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瘘的保护作用[J].护理研究,2013,27⑵:354-356.[3] 鄢艳,占丹丹,苏晓霞,等.壳聚糖对尿毒症患者血管平滑肌
细胞增生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J].中华肾脏病杂志,2016,
度,维持血管壁的弹性,促使毛细血管扩张,从而可起到 增加血流量,加快血液循环的作用。近年来,进行远红外 线照射已成为保护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痿的常用手段, 并在降低患者皮下血肿、动静脉内痿狭窄的发生率等方面 显示出明显的优势。有研究指出,用壳聚糖联合远红外线 照射法对接受血液透析的患者进行保护动静脉内痿处理的 效果显著,可降低其动静脉内痿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本 研究的结果显示,接受护理后,观察组患者动静脉内痿血 管的内径、血管壁的厚度及血流量均大于对照组患者,其 各种动静脉内痿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患者, P V 0.05。综上所述,用壳聚糖联合远红外线照射法对接受血液 透析的患者进行保护动静脉内痿处理的效果较好,能够有 效地降低其动静脉内痿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此法值得在 临床上推广应用。参考文献[1]杨振华,吴霞珺.远红外线疗法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32(8) :598-603.[4]
沈燕,黄佑芳,达静静,等.不同时间远红外线照射治疗对维 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的保护效应[J].广东医学,
2015,36(22) :3466-3469.⑸蔡文利,苗书斋,王沛育,等.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改善尿毒
症患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观察及机制研究[J].中华医学杂志,
2015,95(17) :1319-1322.[6]
陈丽萍.功能锻炼联合远红外线治疗在动静脉内瘘成熟中的应用 [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6,13(19) : 101-103.[7] Shen Y,Da JJ,Pi MJ,et al.Effect of Atorvastatin Combined
with Far Infrared Irradiation on Thrombosis of Arteriovenous Fistula[J].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ians,2015,9(17): 3175-3177.[8]
肖莉,武建双.壳聚糖抗菌成膜喷剂治疗化学性静脉炎的效果观 察[J].天津护理,2017,25(4):355—356.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临床路径护理的效果观察张培(丰县中医院门诊注射室,江苏 丰县221700)[摘要]目的:探讨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临床路径护理的效果。方法:对2017年4月至2019年4月丰县中医院接诊的62例急性心肌梗
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护理方法的不同对其进行分组,将接受常规护理的31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将接受临床路径护理的31例患 者作为研究组。然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住院期间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的发生率、病情的复发率、死亡率均低于对照组 患者,其住院的时间短于对照组患者,P V 0.05。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临床路径护理的效果较好,可缩短其住院的时间。[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路径护理;常规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7629-( 2020 ) 03-0232-02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急症。此病患者的 病死率较高,对其进行救治的关键是尽早开通其梗死相关 血管[1]。在对此病患者进行救治的过程中,应对其进行合 理的护理干预,以改善其预后。在本研究中,丰县中医院
生命体征、协助其进行持续低流量吸氧、遵医嘱对其进行 扩血管、营养神经等支持治疗、对其进行常规的用药、饮 食指导等。对研究组患者进行临床路径护理。护理方法
