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小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数学练习题的总结

来源:一二三四网
小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数学练习题的总结

小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数学练习题的总结 一、列式计算。

1.一条走廊长24米,每隔3米放一盆花,走廊两端都要放。一共要放多少盆花?

2.在一条河堤的一边栽了75棵柳树。每两棵柳树中间栽一棵芙蓉树,栽芙蓉树多少棵?

3.把一根木料锯成30厘米长的小段,一共花了10分钟。已知锯下一段要花1分钟,这根木料有多长?

4.一座宿舍的走廊长15米,插有6面彩旗。照这样计算,办公大楼走廊长27米,要插多少面彩旗?

5.一根木料锯成3段要8分钟。如果每锯一段所用的时间相同,那么锯成7段需要花多少分钟?

6.要在正方形的喷水池边上摆上花盆,每一边摆放7盆花(四个角上都要有一盆花),一共要摆多少盆花?

二、解决问题。

1.为了保护公园里的一棵千年古树,园林局决定为它做一个圆形防护栏。如果护栏有10个间隔,一共需要打多少根木桩?

2.四年级共选49位同学参加校运会开幕式,他们排成一个方阵人场。这个方阵的最外层一共有多少人?

3.陈庄小学有一个长60米、宽40米的.小操场,四个顶点都种有一棵树,长边上每隔10米种一棵,宽边上每隔8米种一棵。操场四周一共种树多少棵?

4.李大爷以相同的速度在乡间布满电话线杆的小路上散步。他从第1根电话线杆走到第12根电话线杆用了22分钟。他如果走36分钟,应走到第几根电话线杆?

5.华美小区要在区内的一块正方形草坪周围种树。要使每边都有5棵树,可以怎样安排?请你画出示意图。

小学四年级数学说课稿《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小学四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一、本节课的设计理念

通过创设“剪纸”的情境,改变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式,把解决问题的过程与学习加减法计算结合起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解决数学问题、发现数学规律,使学生体会学习计算的必要性,发展数学应用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转变教师角色,鼓励与尊重学生的独立意识,并为学生提供交流各自算法的机会,成为真正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教材分析

分数是我们四年级学生刚刚接触到的新内容,它又是学生对分数理解的关键,本课的学习还为以后异分母分数相加减的学习打下基础。本课“简单的分数加减法”是在学生初步掌握了分数意义的基础上来进行的。让学生通过课件中的动画操作演示,使学生理解加减法的算理,并且明白只有在分母相同的情况下,分子才能相加、相减的道理。使学生通过操作明白算理,在“动”中思、在“动”中悟。

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能正确迅速地计算有关习题。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情感目标:渗透“变与不变”的数学思想。

本课的教学重点为:理解和计算简单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本课的教学难点为:理解简单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三、教法学法。

在本节课中,我在教学方法上力求体现以下几方面。 1、从生活情景出发,以游戏环节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大胆利用课件让学生自学,使全体学生处于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

3、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4、在学生的反馈中,对于出现的问题给予及时的'指导。 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我决定在教学中采取以下的学习方法:

1、让学生利用自己的眼睛观察课件中的动画演示自己归纳、总结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2、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观察、分析、概括的同时,自己尝试对分数加法的计算,并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将分数加法的算理初步理出一条思路。

3、充分利用小组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增强合作学习的合作精神。 4、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让学生自己充当老师的角色,自己出题,学生自己解答。

四、设计流程

1、复习铺垫。让学生想一个分数,与同桌互相说说它的分数单位和分数单位的个数,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找到新知的“生长点”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新课的进行做好准备。

2、探究新知。分为三个部分:

(1)总结计算方法。先让学生根据分数单位的个数进行口算,初步感受知算理,再举例验证,通过比较、综合、概括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揭示意义。利用一加一减的两道理算,比较两题的结构,联系整数加减法,利用知识的迁移,揭示加减法的意义。

(3)完善算法。通过几道理算式的计算,强调最后的结果一定要约分。

3、巩固练习,延伸课外。针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安排练习,并能做出相应的发展,由两个数的加减发展到三个数的加减,注意联系实际,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例如买三种水果,让学生感到亲切,最后通过设计绿化活动,张扬个性,并结合新知发现问题,达到提高。

五、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我感受到:

