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遗传育种学

来源:一二三四网
第一章 遗传学:是研究生物体遗传与变异规律和机制的一门科学。是认识和阐明生物体遗传信息的组成、传递、和表达规律的科学。 遗传:亲代与子代间的相似现象。 变异: 子代个体之间的差异。 园林植物育种学:是以遗传进化规律为指导,研究园林植物新品种选育和良种繁育的原理和技术学科。

1.1900年(2)规律的重新发现标志着遗传学的诞生。 (1)达尔文 (2) 孟德尔 (3) 拉马克 (4)克里克 2. 通常认为遗传学诞生于(3)年。

(1) 1859 (2) 1865 (3) 1900 (4) 1910 3.公认遗传学的奠基人是(3):

(1)J·Lamarck (2)T·H·Morgan (3)G·J·Mendel (4)C·R·Darwin 4.公认细胞遗传学的奠基人是(2):

(1)J·Lamarck (2)T·H·Morgan (3)G·J·Mendel (4)C·R·Darwin 第二章

同源染色体:形态和结构相同的一对染色体,含有相同的基因位点;

异源染色体:这一对染色体与另一对形态结构不同的染色体,互称为异源染色体,含有不同的基因位点。 有丝分裂:真核细胞的染色质凝集成染色体、复制的姐妹染色单体在纺锤丝的牵拉下分向两极,从而产生两个染色体数和遗传性相同的子细胞核的一种细胞分裂类型 减数分裂:是性母细胞成熟时配子形成过程中发生一种特殊的有丝分裂,使性细胞染色体数目减半。由于这种分裂方式使子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比母细胞减少一半, 因此称为减数分裂

问答题:

1.细胞的膜体系包括哪些膜结构?细胞质里包括哪些主要的细胞器?

膜结构:内质网、线粒体、叶绿体、高尔基体、液泡、溶酶体、核膜 、质膜(细胞膜)。 细胞器:核糖体、中心体、内质网、线粒体、叶绿体、高尔基体、液泡、溶酶体。 2.一般染色体的外部形态包括哪些部分? 染色体形态有哪些类型? 外部形态包括:着丝粒、长臂和短臂、随体。 染色体类型:V 形、L形、棒形、粒形。

3.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和在遗传学上各有什么意义? 有丝分裂意义:⑴.生物学意义:

*有丝分裂促进细胞数目和体积增加;

*均等方式有丝分裂,能维持个体正常生长和发育,保证物种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⑵.遗传学意义:

1、核内各染色体准确复制为二,两个子细胞提供与母细胞完全相同的遗传基础; 2、复制的各对染色体有规则而均匀地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子母细胞具有同样质量和数量的染色体。

减数分裂意义:(1). 生物生活周期中和配子形成过程中必要阶段;

(2). 最后形成雌雄性细胞,各具半数染色体(n); 雌雄性细胞受精 ( n + n è 2n) è 合子 è 全数染色体,保证亲子代间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和物种的相对稳定性。

(3). 在中期I 各对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在后期I染色体是随机分别拉向二极自由

组合,n 对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分离时的可能组合数为2n 。 1.染色体存在于植物细胞的 (2)。

(1)内质网中 (2)细胞核中 (3)核糖体中 (4)叶绿体中

2.蚕豆正常体细胞内有6 对染色体, 其胚乳中染色体数目为 (4 )。? (1)3 (2)6 (3) 12 (4)18

3.水稻体细胞2n=24条染色体,有丝分裂结果,子细胞染色体数为 (3)。 (1)6条 (2)12条 (3) 24条 (4) 48条

4.一个大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后形成四个大孢子,最后形成(3)

(1)四个雌配子 (2)两个雌配子 (3)一个雌配子 (4)三个雌配子 5.减数分裂染色体的减半过程发生于(3):

(1)后期Ⅱ (2)末期Ⅰ (3)后期Ⅰ (4)前期Ⅱ 第三章

性状:生物体所表现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的总称,并能从亲代遗传给子代。 单位性状:是指从性状总体中区分开来的每一个具体的性状。 等位基因 :位于同源染色体的对等位点上的成对基因。

