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运用地图或地球仪描述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能说出南极地区在气候、资源方面的独特特征;能在给定的地图上指出我国的两个南极科考站。
培养问题意识。程度好的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和提出1~2个问题。
能以小组为单位绘出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图。
2.过程与方法
初步具有运用地图思考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初步掌握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体会合作学习的方法,形成与人合作的意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积极与小组其他成员合作,共同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树立科学的环境观、资源观和全球观。
二、教学过程
1.巧布“疑阵”,引发学习动机
上课伊始,教师设置悬念:老师前两天在电视上看到一种动物,请同学们来看看这是什么。(出示“企鹅”图片) 学生回答后,教师积极鼓励,给学生以成就感。并接着提问:老师从未见过真正的企鹅,同学们能告诉我它生活在什么地方吗?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出“南极、南极洲、南极大陆、南极地区”四个概念,并请学生思考:这么多表述,代表的是不是同一个地方?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
学生回答后,教师结合“南极地区”地图进行归纳总结。 [设计思想: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破疑的好奇心。在学生观察、思考的基础
上,引导其一步步找出正确答案,训练他们应用地理术语的能力。]
2.变换角度,加深概念理解
教师提问:现在我们已经把几个概念区分清楚了,但老师还不清楚南极洲在地球上的确切位置,哪位同学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南极洲的地理位置?
学生回答后,教师结合“南极地区”地图归纳描述一个地区地理位置的方法:
(1)纬度位置:地球上位置最南、纬度最高,绝大部分在南极圈内。
(2)经度位置:占据东、西两个半球。
(3)海陆位置:位于大洋洲、非洲和南美洲之间,四周被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围绕,并均在南极大陆的北方。南极大陆是一个孤立、偏僻的大陆。
[设计思想: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尝试描述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可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述能力,引导学生认识到描述区域地理位置方法的重要性。]
3.提供感性材料,促进学生质疑 (1)冰雪大陆
教师出示南极地区、非洲、东南亚的地形图,提问:和以前我们学习的其他大洲或地区的地形图比起来,我总感觉“南极地区”地图有些与众不同。你能发现它的特别之处吗?
若学生发现了经纬网格的不同,教师就引导其回顾已学的地图制作知识,简要提及地图制作中由于投影方法不同,得到的地图不同。还有些学生可能会发现地图颜色方面的差异,这时教师就引导其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南极洲是一个冰雪大陆,厚厚的冰雪下面也有高山、平原、盆地等地形。其冰川平均厚度
为2000米,最大厚度超过4800米,而南极大陆的平均海拔是2350米。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与其他大洲相比,南极洲的平均海拔高度位居第几?若去掉冰川的平均厚度,它的平均海拔会降低到多少米?位居第几?
学生回答后,教师出示“各大洲海拔高度柱状”图总结:加上冰川厚度,南极大陆是世界上最高的大陆;若去掉冰川的平均厚度,则居第五位。
[设计思想:提供形象、直观的地理图片,帮助学生运用比较法,了解、认识南极地区的区域地理特征,培养学生的对比观察能力。]
教师提问:通过对位置、冰雪大陆、最高的大陆等几方面的初步了解,你对南极洲的情况会产生什么感想? 如果学生回答不出,教师可提示:那儿的气候一定很冷。有了示范,肯定会有许多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提出不同的想法。学生回答后,教师再与学生一道总结出气候、资源、居民几方面话题。
[设计思想:分析了南极地区的位置、地形等特征后,让学生谈自己想像中的南极,不仅保证了学生有话可说,而且也给学生充分的空间去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同时也可使教学环节之间的过渡显得自然流畅。] (2)最冷的大陆
教师提问:我们首先考察南极洲的气候,看看这里为什么会这么冷?并提示学生可借助已学的世界气候分布图分析。
对学生的解答,教师及时引导其说出依据或解答过程。师生共同归纳南极地区极地气候的独特之处。 (3)资源丰富的大陆
教师提问:在如此严酷的自然条件下,南极洲的资源情况具有怎样的特点?
