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灿烂的宋元文化

来源:一二三四网

  点击::第一范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知识目标:掌握宋元时期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及向世界的传播,了解科学家沈括、郭守敬的科技成就及贡献,由此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

  (2)能力目标:通过引导学生对课本中插图的观察、想象以及对具体材料的分析,探究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的发明过程,初步培养学生进行历史感知、历史想象的形象思维能力。通过对宋元科学技术高度发展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全面、系统的思考问题的能力以及概括、归纳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研讨比较分析雕版印刷术和活字印刷术的区别,体会活字印刷术的创新性,认识此项发明对中国和世界的贡献。

  通过阅读了解指南针的发明、改进、应用、传播情况,认识指南针对中国及欧洲航海业的促进作用。

  回忆已学有关火药的知识,了解火药、火器的改进,应用情况,及其对中国作战技术的影响,对欧洲社会的巨大的震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宋元时期的科学技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学习古代科学家勤于探索、坚持不懈、勇于创新的精神。

  (2)通过沈括、郭守敬等人的科技成就,说明这一时期我国的科学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培养学生振兴中华、赶超世界先进科技的历史责任感。

  设计思路

  1、教学重点、难点及处理办法

  本课的重点: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及向世界的传播。

  解决办法:引导学生从教科书中、图书馆、网上多渠道获取信息,探究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的发明过程及向世界的传播,作为思考和探究的素材,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本课的难点: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世界历史的影响。四大发明的传播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和影响,但初一学生对世界历史的内容知之甚少,对这一问题难以产生联想和分析。结合马克思、培根的话,让学生感知世界面貌的改变,建立其历史的纵横联系,会有助于对难点的理解。

  2、教法选择

  教法:问题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 阅读指导法

  学法:阅读、讲述、归纳、动手实践、分组讨论法

  3、教学准备

  教师的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的准备:

  (1)自制活字印刷品、指南针的材料。

  (2)复习本章前面四节课和第一章第七节、第八节隋唐文化的内容,尝试探究宋元文化繁荣的原因。

  (3)布置学生搜集与沈括、郭守敬有关的故事。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演示:15世纪世界航海史上有两大壮举,其中之一就是新航路的开辟。15世纪末,欧洲国家进行了大规模的远洋航行,1497年-1498年葡萄牙人达·伽马开辟了从欧洲通往印度的新航路,1492年意大利人哥伦布开辟了从欧洲通往美洲的新航路,1519年-1522年葡萄牙人麦哲伦完成了穿越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回到欧洲的环球航行。请同学们思考以下问题1、“这些航海家在茫茫大海中航行会不会迷失方向?为什么?” 2、“指南针是哪国人民发明的?” 3、“指南针是我国人民在什么时候发明并应用到航海上的?又是在什么时候传到欧洲的?”由此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1隋唐和北宋时期,我国人民分别发明了什么印刷术?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67页第二段并回答问题。

  2、想想看,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说活字印刷“既经济,又省时”?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毕升的画像,阅读小字部分,了解活字印刷术的发明,简要归纳出活字印刷中的四道工序:刻制单字、排版、印刷、拆版。建议把课文70页“动动手”的活动在此时进行,既可以亲身感受活字印刷的过程,又可以体验发明创造的艰辛,并有助于理解学习的内容。

  3、后来活字印刷术又有什么发展?王桢还有什么贡献?今天的印刷业又有了什么新发展?

  指导学生观察插图,进一步了解活字印刷术在以后的不断改进和发展的状况。并引导学生联想到今天,印刷业已告别了“铅与火”的时代,进入到“光与电”的时代。

  4、请同学们概括活字印刷术发明和推广的情况。

  5想一想,印刷术在技术上的不断改进带给我们什么启示?

  二、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

  1世界上最早的指示方向的仪器是什么?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68页第一段并回答。

  2司南是由哪两部分组成的?是根据什么原理制成的?它有哪些缺点?

  多媒体演示司南模型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观察、识图的能力。

  3指南针是何时出现的?有何优势?除用于航海外,还可用于哪些方面?它是怎样传入欧洲的?

  多媒体演示指南针的模型及相关材料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培养学生注意观察学习的习惯和依据史料获取信息、学习历史的方法。。

  4中国是火药发明的故乡古人是如何发明火药的?火药有哪些用途?它是怎样传人欧洲的?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68页第二段并观察与思考题相关的插图回答问题。

  5、宋元时期,主要有哪些火药武器?

  多媒体演示“突火枪、火箭、火炮”。

  教师补充:突火枪是世界上最早的管形射击火器,是步枪、火炮的鼻祖。火器的发明开始了军事方面一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技术战术革命。它首次把化学力量和单兵战斗结合起来,在战争中显示出强大威力。

  6、想想看,金元时期的火箭和今天的火箭发射原理是否相同?