复等位基因:指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占有相同位点的一对基因,它控制一对相对性状。 测交:即把被测验的个体与隐性纯合基因的亲本杂交,根据测交子代(Ft)出现的表现型和比例来测知该个体的基因型是纯合的还是杂合的。

基因型:指生物个体的基因组合,即遗传 组成。如花色的基因型有 CC、Cc、cc 表现型:生物体的性状表现,是可以观测的, 如红花,白花 一因多效:一个基因控制许多性状的发育。 多因一效 :多个基因控制一个性状的发育。

1.AaBb的个体经减数分裂后,产生的配子的组合是(3)。 (1)Aa Ab aB Bb (2)Aa Bb aa BB (3)AB Ab aB ab (4)Aa Bb AA bb

2.分离定律证明, 杂种F1形成配子时, 成对的基因 (2)。 (1)分离, 进入同一配子 (2)分离, 进入不同一配子

(3)不分离, 进入同一配子 (4)不分离, 进入不同一配子 3. 一个性状受多个基因共同影响, 称之 (3)。

(1) 一因多效 (2)一因一效 (3)多因一效 (4)累加效应

4.人类白化症是常染色体单基因隐性遗传病,这意味着白化症患者的正常双亲必须(4)。 (1)双亲都是白化症患者 (2)双亲之一是携带者 (3)双亲都是纯合体 (4)双亲都是致病基因携带者

5.已知大麦籽粒有壳(N)对无壳(n),有芒(H)对无芒(h)为完全显性。现以有芒、 有壳大麦×无芒、无壳大麦,所得子代有1/2为有芒有壳,1/2为无芒有壳, 则亲本有芒有壳的基因型必为:(1)

(1)NnHh (2)NnHH (3)NNHh (4)NNHH 1.分离规律和独立分配规律的实质和意义。

分离规律实质:体细胞中成对基因在配子形成时将随着减数分裂的进行而互不干扰地彼此分离; 配子中只含有成对基因中的一个。

分离规律意义: ⑴ 从本质上阐明了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是以自成单位的基因形式存在的;⑵ 从理论上说明了生物界由于杂交和分离出现变异的普遍性;在遗传育种工作中的应用⑴依据分离规律,可在遗传研究和杂交育种中严格选择适合的遗传材料。⑵杂种通过自交将产生性状分离,同时导致基因纯合。杂交后代连续自交和选择,个体间基因型纯合。

独立分配规律: 控制这两对性状的两对等位基因,分布在不同的同源染色体上; 在减数分裂时,每对同源染色体上的 等位基因 发生分离,而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可以自由组合。

独立分配规律意义:㈠、理论上:在分离规律基础上,进一步揭示多对基因间自由组合的关系,解释了不同基因的独立分配是自然界生物发生变异的重要来源。1、进一步说明生物界发生变异的原因之一,是多对基因之间的自由组合;2、生物中丰富的变异类型,有利于广泛适应不同的自然 条件,有利于生物进化。

㈡、实践上:1.分离规律的应用完全适应于独立分配规律,且独立分配规律更具有指导意义;2.在杂交育种工作中,有利于有目的地组合双亲优良性状,并可预测杂交后代中出现的优良组合及大致比例,以便确定育种工作的规模。

2.蕃茄的红果R对黄果r为显性,分别选用红果和黄果作亲本进行杂交,后代出现了 不同比例的表现型,请注明下列杂交组合亲代和子代的基因型:(1)红果×红果→3红果:1黄果 (2)红果×黄果→红果 (3)红果×黄果→1红果:1黄果

3.一只白色豚鼠和一只黄色豚鼠交配,所有后代都是奶油色。F1相互交配,F2出 现32只白色,66只奶油色,30只黄色,豚鼠肤色是怎样传递的?写出亲本、F1 和F2的基因型。 4.黑腹果蝇的红眼B对棕眼b为显性,长翅V对v残翅为显性,两性状为独立遗传:(1)以一双因子杂种果蝇与一隐性纯合体果蝇测交,得1600只子代。写出子代的基因 型、表现型和它们的比例?(2)以一对双因子杂种果蝇杂交,也得1600只子代,那么可期望各得几种基因型、表现型?比例如何? 第四章

