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钓鱼的启示》教案范文

来源:一二三四网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会认字,学会14个会写字,理解“捕捞、辉映、剧烈、操纵、皎洁、乞求、沮丧、诱惑、告诫、抉择、实践、启示、不容争辩”等词语。

  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人物的心情变化,领会作者得到的启示。

  3、学习抓住关键词句,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其深刻含义的读书方法。

  [核心目标]

  [语言训练点]:

  读书方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1、齐读词语(捕捞、得意、争辩、乞求、依依不舍、告诫、启示)

  2、指导将以上词语按顺序连成一段话,表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研读课文

  1、作者通过这件事得到了怎样的启示呢?请用文章的话说一说(当我一次次地……却很难。)板书:道德(易)——实践(难),理解词语:抉择、告诫、实践。

  2、你能从生活实际中举例说明“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非的问题”吗?

  (1)要从斑马线过马路。(是非)

  (2)考试时不能偷看同学的试卷。(是非)

  (3)在公共汽车上见到老人要让座。(是非)

  (4)不到开放捕捞鲈鱼的时间,不要钓鲈鱼。(是非)

  3、解决主点:你怎样理解“实践起来却很难”?

  (1)再次默读,找出“实践起来却很难”的句子,说说“难”在哪里?

  ①“过了很长时间……起不少水花”(好不容易才能钓到)

  ②“啊!好大的鱼!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鲈鱼。”(鱼又大又美诱惑人)

  ③“到处静悄悄的……船的影子。”(反正没有人看见)

  ④“没有人看到我们……钓到这条鱼的。”(不会出问题的)

  ⑤“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这机会实在难得)

  (2)师归纳:上述为难,可概括为:诱惑——私念

  启示:从私念考虑问题,道德就要被抛弃。

  (3)总结学法:

  ①找关键词句;

  ②联系生活实际和上下文理解;

  ③体会深刻含义。

  4、解决副点一:父亲实践起来难吗?

  (1)难:联系上下文——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盯着”——父亲很喜欢这鲈鱼,舍不得放掉它。“好一会儿”——父亲经历着道德抉择的考验:放?还是不放?)

  (2)不难:

  ①“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得”表示必须、一定,语气坚实,没有商量余地,他不是不讲人情,而是道德实践重于私念。)

  ②“父亲平静地说”(“平静”说明父亲对道德实践毫不含糊,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这是一种自我控制的能力,一种自觉地实践道德的能力。)

  ③“不容争辩”(理解词语意思,这个词说明他爱孩子,所以对孩子严格要求。)

  (3)启示:(引导学生说)只有……才

  3.指导朗读(4-9自然段)

  (1)从这充满艰辛的“钓”到恋恋不舍的“放”,这对于一个十一岁的孩子而言是怎样的一段心路历程呀?快速默读课文4-9自然段,找出表示“我”心情的词语,想想为什么会有那样的心情,该怎么读?

  (2)研讨:作者①第5自然段“急切”,因为“我”觉得放鱼太可惜了,对父亲的话难以接受。

  ②第7自然段“大声争辩”,表示受委屈,不服气,急着把自己的意思说出来。

  ③第8自然段“乞求”,理解词语,表示舍不得,又别无他法,只好哀求。

  ④第9自然段“依依不舍”,无可奈何,又不敢违抗父命,只好慢吞吞地,不情愿地应付。

  (3)指导朗读:范读、指名读、评读。

  5、解决副点二:“在人生的旅途中……诱惑人的‘鱼’”。

  为什么“鱼”要加上引号?(为金钱、名利、地位……给自己带来的好处)

  (1)联系生活实际,作者作为一个建筑设计师,他会遇到怎样的诱惑人的“鱼”?

  (2)通过想象理解:作者是怎样进行道德抉择的?

  (3)启示:(齐读)一个人要是从小……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板书)

  四、交流启示

  1、出示“一个人要是从小……勇气和力量。”(一个人,不但是指作者,还包括其他人,也包括我们。)

  2、你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过这样的“诱惑”吗?你是怎样做的?

  3、读了本课,你得到了什么启示?请用“只有……才”“要是……就”“当……的时候,要……”这样的句式写一句话。

  4、交流启示。

  五、迁移拓展。

  1、这一课,我们学到了一种读书方法:先抓住关键词句,再联系生活实际和上下文理解,体会深刻的含义。

  2、请运用这种读书方法,预习下一课《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