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马说》教案

来源:一二三四网

  安徽省当涂一中    陈帆 邮编243100   电话0555---6726918

  [学习重点] 1、说的文体特点    奇巧而善辩   “文艺性的议论文”

  2、《马说》的寓意    比喻说理

  3、虚词“也”的用法,体会文中的“气” 

  [学习难点] 1、由“马”到“意”,透过文中情,体会文中气

  2、虚词“也”的用法,另有“其、之、而、以”

  3、归纳这一类怀才不遇文学的共同特点,做一点初步文学研究

   [教学辅助]多媒体课件制作、增加教学的直观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教法初探] 1 链接教学,决不满足于某一课的内容,提倡大容量,以本课内容为核心,将课内、课外相结合,让学生广泛地阅读

  2、初步的研究性教学,一课上完,不以解决了所有的问题为满足,而是重新提给学生新的问题。一课上完是终点,同时也是起点,是某个问题研究的起步。

  3、主张“情气说”,作者写时以情使气,以气结句,我们读时反过来由句寻气,由气悟情 

  [教学过程 ] 

  (一)  课前 准备   1、马年说马   学生说有关马的成语,指名另一个学生解释 

  2、教师说一个关于千里马的故事“伯乐相马”“知己”这个词的来历(见大屏幕)“知己---彼此互相了解而情深意切的人”    见《战国策---楚策四》

  (二)韩愈其人 

  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唐代文学家,散文尤为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 的美誉。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昌黎先生集》

  韩愈其人有杰出的才华,可他的政途却多坎坷  请看下表 

  时间 原因 结局

  贞元11—16年(795—800年) 求仕   不得志    有“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的感叹

  贞元19年

  (803年) 上书言京畿百姓穷困,请求缓征徭役,租税,  被贬为阳山令;

  元和14年(公元819年), 

  卒于824年 韩愈上著名的《谏迎佛骨表》力谏, 几招杀身之祸,后经友人鼎力营救,被贬为潮州刺史。 

  学生齐背《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竟然想到了死,“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心情抑郁,悲伤到了极点。这种抑郁的心情一般都注定他们不会长寿。“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

  (三)关于“说”

  奇巧---有形象        善辩—有观点     “文艺性的议论文”

  托物寓意,通过具体的形象来说理,是这种文体的特点。

  韩愈就是一匹千里马,他有“日行千里之能”,但在封建社会,他怀才不遇,屡遭贬斥。他对在位者的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有强烈的愤慨与不满,可又不能直接表示出来,所以,他就托物寓意,借写千里马的遭遇,来写封建社会人才的遭遇。

  看课外阅读《杂说一 龙说   》 (君臣关系  互相依靠,才有作为)

  (四)学生读课文,感知文意

  (五)归纳整理字词

  实词                      古今词异义表

  词语 故 虽 称 等 安 策 道 通 临 是 或

  意义 今

  古

  古意  今已不用------祗   骈  槽枥  石

  通假字-----祗同只  食同饲  见同现   邪同耶  材同才

  第二节四个“食”读音   食1食4---shi  吃  食2食3----si  饲

  虚词                 而  之   其   以   也

    而  a转接  可以译为“却,可是”  b顺接  可以不译

  之  a结构助词“的”  b 代词,代人或物 c 无意义,句中停顿

  d 帮助构成倒装,无意义

  其  a代词,代人或物  b 代词 他的 它的 c 指示代词 那种 

  d 反问语气词  难道   e  推测语气词  恐怕  

  以  a介词 因为      b介词  按照

  也  a 肯定语气   b反问语气   c  推测语气  d句中停顿

  练习:

  而 1、而伯乐不常有2、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3执策而临之

  4、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之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2马之千里者3、策之 食之  临之

  4、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其 1、安求其能千里也 2、策之不以其道3、不能尽其材

  4、其真不知马也 5、其真无马邪6、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7、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以 1、不以千里称也 2、策之不以其道

  也 1、安求其能千里也 2、其真不知马也3、不以千里称也

  (六)课文学习指导

   第一节:伯乐知马  (伯乐对千里马命运起着决定作用)

  首句--- 千古感叹  到底是先有伯乐,还是先有千里马?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全文观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次句---愤愤不平  千里马倒常有,可没有伯乐发现,愤世嫉俗。

  末句---描写千里马的终身遭遇,“不以千里称也”“也” 肯定语气,寄予无限同情。

  第二节:不知马,害了马(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首句---千里马的特点  特别能吃,因此特别能跑。

  次句---全节之关键,“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以上冷峻陈述

  末句---“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一顿,作低回之势。接着,以“不饱,不足,不外见,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层层蓄势,反问作结。“也” 反问语气,愤怒谴责“食马者” 害了千里马,向读者寻求公道与正义。

  第三节:太不知马(辛辣嘲讽“食马者”的愚妄无知)

  首句---活画“食马者”的愚妄无知的丑态

  神态 [执策而临之]  洋洋自得 愚妄浅薄

  语言 [天下无马]  有眼无珠

  末句---发表感叹 归结全文中心 “不知马”

  其真不知马也“也”推测语气,辛辣嘲讽“食马者”的愚妄无知。

  句末可以用“!”(强烈的讽刺感情)“?”(推测语气,表达自己的观点)

  “。”(问而后答,一锤定音)学生可以自由讨论,发表看法。

  (七)•归纳寓意,附板书设计 ,并作课外拓展。

   学生思考:本文的观点是什么?形象是什么?借伯乐与千里马来比喻什么

  板书设计 

  马说

  韩愈

  伯乐----               不知马---- “食马者”----   

  (愤怒谴责)    (辛辣嘲讽)

  千里马----

  (无限同情)                   知马

  害了马----               全文观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课外拓展           政途多失意  悲愤出奇文

  ---中国古代怀才不遇文学初探

  1、 你还知道哪些古代文人怀才不遇?写了些什么作品?

  2、 他们作品大多写些什么内容?山水风景,男女之情,咏史怀古,托物寓意

  3、 如果你怀才不遇,你学古代文人哪一位?

  a韩愈 怀才不遇文学b苏秦  悬梁刺股发愤c董邵南 另寻高就发展

  将上述你的观点 写成一篇小论文,下节课交流

  作者邮箱: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