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第二章佛教的教义

来源:一二三四网
个人收集整理 仅供参考学习

第二章 佛教的教义

一、四谛说

是佛教的根本教义之一。“谛”有“实在”或“真理”的意思,是印度哲学通用的概念。四谛也称为“四圣谛”,意为“四条真理”,即苦、集、灭、道。四谛又分为两部分,苦、集二谛说明人生的本质及其形成的原因;灭、道二谛指明人生解脱的归宿和解脱之路。或者说,前者侧重于解释世间因果,后者侧重与创造出世间因果。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1、苦谛

把社会人生的本质断定为“苦”。分为“四苦”和“八苦”。“四苦”指生、老、病、死。“八苦”是在生老病死外加上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和五阴盛。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怨憎会,即不愿相见的敌对的人偏偏在一起;

爱别离,即亲爱的人愿在一起又往往要分离; 求不得,即物质生活的需求常常得不到满足; 五阴盛,即“五蕴”,“蕴”是“集合”的意思,佛教认为世界和人生都是由五种生灭变化的元素(色、受、想、行、识)所组成。人一旦有五蕴,就会生苦。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2、集谛

指造成痛苦的各种原因或根据,内容相当丰富。大体可以以“五蕴”说、“十二因缘”说和“业报轮回”说加以概括。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五蕴:构成凡夫世间的要素,即色、受、想、行、识。

色蕴——包括自身的眼、耳、鼻、舌、身等五根,以及反映自身而引起感受作用的色、声、香、味、触的五境。这是构成自我观念的物质要素,即自我存在的主管的身体及客观的环境;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受蕴——此为对于五境的接触所引起心理上的感受作用,即是身体的五根(五种官能)和其所在环境中的事物,发生了感触的心理活动;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想蕴——由感触而变成接受的心理活动,如与顺境接触所感到的欣乐,与逆境接触所感受到的悲苦,即是心理上的受取作用;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行蕴——此为长生了苦乐感受的受取作用之后,接着引起的贪欲、嗔恶,或与之不相关涉的其他心理活动。通常情况下,总是对于可悦的事物,起了贪欲心;对于不可悦的事物,起嗔恶心,但是也有觉得无关痛痒的,或因甲境而想到乙境上去的;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识蕴——此为更进一步,对于所接触的境物,了别识知,即意念或意识的活动。凡夫众生的生生死死,生来死去的主体,就是识蕴藏。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一般人称之为灵魂,但是,佛教不称为灵魂,而称为识。灵魂似乎是固定不变的,一般人把人的生死比作搬家,从破了的老家搬进新建的家,屋子换了,而住屋的人却未变换。而佛教所说的识蕴,乃是随着个人的善恶行为,经常都在变化不已的。人的善恶行为,随时积蓄在各自的识蕴之中,再根据善恶的轻重类别,感受不同的生死果报。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可见,以上五种构成凡夫众生之自我存在的要素,乃是物质世间和精神世间的综合,从这个观点看佛陀,他既不是唯物论者,也不是唯心论者,而是心物合一论者。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3、灭谛

1 / 6

个人收集整理 仅供参考学习

指苦的断灭,即断灭世俗诸苦得以产生的一切原因,达到佛教最后理想的无苦境界(“涅槃”)。佛教认为,苦恼的根源“无欲”是完全可以消除的,每个人都能得到“解脱”而成佛。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要想不受苦果,唯有先从明白苦因着手,进而不造苦因,便可不受苦果。所以,必须舍弃欲望,断除欲望,离开欲望,不使欲望有其残存的余地,从所有的烦恼和善恶之中解脱出来,由生死的三界,进入寂灭的涅槃境界。此所谓的寂灭的涅槃境界,不是永恒的死亡,也不是永恒的生存,而是不生不灭的,寂静安慰的,自由自在的绝对的存在,无限的存在,无远弗届,无微不至,是冲破时空界限,超越心物观念的彻底存在和究竟存在。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4、十二因缘

又名十二缘起,即是以十二个段落的因果关系,说明凡夫众生的生死连续。

(1) 无明——此为迷之根本,可以称作无知,即贪欲、嗔恨、愚痴等的烦恼,故为

迷惑于生死界中的根源;

(2) 行——即是行业,是从无明产生的意识行为,是前世所造的善业和恶业; (3) 识——即是由于过去世中的种种行为所积聚的业体,就是以此业体的本能,投

入木太的最初一念;

