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
“燕歌⾏⾼适”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本⾃重横⾏,天⼦⾮常赐颜⾊。摐⾦伐⿎下榆关,旌旗逶迤碣⽯间。校尉⽻书飞瀚海,单于猎⽕照狼⼭。⼭川萧条极边⼟,胡骑凭陵杂风⾬。战⼠军前半死⽣,美⼈帐下犹歌舞。⼤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兵稀。⾝当恩遇常轻敌,⼒尽关⼭未解围。铁⾐远戍⾟勤久,⽟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蓟北空回⾸。边风飘飘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三时作阵云,寒声⼀夜传刁⽃。相看⽩刃⾎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今犹忆李将军。词句注释
⑴燕歌⾏: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旧题,曹丕、萧绎、庾信所作,多为思妇怀念征夫之意。⑵张公:指张守珪,开元⼆⼗三年因与契丹作战有功,拜辅国⼤将军兼御史⼤夫。
⑶汉家:借指唐朝。烟尘:战地的烽烟和飞尘,此指战争警报。开元⼗⼋年(730年)五⽉,契丹及奚族叛唐,此后唐与契、奚之间战事不断。汉将:指张守珪将领。⑷“⾮常赐颜⾊”:破格赐予荣耀。
⑸摐(chuāng)⾦伐⿎:军中鸣⾦击⿎。摐⾦:敲锣。榆关:⼭海关。逶迤:曲折⾏进貌。碣⽯:⼭名,在今河北昌黎县北。此借指东北沿海⼀带。
⑹尉:武官,官阶次于将军。⽻书:⽻檄,插有⽻⽑的紧急军事⽂书。瀚海:⼤沙漠。
⑺单于:秦汉时匈奴君主的称号,此指敌酋。猎⽕:狩猎时所举之⽕。狼⼭:阴⼭⼭脉西段,在今内蒙古⾃治区中部。此外借瀚海、狼⼭泛指当时战场。⑻凭陵:逼压。凭信威⼒,侵凌别⼈。
⑼穷秋:深秋。腓(féi):病,枯萎。⼀作“衰”。隋虞世基《陇头吟》:“穷秋塞草腓,塞外胡尘飞。”
⑽“⾝当”⼆句:⼀写主帅受皇恩⽽轻敌;⼀写战⼠拼死苦战也未能冲破敌⼈的包围。
⑾铁⾐:借指将⼠。《⽊兰辞》:“寒光照铁⾐”。⽟箸:⽩⾊的筷⼦,⽐喻思妇的泪⽔如注。⽟箸:⽟筋、⽟筷,此借喻眼泪。刘孝威《独不见》:“谁怜双⽟箸,流⾯复流襟。”
⑿城南:长安住宅区在城南,故云。沈佺期《独不见》:“丹凤城南秋夜长。”蓟北:蓟州、幽州⼀带,今河北省北部地区。此泛指东北战场。
⒀边风飘飖(yáo):⼀作“边庭飘飘”,指形势动荡、险恶。绝域:更遥远的边陲。'更何有':更加荒凉不⽑。
⒁三时:早、午、晚。阵云:战云。刁⽃:军中夜⾥巡更敲击报时⽤的铜器。刁⽃:古代军中煮饭⽤的铜锅,可⽤来敲打巡逻。
⒂李将军:指李⼴。善⽤兵,受惜⼠卒,守右北平,匈奴畏之下敢南侵,称为飞将军。事见《史记·李将军传》。创作背景
《燕歌⾏》虽⽤乐府旧题,却是因时事⽽作的,这是乐府诗的发展,如果再进⼀步,就到了杜甫《丽⼈⾏》、《兵车⾏》、“三吏”、“三别”等即事命篇的新乐府了。《燕歌⾏》是⼀个乐府题⽬,属于《相和歌》中的《平调曲》,这个曲调以前没有过记载,因此据说就是曹丕开创的。曹丕的《燕歌⾏》有两⾸,是写妇⼥秋思,由他⾸创,所以后⼈多学他如此⽤燕歌⾏曲调做闺怨诗。⾼适的《燕歌⾏》是写边塞将⼠⽣活,⽤燕歌⾏曲调写此题材他是第⼀个。历来注家未对序⽂史事详加考核,都以为是讽张守珪⽽作。作者有感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与奚族作战打了败仗却谎报军情,作诗加以讽刺。
