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利用外资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作者:张建深
来源:《消费导刊·理论版》2008年第13期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全方位开放以及市场经济的逐步成熟,我国已成为全球理想的投资地之一,外商投资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趋明显。我国在利用外资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仍然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对我国利用外资中存在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并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利用外资 WTO 投资并购 BOT
作者简介:张建深(1973-),男,甘肃景泰人,西北民族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金融学。
一、我国利用外资方面存在的问题
利用外资,也称引进外资,是指一个国家有选择地使用或引进另一个国家的资金、机器设备、技术以及其他无形资产。在我国,由于大陆与港澳台地区之间的特殊关系,利用外资泛指使用大陆以外的,包括外国和港澳台地区的资金、机器设备、技术以及其他无形资产。尽管我国在利用外资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仍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因此对本论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我国利用外资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 (一)外资投向的不合理加剧了我国产业和地区结构的失衡
外资在中国产业流向上,结构失衡问题比较突出。以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为例,中国始终比较重视生产性投资,多年来,70%左右的外资集中在第二产业,25%左右的外资集中第三产业,第一产业利用的外资严重偏少。并且据调查,在第二产业中,外资主要集中在一般加工组装企业,以消费主导型、加工主导型为主;在第三产业中,外资主要集中在房地产公用服务中。这些产业布局是我国经济体制、生产比较优势和政策导向综合作用的结果。 表1:外商直接投资的地区分布及利用状况
项目单位:个;金额单位:亿美元;份额单位:%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6)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表2:外商2005年至2007年投资区位选择企业数分布
数据来源:《2005-2007年跨国公司对华IT与半导体产业投资趋势报告》、《2005-2007年跨国公司对华汽车产业投资趋势报告》、《2005-2007年跨国公司对华化工与生物制药产业投资趋势报告》相关数据汇总
我国利用外资的区域投向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非均衡性。由表2可知,未来三年内长三角、环渤海、珠三角地区还将是外商投资的首选地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由于自身有利的地理条件和优惠政策,成为外商投资最集中的地区。在20世纪80年代,90%以上的外资分布在这里,目前,这一指标有改善,但基本状况并没有明显变化,具体情况详见表1。
(二)利用外资方式仍以传统方式为主
一般来说,利用外资的方式主要有外商直接投资、间接投资和其他投资方式。直接投资的方式包括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商独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开发等;间接投资的方式包括外国政府贷款、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出口信贷、国际商业银行贷款和对外发行债券和股票等;其他投资方式很多,包括对外加工装配业务、补偿贸易、BOT
(buildoperatetransfer,即建设经营转让)等。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方式主要是合资、合作和独资企业,再加上少量的外商投资股份制企业与合作开发项目,这些不同形式的利用外资方式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积极作用。但是,仅仅依靠这些方式利用外资已经不能适应国际资本流动并购趋势的要求,同时也限制了我国利用外资规模的扩大。 (三)对待外资重数量甚于重质量,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效益不理想
利用外资数量的增长是重要的,没有利用外资数量的增长,发展经济和改善人民生活就缺乏物质基础。但是,把利用外资数量的增长作为唯一的或者最高的目标,置利用外资质量和效益于次要地位,则是片面的。重数量轻质量,直接导致了利用外资中重资金缺口轻技术缺口、重引资轻吸收。过去,我国利用外资数量的增长,总的来看,并不算慢;但是,与所得到的利用外资的效益和质量相比,不大对称,利用外资的合同金额与实际金额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不能不认为是利用外资目标的偏差。
二、我国合理利用外资的具体对策 (一)调整利用外资的产业投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加入WTO以来,我国利用外资的产业投向应进行工业、服务业、农业平衡性的调整。具体来讲,首先,应引导外资加大对第一、三产业的投资力度,相对降低对工业的投资比重。特别是农业,应改善投资环境,加大政策优惠力度,拓宽引资渠道与方式,培育和发展一批大型农业企业集团,提高同外商合作的能力。其次,引导外资投向基础产业。积极引导外商投资基础产业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可采用信贷、利率、税收减免、加速折旧等经济政策手段,加大外资在我国基础产业上的回报速度和利益,调动外资的积极性。再次,引导外资投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一些薄弱的第三产业,相应减少一般加工工业的投资。 (二)调整利用外资的区域投向