(4) 名色——即是投入母胎之后,业体的心识(精神)和胎体的肉身(物质)相结

合的状态;

(5) 六入——即是在母胎中,逐渐形成胎儿的眼、耳、鼻、舌、身、意等六种感觉器官,

即六根。因为一切善恶行为的造作和感受,均系由此六种官能为媒介,而达成心体,称为业因业种,或苦因苦种,所以名为六入,意为诸业的六个入口;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6) 触——此为出胎之后,自我身心的六入(六根),与外在环境的六尘之间,发生了

相对的接触。所谓六尘,就是与六根相应的色、声、香、味、触、法,也就是我们

这个身心所处的生活环境中的一切事物;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7) 受——即是由接触外境而产生的受苦或乐的感觉; (8) 爱——此为由于苦乐的感觉之后,所引起的欣乐厌苦,求乐避苦,并且贪于财、色、

名、食、睡等五欲的心理活动;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9) 取——对于自己所喜所贪的欲求的事物,生起执着不舍的心理; (10) 有——爱和取,乃是求取生存的欲望,正因为由此生存的欲望,便造下了种种

恶行为的有漏(生死)之因,故将接受未来的生死果报。此所谓的“有”,便是指生死因素、善恶行为的有漏之业;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11) 生——今生早了生死的业因,必将接受来生的再度出生的业果,那就是由色、

受、想、行、识等五蕴所构成的身心,和此身心所处的环境。所谓的“业”,就是善恶行为所留下的一种无形而有力的能。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12) 老死——来生既然有了五蕴所造成的身心,又将衰老而至死亡。

所以,十二因缘说明了凡夫众生在过去、现在、未来的三世之中,所有因果循环的流转现象。 无明

过去世 过去世的二种因素 行 十识 二名色 因缘

2 / 6 的三世

个人收集整理 仅供参考学习

六入 现在世所受五种果报 触

现在世 受 爱

取现在世所造三种因素 有 生

未来世 未来世所受二种果报 老死

苦灭谛,乃是逆着十二因缘的次第,从断绝第十二因缘的老死,向上推转,

到了第一因缘的无明断绝之时,即是超凡入圣的解脱境界及涅槃境界。要想不“老”不“死”,唯有设法不再出“生”;要想不再出生,就不能造下“有”漏的生死之因;要想不造生死之因,对于贪恋的事物,就要立即放下求“取”和舍不得的心念;要想无取无求,唯有首先排除避苦求乐的“爱”欲心;要想无爱欲心,就不能领“受”苦乐的感觉;要想不受苦乐所动,当求六根清净,不与六尘接“触”;要求六根不触六尘,唯有不起“六入”;六入是由“名色”所成,要求不起六入,就不宜求生投入母胎;投胎的主体是业“识”,所以要先破业识;业识是由前世“行”为的集聚而成,所以不要造作有漏的善恶行为;所谓有漏,是指本着有我的意念,由身口所做的一切行为。为何有我的观念存在呢?乃因众生均在“无明”的愚痴之中,没有只会,不能明察我们所处的五蕴世间,都是因缘和合而成的、暂时的、不实在的幻境,所以误将众生各自所造的身心乃至宇宙,当作“我”来维护与贪恋。如果将此无明排除之后,便可修好解脱之船的漏洞,平安第航出生死的苦海。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佛陀的十大弟子:

1、 舍利弗——智慧第一 2、 目犍连——神通第一 3、 大迦叶——头陀行第一 4、 阿那律——天眼第一 5、 须菩提——解空第一 6、 富楼那——说法第一 7、 迦旃延——论议第一 8、 优婆离——持律第一 9、 罗睺罗——密行第一 10、阿难陀——多闻第一

4、道谛

道圣谛,简称道谛,即是灭苦之道,或灭苦的办法,也就是佛陀所说的修道方法,若能依此方法,切实遵行,便可升入圣境,是由凡夫众生称为超脱自在的圣者之道,所以称为道圣谛。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道谛的内容,还有八目,名为八正法,或八正道:

(1) 正见——彻底明了四谛之理,即为正见。当以“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的“三法印”,来鉴定见解的正确性。即,能够理解我们所处的五蕴所成的身心世

界和环境,确实虚幻无常的;既然是无常的幻境,也救没有真我的实体可求;既

3 / 6

个人收集整理 仅供参考学习

然是无常,无我,当下便是涅槃,便是寂静(不动心)的圣境。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2) 正思惟——正确地思惟四谛之理,基于正见的原则,勿使心中升起贪欲、嗔恚、