⾃唐开元⼗⼋年(730年)⾄⼆⼗⼆年⼗⼆⽉,契丹多次侵犯唐边境。开元⼗五年(727年),⾼适曾北上蓟门。开元⼆⼗年,信安王李禕征讨奚、契丹,他⼜北去幽燕,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未能如愿:“岂⽆安边书,诸将已承恩。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蓟中作》)。可见他对东北边塞军事,下过⼀番研究⼯夫。开元⼆⼗⼀年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经略边事,初有战功。但⼆⼗四年,张让平卢讨击使安禄⼭讨奚、契丹,“禄⼭恃勇轻进,为虏所败”(《资治通鉴》卷⼆百⼗五)。开元⼆⼗六年,幽州将赵堪、⽩真陀罗矫张守珪之命,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兵攻奚、契丹,先胜后败。“守珪隐其状,⽽妄奏克获之功”(《旧唐书·张守珪传》)。⾼适对开元⼆⼗四年以后的两次战败,感慨很深,因写此篇。
作品鉴赏
《燕歌⾏》是⾼适的代表作,不仅是⾼适的“第⼀⼤篇”(近⼈赵熙评语),⽽且是整个唐代边塞诗中的杰作,千古传诵,良⾮偶然。
诗意在慨叹征战之苦,谴责将领骄傲轻敌,荒淫失职,造成战争失利,使战⼠受到极⼤痛苦和牺牲,反映了⼠兵与将领之间苦乐不同,庄严与荒淫迥异的现实。诗虽叙写边战,但重点不在民族⽭盾,⽽是讽刺和愤恨不恤战⼠的将领。同时,也写出了为国御敌之⾟勤。主题仍是雄健激越,慷慨悲壮。
全诗以⾮常浓缩的笔墨,写了⼀个战役的全过程:第⼀段⼋句写出师,第⼆段⼋句写战败,第三段⼋句写被围,第四段四句写死⽃的结局。各段之间,脉理绵密。
诗的发端两句便指明了战争的⽅位和性质,见得是指陈时事,有感⽽发。“男⼉本⾃重横⾏,天⼦⾮常赐颜⾊”,貌似揄扬汉将去国时的威武荣耀,实则已隐含讥讽,预伏下⽂。樊哙在吕后⾯前说:“⾂愿得⼗万众,横⾏匈奴中”,季布便斥责他当⾯欺君该斩。(见《史记·季布传》)所以,这“横⾏”的由来,就意味着恃勇轻敌。紧接着描写⾏军:“摐⾦伐⿎下榆关,旌旆逶迤碣⽯间。”透过这⾦⿎震天、⼤摇⼤摆前进的场⾯,可以揣知将军临战前不可⼀世的骄态,也为下⽂反衬。战端⼀启,“校尉⽻书飞瀚海”,⼀个“飞”字警告了军情危急:“单于猎⽕照狼⼭”,犹如“看明王宵猎,骑⽕⼀川明,笳⿎悲鸣,遣⼈惊!”(张孝祥《六州歌头》)不意“残贼”乃有如此威势。从辞家去国到榆关、碣⽯,更到瀚海、狼⼭,⼋句诗概括了出征的历程,逐步推进,⽓氛也从宽缓渐⼊紧张。
第⼆段写战⽃危急⽽失利。落笔便是“⼭川萧条极边⼟”,展现开阔⽽⽆险可凭的地带,带出⼀⽚肃杀的⽓氛。“胡骑”迅急剽悍,象狂风暴⾬,卷地⽽来。汉军奋⼒迎敌,杀得昏天⿊地,不辨死⽣。然⽽,就在此时此刻,那些将军们却远离阵地寻欢作乐:“美⼈帐下犹歌舞!”这样严酷的事实对⽐,有⼒地揭露了汉军中将军和兵⼠的⽭盾,暗⽰了必败的原因。所以紧接着就写⼒竭兵稀,重围难解,孤城落⽇,衰草连天,有着鲜明的边塞特点的阴惨景⾊,烘托出残兵败卒⼼境的凄凉。“⾝当恩遇恒轻敌,⼒尽关⼭未解围”。回应上⽂,汉将“横⾏”的豪⽓业已灰飞烟灭,他的罪责也确定⽆疑了。
第三段写⼠兵的痛苦,实是对汉将更深的谴责。应该看到,这⾥并不是游离战争进程的泛写,⽽是处在被围困的险境中的⼠兵⼼情的写照。“铁⾐远戍⾟勤久”以下三联,⼀句征夫,⼀句征夫悬念中的思妇,错综相对,离别之苦,逐步加深。城南少妇,⽇夜悲愁,但是“边庭飘飖那可度?”蓟北征⼈,徒然回⾸,毕竟“绝域苍茫更何有!”相去万⾥,永⽆见期,“⼈⽣到此,天道宁论!”更那堪⽩天所见,只是“杀⽓三时作阵云”;晚上所闻,惟有“寒声⼀夜传刁⽃”,如此危急的绝境,真是死在眉睫之间,不由⼈不想到把他们推到这绝境的究竟是谁呢?这是深化主题的不可缺少的⼀段。
最后四句总束全篇,淋漓悲壮,感慨⽆穷。“相看⽩刃⾎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最后⼠兵们与敌⼈短兵相接,浴⾎奋战,那种视死如归的精神,岂是为了取得个⼈的功勋!他们是何等质朴、善良,何等勇敢,然⽽⼜是何等可悲呵!
