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认识和掌握各种图形的基本特征和相关基础知识

来源:一二三四网


课题 授课时间 知识与技能 (术语课) 课时 二课时 课型 练习课 1、 1、使学生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使学生联系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理解比例的意义和作用,认识比例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的“项”、“内项”和“外项”;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使学生在认识比例、应用比例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增强用数和图形描述现实问题的意义和能力,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重点 认识和掌握各种图形的基本特征和相关基础知识。 准确、透彻地进行图形测量,灵活运用公式解决生活中教学难点 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结合教材讲解例题,完成课时复习。 学习方法 小组合作交流。 教具 多媒体课件、正方体、纸、笔 民族团结教育内容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考点分析 1、把一个图形按一定比放大或缩小,就是把它的每条边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 小。 2、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3、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 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4、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5、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意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 中的另一个未知项。求比例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例1、(把图形按某个比相应放大或缩小,形状没有改变,只是大小变了) A B C (1)长方形A的长是1.5厘米,宽是1厘米;长方形B的长是3厘米,宽是2 厘米。这两个长方形的长有什么关系?宽呢? (2)如果要把长方形A按 1:2的比缩小,长和宽应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各是多 1 的,图C的长是0.75厘米,图C的宽是0.5厘米。 2由此可见,放大或缩小前后图形形状没有改变,还是长方形,只是大小变了。 例2、(根据指定的比,将图形按要求放大或缩小) 先按3:2的比画出长方形A放大后的图形B,再按1:2的比画出长方形A缩小 少? 分析与解:(1)长方形B的长是长方形A的2倍,宽也是长方形A的2倍。或者说长方形B和长方形A长的比是2:1,宽的比也是2:1。 把长方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放大后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原来长方形的比是2:1,就是把长方形A的长和宽按2:1的比进行放大。 (2)把长方形A按1:2的比缩小后为长方形C,长、宽缩小为原来后的图形C。(1)图B的长、宽各是几格?(2)图C呢?(3)观察这三幅图形,你有什么发现? 分析与解:(1)按3:2的比将长方形A放大,即将长方形A的长与宽分别扩大1.5倍,那么图B的长为6×1.5 = 9格,宽为4×1.5 = 6格。(2)按1:2的比将长方形A缩小,即将长方形A的长与宽分别缩小到原来的 A B C 1,那么图C的长为6÷2 = 3格,宽为4÷2 = 2格。2(3)从这三幅大小不同的图形上可以看出,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比较,大小虽变了,但形状不变,而且各条边长度的变化都符合指定的比。 例3、(将两个相等比写成一个等式) 图B是由图A放大后得到的,你能分别写出这两幅图中各自的长与宽的比吗?比较写出的两个比,你有什么发现? B A 3厘米 6厘米 4厘米 8厘米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请你说一说对图形的认识和测量过程中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板书设计: 术语课 1、把一个图形按一定比放大或缩小,就是把它的每条边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2、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3、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与后记:必须手写 备课组/学科组长签字(盖章) 教务处/教研室签字(盖章)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