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珍 指导教师 范建凤 (忻州师范学院化学系 0901班 034000)
摘 要 五台山宗教文化艺术作为山西古代文明中的一部分, 以它独特的地位和丰
富的资源独树一帜。其中五台山的佛塔、佛像雕塑在吸收融合外来佛教艺术技法的基础上,创造了中国的民族风格和特色。雕塑有铜质鎏金,泥塑鎏金,贴金箔等。这些鎏金文物经历了成百上千年,所处的地理环境比较复杂,因而制作材料不断老化, 文物固有结构遭到破坏, 导致材料层间的粘结力丧失。自然的雨水,环境的潮湿,微生物的滋生,光照,动物的破坏甚至地震都会对文物的保存造成影响。有时的管理不善和人为因素的作用, 加速了文物病害的发展进程。在上述综合因素的共同作用下, 金器文物产生了诸如表面缺陷、裂缝、点蚀;鎏金层鼓包、起翘、划痕、颜料掉色、绿锈;金箔掉落、烟熏发黑等病害现象。本文通过对五台山金器病害程度的实地考察记录,针对具体文物的病害情况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
关键词 五台山;金器;腐蚀;腐蚀分析;保护措施 一、概述
世界上最早的黄金制品出现于公元前五千年的古埃及,随后,希腊、
罗马、波斯、等都开始了对金器的广泛使用。金器文化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漫长而辉煌[1]。五台山文化作为一种典型的佛教文化形态,历史悠久,连绵不绝,至今仍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为我们留下了仍具活力的文化形态,尤其丰富鎏金佛像,金塔,殿等艺术珍品,这些都是不可多得的中华民族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是我们传承文明的载体,中国佛教的兴衰在五台山上的这些金器文物都留有深深的印痕。研究五台山金器文物就对于现代学术研究有着重要意义,为现代的文化建设提供着相当有益的历史借鉴与精神资源。 主要寺庙金器 1、显通寺
显通寺坐落在台怀镇。它是五台山众多寺庙中最大、最古的一座,是佛教圣地中的一颗明珠。长期以来,在五台山寺庙群中显通寺之所以特别引人注目,除了它历史悠久、香火旺盛外,寺内珍藏着许多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珍贵文物,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1)金顶铜殿
1
在显通寺中有座青铜铸造的铜殿见图1.1-1.2,是在明代万历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万历皇帝母亲李太后之师妙峰和尚,集全国13省市布施,先后铸成三座铜殿,一置峨眉山,一置南京宝华山,一置五台山。三个铜殿均在湖北省荆州浇铸,运至现场组装,如今仅存五台山这一座了。铜殿方形,外观重檐两层,高约5米,四周隔扇上棂花图案和壶门花鸟装饰,形象生动,工艺绝佳。内壁四面铸满小佛万尊,中央台上端坐一尊大佛,故称“万佛如来”。
目前,铜殿外面保存完好,铜殿内壁靠近门口左侧墙壁的地方,在约1.4米高的地方局部出现磨损掉金箔皮,掉色的现象。
图1.1 金顶铜殿
2
图1.2 铜殿内壁佛像 (2)鎏金铜塔
位于铜殿前两隅,见图1.3。原为五座,铜铸,其余三座(东南方的大圆智镜塔、西南方的平等性智塔和中间的法界体性智塔)在日本侵华期间,被日本侵略者盗走了,仅东西两座原塔尚存。后被又以铁补铸三座塔立于原处。西北方的妙观察智塔隐合西台,通高5.33米。东北方的成所作智塔隐合北台,通高6.3米。二塔都是双层束腰须弥座,塔身由覆重建”字样。四面各铸“平等性智塔”中的一字。须弥座上海置八角围栏,每面均有花卉图钵和十三层楼阁及重檐亭阁组成,其覆钵开有券门,内部分别供着西方无量寿佛和北方不空成就佛。外部铸有本塔图案和经文。楼阁和亭阁都是每层八面,外铸佛像。