连锁遗传:同一亲本所具有的两个性状,在F2代常常连系在一起遗传的现象。 交换:是指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之间发生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对应的互换,从而引起相应基因间的重组。

伴性遗传是指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某些性状总是伴随性别而遗传的现象:

不完全连锁:是指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之间或多或少地发生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换,测交后代中大部分为亲本型,少数为重组型的现象。 完全连锁:若位于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之间不发生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换,则这两个非等位基因总是联系在一起遗传,这种现象叫做完全连锁。 1.人类的色盲遗传是(伴性遗传 ),调查结果表明,患色盲症的( 男 )性比(女 )性多。

2.表型色盲的母亲和正常的父亲。能生下表型( 色盲 )的儿子和表型( 正常 )的 女儿。并且可知儿子的基因型为(XbY ),女儿的基因型为( XBXb )。 3.一对表型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色盲儿子,由此推测该夫妇的基因型为( XbY )和(XBXb )。 1.在果蝇中,红眼(W)对白眼(w)是显性,这基因在X染色体上。果蝇的性决定是XY型。纯合的红眼雌蝇与白眼雄蝇交配,在它们的子代中可期望出现这样的后代(1)? : (1)♀红,♂红 (2)♀红,♂白 (3)♀白,♂红 (4)♀白,♂白

2.纯种芦花雄鸡和非芦花母鸡交配,得到的子一代相互交配,子二代(F2)表现(3)? : (1)1/2芦花(♂),1/2芦花(♀) (2)1/2非芦花(♂),1/2非芦花(♀) (3)3/4芦花(♀♂),1/4非芦花(♀♂) (4)全为芦花(♂),1/2非芦花(♀) 3. 一色盲女人与一正常男人结婚, 其子女表现为 (1)。 (1)女孩全正常, 男孩全色盲 (2)女孩全色盲, 男孩全正常 (3)女孩一半色盲, 男孩全正常 (4)女孩全正常, 男孩一半色盲

4.两个正常夫妇生下一个色盲的儿子。儿子色盲基因是从双亲的哪一个传来的?(2) (1)父亲 (2)母亲 (3)父母各1/2 (4)父或母任一方

第五章 质量性状:即能观察而不能量测的性状,是指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型之间不存在连续性的数量变化,而呈现质的中断性变化的那些性状。

数量性状:是指在一个群体内的各个体间表现为连续变异的性状, 主基因:控制某个性状表现的效应较大的少数基因; 微效多基因:数目较多,但每个基因对表现型的影响较小

超亲遗传:在植物杂交时,杂种后代出现的一种超越双亲现象。

杂种优势 :指两个遗传组成不同的亲本杂交产生的F1,在生长势、生活力、繁殖力、抗逆性、产量和品质等方面优于双亲的现象。 1、数量形状的特点有哪些?

⑴.数量性状的变异呈连续性,杂交后代难以明确分组,只能用度量单位进行测量,并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

⑵ 一般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而出现连续变异,这种变异不遗传,往往和那些能够遗传的变异相混淆;

⑶ 控制数量性状的基因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表达,在不同环境下基因表达的程度可能不同。 2、杂种优势的基本特点有哪些?

(1)F1不是一、二个性状突出,而是许多性状综合表现优势。说明杂种优势是由于双亲基因型的异质结合和综合作用的结果。

(2)优势大小:决定于双亲性状的相对差异和补充。 在一定范围内,双亲亲缘关系、生态类型和生理特性差异越大,并且双亲间优缺点彼此能互补,则其杂种优势就越强。

(3)优势大小与双亲基因型的高度纯合有关。双亲基因型纯度很高, F1群体基因型具有整齐一致的异质性,不出现分离混杂è表现出明显优势。

(4)优势大小与环境条件的作用关系密切:杂种的杂合基因型可使F1对环境条件的改变表现较高的稳定性。

3、杂种优势遗传理论有哪些,并简要叙述。 (1) 显性假说

内容:认为杂种优势是一种由于双亲的显性基因全部聚集在F1引起的互补作用。一般有利性状多由显性基因控制;不利性状多由隐性基因控制。 (2)超显性假说

内容:认为双亲基因型异质结合所引起基因间互作→杂种优势,等位基因间无显隐性关系,但杂合基因间的互作> 纯合基因。

1.根据生物性状表现的性质和特点,我们把生物的性状分成两大类。一类叫( ),它是由( )所控制的;另一类称( ),它是由( )所决定。 第六章

1、种质资源的概念及作用意义。

种质资源:包含一定的遗传物质,表现一定的优良性状,并能将其遗传性状传递给后代的园林植物资源的总和。亦即对园林植物品种改良和栽培拥有一定利用价值的遗传物质总和。 意义及作用