对31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临床路径护理,获得了较为 理想的效果。1资料与方法1.1基本资料对丰县中医院2017年4月至2019年4月接诊的62例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纳入标 准是:1)其病情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2] 中关于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2)发病的时间V 12 h;3) 临床资料完整。其排除标准是:1)合并有严重的精神疾病 或心脑血管疾病;2)合并有心、肝、肾等器官的严重疾病。
主要包括:1。在患者入院后10 min内对其实施的护理方 案。护理人员协助医生对患者进行急救,为其创建静脉通 道,协助其进行吸氧,并对其进行心电监护。做好对患者 进行静脉采血、电除颤处理的准备,协助其家属完成急诊 挂号、缴费、住院手续办理等事宜。密切观察患者心电图 指标、血压、血氧饱和度的变化情况。2)在患者入院后10 min ~ 0.5 h对其实施的护理方案。护理人员协助患者进行 血压检查、血糖检查、电解质检查、心肌酶谱检查和血常 规检查,以便进一步评估其病情。通知相关科室的医生做 好急救准备,协调好急救工作,做好处理各类危急事件的 准备,并协助医生对患者进行转运。3)在患者入院后0.5 ~ 2 h对其实施的护理方案。护理人员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 加强对其进行心电监护,防止其发生心律失常等并发症。4) 在患者入院后2h ~出院的前1d对其实施的护理方案。护 理人员妥善地为患者安置病房,注意保持其病房内的安静 及光照的适宜,避免噪音、强光对其产生刺激。在患者发 病后12 h内,让其进食流质食物。然后逐渐让其过渡到进 食富含维生素、低脂肪、低胆固醇、易消化的食物,并帮 助其养成少食多餐的饮食习惯,以防止其因进食过饱而发 生心脏负荷加重。在患者发病后72 h内,让其保持绝对卧床。 每隔2h协助其进行1次肢体被动活动,以防止其发生压 力性损伤和下肢血管栓塞。在患者病情稳定后3 ~ 5 d,定 时协助其取半卧位,并指导其进行床上肢体主动活动训练。
根据护理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31 例患者中有男15例,女16例;其年龄为42 ~ 75岁,平 均年龄(61.02±1.54)岁;其中有前壁心肌梗死患者8例, 侧壁心肌梗死患者9例,前壁及侧壁心肌梗死6例,下壁 心肌梗死8例。研究组31例患者中有男14例,女17例; 其年龄为41 ~ 76岁,平均年龄(61.12±1.61)岁;其中 有前壁心肌梗死患者10例,侧壁心肌梗死患者7例,前壁 及侧壁心肌梗死7例,下壁心肌梗死7例。两组研究对象
的基本资料相比,P >0.05o1.2 方法在两组患者接受治疗期间, 对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 护理,包括在其入院后协助其完善相关检查、密切观察其《当代医药论丛》Contemporary Medical Symposium 2020年第18卷 第3期 •护理研究*在患者病情稳定后5 ~ 7 d,协助其进行下床活动。采用面 对面指导、多媒体授课、展示思维导图等方式对患者及其 家属进行健康宣教,采用激励、心理暗示、音乐疗法等心 理支持方法帮助患者稳定情绪,以改善其对治疗的依从性。 5)在患者出院当天对其实施的护理方案。护理人员协助患 者及其家属办理出院手续,记录其家庭住址、电话等个人 信息,以便日后对其进行随访。告知患者日常生活中需要 注意的事项,嘱咐其按时到医院接受复查。6)出院后。护 理人员每周对患者进行1次电话随访,每隔2周对其进行1 次家访。了解患者病情恢复的情况,纠正其不良的生活方式, 并对其进行康复指导。1.3观察指标2331)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病 情复发、死亡的发生情况。2)比较两组患者住院的时间。 1.4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20.0软件分析本研究所得数据,计数资料采 用X,检验,计量资料采用r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 学意义。2 结果2.1 两组患者治护效果的比较在住院期间,研究组患者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的发 生率、病情的复发率、死亡率均低于对照组患者,P <0.05o 详见表1o表1两组患者治护效果的比较[n(%)]组别研究组((n = 31)对照组(n = 31)研究组患者住院的时间〔(9.10±1.25)d〕短于对照 组患者住院的时间〔(13.26±1.0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r=14.188, P=0.000)o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有研究指出,此 病的发生与患者存在暴饮暴食、过度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 遗传因素、精神心理因素等多种因素有关[3]。在对此病患者 进行救治的过程中,应对其进行合理的护理干预,以改善 其预后。常规护理模式存在护理流程不够规范的缺点。