害心等的活动。即清净意业的功夫。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3) 正语——即真语和实语,不妄语(谎言)、不两舌(挑拨是非)、不恶口(粗言詈

语)、不绮语(戏论淫词)。应当以善言劝勉,爱语安慰,直言教导。即基于正见所做的清净口业的功夫。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4) 正业——即正行,端正平行,远离一切的邪恶行为,是指基于正见而不杀生、不

偷盗、不邪淫,不用一切兴奋剂或麻醉物。此为清净身业的功夫。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5) 正命——清净了身、口、意的三业,顺从佛陀的教法,远离五种(不正当的)被

佛陀称为以邪法活命的职业,例如乍现奇特、自称功德、巫术占卜、大言壮语、彼此标榜等;亦即是以不正当的手段,谋取不法的利益,名为邪命。学佛的人,当以正常职业,取得生活的所需。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6) 正方便——又称为正精进或正治,即是努力于贪嗔无明等烦恼的对治,精进地迈

向涅槃的圣道。所以应当发愿:已生之恶使之速断,未生之恶使之不起;已生之善使速增长,未起之善使之生起。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7) 正念——是念正道,不起邪念;即是以不净观等方法,摄心制心,使之不受物境

欲念所摇动。所谓“不净观”,即是观想此一身体,共有五种不净:一、种子不净(由父精母血所成故);二、住处不净(胎中十月住于母体的屎尿之间故);3、自身不净(此一身体是由地质、水分、热能、空气等四大所成故);4、自相不净(身中常由眼、耳、口、鼻、以及大小便道的九孔之中流泄秽物故);5、究竟不净(此身死后必将腐烂化为脓血,乃至枯骨亦坏故)。观想自身不净,观想他身不净,便可熄灭物欲之心,也可增进舍身为道之心。以宇宙的物质元素,暂时幻现的身体,不是究竟的存在,所以称为“四大皆空”。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8) 正定——循着以上七个阶段次第修行,正念的观想完成,便可进入四禅八定,再

加以无常无我、四大皆空的正确知见(即是空慧的观照),便能进入无漏清净的灭受想定,那即是解脱自在的境界,是不生不死的涅槃境界。所谓的涅槃,也称为灭度、寂灭、圆寂等,即是超越了一切烦恼苦痛的束缚,住于绝对自在的境界,那是不能用时间和空间来究其范围的圆满充实的存在。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我们从以上所见,佛陀的修道论,既不主张享乐,也不主张苦行,乃是不苦不乐的中庸之道。实行起来,也不会感到困难,不用浪费金钱,也不一定要我们避开现实的生活,而是教导我们,就在现身所处的环境中,及时用功修行。着手之际,也不繁杂,只要能够把握住一个原则,人情我们的身心和这身心所处的环境,都是无常的、无我的、暂有的、幻有的,便可渐渐地对名利得失的心念淡薄下来,对于求取解脱之心积极起来,然后再对日常生活、待人接物之间的存心,以及言行方面加以留意,宁可损己利他,不要损人利己;应以正当的职业,为人间的社会,谋求幸福;尽可能地利用时间,多做自利利他的工作;为了洗炼我们的身心,应当多做一些使得物欲沉淀的功夫。除了不净观,还有六种正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持戒(即在八正道中的身口意三业的清净)、念布施(以财物布施贫穷,以佛法施化有缘的众生)、念生于诸天的功德。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总的来说,因缘思想和因果思想,就是佛教中心思想的中心。

十方:东、西、南、北,四维(东北、东南、西北、西南)上下。

4 / 6

个人收集整理 仅供参考学习

业:我们的一切善恶思想行为,都叫做业,如好的思想好的行为叫做善业,坏的思想坏

的行为却叫做恶业。

业力:业的力量。善业有生乐果的力量,恶业有生恶果的力量。 共业:各人共同的善恶之业,随而各人感共同之苦乐果者。 劫:即通常年月日所不能计算的极长时问。

不二法门:不二之法门也。不二之理,佛道之轨范,故云法。圣由之趣入,故云门。

佛教有八万四千法门。不二法门,在诸法门之上,能直见圣道者也。维摩经载文殊师利问维摩诘:何等是不二法门?维摩默然不应。殊曰:善哉善哉!无有文字言语,是真不二法门也。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二、宇宙是众生所造成的

