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保候审是指在被告人可能被判管制、拘役或独立适用附加刑的情况下,法院对其采取的一种保证措施,使其在等待审判期间不受逮捕或拘留的惩罚。同时,被告人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才能被采取取保候审,如无牵连、有固定住处和收入等。取保候审期间,保证人有监督被告人和及时向执行机关报告的义务,否则将受到罚款的处罚。取保候审的期限最长为12个月。
法律分析
在哪些情况下可以采取取保候审?
1. 可能被判管制、拘役或独立适用附加刑的;
2. 可能被判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但采取取保候审不会导致社会危险性的;
3. 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怀孕或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采取取保候审不会导致社会危险性的;
4. 羁押期限届满,案件尚未办结,需要采取取保候审的。
取保候审的保证
保证人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1、与本案无牵连;
2、有能力履行保证义务;
3、享有政治权利,人身自由未受到限制;
4、有固定的住处和收入。
保证人的义务和责任
1、监督被告证人遵守取保候审期间应当履行的义务:如不逃避和妨碍正茬、起诉和审判,随传随到等。
2、发现被保证人可能发生或者已经发生违反上述义务的,应当及时向执行机关报告。
3、在取保候审期间,如果保证人未履行监督和及时报告的义务,查证属实后,将对保证人处1000元以上两万元以下的罚款。
取保候审的期限
取保候审最长不得超过12个月。
快车君觉得,犯罪嫌疑人被羁押后,最应当考虑和最值得花费时间和精力争取取保候审。
结语
在符合一定情况下,可以采取取保候审。取保候审可以避免被告被判处管制、拘役或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但需满足一定条件。保证人必须符合一定条件,如与本案无牵连、有能力履行保证义务、享有政治权利等。保证人的义务和责任包括监督被告遵守取保候审期间应履行的义务,并及时向执行机关报告。取保候审期限最长不得超过12个月。因此,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取保候审是一种可行的担保措施。
法律依据
刑事诉讼法(2018-10-26) 第二百六十九条 对被判处管制、宣告缓刑、假释或者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依法实行社区矫正,由社区矫正机构负责执行。
拘留所条例(2012-02-23) 第二十四条 被拘留人在拘留期间有新的违法犯罪嫌疑的,拘留所应当报告拘留所的主管公安机关处理;拘留所发现被拘留人收拘前有其他违法犯罪嫌疑的,应当通知拘留决定机关或者报告拘留所的主管公安机关处理。
拘留所条例(2012-02-23) 第二十二条 被拘留人检举、揭发违法犯罪行为经查证属实或者被拘留人制止违法犯罪行为的,拘留所应当予以表扬。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