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熬夜对大学生生理与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r——以广西中医院大学赛恩斯新医药学院为例

来源:一二三四网
熬夜对大学生生理与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r——以广西中医院

大学赛恩斯新医药学院为例

李紫琪;谢苗贝;王茹;赖夙;伍婉婷;施学丽

【摘 要】本文通过以广西中医药大学赛恩斯新医药学院的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法对其熬夜的影响因素和熬夜后的身心自查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发现熬夜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危害,针对大学生越来越普遍的熬夜现象,从学生、教师及学校三方面提出应对策略,希望大学生正确看待熬夜,同时也为以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期刊名称】《产业与科技论坛》 【年(卷),期】2018(017)014 【总页数】2页(P102-103)

【关键词】熬夜;大学生;生理与心理健康;中医药大学 【作 者】李紫琪;谢苗贝;王茹;赖夙;伍婉婷;施学丽

【作者单位】广西中医药大学赛恩斯新医药学院;广西中医药大学赛恩斯新医药学院;广西中医药大学赛恩斯新医药学院;广西中医药大学赛恩斯新医药学院;广西中医药大学赛恩斯新医药学院;广西中医药大学赛恩斯新医药学院 【正文语种】中 文

目前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加上现代娱乐活动项目及设施越来越丰富,人们熬夜现象已十分普遍,尤其是在校大学生,熬夜给他们的身心造

成了很大的危害,研究人员从“美国青少年健康研究”中选取了3,300多名青少年和成年人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据调查显示:在美国,大部分青少年每晚睡眠时间都不足9小时, 而根据分析结果,假如青少年平均每晚少睡一个小时,他们的体重指数则会在5年间增长2.1。而进行跑步,做瘦身操、瑜伽等活动都不能控制这一指数的上涨速度。人们大多只知道熬夜对身体有害,但对具体危害程度不甚了解,因此,许多人在明知熬夜有害的前提下,仍为工作、学习、娱乐等事情去熬夜。这种普遍的熬夜现象,已引起了越来越多的社会关注。 一、概念界定与研究设计

(一)熬夜概念界定。杜成林、丁楚杰等(2016)[1]及李佳欣(2014)都将熬夜定义为 24点以后入睡。[2]黄小靖、许禄华等(2015)认为熬夜是指在23:00后因具体事务(工作、学习、游戏等)、自愿或非自愿的情况下仍未进入睡眠状态的现象。[3]本文认为熬夜是指在24:00后才入睡,但不包括因为失眠而无法进入睡眠状态的情况。 (二)研究设计。

1.问卷设计的内容。调查问卷的主要内容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调查研究对象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级;第二部分主要调查研究对象一般作息及健康情况(如入睡时间、平均熬夜、健康状况等);第三部分对研究对象熬夜的原因(如各方面压力、工作、娱乐、习惯等)进行调查;第四部分调查研究对象一段时间的熬夜之后其生理及心理有何不良反应,同时就他们对熬夜危害的认识进行调查;最后一部分是研究对象对熬夜行为的相关看法和对学校24:00后断网断电管理措施的态度。

2.问卷的发放与回收。本次调查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向广西中医药大学赛恩斯新医药学院在校大学生发放调查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 871 份,有效回收率为 87.1% 。其中男生占42.7%,女生为57.3%,基本符合学院总体男女生比例。大一占31.3%,大二占44.0%,大三占13.4%,大四占11.3%。

3.访谈对象及主要内容。为了更好地了解研究对象熬夜的原因,对熬夜的看法及对学校关于学生熬夜管理与引导的看法与建议,笔者在广西中医药大学赛恩斯新医药学院校园内随机选取一部分的研究对象进行访谈。 二、熬夜现状与原因分析

(一)熬夜现状。被调查的 871 名学生中,仅有 17.3% 的学生在 24点前入睡,43.2% 的学生存在熬夜行为,24点左右入睡的占39.5%。男生熬夜人数占总调查男生人数的50.3%,女生熬夜人数占总调查女生人数的37.7%,男生熬夜现象较女生普遍。平均熬夜频率在每周1~2次的占24.5%,每周3~4次的占24.1%,每周5~6次的占13.5%,每天都熬夜的占20.6%。由此可见大学生熬夜现象普遍,有某些原因所引起的少数几天需熬夜的现象较自主熬夜现象少。

(二)熬夜原因。熬夜学生的主要原因有习惯性晚睡(占40.8%),为了娱乐或交流(占25.7%)。另外还有为了完成学习或考试任务(占6.2%),为了班级、社团工作或因为完成兼职任务(占5.4%),夜间适合思考、适合找灵感(占4.0%)的原因所占比例较少。在与调查对象访谈中了解到,一小部分学生自身不想熬夜,但由于同宿舍同学熬夜影响其正常睡眠,被迫熬夜。说明大部分学生是可以不熬夜的,并不是必需熬夜的。而在不同熬夜行为中,玩手机、上网成为主导因素。