(1)育种工作的物质基础;(2)不断发展新观赏植物的主要来源;(3)科学研究的基础。 2、我国园林植物种植资源的特点有哪些。 我国园林植物种植资源的特点:(1)物种丰富(2)分布集中(3) 丰富多彩(4)特点突出 第七章

引种:凡是从外地或外国引进栽培植物或由外地或外国引入野生植物,使他们在本地栽培,

这项工作就叫引种。

驯化:引进来的种或品种,有的表现很好,可以直接利用,有的表现不好,常常有不服水土的现象,需要采用一些技术措施,使其改变遗传性,慢慢适应新环境的过程,这就叫做驯化。 1、南树北移、北树南移的技术措施有哪些?

南树北移的技术措施 北树南移的技术措施 1、低温 1、高温 1、防寒 1、适当稀植 2、春季旱风 2、高湿 2、防风(临冬修剪) 2、补光 3、光照强度变化 3、光照减弱 3、遮阳网 3、季节变化 4、季节变化 4、季节变化 4、加强管理 4、水分水质 5、空气湿度 5、水分水质 5、人工喷雾 5、土壤特性 6、水分、水质变化 6、土壤特性 6、补充酸性成分 7、土壤性质 7、土壤改良 2、详细论述引种驯化的原则与方法。

引种驯化的原则:适地适树;改树适地;改地适树。

引种驯化方法:种子引种;逐代迁移;引种驯化栽培技术的研究;引种结合选择;引种结合育种。

3、引种驯化的基本程序是什么? 繁殖推加强检疫 引种试环境资料种质资源的调材料收集 分析 (种源试交换、购自然生境、 种的分布范围 验)(品种比买、赠送、栽培地条 种内变异 较试验)(区考察收集 件、主导生 栽培分布状况 域试验) 态因子

第八章

1、简述杂交亲本选配的一般原则.

(1)选择的亲本目标性状,综合性状好;(2)重点优良性状突出;(3)两个亲本的优 (4)点要能互相弥补;(5)双亲来源在地理上较远,生态类型不同;

(6)亲本中有一方能够适应当地水土;(7)考虑两个亲本遗传传递能力的强弱; (8)双亲一般配合力好,具有较好的杂交亲和性;

(9)选择结实性强的种类作母本,而以花粉多而正常的作父本,以保证获得种子。 2、简述杂交育种的一般程序.

种质资源的调查、育种目标的制定、杂交亲本的选配、杂交方式的确定、杂交技术的应用、杂种后代的选育、优良杂种的鉴定、品种试验和品种推广。 第九章

1远缘杂交的概念:植物分类学上不同种或不同属间的有性杂交称为远缘杂交。 2简述远缘杂交的主要困难; (一)远缘杂交的不亲和性;

远缘杂交中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远缘杂交后,雌雄配子不能受精结合形成合子,即远缘杂交的不亲和性,或不可交配性。是因为自然界的各种生物类型都是在长期的系统发育过程中形成的独立的生存单位,为保持各物种的独立性,一般都存在种间的生殖隔离。 (二)远缘杂种的不育性

在远缘杂交中得到的种子不能发芽或幼苗早期夭折或者一些杂种虽能成活但不能开花结实,或虽能开花,但配子败育而不能延续后代,称为远缘杂种的不育性。 3如何克服远缘杂交的困难

远缘杂交不亲和性的克服方法(十大方法) 1、选择适当亲本并注意正反杂交2、混合花粉和多次重复授粉3、选择第一次开花的幼龄杂种实生苗作母本。4、柱头移植、剪短法5、预先无性接近法6、媒介法7、化学药剂的应用8、组织培养技术的应用9、应用温室或保护地杂交,改善授粉受精条件.10、花粉预先用低剂量辐射处理

远缘杂种不育性的克服方法:

1、杂种胚的离体培养;2、杂种染色体的加倍; 3、回交法; 4、改善营养条件;

5、人工辅助授粉; 6、延长培育世代、加强选择. 第十章

1.、常规育种与非常规育种的不同?