宇宙是众生活动的舞台,这是通俗的说法;依据佛陀的见地,宇宙是由众生的活动而形成的。比如我们的家庭、我们的社团、我们的国家,是由家庭中的成员、社员、国民的全体活动而建立起来的。 故而推知,我们的地球世界,是由于生到这个世界上来的一切众生所共同完成的杰作,在地球尚未形成之前,一切将要来到地球上的生活的众生,便已经在各种不同的世界,造作了感受地球世界的果报的业因。所以,地球世界世界时地球众生共同活动的舞台,但在未到地球上活动之前,就已经在其他世界,为了地球的形成而做了相同性质的活动。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这些活动的本体,便是构成自我的五种要素(色、受、想、行、识),由此五种要素构成的自我,便是凡夫众生(有情界)。凡夫众生的存在,便是生老病死的周而复始地受苦,称为“轮回生死”,因为随着时间过程中的善恶行为,而来感受种种环境和生命的果报,升降不已,浮沉不定,所以将之比喻做车轮的回旋和滚转。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三、佛教对世界末日的看法

世界末日这个名词,是由基督教提出来的。

佛教把此世界的生灭,分作成、住、坏、空四个阶段,(即一大劫,乃为一期世界的始末)空是从无中生有,有的阶段又分为成、住、坏三个阶段,坏的结果又归于空无。我们的世界只有在住的阶段可以有生物及生命的活动;成的阶段是由稀薄的物质组合、凝固,逐渐形成地、水、火、风四大类的形态,完成四态的定型之后,才渐渐发展出生命活动的现象。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据《长阿含经 世纪经》等说法,众生共业感得的国土,是这样一种结构:一个日月所照之地,是一个世界单位;这个世界以“须弥山”为中心,分为四大洲。释迦牟尼佛的传教所在,亦即佛的诞生地,属于“阎浮提”。一千个日月所照的世界,名“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名“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名“大千世界”,总称为“三千大千世界”。此世界受众生业力的支配,按成、住、坏、空的循环周转。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最初的生命,是由他方世界化生而来的,并不是任何人或神的创造;住的阶段就是生命活力的舞台,而其本身也渐渐地由成熟而趋于衰老,最终朽坏;那便是坏的阶段,已开始不适宜生物的生存;直至彻底地毁坏,就变成了全面物质世界的崩溃,而归于空的阶

5 / 6

个人收集整理 仅供参考学习

段。之后,再由十方世界同类的共业众生业力所感,而完成了另外新的世界。所以,世界是由众生业力的消长而有起灭。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如果说佛教也有世界末日,那是指坏的阶段的开始,所以,佛教病不否定世界末日的一天,只是观念和基督教的不同。基督教说世界末日是出于上帝的意志,为了对于信者的救济和不信者的惩罚,末日来临之时,就是基督降临之日,把他所爱的选民带回天国,他所不喜的人便打入地狱。佛法所说坏的阶段的降临,属于自然的现象,是此一世界众生的共业所促成,是无神论。当在此一世界无法居住之时,依据各自的业力,又往他方不同的世界转生。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不过,佛教另外有一个名词称为末法时代,在此之前有正法和像法。原则上,释迦摩尼佛住世的时代,称为正法;释迦摩尼佛涅槃之后,称为像法(谓与佛灭后五百年后一千年间所行之正法相似之佛法也),此时,只有形象作为代表;再过一段时间,称为末法。末法时代,信仰佛教的人渐渐稀少,修行的人更少,修行而证得圣道的人则已没有了,到最后佛法也救被世间的邪说和物欲所淹没,纵然尚有佛经存在,也没有人去信受奉行。淫词,希望众生在佛法还住世的时代,众生还愿意接受佛法而信仰的阶段,要赶快努力,护持三宝,维持慧命于不堕,则可将佛法住世的时代无限制地往后延伸,为人类带来前景和希望。所以,末法的思想,病不像基督教所说的世界末日那么可怕。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如果一个人的善根深厚,或者继续培养他的福德和智慧,纵然是出于末法时代,而又面临了世界将坏的开始,也不必绝望。此一世界只是宇宙中的一个太阳系的小星球,一个人可以凭借其善根而转生他方世界,继续修行。如果一个人的愿力鉴定,信心坚固,也可以往生他方佛国净土。所以,此一世界的坏灭,并不等于走投无路,山穷水尽。这跟基督教的世界末日观点,又是一个大的不同。 另外,佛教虽然有末法时代,对我们个人来讲,只要努力不懈,可由末法时代的环境,进入像法时代的环境乃至于正法时代的环境。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6 /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