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0001)

来源:一二三四网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一、 学习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重点字词句;了解《左传》文学常识;积累文言字词。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分析重点字词(多义字)的分析和掌握;学习烛之武的劝说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仁、义、礼、智、信;一个外交官应具备怎样的品质。

二、 重点与难点:学习课文的写作方式,以及如何把握烛之武的人物性格和

外交方法。

三、 课时目标:两课时

四、 授课方法:传统式板书讲课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学习讲究劳逸结合,当然也要讲究古今结合,所以在学习了一个单元的现代文之后,今天我们将转入到古文的学习。

大家都知道交际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小到个人,大到国家都需要交际。一个人的交际能力决定着他自己的人际关系网,而一个国家的交际能力则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外交。我国自古有言“一人之力,胜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胜于百万之师”,说的就是交际或者说是外交能力的重大作用。那么,一个优秀的外交官应该具备怎样的品质呢?什么样的外交才能称得上是成功的外交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穿越时空,去了解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伟大外交官——烛之武,看他如何用三寸不烂之舌退秦国大兵的。之前叫大家预习课文,现在先来检验一下大家的预习成果。首先请大家来朗读一遍课文。

点评学生朗读情况,明确字音:氾(fàn)、佚(yì)、缒(zhǜi)、杞(qǐ)、逢(páng)

二、分析(结合知识与能力目标)

2

(一)提问学生对《左传》的了解,让学生自由发言3分钟;然后结合学生的发言来介绍《左传》。明确:《左传》又称《左氏春秋》或《春秋左氏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著作。主要记载的是东周前期240年间的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具有历史与文化的双重价值,而其中写得最精彩的是战争。《左传》写战争的一个最大的特点是不直接写战争场面的激烈壮观,而是侧重于描写战前的谋篇布局,通过写对战争的谋划来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或者交代战争因缘,而战争场面往往是简而概之,直接交代结果。《烛之武退秦师》同样也没有直接写战争,而是战争爆发前的事情。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烛之武为什么要退秦师?如何退?退秦师的结果如何?

(二)讲解课文第一第二段,第三自然段讲到“邻之厚,君之薄也。” 重点字:以、贰、军(名用作动,驻军)、佚(yì)、若、辞、之、焉、许、夜、亡。

一词多义(归纳在此仅为让自己心里有数,讲课时只讲课文中有的部分) 1、贰

①“二”的大写。

因为郑国先于晋国结盟,但后于晋国的敌国楚国结盟,被视为不敬。故秦、晋围之

(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 ②副职 (例:其内任卿贰以上。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③不专一 (例:贰则疑惑。《荀子·解蔽》) ④离心,背叛

(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左传》) ⑤再,重复。 (例: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 ⑥从属二主。(本文: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 (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 (拿,来,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 (表顺承,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表顺承,连词)

3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把,介词) 3、而

①今急而求子 (才,连词,表顺承) ②夜缒而出 (表修饰,连词)

③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承接,连词 4、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 (语气词,表陈述)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副词,为什么)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疑问代词,哪里) ④且焉置土石 (疑问代词,哪里) 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代词,之)

⑥永之人争奔走焉 (兼词,于此) 5、之

①公从之 (代词,代佚之狐的建议) ②是寡人之过也 (的)

③行李之往来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④何厌之有 (宾语前置,有何厌之) 6、许

①准许。 (同现代汉语)

②答应,听从。 (例:本文:“许之。”、“许君焦、瑕……”) ③赞同。 (例《愚公移山》:“杂然相许。”) ④约数 (例:《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

⑤表处所 (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句式:

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状语后置 应为“以其于晋无礼,且于楚贰也”

2.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 省略句

3.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介词结构后置 应为“佚之狐于郑伯言曰”状语后置句。言于:对……说

4

4.(烛之武)辞曰 省略句 5.是寡人之过也 判断句

6.(烛之武)许之 省略句

板书:起因:(一)秦晋围郑,郑危在旦夕; (二)烛之武临危受命 过程:烛之武巧舌说秦伯

(三)第一课时结束:这节课我们就先分析到这里,临危受命的烛之武已经开始他的外交行程,那么烛之武能否不辱使命呢?欲知结果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同学们回去先自己再分析一下课文,想一想烛之武的劝说内容可以分成几个层次。