常规育种指在育种工作中主要使用引种、选种和杂交育种技术进行品种改良。常规育种的优点:操作简便,无需复杂的仪器设备;亲本选配好后便可以创造各种类型的变异;可以利用杂种优势。

局限性:杂种后代遗传组成复杂,分离广泛;新基因型的出现依赖于亲本基因型;连锁基因的连锁关系很难打破;无法利用染色体倍性变化;育种年限较长。

非常规育种 包括(1)诱变育种技术(2)分子生物学技术或称分子育种 (3)离体培养技术

非常规育种实际应用中具有如下特点:技术精度要求高,需要一定的仪器设备;育种周期相对较短,可以极大地缩短育种年限,加快育种进程;可以创造更丰富的变异,遗传物质的交流可以跨越物种之间的天然隔离;需要注意生物安全问题。 2.化学诱变剂的种类 (1)烷化剂:(EMS、EES、MMS、PPS、PMS、DES、NEH、NEU、NTG) (2)核酸碱基类似物:(5-BU、5-BUdR) (3)丫啶类(嵌入剂):溴化乙啶( Br )

(4)无机类化合物:(H2O2、LiCl 、MnCl2 、 CuSO4 、亚硝酸) (5)简单有机类化合物 (6)异种DNA

(7)生物碱 (秋水仙碱) 第十一章

良种繁育:是运用遗传育种的理论与技术,在保持并不断提高良种种性、良种纯度与生活力的前提下迅速扩大良种数量的一套完整的种苗生产技术。 品种退化:观赏植物原有的优良品质削弱的过程和表现。 1.品种混杂退化的原因主要是什么?

(1)基因劣变;2)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发生改变; (3)病虫害侵染;(4)繁殖方法不当; (5)栽培方法不当。(6)机械与生物学混杂

(7)生活条件与栽培方法不适合种性要求,从而引起性状分离与变异。 (8)生活力衰退引起良种产量品种的降低 2.防止品种混杂退化的措施有哪些? (一)防止遗传性变劣与分离的技术措施 1、防止混杂:

◎防止机械混杂:严格遵守良种繁育的制度,任何混杂都应避免。 采种:专人负责及时采收;

晒种:晒种时各品种应间隔一定距离;

播种育苗:相似品种间隔种植;播种和定植地应该合理轮作,以免隔年种子萌发造成混杂。

移苗:必须严格注意去杂和插牌并画下移植定植图。 ◎防止生物学混杂:

防止生物学混杂的基本方法是隔离与选择。

空间隔离 — 生物学混杂的媒介主要是昆虫和风力传粉,因此隔离的方法和距离随风力大小,风向表况,花粉数量,花粉易飞散程度重瓣程度以及播种面积等而不同。

时间隔离 — 时间隔离是防止生物学混杂极为有效的方法,时间隔离可分为跨年度的与不跨年度的两种,后一种是在同一年内进行分月播种,分期定植,把开花期错开,这种方法对于某些光周期不敏感的植物适用。

2、控制显性——这里所指的控制显性,主要是指控制栽培性状成为显性,

(1)良种繁育地段的土壤选择:应该具备良好的土壤结构,避免过分粘重的土壤,应该排水良好,这两点对于球根类花卉更为重要。

(2)加强田间管理:防治病虫害发生、使植株生长健壮。

(3)扩大营养面:与一般大田比起来适当加大株行距,不仅可以扩大繁殖系数,而且可以提高种子的质量,增加种子的品种典型性。

(4)合理轮作:除了一般在优良(如防治病虫害、合理利用地力,促进植物生长发充)以外,对于良种繁育特别有益的还能防止混杂和一定程度地防止球根花卉的生活力退化。 (5)避免砧木不良遗传性的影响,许多营养繁殖的良种,尤其是木本植物中采用营养繁殖的良种,应用嫁接的方法。

3、经常进行选择:选择是克服品种退化最有效的方法。 (1)选择品种典型性高的单株;