临 床路径护理模式强调为患者提供标准化、规范化的护理服 务[4]。本研究对研究组患者进行临床路径护理,根据急性 心肌梗死患者的病情特点及治疗时间线将护理工作划分为 入院10 min内、入院0.5 - 2 h、入院2 h ~出院的前1 d、 出院当天和出院后等阶段,并通过合理规划各阶段的护理 措施来提升护理的效果。本研究的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 住院期间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的发生率、病情的复发率、 死亡率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其住院的时间短于对照组患者, P <0.05o综上所述,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临床路径护理的 效果较好,可缩短其住院的时间。参考文献[1]
彭芳芳,卓芝燕,胡佳雨,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围术 期的临床护理路径模式[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8,22(16):47-
50.死亡心源性休克0(0)6(19.35)4.6130.031心力衰竭病情复发[2] [3]
X,值P值1(3.23)8(25.81)4.6790.0301(3.23)9 ( 29.03 )7.6300.0051(3.23)8(25.81)4.6790.030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1,29(12):710-725.许红,吕春苗,叶莉芬.早期心脏康复对急性心肌梗死青
2.2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的比较年患者生存质量和精神心理状态的影响[J].心脑血管病防 治,2017,17(1):75-77.[4] 刘慧.急诊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J].山西
医药杂志,2018,47(6):721-723.对接受全麻手术后拔除气管导管的患者实施优质护理的效果探讨徐惠娟(江阴市第五人民医院麻醉科,江苏 江阴214415)[摘要]目的:探讨对接受全麻手术后拔除气管导管的患者实施优质护理的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在江阴市第五人民医
院接受全麻手术的6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优质护理组和普通护理组。在为两组患者拔除气管导管后,对普通护理组患者实施普通护理, 对优质护理组患者实施优质护理。然后对比两组患者对护理满意程度的评分、焦虑症状的评分和住院的时间。结果:接受护理后,普通护理组患者
对护理满意程度的评分、焦虑症状的评分、住院的时间分别为(78.89±3.24)分、(70.12±1.23)分、( 27.32 ±2.23)d,优质护理组患者对护理满
意程度的评分、焦虑症状的评分、住院的时间分别为(96.88±3.15)分、(43.58±1.15)分、( 20.57 ±2.03)d ;优质护理组患者对护理满意程度
的评分高于普通护理组患者,其焦虑症状的评分低于普通护理组患者,其住院的时间短于普通护理组患者,P <0.05。结论:对接受全麻手术后拔除 气管导管的患者实施优质护理的效果较好,能够有效地缓解其焦虑的症状,缩短其住院的时间,提高其对护理的满意度。[关键词]优质护理;全麻手术;气管导管[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7629-( 2020 ) 03-0233-02在进行全麻手术时,对患者进行气管插管可改善其呼 吸状况,防止其发生呼吸困难[1]。接受全麻手术后拔除气管 导管的患者可出现吞咽功能和咀嚼功能降低、唾液的分泌 量减少、口干、肺部感染等情况[2]。本文选取在江阴市第 五人民医院接受全麻手术的6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对 接受全麻手术后拔除气管导管的患者实施优质护理的效果。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将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在江阴市第五人民医院接受全麻手术的64例患者纳入本研究。采用随机数表法将 其分为优质护理组和普通护理组。优质护理组32例患者中 有女性18例,男性14例;其年龄为25 ~ 74岁,平均年 龄为(55.85 ±12.11)岁;其中接受普外科手术者有10例, 接受妇科手术者有15例,接受肝胆外科手术者有7例。普 通护理组32例患者中有女性16例,男性16例;其年龄为 24 ~ 72岁,平均年龄为(54.32±11.23)岁;其中接受普 外科手术者有8例,接受妇科手术者有16例,接受肝胆外 科手术者有8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手术类型等一
作者简介:徐惠娟(1983—。,女,汉族,本科学历,主管护师,研究方向:麻醉护理,E-mail:xuhujuan12311@163.com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