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一二三四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白杨》教案

《白杨》教案

来源:一二三四网

  [教材说明]

  《白杨》是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的是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借以表达自己服从祖国需要,为建设边疆做贡献的志向,以及希望子女也能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心愿。

  课文采用了借物喻人的写法,表面写白杨,实际上借白杨来比喻、赞颂边疆建设者的高尚情怀。

  根据教材的上述特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和教学环节: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

  2、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学习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句子,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学习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教学关键]

  抓住白杨特点,沟通白杨与人之间的联系。

  [教学方法]   导读法

  [学习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题激趣,初步感知。

  对生活在农村的孩子来说,白杨是他们再熟悉不过的事物。让学生说他们自己熟悉的事物,最容易激发他们的兴趣。我是这样引题的:“你见过白杨吗?你认识白杨吗?它们长在什么地方?是什么样的?”这些问题看简单,实际有一定的作用,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使学生对白杨的生长环境、特征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为下面对比认识生长在恶劣环境中的白杨埋下了伏笔。

  二、创设情境,建立联系。

  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然后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创设情境,让学生认识空旷、荒凉、气候恶劣的大戈壁,以及生长在这种恶劣环境中的白杨。由于学生有对自己所熟悉的生长在优越环境中的白杨的认识基础,自然会对生长在截然不同环境中的大戈壁上的白杨产生对比心理,从对比中体会到:大戈壁上的白杨虽然生活在恶劣的环境中,但它们仍然长得高大挺秀,郁郁葱葱,而且像卫士一样挺立在沙漠中,抵挡住风沙的袭击,护卫着铁路。从白杨的生长环境、特点及作用中引发学生对白杨的喜爱和敬佩之情。

  三、抓住特点,沟通联系。

  课文借物喻人,意思含蓄深刻。怎样才能从“物”引到“人”?这就要建立起物与人之间的联系,即建立白杨与建设者之间的联系。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的白杨,是人格化的白杨,是边疆建设者的象征。所以,抓住爸爸介绍白杨特征的语句进行具体分析,就能沟通白杨与建设者之间的联系。

  课件出示: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我这样引导学生理解这段话:“认真阅读爸爸介绍白杨的一段话,说说爸爸介绍的白杨有什么特点?爸爸介绍白杨时用了什么方法?为什么要采用这种方法?”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讨论,明确白杨有高大挺直、生命力强、坚强不屈的特点,然后适时引导点拨:“爸爸介绍的白杨多么像人呀!假如爸爸介绍的是人,会是些什么人?”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就把对白杨的认识转移到边疆建设者身上,从而认识到边疆建设者像生长在大戈壁上的白杨一样,服从祖国需要,哪儿需要就在哪儿工作,不计较环境的恶劣,不考虑待遇的厚薄,在艰苦的环境和条件中顽强的工作,在任何困难面前不软弱,不动摇,不屈服。这样沟通了白杨与人之间的联系,学生也理解了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懂得了爸爸表面上在介绍白杨,实际在赞颂边疆建设者。

  四、理解内容,体会心愿。

  课文第十五自然段写到:“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这里的“心”指爸爸为建设边疆做贡献的志向和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心愿。怎样才能深入理解爸爸表白的“心”呢?认真分析课文第十六自然段的内容,就能达到这一目的。

  课件出示:

  他们只知道爸爸在工作,妈妈也在工作。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知道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这一段的内容比较含蓄,三个“只知道”隐含着爸爸的心愿。从原文着手分析,难以理解它的意思。我设想从反面引导,由“只知道”的内容说出“不知道”的内容。通过学生讨论探究,教师引导,归纳得出:“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在工作;他们不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为什么接他们到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也不知道是个非常偏远、条件十分艰苦的地方。”为了更进一步理解这段话的意思,我又设计了一组填空题:

  课件出示:

  例:()需要(爸爸),(爸爸)就在()扎根了。

  1、(   )需要(建设者),(建设者)就在(    )扎根了。

  2、(   )需要(      ),(      )就在(    )扎根了。

  通过上述引导,学生就明白了这段话的含义:爸爸妈妈是边疆建设者,年轻时候就服从祖国需要,远离家乡,建设;这回爸爸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是希望他们从小就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希望边疆建设后继有人。

  五、自读领悟,深化思想。

  课文第四段(第十八自然段)主要通过自学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和思想的深刻领会。

  课件出示:

  认真阅读课文十八自然段,讨论以下问题:

  1、“一棵高大的白杨”指什么?“几棵小树”指什么?“迎着风沙成长起来”是什么意思?

  2、爸爸的嘴角为什么“浮起一丝微笑”?

  3、边疆建设者有这样一句豪言壮语:“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儿孙。”表现了边疆建设者的什么精神?

  通过读、思、议,学生自然会领悟这一段内容,从而深入理解爸爸及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

  六、实践运用,拓展延伸。

  通过以上环节的教学,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和思想感情,懂得了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这时因势利导,指导学生练习写作。教师命题,如《蜡烛》、《扫帚》、《粉笔》等,进行引导点拨,主要让学生建立和沟通物与人之间的联系,找准它们之间的相似点、共同点或是联系点。

  附: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教师在备课时要认真钻研教材,领会教材的编排意图。通过反复钻研,进而达到熟练地掌握教材,特别要准确地把握住教材的重、难点,紧紧围绕一节课的重、难点设计教学步骤。我认为,教学一堂课,要想让学生透彻理解课文内容,首先教师心中要有一条“线”(这就是所谓的教路),用这条线把知识点像串珠子一样串起来。教师备课时如果能把这条线贯通,教学时才能得心应手,做到有的放矢。我在备《白杨》一课时就遇到了卡“线”的问题。《白杨》是一篇象征性很强的文章,课文采用借物喻人的手法,表面写白杨,实际借白杨喻人,赞颂边疆建设者建设边疆、扎根边疆的高尚品质。理解白杨的特点并不难,难就难在怎样由“白杨”这个 “物”引到“建设者”这个 “人”。 “线”就在此处卡住了。于是我反复读课文中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几句话,领悟到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的白杨是人格化的白杨,是边疆建设者的象征。沟通白杨与建设者之间的联系,“线”就贯通了。于是设计了这样一组问题:“爸爸介绍白杨时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为什么要用这种手法?”这样的提问是为了让学生明白白杨跟人有着相同的特点,然后再适时点拨:“爸爸介绍的白杨多么像人呀!假如爸爸说的是人,那会是些什么人?”学生一下子就把对白杨的认识转移到边疆建设者身上,从而认识到边疆建设者就像生长在大戈壁上的白杨树,他们服从祖国需要,哪儿需要就在哪儿工作,不计较环境的恶劣,不考虑待遇的厚薄,在艰苦的环境和条件中顽强地工作,在任何困难面前不软弱,不动摇,不屈服。这样就沟通了白杨与人之间的联系,学生也理解了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懂得了爸爸表面上在介绍白杨,实际在赞颂边疆建设者。这样备课,教师上课时得心应手,学生也理解得透彻,达到了备课的目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热门图文

Copyright © 2019-2025 howto1234.net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1910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