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幼儿园教案】幼儿园数学活动教案范文(大全)

来源:一二三四网


幼儿园数学活动教案(大全)

【第一篇】

活动设计背景:

幼儿集中度不高,学习不够积极主动,参与意识不强。

活动目标:

1、学习3的分解,初步感知3的合成。

2、增强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3的分解和组成

活动准备:

桃子图片、孙悟空、猪八戒头饰、彩笔。

活动过程:

一:复习2的分解合成。

1、西游记歌曲导入

2、指名一名幼儿扮演孙悟空,老师扮演猪八戒,并戴上头饰。

3、教师在树上贴桃子图片,并讲猪八戒摘桃子的故事。

4、指名幼儿填空

5、让幼儿用手势比划2的分解和组成

二、新授

1、教师讲解并板书课题:3的分解和组成

2、教师讲猪八戒和孙悟空分桃子的故事幼儿用彩笔代替

桃子分一分。

3、教师再指名两名幼儿扮演孙悟空和猪八戒,指名幼儿汇报分法,教师将桃子分到孙悟空和猪八戒的手里,并板书

4、师生一起用手势比划3的分解和组成

三、延伸活动:游戏活动“猜一猜”

四、小结

小朋友想一想今天我们学了几的分解?!出自:快思老.师!它一共有几种分法?

教学反思:

学习《3以内的分解与组成》是让学生理解分与合的重要思想,是认识客观世界常用的方法。让孩子在操作中认识数的组成,体验分与合,所有的例题和练习都是先把若干个实物分成两部分,再把分实物抽象成分解数,从数的分解体会数的组成。孩子通过这样的活动,不断体会分与合,感受分与合既是不同的,又是有联系的, 从做题的角度来看,孩子都会这类型的题目了。

【第二篇】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减法的含义,理解得数是0的减法算式的实际意义,体会由多到少,由有到无的过程,并能正确计算5以内加减法。

2.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产生喜欢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进一步体会减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得数是0的减法算式的实际意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数学情境

1.多媒体课件出示“小猫吃鱼”图。

有一天,猫妈妈有事外出,她给小猫准备了丰盛的午餐,你们猜是什么?对了,是小猫最爱吃的鱼。(出第一幅图)数一数,猫妈妈给小猫准备了几条鱼呢?

师:猫妈妈给小猫留了3条鱼,你猜后来会怎么样呢?请你们认真看,发生了什么变化,是怎样变化的呢?课件出示“小猫吃鱼”片段2,3,4。

2.师:你能把这4幅图连起来,编成一个故事吗?把你编的故事讲给你的同桌听。

生同桌交流后教师指生交流。

二、建立数学模型:

1.师:在“小猫吃鱼”的故事中,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可以一幅图一幅图的提问题,也可以连在一起提问题)

生先自主思考再小组交流,最后全班交流。

生可能问:小猫吃了一条鱼,还剩几条鱼?

小猫又吃了一条鱼,还剩几条鱼?

小猫再吃了一条鱼,还剩几条鱼?

以上一一在“小猫吃鱼”课件片段2,3,4上出示。

2.师:你们能解决这些问题吗?想一想,怎样列式?

生独立思考后,同桌互相交流并说说是怎么想的。

师巡视,引导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列式?”算式中的每个数都表示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写。

学生可能出现的答案有:

①3-1=2 3-2=1 3-3=0

②3-1=2 2-1=1 1-1=0

讲一讲每个算式的意思。

以3-3=0这个算式为例:小猫太喜欢吃鱼了,它把所有的鱼都吃了,它吃了几条?(3条)还剩几条?应该怎么列算式呢?(3-3)一条没剩用几表示?(0)3-3=0

为了进一步理解得0的过程,我设计了动手操作的环节—----摆小棒:

3.听老师的口令摆小棒。

摆1根小棒,拿走1根小棒,还有几根小棒,应怎样列算式?(1-1=0)

摆2根小棒,拿走2根小棒,还有几根小棒,应怎样列算式?(2-2=0)

摆4根小棒,拿走4根小棒,还有几根小棒,应怎样列算式?(4-4=0)