访谈结果显示,广西中医药大学赛恩斯新医药学院学生习惯晚上熄灯后玩手机的现象十分普遍。在调查对象中,女生普遍为看小说、追剧、网购、刷微博等而熬夜,男生则普遍表示熬夜主要是玩游戏、网聊等。调查发现,有40.8%的学生属于习惯性晚睡,这一现象的出现,说明了当今社会在大学生群体中,熬夜已经成为了一件极为普遍的事情,这种错误的观点、风尚亟需改变。另一方面,也有15.5%的同学是由于完成学习或考试,或为了班级、社团工作或完成兼职而被迫熬夜,这体现出大学生缺乏合理规划时间的能力。 三、熬夜对大学生生理与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对生理健康的影响。据本次调查显示,学生自查在一段时间的熬夜后,发现有皮肤受损、暗淡、干燥水肿、瘙痒、长粉刺等现象的同学占绝大部分(比例可达84.1%);眼睛干涩发胀,出现黑眼圈、眼袋,一段时间内视力明显下降,造成眼部疾病的占绝大部分(占比为89.7%);体重上升、女性生理期紊乱、肌肉酸痛、四肢无力、上火的占大多数(比例为77.9%);自觉胃肠道功能不好,致便秘、腹泻、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的占较大部分(占比为63.4%);83.6%的同学认为熬夜之后会出现头昏、眼花,影响第二天的学习和工作,仅有14.4%的同学认为熬夜对学习状态无影响。

(二)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本次调查结果显示,仅有30.8%的同学认为熬夜对自己情绪没什么影响,其余同学均感觉有不同程度的易怒、烦躁、亢奋或忧郁的情绪。其中男生认为熬夜对情绪有影响的人数占男生调查总人数的60.2%,女生认为熬夜对情绪有影响的人数占女生调查总人数的76%,女生情绪较男生更易受到熬夜的影响。除此以外,由于熬夜,能找到借口不做某事(如借口补眠不听课)的同学占22.4%,看待事情比平时更消极的占21.4%,对外界敏感的占10.8%,造成心理负担,感觉有无形的压力的占23.3%,仅有31.3%的同学认为对自己的心理状态无影响。

(三)结论。根据上述分析可以反映出熬夜会对大学生身心健康产生许多不良的影响,如导致学习、工作效率低下,成绩下降,心理压力加大,还会影响与其他同学之间的关系。本次调查显示,绝大多数调查对象对于熬夜的不良影响具有清晰的认知,不了解熬夜的危害仅占7.8%。在调查其对大学生熬夜的看法时,超过半数的同学(56.6%)认为熬夜对身体不好,不应该经常熬夜,也有30.8%的同学认为这是一种普遍现象,认为熬夜很正常,已经很习惯了熬夜行为。 四、学生对学校24:00断网断电制度管理的看法和建议

从本次调查可知,48.3%的学生认为学校应该对晚上熄灯时间进行统一管理,这样

可以有效杜绝熬夜行为。另外,51.7%的学生认为学校不应该统一管理熄灯时间,认为学校的统一熄灯会影响其学习和工作。在进一步的访问中了解到,此部分同学普遍认为,熬夜是自我控制力差的表现,学校断网断电并不能控制他们的入睡时间,学校断网断电之后,他们可以开台灯,开手机流量,玩电脑游戏的可以用手机给电脑开网(由于现今无限流量的普及,手机流量已变得更便宜,无限使用)。因此,学校24:00断网断电的管理并不能抑制熬夜行为,反而使有需要的人,学习、工作等受到影响。49.4%的学生认为自觉执行、自我管理是避免熬夜的最佳方式。但尽管如此,在对调查对象普及熬夜对身心健康的影响后,仅有31.8%的同学明确表明不会再熬夜,由此可见,虽然自知为了身心健康,应该合理规划时间,自觉执行,自我管理,不要熬夜;但大部分同学仍不愿意接受规划约束,认为看心情决定是否熬夜的占55.3%,然而,这种看心情的结果,通常都是选择继续熬夜。这反映了在校大学生存在着自我掌控能力严重不足的普遍现象。 五、应对大学生熬夜现状的策略

(一)学生。正如前文所说,短时间的熬夜会导致眼睛干涩发胀,出现黑眼圈、眼袋、精神萎靡等表面症状,但长时间的熬夜却会导致身体免疫功能失调,容易引起感冒、发烧、咳嗽等呼吸道疾病,胃肠炎、胃溃疡等消化道疾病。长期熬夜更易引发高血压及各类突发性心脑血管疾病,更有甚者,可能会猝死。而且,新闻上也常常报道,某人因玩游戏连续几天熬夜或连续几天加班熬夜所致猝死等案例也不在少数。作为医学院的学生,更应该加强熬夜对身心健康危害的认识,自觉主动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改掉熬夜的坏习惯,自觉抵制非必要的熬夜行为。

(二)教师。作为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熬夜的危害,多开设一些相关讲座,并结合医学院校的优势,例如,外科学老师、临床医学概论等老师在讲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各类疾病时,可以引入熬夜的危害,以此从医学的角度加深同学们对熬夜危害的认识,让学生们尽量做到不熬夜。

(三)学校。目前学校虽然制定了24:00后统一熄灯断网制度,但未能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学校应该加强这一制度的有效管理,引导学生关心自己的身心健康、不能以一己之私而使舍友“被迫性熬夜”,同时重视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心理辅导。相关社团可以利用海报、广播以及微信公众号等方式进行“熬夜对生理心理的危害”知识的宣传,倡导学生尽量不熬夜。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杜成林,丁楚杰,余洋,张磊,唐文照,赵焕新.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学生熬夜的心理分析及应对策略[J].新校园,2016,1:171~172

[2]李佳欣.医学院校男女学生熬夜情况调查比较[J].学园,2014,16:30~31

[3]黄小靖,许禄华,李婷,祝海毅.医药院校学生熬夜行为与其危害认知的相关性调查研究[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5,24(20):135~138

[4]栾海清.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路径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2015,1 [5]崔丽娟.积极心理学研究综述——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思潮[J].心理科学,2005,2

[6]谷素华.关于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7 [7]季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13,19

[8]谈雯.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J].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