1、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提供探索空间。

教学活动是师生互动、交往的过程,传统的教将让位于学生的学,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一切只有从学生出发,才能有效的促进教学,才能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发展。教者要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自主、探索的空间。本节课我没有依据教材的编写意图,先学意义,后总结计算方法,而是倒过来,先学习计算方法,再学习意义。之所以这样处理,是从学生的知识背景出发,学生已经学过分数的分数单位,并能根据分数单位进行口算,另外,孩子发现一个问题量,最想知道的就是他的结果,为了照顾孩子的学习特点故做出上述处理。教学时让学生举出分数的例子,口答分数加减法,举例列算式,再观察,计算,完全让学生自主探究,使其经历一个口算、举例、比较、交流、概括、验证这样一个全过程。尽量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同时也努力使学生保持一个]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

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人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我让学生分组合作学习,努力给学生提供交流和表达的机会,多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计划课一开始,激发学生原有的

知识储备,让每个学生说出一个分数,并说出它的分数单位及分数单位的个数,引导学生利用旧知进行口算,观察比较这些算式的特点和计算方法,有什么相同?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使其处于欲言不能,欲罢不止的亢奋状态。再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交流想法,互相借鉴,互相学习从而达成共识。教学中力求尽量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所有的题尽量让学生说,一些例子让学生举,一些问题让学生解答,努力使自己的角色实现转变,做一回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3、边学边练,学以致用。

课堂教学的好坏,教学目标的达成与否,学生发展的有无,一一都要通过练习来检验。本课中,依据教学重、难点,分散练习边学边练,并根据学生的学习反应,及时调整教学状况,练习是有效的融入实践练习——“绿化校园”请你设计的活动,让学生结合本课的知识,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体验数学的价值,同时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学会欣赏自我。

教学目标:

1、经历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会进行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能用分数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能在计算分数加、减法和解决简单的分数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3、能主动地参与有关的操作和探索活动,对分数与生活的联系有一定的感受。

教学重难点:

探索并学会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计算。 教具学具准备: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生活情景,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情景画面

谈话:今天是一个值得玲玲庆祝的日子,这天正是她的生日,她邀请了她最好的朋友小丁一起过生日,看!他们正准备……(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了8份)

课件演示:玲玲:我吃2块;小丁:我吃3块。 师:用分数怎么表示?(2/8,3/8)

师:他们两一共吃了几块,怎么想的?(2+3=5) 二、自主合作,经历学习的过程 1、学习简单的分数加法

师:那他们一共吃了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呢?怎样列式? 生:2/8+3/8=5/8 师:你是怎样想? 同桌交流想法。

师:哪位同学愿意说说你的想法? 生1:从图上看结果是5/8

生2:3/8是3个1/8,2/8是2个1/8,3个1/8加上2个1/8是5个1/8,也就是5/8

生3: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了8份,玲玲吃了2份,小丁吃了3份,他们一共吃了5份,用5/8表示。

课件演示:验证2/8+3/8=5/8(加法) 指名学生再说说怎么算的。

师:请你仔细观察这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分母不变,分子相加)

如学生没有观察到,可提问:在这个算式中什么没有变,什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师:为什么不变?(3/8和2/8合并前后,都是把这个蛋糕平均分成了8份的,所以分母是不变的)

师小结:同分母分数相加,分母不变,分子相加。 2、学习简单的分数减法

课件出示:你能提出一个减法的问题吗?

引导学生提出:小丁比玲玲多吃了这块蛋糕的几分之几? 师:怎样列式? 生:3/8—2/8 师:你会计算吗?

学生独立计算,并把计算的方法跟你的同桌讨论一下。 指名学生回答:1/8

师:你是怎么得出来的?(生……) 课件演示:验证3/8—2/8=1/8(减法) 师:观察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生:分母不变,分子相减。

师总结:同分母相加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齐读。

三、新知识的巩固强化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课件出示题目,指名说出题意;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指名交流算法。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指名口算各题。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课件演示题目

生独立列式计算。全班校对。 4、做“想想做做”第4题 指名学生提问:

生1:西红柿和茄子一共种了这块地的几分之几? 生2:西红柿比茄子多种了这块地的几分之几? 生独立列式计算,全班校对。 四、总结 你有哪些收获?

