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文社会科学 田七郎形象特征刍议 孙鸿钧 (甘肃畜牧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甘肃武威733006) 摘 要:本文立足于《聊斋志异》之《田七郎》的文本解析,对田七郎的形象给予了正面的分析评价:田七郎自尊、刚毅、果敢、忠 义的人格之美,以及蒲松龄通过这一形象所称颂的质朴诚信、以德报德、大义凛然等美好德行,仍是今天的我们需要继承与弘扬的。 关键词:田七郎;自尊;质朴;神勇;正直 一、贫寒有尊严 态,也看不到七郎因自己的衣多“补缀” 秘人物称七郎是海内“惟一”可交之士, 而自惭形秽,他立于贫贱而珍视尊严。武 广交天下名士的武公子在与七郎交往后 田七郎何许人也?一个终13行走于 氏喜其“朴质”“贻金作生计,七郎不受”。 也对他由衷敬服,待之“殊异诸客”。七郎 山林之间,以打猎为生的年轻猎人。他养 武氏“固予之”,七郎“白母”后仍“固辞不 的“可交”“殊异”所在于何呢?于物欲横 有老母,伴有弱妻,育有幼子,赖以存身的 受”。虽然这其中未偿没有“无故而受重 流蝇营狗苟的世态中有自觉的生命尊严 家“破屋数椽,木岐支壁”。而七郎在这个 赂,不祥,恐将取死报于子”母之告诫的 意识,不为外物所诱所折,做人的定力十 生活场景中的初次亮相就令人眼前为之 原因及“一钱不轻受”的纯朴;但七郎不 足。这应是所在之一吧!作者给他起名 一亮:富绅武承休登门拜访,七郎身着 愿为有钱人财物的馈赠而舍弃自己身心 “田七郎”也分明含着喜爱和赞赏的感 “多白补缀”的粗布黑衣“拱手于额而问 自由和人格独立的主观意愿更分明。 情:一个行于山泉田野之间堂堂正正有 所自”,后“延客人”“就地设皋比”而待, 后来,敬慕七郎“诚笃”的武氏想方 着生命尊严的七尺儿郎。 谦和有礼热情坦诚,完全没有山野小户 设法诚心结交于七郎,几番盛情相邀,送 人家的惊疑与拘促。从始至终,我们既看 金赠衣。可他有所不取,对唾手可得的好 二、质朴有真情 不到七郎对阔绰的武氏呈艳羡逢迎之 处竞丝毫不为之心动。武公子梦中的神 田七郎是个平凡世间的小人物。这 助少数民族学生消除对民族身份的认识 三、在普及少数民族常识教 (3)在活动中增进各民族学生的团结 误区,让他们了解自己民族的历史,使他 协作意识。如在一些传统的少数民族节 们有信心和勇气与汉族及其他民族学生 育中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品质 31里,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让少数民族 打成一片。 的方式方法 同学带领全班一起庆祝,让他们在快乐 (3)开展少数民族常识普及教育有助 (1)教师要对全班学生的民族身份情 的氛围中一起感受民族的融洽和谐;设 于汉族学生增进对少数民族的了解,实 况做到全盘掌握。通过在入学时向家长 计一些竞赛活动,参加的学生不分民族 现各民族学生的和睦相处。对班上的少 咨询、查阅学生学籍档案以及户口情况, 共同参与,通过活动让学生明白,只有团 数民族同学,学生们可能会很好奇,人多 准确掌握全班学生的民族状况,从而制 结协作好的团队才能取胜。还可编排一 的也有可能去欺负人少的,或者产生歧 定相应的教学计划。一些少数民族在与 些少数民族的舞蹈节目,制作一些服装 视,这将不利于各民族学生之间的和睦 汉族的长期相处中已经汉化,所以还要 和道具,让所有的学生都来参演。 相处。学生长大后要走人社会,也会接触 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汉化程度进行分析鉴 (4)组织学生参观少数民族聚居区。 