第二课时 (一) 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分析了第一第二段,了解了烛之武去退秦师的原因,真可谓受任于国家危难之际,上节课我也叫大家自己先分析一下烛之武的外交辞令,看他是以怎样的巧舌来说服秦国退兵的。这节课我们将进入本篇课文的重点内容,学习分析课文最后两段,欣赏烛之武的说话艺术,了解一代霸主晋文公的远略。

重点字:夜(名词作状语)、缒、亡(wáng/wù)、执事、鄙、行李、共、封、阙、利、图、说(歧义词,读yùe,有说高兴、喜悦;有说悦服。学生科发表自己的观点)。 一字多义(接第一课时) 7、阙

①què 古代宫殿前两边的高建筑物。 ②què 城楼

③què 皇宫,引申为朝廷

④quē 挖掘,引申为侵损,削减。(本文:阙秦) 8、微 ① 没有

5

②细小,轻微(同现义) ③衰败 国势衰微。 ④卑贱

(例:《史记·曹相国世家》:“参如微时,与萧何善。”) ⑤幽微,精妙。 微言大义(成语) ⑥隐蔽,不显露。见微知著(成语)

⑦假如没有。 (例:《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 (本文: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9、敝

①坏,破旧。

(例: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屦。”) ②谦词 敝人

③疲惫 (例:《资治通鉴》:“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④损害,衰败。 (本文:因人之力而敝之。) 句式(接第一课时):

7.敢以(之)烦执事 省略句 8.邻之厚,君之薄也 判断句 9.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 省略句 10.(晋)许君焦、瑕 省略句

11.夫晋,何厌之有? 即“有何厌”,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译文:晋国,哪会有满足的时候呢? 12.阙秦以利(于)晋 省略句 13.以乱易整,不武 否定判断句

14.若亡郑有益于君 状语后置 应为“于君有益” 古今异义:

(1)行李之往来 (行李,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今义:泛指接待宴客的主人)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

6

(4)亦去之 (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

(5)敢以烦执事(执事,古义:办事的官吏,这里是对对方的敬称;今义:掌管某项工作的人)

(6)共其乏困(乏困,古义:指缺乏的东西。今义:指精神或身体劳累) 板书:起因:(一)秦晋围郑,郑危在旦夕; (二)烛之武临危受命

过程:烛之武巧舌说秦伯:(一)亡郑则秦薄晋厚; (二)存郑秦无所害; (三)晋乃失信之国;

(四)晋无厌,郑亡,秦将继之。 烛之武的外交艺术和智慧都体现在这里,首先以“越国鄙远论”说明秦亡郑亦无利,接着用“亡郑陪邻论”——言利益分配,紧接着“舍郑有益论”——言两国邦交。再抓住晋国曾经的失信行为,说明晋国过河拆桥论 ,而最关键的就是揭示郑亡后的将出现的情况,晋国扩张争霸。烛之武可谓是处处为秦着想,以利害、历史、现实和未来都为秦国想到了,看起来是非常关心秦国的生死存亡,而似乎都不是再为郑国求情,如此之大义大礼秦穆公又如何能不悦呢?(学会站在别人的立场为他人着想)。烛之武的人物形象特点:爱国、睿智、能说会道。

引发学生讨论说话的技巧/艺术。

第四段晋文公的一段话也足以见其即将成为一代霸主的远略。也可以看出古人是很看中礼、信的,三字经有云:“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中国是名副其实的文明古国和礼仪之邦,正是因为古人看重礼,义,仁,智,信,所以才有晋文公的这一段话。给学生的启示:重礼,重信,讲仁义道德。

这篇课文可谓是层次分明,因果明了,而又详略得当,内容波澜起伏,让人惊服。略写战事前奏以引出烛之武的出场。详写烛之武智退秦师,突出文章中心。结果虽也略写,但字略义不略,留给我们的道理是深刻的,不仅让我们学习烛之武临危受命的爱国精神,也向我们展示了口语艺术的伟大魅力。同学们课后要熟读课文,最好能够背下来。

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