合作模式

A.②③ B.①③④C.①②③④ D.①④

解析:“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这一外交原则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就没有调整过,而是一贯执行的,排除②;①③④都属于1979年以来的“政策大调整”,故选B项。

答案:B

二、非选择题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材料二 1954年在日内瓦会议时,福斯特·杜勒斯拒绝同周恩来握手……因此,我走完舷梯时决心一边伸出我的手,一边向他走去。我们的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尼克松回忆录》

材料三 第三,坚持包容精神,共建和谐世界。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我们应该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相互借鉴……推动各国根据本国国情实现振兴和发展;应该加强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流,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使人类更加和睦。

——胡锦涛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的讲话

(1)上述材料反映出我国外交政策的出发点是什么?结合国际背景,指出我国20世纪50年代外交政策的主要表现。

(2)材料二中“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这反映了中美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对当时国际形势和国际局势分别产生什么影响?

(3)依据材料列举两个事例,说明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后,加强与世界各国更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解析:第(1)题,应根据材料概括指出维护世界和平这一外交政策的出发点,并指出20世纪50年代中国外交政策的表现,第(2)题,应围绕中美关系正常化作答。第(3)题,举两例,突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即可。

答案:(1)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维护国际的持久

和平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合作。20世纪50年代,当时世界出现两极格局,新中国提出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以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中美关系由冷战对峙开始走向正常化。有利于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3)①中国参与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各项活动,并发挥了积极作用。②中国十分重视发展与东盟的关系。1997年为缓解亚洲金融危机作出了重大贡献。

③中国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2001年中国倡导成立“上海合作组织”。(任举两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