一方面,要继续发挥东部地区对外开放、利用外资的优势,积极鼓励东部地区发展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出口型产品。具体来讲:(1)珠江三角洲应发挥接近港澳的地域优势,通过协调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关系、加大服务贸易领域的对外开放。(2)长江三角洲应继续发展制造业,努力解决土地资源和电煤油等能源的短缺问题。(3)环渤海地区应发展信息产业和制造业,进一步深化产业和地区分工、优化产业结构,并发展核心城市和环渤海地区城市群落。
另一方面,要大力引导和鼓励外资投向中西部、东北部地区,参与正在实施的西部开发和即将实施的东北部开放战略。具体来讲: 1.东北地区应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传统的原材料工业、新兴制造业、装配制造业和旅游业。2.中部地区应发挥在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创新和模仿、资源和成本等方面的后发优势吸引更多外资促进发展,摆脱中部塌陷的尴尬。3.西部地区应发挥资源、劳动力优势,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吸引更多外资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矿产能源及旅游资源的开发、生态环境保护、农牧业产品加工等科技项目。 (三)调整利用外资的方式
由目前的合资、合作、独资为主的方式转变为三资、扩股、兼并收购、证券投资、对外借款等多种方式。而且必须在发展和改善三资企业等方式的同时,采用多种引资方式,特别是利用国际上流行的收购与兼并方式。大力发展投资并购,投资并购可以通过参股、收购和股权置换、相互持股等多种方式进行。对中国来说,需要着力推进外商的并购重组,以优化产业结构,特别是解决东部地区重复建设现象严重的问题。为更多地吸引外商参与国有企业资产重组和并购,我国应重视完善企业并购环境。首先应加快制定跨国购并方面的法规,以保证外资并购国有企业的有序进行。其次,抓紧培育资本市场并健全相应机制,保证资金运作安全有效。再次,加强对外商购并中国有资产评估的规范和监督。 (四)调整利用外资的目标
利用外资的目标应该注重在利用外资数量增长的基础上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效益。可以建立一个科学的外资质量评估体系,依据质量评估体系中的标准对引进的外资进行检查、对照、分析、评价,以判断出外资质量的优劣。在利用外资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利用外资的规模、结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构、效益的关系。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必须将引进外资与促进产业与结构升级、提高技术水平和研发能力结合起来。加强对外资投向和市场准入管理。严格限制低水平、高耗能、高污染的外资项目进入,鼓励外商投资高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和环保产业,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造。通过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制度建设,发挥政府在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供给方面的功能,以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本土企业迅速增强自主研发技术能力。
(五)调整利用外资的政策
在利用外资的过程中,应从过去的不平衡的发展战略改变为相对平衡的发展战略。在我国,由不平衡增长向平衡增长的转变,有其客观必然性。我国长期以来主要依靠财政激励政策来吸引外资,实行的是鼓励与限制并存的政策。从历史沿革来看,我国的政策经历了一个从不优惠到逐步增加优惠,直到优惠逐步减少,向国际靠拢的过程。按照WTO的有关协议,我国在加入世贸组织后利用外资将从税收激励机制为主的调控外资政策转向以公平竞争机制为主的中性投资政策。此外,需要强调内外贸易的一体化,构建统一的国内市场。坚持以放开市场准入为主线的市场化改革,强调市场准入规则的统一、执法机制的统一以及税收、土地、环境、生产安全和社会保障等政策的统一。还需要加强政府各项经济政策的协调,包括外资政策、产业政策、技术政策、竞争政策等政策经济政策的协调。 (六)保持外资适度规模
外资适度规模是由经济发展对利用外资的客观需要、国内实际吸收外资的能力以及偿债能力这三个因素共同决定的。适度规模的外资,既能够缓解国内资本的短缺,弥补发展中国家的储蓄缺口、外汇缺口及要素缺口,也有利于国内资源的动员与配置,且不会使受资国发生偿债困难。所以,我国在利用外资的过程中,应保持外资适度规模,减少对外资的技术依赖性,积极发展本国产业;防止外商垄断市场,影响国内企业的发展和政府控制力甚至国家安全;防止因利用外资不慎而造成经济发展倒退或通货膨胀等不良后果。 (七)调整利用外资的法规
目前我国利用外资的法律、法规还不是很完善,主要表现在法规建设跟不上外资和涉外企业发展的速度。对于我国现有的利用外资法规,应在分类清理的基础上有选择的保留与合并,以便逐步解决我国外资立法中所存在的交叉重复等问题,使我国外资立法更好的符合我国的实际。此外,我国利用外资相应的登记制度、管理制度、审批制度也不够完善及透明,由此产生的制度成本很高。我国应完善外资准入制度,加快外资项目制度改革。 参考文献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1]陈飞翔,市场结构与引进外商直接投资[J],财贸经济2002,2 [2]郝红梅,吸收外资与国有企业改组改造[J],国际经济合作2006,12 [3]卢进勇,杜奇华,国际经济合作[M],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1,6 [4]孔淑红,梁明,国际投资学[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3 [5]毕世杰,马春文,发展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9 [6]江水娟,中国的外资经济对增长、结构升级和竞争力的贡献[J]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11
[7]刘力,许民,入世后的利用外资政策[J],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2,8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