摆5根小棒,拿走5根小棒,还有几根小棒,应怎样列算式?(5-5=0)

5-5=0 这个算式中,前面的5表示什么?(我们摆的5根小棒)后面的5表示什么?(拿走5根)得数0表示什么?(都拿走了,还剩0根)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同桌之间说一说。(发现相同的数相减,结果等于0)

4.游戏活动:玩“青蛙跳水”的游戏,拿5个乒乓球,一盆水,把球往水盆里投,看能投中几个,有几个没投中,(也可先预设自己能投中几个,)再列出相应的算式。

投中1个,有几个没投中?5-1=4

投中2个,有几个没投中?5-2=3

投中3个,有几个没投中?5-3=2

投中4个,有几个没投中?5-4=1

投中5个,有几个没投中?5-5=0

投中0个,有几个没投中?5-0=5

青蛙跳水的游戏实际上是套圈的铺垫。

5.课件出示第28页“试一试”(套圈)。你能根据图和所给的加法算式,列一道减法算式吗?

1+3=4 4-( )=( ) 学生可能出现4-1=3 或 4-3=1

说一说,每个算式所表示的意思,算式中的每个数表示什么?这两个算式之间有什么关系?(通过这个练习,体会加法和减法意义的联系,加减混在一起,也能提高学生兴趣)

还有其他的可能吗?你能列出算式吗?和同桌说一说。

6.你们玩过“吹泡泡”游戏吗?课件出示,(吹泡泡)。请你们认真观察这幅图, 说说每幅图的意思,再列出算式。

三、练习应用:

1.29页第1、2题,可以变换一些形式,比如说:小动物找家;找朋友;摘星星等方式来巩固5以内加减法的计算。

2.29页第3题,这是一道开放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图意展开想象,培养求异思维。

可能出现:5=4+1 5=1+4 5=3+2 5=2+3 5=0+5 5=5+0

5-4=1 5-1=4 5-2=3 5-3=2 5-5=0 5-0=5

3.29页第4题,有5个小朋友,桌上只有4个杯子,3把勺。差几个杯子?差几把勺?看懂题意,再列算式解决。

四、总结:今天你学会了什么?(学会了得数是0的减法)

出示:□-□=0,你能说几个?(老师设计了一个开放题)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力求尊重和体现编者的意图,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寓教学于活动之中,让学生轻松地投入学习活动。在情境创设阶段,通过学生所喜爱的童话故事,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产生求知欲。建立数学模型阶段,组织学生进行观察、操作、游戏、思考等一系列活动,让他们手脑并用,自主探索研究,培养了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应用拓展阶段,注意采用多种有效的练习方式,使学生在各种活动中逐步提高计算能力

【第三篇】

活动目标:

1. 初步认识圆形、正方形,并辨识生活中圆形和正方形的物品。

2.通过游戏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对图形初步的概括力

3.能积极参与游戏活动,体会集体活动的快乐。

活动重点:

能从生活物品中辨认出圆形和正方形

活动准备:

圆形和方形各2个、魔法袋,大嘴娃娃2个、圆形,方形饼干若干、若干,呼啦圈2个。

活动过程:

(一) 变魔术(认识图形)

1. 教师演示变魔术,出示圆形和正方形

2. 分别介绍圆形和正方形

3. 请一名幼儿变魔术,其他幼儿辨认图形

(二) 送饼干(图形配对)

1. 出示大嘴娃娃,请幼儿观察其异同(圆形与正方形的嘴巴)

、鱼竿和小鱼ppt

2. 给大嘴娃娃送上对应图形的饼干

(三) 小熊开店(联系生活,对图形进行辨识分类)

1. 引导幼儿说出生活中圆形和正方形的物品

2. 尝试在活动室找圆形和正方形的物品

3. 引出小熊开店并帮小熊整理货架

(四) 游戏钓鱼(巩固练习)

1. 引出钓鱼话题,和幼儿一起去钓鱼

2. 介绍钓鱼注意事项:圆形的鱼要放进圆形的鱼缸里,正方形的鱼要放进正方形的鱼缸里。

3. 活动结束,幼儿随教师走出活动室。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