有了前面的经验,学生会主动去翻看课本和地图册等手头已有的资料来寻找答案。因而他们的答案中会涉及到各种资源类型。
对学生的回答,教师依然要求找出依据并予以鼓励。尔后,教师再从以下几方面概括南极地区的资源特征: ①生物资源:教师结合南极地区部分动植物的图片总结南极地区的生物资源概况。
②矿产资源:科学家确实发现南极洲有煤、铁、锡、钼、锰、铅、锌等许多矿藏,而且这儿的煤田是世界上储量最大的煤田,还拥有世界上最大的铁矿床。可以说南极洲是一个巨大的矿藏宝库。
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有人能从对南极地区矿产资源的描述中发现什么问题吗?启发学生自己提出“南极地区没有森林,为什么其地下埋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的问题。
[设计思想:教师步步引导,以身示范,启发学生提出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学生回答后,教师演示“大陆漂移过程”课件归纳:地质学家们公认,在1.95亿年以前,整个地球为一块巨大的“联合古陆”。此后,这块超级大陆逐渐分裂。大约在5300万年前,澳大利亚与南极洲开始分离;之后,约在3900万年前,澳大利亚与南极洲最后分离,并经过逐渐漂移,南极洲大陆移到了现今的位置。可见南极地区曾出现过温暖湿润的气候,那时生长的茂密森林,由于后期的地壳运动被埋在地下形成了煤。
③水资源:南极洲还有丰富的淡水资源。南极洲的冰和雪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库。有人估算,其淡水量可供全人类用7500年,而且冰盖没有受到任何污染,水质极好。如果用南极冰盖的冰制成饮料,毫不夸张地说,它是世界上特等的纯净饮料。
教师提问: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资料报道,在南极隆冬季节,海冰面积可达2000万平方公里。如果这些冰川全部融化,世界洋面将升高50~70米。想一想将会对上海地区造成什么影响?
如果学生回答不出,教师提示上海的平均海拔高度。 (4)地球上唯一一块无人定居的大陆
教师提问:现在,我们去拜访一下那里的居民吧!有谁
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南极地区的风土人情呢?
在前述关于南极感想的基础上,肯定会有学生指出南极地区没有人居住,也会有学生指出“有很多国家的科考人员住在南极地区”以此来反驳前面同学的观点。面对学生的不同观点,教师要引导他们摆出各自的理由来说服对方。 双方争执时,教师提醒:原来双方考虑的角度不同,一个是从“定居”的角度出发,一个是从“暂居”的角度考虑,所以就会有不同的答案,从他们各自的角度来看,他们都是正确的,并不矛盾。因而,遇到问题后,我们先不要急于下结论,而要从不同角度去思考,以便能得出一个完整的答案。 [设计思想:一定的想像力对科研工作来说固然重要,但它决不能是“胡思乱想”。在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想像之后,再引导他们去验证自己的猜想,为自己的假想找证据,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考习惯。] (5)科考的圣地
教师提问:在茫茫的南极大冰盖上,没有人烟,没有鲜花,没有绿草,在漫长的极夜里甚至没有了人类赖以生存的阳光。除了酷寒的气候,就是远比台风还强劲的风暴和被风卷起百丈高的雪柱冰花……是什么诱使科学家们迷恋这块极地呢?
学生小组为单位讨论,并选派代表交流。 由于对资源情况已作了充分的分析,再加上各种媒体对
南极地区科考的报道较多,所以学生对该问题的回答会比较充分,教师不必再重复总结。但要对学生给予赞赏,从而激起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并引出下一个问题:我国有没有在南极洲设立考察站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出示长城站、中山站图片,提出问题:南极地区绝大部分位于南极圈以内,我记得这里有种特殊的自然现象,你们还记得吗?
学生可能会回答:极光。教师进一步引导:不错,有极光。除此以外,应该还有一种特殊的昼夜交替现象。此时,一定会有学生想到极昼和极夜现象。
教师接着提出问题:哪个小组能派一位代表在图上指出我国两个考察站的位置,并告诉大家要感受极昼和极夜该到哪个考察站,为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并交流发言。
教师归纳:关于南极考察,大家已经了解了很多。有一点还要强调:南极是一块科考的圣地。尽管许多国家都建了考察站,但南极地区不属于任何一个或几个国家,而且南极的生态环境对全球的气候有重要影响,人类一定要注意南极的环保,做到和平利用南极。为此,1959年12月一些国家签订了《南极条约》,我国也在1983年正式加入该条约。 4.绘制知识网络图,自主建构知识体系
教师:关于南极地区,现在大家是否可以把今天讲到的
内容用网络结构图的方式整理出来,最好能和以前的知识结构联系起来。
学生小组讨论并绘结构图。
教师展示各组的成果,评出做得最好的小组,奖励一面小红旗。
附:“知识网络图”样图
[设计思想:地理学习过程应是学生自主建构地理知识的过程,新知识也只有被学生自觉纳入自己已有的知识体系中,才能记忆深刻。此外,自主绘制网络图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
(作者单位:上海南汇区教师进修学院) 点评
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上海市地理二期课改也提出,地理课程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基本的地理事实、概念、原理等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地理能力,并将提出地理问题到解决地理问题所必需的能力作为地理能力培养的核心。然而,如何培养学生提出地理问
题的能力,是困扰广大地理教师的一个难题。这节课在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方面做了尝试。教师始终按照“提供直观形象,创设问题情境――以身示范,提出思路――启发诱导,发现问题”的步骤展开教学,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了提出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本节课另一个独特之处是让学生自己绘制知识网络图,使学生自己完成了地理知识的建构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节奏有些前松后紧,对于“南极科考”这部分内容学生的学习和讨论似乎不够充分。
(点评人:上海南汇区教师进修学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