  引导学生观察、阅读导入框中的发射图和文字材料分析问题。

  7、三大发明是中国作为世界文明古国的

  标志性的成就,但它们都是在宋元时期发明的吗?

  教师补充:三大发明有一个历史过程,宋代只是最后完成和发展。

  三、四大发明的传播及其意义

  多媒体演示培根、马克思有关四大发明的观点,以便于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教师总结:造纸术的发明,为人类提供了经济、便利的书写材料,是人类文字载体的革命;印刷术的出现,加快了文化的传播,改变了欧洲只有上等人才能读书的状况;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为欧洲航海家进行环球航行和发现美洲提供重要条件,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火药武器的使用,改变了作战方式,帮助欧洲资产阶级摧毁了封建堡垒,加速了欧洲的历史进程。

  四、沈括和郭守敬

  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前可以布置学生搜集与沈括、郭守敬有关的故事,课上由2~3人讲述,并要求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归纳出沈括、郭守敬的科学成就,从而培养学生综合归纳问题的能力。

  教师小结:“为什么说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什么因素促使宋元时期科技取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就?”引导学生回忆宋元的历史发展,得出:宋元时期政治的发展、经济的繁荣、各民族各地区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承继隋唐时期文化和吸收外来文化、各族人民的聪明才智和辛勤的劳动等等,都是宋元时期文化灿烂辉煌的原因。从中体会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巩固练习:多媒体显示

  学生活动

  学生思考问题1并回答:不会,因为船上装了指南针。

  回答问题2:中国人

  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掌握雕版印刷术和活字印刷术等基础知识。

  学生根据课件提示尝试自制活字印刷的过程,然后分组讨论研究对比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的不同,得出答案。

  雕版印刷的缺点:费工、费时、雕好的版片需精心存放,占大量房舍,发现错别字需整版重新雕刻,这些缺点促成了印刷术的改进,所以说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历史的需要。

  活字印刷的优点:突出两个“变”字—变死字为活字,变死版为活版,既经济又省时。

  学生回答:木活字、套色印刷以及王祯发明的转轮排字盘等;今天,印刷业已告别了“铅与火”的时代,进入到“光与电”的时代。

  学生回答: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传播极广,对传播知识和促进世界文明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

  学生自由发言,各抒己见。

  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回答:战国时期我国的司南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

  学生在观察图片的基础上回答:由铜盘和磁勺两部分组成;根据磁石指南的原理制成的;缺点:体积大,磁性小,转动不灵活,没能广泛使用。

  学生在阅读观察的基础上回答:北宋时制成了“指南针”并运用于航海事业;其优势是体积小,磁性大,转动灵活,便于广泛使用。

  指南针的其它使用方法:军事、生产、生活、地形测量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比如:航空、探险、勘探、旅游等。南宋时,与中国在海上频繁贸易的阿拉伯人把指南针带到近东地区,约十二世纪下半叶指南针传入欧洲,促成哥伦布对美洲大陆的发现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

  学生回答:古代炼丹家发明了火药,唐末开始用于战争,北宋广泛用于军事,南宋管形火器的出现。13、14世纪,火药及火药武器传入阿拉伯和欧洲。

  火药的用途:制造鞭炮、制作武器弹药、开山修路、开采矿山等等。但最重要的作用是在军事应用中显示出来的。

  学生回答:突火枪、火箭、火炮

  回答:金元时期的火箭和今天的火箭发射原理相同,都是利用燃料的燃烧所产生的反作用力,来推动火箭向前、升空。

  学生回答:不是,此前还有雕版印刷、司南。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自由发言。

  学生活动:课上由2~3人讲述沈括、郭守敬的故事,并要求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归纳出沈括、郭守敬的科学成就,从而培养学生综合归纳问题的能力。

  预期效果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及传播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和影响,但初一学生对世界历史的内容知之甚少,对这一问题难以产生联想和分析,以指南针的发明和传播给世界带来的巨大变化和影响为突破点,将中国史融入世界史中,让学生感知世界面貌的改变,建立起历史的纵横联系,会有助于学生对难点的理解。

  通过指导学生动手制作,体验自制泥活字、排版、印刷工序的操作过程,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在实践中亲身感受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的不同。

  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创新能力,启发学生对现实问题进行思考,学以致用。

  指导学生观察本课中的有关插图,阅读相关的历史材料,提示一些观察的角度和思考的问题,培养学生注意观察学习的习惯和依据史料获取信息、学习历史的方法。

  大家动脑筋,观察、阅读导入框中的发射图和文字材料,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帮助学生提炼知识,并形成准确的历史概念。

  引导学生结合马克思、培根的话,从教科书、材料中多渠道获取信息,作为思考和探究的素材,以有效的突破难点。

  给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回忆已学知识,便于学生从前几课中提取有效信息,把握文化与政治、经济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