诗⼈的感情包含着悲悯和礼赞,⽽“岂顾勋”则是有⼒地讥刺了轻开边衅,冒进贪功的汉将。最末⼆句,诗⼈深为感慨道:“君不见沙场征战苦,⾄今犹忆李将军!”⼋九百年前威镇北边的飞将军李⼴,处处爱护⼠卒,使⼠卒“咸乐为之死”。这与那些骄横的将军形成多么鲜明的对⽐。诗⼈提出李将军,意义尤为深⼴。从汉到唐,悠悠千载,边塞战争何计其数,驱⼠兵如鸡⽝的将帅数不胜数,备历艰苦⽽埋⼫异域的⼠兵,更何⽌千千万万!可是,千百年来只有⼀个李⼴,不能不教⼈苦苦地追念他。杜甫赞美⾼适、岑参的诗:“意惬关飞动,篇终接混茫。”(《寄⾼使君岑长史三⼗韵》)此诗以李⼴终篇,意境更为雄浑⽽深远。
全诗⽓势畅达,笔⼒矫健,经过惨淡经营⽽⾄于浑化⽆迹。⽓氛悲壮淋漓,主意深刻含蓄。“⼭川萧条极边⼟,胡骑凭陵杂风⾬”,“⼤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兵稀”,诗⼈着意暗⽰和渲染悲剧的场⾯,以凄凉的惨状,揭露好⼤喜功的将军们的罪责。尤可注意的是,诗⼈在激烈的战争进程中,描写了⼠兵们复杂变化的内⼼活动,凄恻动⼈,深化了主题。全诗处处隐伏着鲜明的对⽐。从贯串全篇的描写来看,⼠兵的效命死节与汉将的怙宠贪功,⼠兵⾟苦久战、室家分离与汉将临战失职,纵情声⾊,都是鲜明的对⽐。⽽结尾提出李⼴,则⼜是古今对⽐。全篇“战⼠军前半死⽣,美⼈帐下犹歌舞”,“⼆句最为沈⾄”(《唐宋诗举要》引吴汝纶评语),这种对⽐,⽭头所指⼗分明显,因⽽⼤⼤加强了讽刺的⼒量。
《燕歌⾏》是唐⼈七⾔歌⾏中运⽤律句很典型的⼀篇。全诗⽤韵依次为⼊声“职”部、平
声“删”部、上声“麌”部、平声“微”部、上声“有”部、平声“⽂”部,恰好是平仄相间,抑扬有节。除结尾两句外,押平韵的句⼦,对偶句⾃不待⾔,⾮对偶句也符合律句的平仄,如“摐⾦伐⿎下榆关,旌旆逶迤碍⽯间”;押仄韵的句⼦,对偶的上下句平仄相对也是很严整的,如“杀⽓三时作阵云,寒声⼀夜传刁⽃。”这样的⾳调之美,正是“⾦⼽铁马之声,有⽟磐鸣球之节”(《唐风定》卷九邢昉评语).名家点评
唐汝询:“⾔烟尘在东北,原⾮犯我内陆,汉将所破特余寇⽿。盖此辈本重横⾏,天⼦乃厚加礼貌,能不⽣边衅乎?”(《唐诗解》卷⼗六)
王夫之:词浅意深,铺排中即为讽刺。此道⾃“三百篇”来,⾄唐⽽微,⾄宋⽽绝。(《唐诗评选》)
⽅东树:“汉家”四句起,“揪⾦”句接,“⼭川”句换,“⼤漠”句换,“铁⾐”句转,收指李牧以
讽。(《昭昧詹⾔》)
沈德潜:七⾔古诗中时带整句,局势⽅不散漫。若李、杜风⾬纷飞,鱼龙百变,⼜不可⼀格论。(《唐诗别裁集》)
吴乔:《燕歌⾏》之主中主,在忆将军李牧善养⼠⽽能破敌。于达夫时,必有不恤⼟卒之边将,故作此诗。⽽主中宾,则“将⼠军前半⽣死,美⼈帐下犹歌舞”、“相看⽩刃’从来岂顾勋”四语是也。其余皆是宾中主。⾃“汉家烟尘”⾄“未解围”,⾔出师遇敌也。此下理当接以“边庭”云云,但径直⽆味,故横间以“少妇”、“征⼈”四语。“君不见”云云,乃出以正意以结之也。⽂章出正⾯,若以此意⾏⽂,须叙李牧善养⼠能破敌之功烈,以激励此边将。诗⽤兴⽐出侧⾯,故⽌举“李将军”,使⼈深求⽽得,故⽈“⾔之者⽆罪,⽽闻之者⾜以戒”也。作者简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