(2)选择品种典型性高的花序 — 同一植株不同部位的花序或小花所产生的种子,其品种典型性不同。

(3)选择品种典型性高的种子 — 即使同一花序其中不同位置的种子,它们后代的品种典型性也不同。

4、加强留种单株的处理 —为了提高种子品质,整枝和去顶等处理会有良好的效果 (二)提高良种生活力的技术措施 1、改变生活条件:

(1)改变播种时期 — 改变播种时期的作用是使植物在幼苗和其他发育时期遇到与原来不同的生活条件,使植物同化这些外部条件。

(2)换种 — 将长期在一个地区栽培的品种种,定期地换到另一地区繁殖栽培,经1-2年再拿回原地栽培。

(3)特殊农业技术的处理 — 采用低温锻炼幼苗和种子,高温和盐水处理种子,以及用萌动种子进行干燥处理等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植物的抗性和生活力,尤其最后一种处理对提高抗旱性有良好效果。

2、选择是保持与提高良种生活力的有效的措施。

3、创造有利于生活力复壮的客观条件:选择易于生活力复壮的部分做繁殖材料;创造有利于生活力复壮的栽培条件。

1.1900年(2)规律的重新发现标志着遗传学的诞生。 (1)达尔文 (2) 孟德尔 (3) 拉马克 (4)克里克

2. 通常认为遗传学诞生于(3)年。

(1) 1859 (2) 1865 (3) 1900 (4) 1910 3.公认遗传学的奠基人是(3):

(1)J·Lamarck (2)T·H·Morgan (3)G·J·Mendel (4)C·R·Darwin 4.公认细胞遗传学的奠基人是(2):

(1)J·Lamarck (2)T·H·Morgan (3)G·J·Mendel (4)C·R·Darwin 5.染色体存在于植物细胞的 (2)。

(1)内质网中 (2)细胞核中 (3)核糖体中 (4)叶绿体中 6.蚕豆正常体细胞内有6 对染色体, 其胚乳中染色体数目为 (4 )。 (1)3 (2)6 (3) 12 (4)18

7.水稻体细胞2n=24条染色体,有丝分裂结果,子细胞染色体数为 (3)。 (1)6条 (2)12条 (3) 24条 (4) 48条

8.一个大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后形成四个大孢子,最后形成(3)

(1)四个雌配子 (2)两个雌配子 (3)一个雌配子 (4)三个雌配子 9.减数分裂染色体的减半过程发生于(3):

(1)后期Ⅱ (2)末期Ⅰ (3)后期Ⅰ (4)前期Ⅱ 10.AaBb的个体经减数分裂后,产生的配子的组合是(3)。 (1)Aa Ab aB Bb (2)Aa Bb aa BB (3)AB Ab aB ab (4)Aa Bb AA bb

11.分离定律证明, 杂种F1形成配子时, 成对的基因 (2)。 (1)分离, 进入同一配子 (2)分离, 进入不同一配子

(3)不分离, 进入同一配子 (4)不分离, 进入不同一配子 12. 一个性状受多个基因共同影响, 称之 (3)。

(1) 一因多效 (2)一因一效 (3)多因一效 (4)累加效应

13.人类白化症是常染色体单基因隐性遗传病,这意味着白化症患者的正常双亲必须(4)。 (1)双亲都是白化症患者 (2)双亲之一是携带者 (3)双亲都是纯合体 (4)双亲都是致病基因携带者

14.具有n对相对性状的个体遵从自由组合定律遗传, F2表型种类数为 (3)。 (1)5n (2) 4 n (3)3 n (4)2 n

15.已知大麦籽粒有壳(N)对无壳(n),有芒(H)对无芒(h)为完全显性。现以有芒、 有壳大麦×无芒、无壳大麦,所得子代有1/2为有芒有壳,1/2为无芒有壳, 则亲本有芒有壳的基因型必为:(1)

(1)NnHh (2)NnHH (3)NNHh (4)NNHH

16.细胞中具有单层膜结构的细胞器有__:内质网、高尔基体、液泡、溶酶体__等。 17、孟德尔提出的遗传学上的两大定律是____分离定律_____、 _____独立分配定律_______。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