到很多少数民族的人,如果没有一定的 别,如已完全汉化的则不可刻意强调突 组织学生到附近的少数民族村落参观, 民族常识,就有可能做出伤害少数民族 出其民族身份和特征。教师应建立相应 实地了解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性和特点, 的行为。因此,开展少数民族常识普及教 的情况登记卡片,注明注意事项。 引导他们观察少数民族与汉族和睦相处 育,要让汉族学生了解少数民族的发展 (2)鼓励少数民族学生介绍自己的民 的生活场景。有些少数民族聚集区还建 历史和生活习性,知道少数民族也是中 族。如果班上有少数民族学生,可请他们 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如湖南省汉寿县 华大家庭的一员,自觉尊重少数民族,从 来介绍自己民族的特点,展示民族的服 毛家滩回族和维吾尔族自治乡就有詹乐 小就做到与少数民族学生平等相待、和 装饰品,讲述民族的历史故事。通过少数 贫烈士塑像,应利用好这些资源。 睦相处。这些习惯和品质的养成,将会对 民族学生的现身说法,使所有学生增强 人的一生都产生影响。 对少数民族的感性认识。 作者简介:孙鸿钧(1965一),女,汉族,甘肃武威人,本科,甘肃畜牧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文教学。 繁毪 _I蕾嚣嬲一‘嗣晨 _4期 …… 凭他的不凡身手早可以无所不为称霸一 方了,怎么会家徒四壁?其二,从来“一钱 不轻受”的他怎么可能为一只猎豹就要 了别人的命呢?其三,当武氏去狱中探他 时,他“无言”,无愧疚,无懊丧,好汉做事 个小人物有情有义,有血肉温度。为了一 家人的温饱,他不辞辛劳常年跋山涉水 明怀有艰难之时彼此承担的神圣情感、 实现生命价值明确的追求和用自己的生 命昭示世间正义的神圣责任。七郎形象 的光彩照人也正在于他有着超然于世俗 之人衣食之足而上的人生追求——生命 的尊严与人间的正义! 于山野林泉之间,责任承担中饱含着对 家人的珍爱。在家里,他既是恭顺的孝 子,又是笃诚的丈夫和尽责的父亲。七郎 对母亲恭敬顺服,倾力赡养。富家公子欲 与他交友,无论是面对赠予还是应邀赴 宴,他都谨依母亲的教导;妻子卧病,他 好汉当,泰然坦然相向。料那被殴之人当 是必除之恶。由此可见七郎身上有着不 同于常人的可贵品性——“见恶人则鸣 跃”。一个人之所能成就英雄之举,一个 重要原因便在于他能明是非、识大局,并 正当恃强凌弱的御史之弟于官衙与 县宰闲谈之时,七郎扮一樵人智人官廨, 他抓住时机身手敏捷地抽利刃断了御史 之弟首,在环顾找寻窜去的县宰时被困 体恤呵护,守视榻前侍汤奉药;“妻奄忽 以死”,他尽心竭力,“为营斋葬”;被处死 刑,心里担忧的是无依无靠的母亲,对武 公子托以“烦恤老母”;赴义惩恶之前,先 周到地将母亲和儿子安排妥当。有道是,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侠 肝义胆的七郎于平淡的生活中亦不乏淳 厚的人伦真情。 对家人如此,对朋友呢?武氏意欲结 交田七郎,多次登门拜访。七郎对其所赠 财物虽始终坚辞不受,但对来访之客却 倾其所有,热诚相待。武氏首次到访,家 中“无榻可坐”,七郎便“就地设皋比”(虎 皮坐垫)而待。武氏再次登其堂,“七郎自 行酒,陈鹿脯,殊尽情礼”。为酬武公子 “托购虎皮”之金及唁送之礼,七郎不顾 武氏的百般劝慰,宁负弓山林,也绝不以 “蠹蚀”“旧藏”塞责。为人处事,心地朴实 厚道;待人接物,举止不卑不亢。既有恪 守的原则,又有浓浓的真情。自从武氏多 方奔走救他于死境,他便义无反顾地将 武氏的安危与自己的生死紧紧联系在一 起。七郎的以德报德情意真诚,侠骨柔肠 中充满浩然正气。 