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网络成瘾;根治途径;网络资源
前言:现代社会,科技突飞猛进,e时代潮流汹涌,网络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网络正以人们无法控制的速度、力度、深度和广度对当今社会的经济、科技的发展带来影响,促进着人类文明的发展,推动着和谐社会的建设。随着家庭电脑的日益普及和网络信息技术大众化,青少年学生已成为互联网用户的主力军.据统计,目前我国各类网站已有230万个,网民近5.6亿人,手机网民4.2亿人,其中,学生占上网总人数的33%左右,主力军是初中学生、高中学生、中专技校学生,特别是职业高中学生,被称为”网上的一代”。那么,学生上网又是做什么呢?有调查表明,中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是游戏、娱乐和交友。与此同时,因不当上网而引发的问题日渐突出,发人深思,也给学校管理带来了严重的威胁,那些希望得到同学、老师重视但又十分孤独的学生,生活、学习遭遇挫折的学生,家庭不和睦的学生,没有特长、成绩不突出的学生,心情压抑的学生,因为在现实中不太容易成功而对网络产生心理上的依赖感,丧失了现实感,混淆虚拟世界和现实,于是整天整夜地沉迷于电脑前,饿了方便面,渴了矿泉水,困了网吧睡,打架斗殴致死等现象全国各地都有发生,作为基层教师应从自身做起,要对青少年进行正确的引导,避免因“网络成瘾”而成为和谐社会中不和谐的音符之一。 1 “网络成瘾”的标准:
“网络成瘾”有一定的标准,并不是喜欢使用电脑就是“网络成
瘾”。美国心理学家金伯利·扬教授修订的“网络成瘾”诊断标准,分为10个问题,被试在其中5个及以上问题中回答“是”才可被诊断为“网络成瘾”。这10个问题是:
1.1 你是否对网络过于关注(如下网以后还想着它); 1.2 你是否感觉需要不断增加上网时间,才能感到满足? 1.3 你是否难以减少或控制自己对网络的使用?
1.4 当你准备下线或停止使用网络时,你是否感到烦躁不安、无所适从?
1.5 你是否将上网作为摆脱烦恼和缓解不良情绪(如:紧张、抑郁和无助)的方法?
1.6 你是否对家人和朋友掩饰自己对网络的着迷程度? 1.7 你是否由于上网影响了自己的学业成绩或朋友关系? 1.8 你是否常常为上网花很多钱?
1.9 你是否下网时感到无所适从,而一上网就来劲? 1.10 你上网时间是否经常比预计的要长? 2 “网络成瘾”的原因 2.1 学校及个人原因
家长和学校对学生的期望过于单一,把学习分数的高低作为评判他们优劣的唯一标准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职业学校中有两种青少年最容易“网络成瘾”:一是由于教育教学方法单一而导致不愿学习的,另一种是得不到家长或教师正确引导、关心的青少年。另外,青少年面对的重点是学习一技之长,在学校里沉重的学习负担及对
课程无兴趣等很容易使他们产生厌学思想,再由于自制力差,更是迫切要摆脱所面临的一切,而网上的“虚拟世界”成了逃避现实的最佳场所。 2.2 社会交往原因
传统的人际交往都是“真实”的,需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而网络把青少年的“交往”“移殖”到了一个完全虚幻的网络生存空间。职业学校学生因以前成绩差,别人看不起,课余活动空间的减小,独生子女人群的扩大,压抑了他们日益增长的人际交流和活动的需要。网上聊天和网络游戏在不同程度上替代了正常生活中的交流和活动。如在网上聊天时可以倾诉内心的烦恼和痛苦,寻求精神安慰;可以与异性朋友交流感情,释放和缓解对异性的情感需要;可以在游戏所营造的虚拟世界里忘却孤独和现实生活的压力,体会虚拟的成功和快乐;在网络中捕获认同、安慰和发泄,无所顾忌地表达内心的感受,轻而易举地在网络中找到自己的情感归宿,这恰恰满足了人类与生俱来的渴望参与、趋向合群的生存原动力。 2.3 家庭原因
我们知道,随着离婚率、贫富差距拉大、犯罪率升高等社会问题的增多,社会上的“问题家庭”也在增多,“这些学生通常在家里得不到温暖”,而在网络上他们提出的任何请求都会得到不少人的帮助。现实生活和虚拟社会在人文关怀方面的反差,很容易让“问题家庭”的学生自己关进网络。而另一方面,青少年随着年龄的增长,性生理和性心理逐渐成熟,他们有这一方面的需要,家里、学
校不能谈,而见网上为他们满足这种需要提供了便利,不必忍着羞愧开口要求,不必冒着风险偷偷摸摸,他们只需要动动手指,各种黄色音像、淫秽图书等便铺天盖地而来,没有自制力,又对性充满好奇的青少年只要沾上便难免着迷,从而沉迷于网络,同样也成为“网络成瘾”中一员。 3 “网络成瘾”的危害 3.1 症状表现
早期症状:逐步感觉到上网的“无穷”乐趣;上网时间不断延长,记忆力明显下降。
中期症状:由精神依赖上网逐步发展为躯体依赖上网;表现为每天起床后情绪低落、思维迟缓、头昏眼花、双手颤抖、疲乏无力和食欲不振,但上网后以上症状可明显减轻或恢复。
晚期症状:体重减轻,外表憔悴,每天连续长时间上网。一旦停止上网,自己能明显感觉到情绪不稳、忧虑及沮丧;甚至有可能不择手段地满足上网需要。
另外,最新的社会心理学研究证明,长时间使用电脑的人,患精神疾病的机会较常人高四倍。在网络生活环境中成长起来的青少年极易患“情感冷漠症”。具有这种心理障碍的人对外界刺激缺乏相应的情感反应,通常对亲友冷淡,对周围事物失去兴趣,面部表情呆板,缺乏情感体验,严重时对周围事物漠不关心,沉溺在虚幻世界中不能自拔。身心发展尚不稳定、且极具可塑性的青少年已经成为这种心理“病毒”的易感人群和高发人群,这将会直接阻碍生活、
学习的正常进行和身体、心理的正常发展,从而成为学校安全管理的隐患。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