再次明确: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五、拓展练习,延伸应用 1、课件出示:选择题 (1)3/8+4/8=①7/8②7/16 (2)1/5+4/5=①5/5②1 师明确:5/5=1

2、课件出示:一杯牛奶喝掉了它的1/4,加满水后又喝掉了它的2/4,再加满水后,全部喝完。问喝掉的牛奶多还是水多?

使学生明确:喝掉的水就是加进去水的总和1/4+2/4=3/4 3、思考题 课件出示

请学生仔细观察图形,指名回答。 提问:你发现了什么?

板书设计: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2/8+3/8=5/8 3/8—2/8=1/8 课后反思:

学生在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后,放手让学生自己自学,既可以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又能到到预期的学习效果,而且还能因地制宜。在学生学习知识的关键处设计一两个关键性的问题,让学生对自己的自学效果进行适当的评价。就这样,一节让学生自己学习知识,发现规律的课上完了。从学生的练习来看,本次课效果不错,学生都能将重点的知识进行记忆和应用。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期中试卷的分析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期中试卷的分析

【错题记录及分析】: 1: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分析:学生对数的极限思想认识理解不够

2:两个因数末尾都没有0,它们的积的末尾也一定没有0(×) 分析:没有灵活的掌握笔算乘法中记得确定规则。 3:大于90度的角都是钝角(×)

分析:对钝角概念的`理解不到位,忽视了钝角的度数的界定范围——大于90度而小于180度。

4:个、是、百、千、万都是(③) ①数位②数级③计数单位

分析:没有理清数位与计数单位的区别。 5:动手操作

从一条射线的端点开始,截取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 分析:对于射线与线段的关系理解不清。

6:一本《名人小故事》共有60页,每页有23行,每行有28个字,这本书一共有多少个字?

分析:这是一道两步计算的笔算乘法应用题,学生都能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列出算式,但在计算的时候由于进位的原因出现了计算结果的错误

今后教学的改进意见

1、通过此次期中测试考察了学生对基础知识水平掌握的情况,也充分曝露出了学生的不足之处。如:认知不足,态度不端正,答题不认真,书写不规范,缺少对数学文本的阅读和理解等等。所以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应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突出表现在答题习惯)置于重中之重的位置。在规范学生书写格式,检查习惯、培养读题能力的。

2、加强概念教学,避免学生的认知错误。教学中努力做到“两个吃透”。一是“吃透教材”,二是“吃透学生”。狠抓教学内容的本质,在本质属性的揭示和掌握上下功夫。

3、培优辅差和学困生的转化仍需加强。教学中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让基础题型和能力拓展题型并进,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提高学习效率。坚持对学困生的课前辅导、课堂观察和课后“跟踪”,努力使每一个知识点都过关。

我的奶奶小学四年级作文550字

我的奶奶小学四年级作文550字

我的奶奶是一位人民教师,今年60多岁,她中等身材,瘦瘦的,和蔼可亲的脸上常挂着笑容。

说起我的.奶奶,学生和老师们都会翘起大拇指啧啧称赞,她可是一个热心肠的人。几年前,她光荣退休。又是一年教师节,爸妈都劝她在家享享清福,可热心肠的她非但不听,反而责怪起他们说:“生命在于运动”,难道你们不想让我多活几年吗?爸妈听了哑口无言,只得让她去。

去年冬天,天气特别冷。一向身体健康的奶奶突然病倒了,一连在床上躺了三天,粒米未进。到了第四天,病情才有了好转,喝了半碗粥。

“铛……”钟敲了七下。奶奶忙坐起来,穿上了衣服,像要出门的样子。我忙拦住她,问:“奶奶,这么冷的天,您上哪儿去呀?”奶奶认真地回答:“咦,你忘了,今天是教师节啊!”我一听,笑着说:“奶奶,您生病了,你也退休了!”“不,不,不!”奶奶瞪着大眼睛说:“你看,张阿姨有高血压,李老伯有心脏病,他们都出去庆祝自己的节日,我能不去么?今天我非去不可!”我知道奶奶要做的事,八头牛都拉不回来。于是,便把奶奶裹得严严实实,陪着她一起出门。

深秋的夜晚格外宁静,我俩走在几乎空无一人的街上,两人的身影在路灯下一会儿长,一会儿短。这时,孩子们的欢声笑语还回荡在天空中,那一声声清脆的铃声冲破夜幕,飞进了家家户户……

我的奶奶就是这样,一个为自己想得少,替别人想的多的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