三、神勇有爱憎 田七郎神勇沉稳,身手不凡。他的家 中“虎皮狼蜕,悬布楹间”;为早日抵偿富 绅武公子“托购虎皮”之金及唁送之礼; 后智杀无良小人林儿;在戒备森严的县 衙取了豪强首级,于血泊中跃起手刃县 宰,其中任意一例都足以证明七郎绝非 等闲之辈。况且他还身佩一把已延传三 世、“决首至千计”颇有神验(见恶人则鸣 跃)之刀。既非无能庸夫又非山野莽汉的 七郎,生活何以困顿如此? 田七郎因“为争猎豹,殴死人命”有 过一次牢狱之灾,险些丢了性命。七郎是 个见利忘义、为一己之私便致人死地的 暴劣之徒吗?应该不是。其一,如果是,单 能为此而坚持。七郎正属此列。 七郎出狱后,在武家与武氏夜谈,七 郎所佩之刀“自腾”“作响”“闪烁”,以示 武家仆中混有恶人。七郎正告武氏“亲君 子,远小人,或万一可免”后,“终不乐,辗 转于席”,这“辗转于席”既有对武氏安危 的担忧,更有对恶人的强烈厌恨。后果不 其然应验:家仆林儿这无耻小人趁隙对 武氏之媳强行非礼被察后投至某御史家 得了庇护。当武氏将林儿的恶行告诉七 郎后,“七郎脸色惨变,终无一言,即径 去”。“脸色惨变”应是七郎嫉恶如仇禀性 的自然显现;“终无一言,即径去”可见其 除恶之心已定且坚。不难看出,七郎的神 勇始终是与他鲜明的爱憎相关联的。 四、正直有追求 怎么理解七郎毫不声张地将有恃无 恐、恣意妄为的林儿抛尸旷野呢?这个行 为确实为伸张公道无果的武氏出了一口 郁愤之气,有着毋庸置疑的报恩成分。但 如果七郎仅是一个知恩图报的形象,故 事到此就应该结束了。哪怕仅仅是这样, 今天的我们对七郎的行为也应予以足够 的肯定:毕竟,知恩图报是具有审美价值 的生命品德之一。(报答方式因时代的不 同而异,那是另外的问题)七郎之所以事 前不与武公子相谋,事后也不前往表白, 是因为杀林儿对于七郎来说既是为武氏 讨还公道又是在施展自已的人生抱 负——“见恶人则鸣跃”——人如其刀。 试想:如果为恶之人与武公子无关,七郎 就会置若罔闻吗?如果当初对七郎有救 命之恩的人是个居心叵测的劣绅,七郎 也会出于报恩之心是非不分、善恶不辨 地去杀人吗?难道说他那曾“决首至千 计”(不全是七郎所为)的神刀都只为狭 隘的报私仇泄私愤而佩吗?七郎之举分 署内而“自刭死”。当有人认出此人是七 郎时,惊魂未定的县宰进前验看:“见七 郎僵卧血泊中,手犹握刀。方停盖审视, 尸忽崛然跃起,竞决宰首,已而复踣”。 七郎身怀绝技,杀死御史之弟,按理除恶 后应逃走为上,何以自刎而亡?只因他一 人做事一人当,不想牵连武承休,更不想 被捕蒙羞,所谓士可杀不可辱。何以“尸 忽崛然跃起”?只因除恶未尽。这一充满 神话色彩的情节何其悲壮!只有伸张正 义之志毅然决然、生死大义了然于心的 真英雄才能如此坚强、如此从容! “七郎尸弃原野月余,禽犬环守之”。 七郎殒命,令人由然而生扼腕之叹,悲怆 之气充塞天地之间。“愤未尽雪,死犹伸 之,抑何其神!苟有其人,可以补天网之 漏。世道茫茫,恨七郎少也。悲夫!”这荡 气回肠之语既是作者对当时黑暗社会的 控诉,也是对扫荡现实生活中一切恶势 力的英雄的呼唤。七郎惊天地泣鬼神之 举是法律缺失、公平无望的社会正义与 公道的化身! 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 七郎并非大英雄,亦不算得真名士,他只 是个平凡的小人物,但正是这个明大是、 识大非,阳刚而血性的小人物,以他的果 敢刚毅、见义勇为,以他的英雄绝烈、气 贯长虹,让我们在惊叹于生命竟可以如 此倔强之余,对我们民族血脉中那种惊 世骇俗的凛然之气心生敬仰和向往。 参考文献: 【1】蒲松龄.聊斋志异【M].上海:上海古籍 出版社.2005. f2]周先慎.明清小说[M】.北京:北京大学 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