自底及顶渐次收分,上置葫芦塔刹,显得玲珑剔透,金光闪亮。二塔形制一样,就是妙观察智塔的塔座上多了一座小小的土地庙,里面供着山西土地神。东南方的大圆智镜塔隐合东台,通高4.9米。塔座为双层束腰须弥座,腰际和底层角处分别铸有八位金刚力士,力士之间又饰莲瓣、花卉等图纹,上层各面还铸六尊欢喜佛像。须弥座上设有八角围栏,饰有二龙戏珠和狮子滚绣球的图案,显得华丽美观。塔座上为开有券门的覆钵,内部供着东方阿阇世佛,外部还铸有“佛历二五三五年重建”和“圆智镜塔”的文字。覆钵之上为“十三天”,宝盖上吊着20余个风铎。塔刹为三层宝珠,金光闪亮,直刺云端。西南方的平等性智塔隐合南台,通高5.43米。塔座为双层束腰须弥座,下层饰有六十四瓣莲叶围绕,上层四面饰有花卉图案,其中正面
3
上方铸有“佛历二五三六年案。须弥座上置一个二十四面的空心葫芦,芦底以四尊力士连接座面,肩负塔身。其余各面铸有佛像,共计20尊。上面为八角十三层的楼阁,每面铸有一佛二侍者,计有104尊佛像、208尊侍者。每层塔檐角处挂着一个风铎,计有104个。宝盖为八角瓦垅楼檐,上置仰月和三层宝珠塔刹。该塔形制奇特,新颖别致,是一座罕见的组合式的空心佛塔。中间的法界体性智塔隐合中台,通高5.5米。塔底为上小下大的三层八角须弥座,中层四面中间和上层四面上边,相间各有四尊力士,上层所余四面铸有“体性智塔”的塔名,其中正面铸有“佛历二千五百三十三年重建”等字。其余各面饰以狮子滚绣球、二象转法轮图案,显得华丽美观。塔身三层,由三个二十四面的葫芦垛成。每个葫芦的中间四面铸有佛像,计有12尊。其余四面镌着《大日经》文,共计12篇。再上是饰以花纹的宝盖和明晃晃的三层宝珠构成的塔刹。该塔是一座国内罕见的葫芦形佛塔2。
[]
现在这五座塔都饰金箔,四周围以铁栏防止有人碰触,保存完好。远远望去,金碧辉煌,阳光之,下熠熠夺目。
图1.3 铜塔
(3)文殊骑狻猊鎏金铜像
保存于显通寺铜殿内,狻猊口方目圆,昂然回首,徐徐而行,给人以雄健勃发之感。他的背上驮着圆形莲台,文殊菩萨半跏趺坐在莲台上,手作说法印,眼帘下垂,双目似闭非闭,两腮似鼓非鼓,嘴唇紧闭,鼻梁端正,鹅蛋脸形,头戴五佛之冠,腰细膀宽,身着璎珞,臂有花饰,看上去有一种敏慧秀逸的感觉。文殊菩萨全身饰以金箔保存完好见图1.4。
4
图1.4 文殊骑狻猊像
(4)甘露文殊鎏金铜像
保存于显通寺藏经殿,亦称后高殿。文殊顶戴佛冠,低眉垂眼,颈系璎珞,左手端着甘露钵,右手捏着莲枝,两手作说法印,结跏趺坐在狻猊背上的千叶莲花台上,保存完好见图1.5。
图1.5 甘露文殊菩萨像
(5)八大论师像
5
即龙树、无著、陈那、释迦光、圣天、世亲、法弥和功德光。保存于显通寺藏经殿东西两壁的佛台上,龙树是古印度大乘佛教中观学派创始人。无著,古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创始人。八尊大论师像都是铜质,他们骨相奇特,张口露齿,一派梵相,是五台山诸寺中独有的塑像。现存的像表面均鎏金,保存于玻璃罩中,表面有灰尘,保存尚好,见图1.6。
图1.6 八大论师像
(6)千钵文殊铜像,
供奉在显通寺千钵文殊殿内。名曰:“千臂千钵千释迦文殊菩萨圣像”,简称“千钵文殊像”。明代文物。这尊铜像,造型奇特,上叠五个头像;胸前有手六只,其中的两只捧着一个金钵,钵内坐着释迦牟尼佛,背后向四周伸出一千只手,每只手上都有一个金钵,每个钵内都有一尊释迦牟尼佛,所以被叫做千臂千钵千释迦文殊像。这尊像金光灿烂,十分好看。文殊菩萨半跏趺坐于狮子背上,身着妙宝天衣,系着百宝、璎珞,头戴七宝佛冠,顶载五佛如来,见图1.7。
该像保存尚好,只局部有尘土。
6
图1.7 千钵文殊像(左)及其顶部放大图(右)
(7)显通寺文殊殿五尊铜质文殊
保存于观音殿对面的大文殊殿五间,面宽25.5米,进深11.6米,单檐歇山顶,后置重檐抱厦,装饰华丽,宏伟壮观,重建于乾隆十一年(1746)。殿内佛坛上,正中为木雕大智文殊,他的左方是狮子文殊,右方是聪明文殊,前方是智慧文殊、孺童文殊和无垢文殊。这五尊铜质文殊,高1.5米。他们表示五台山的东、南、西、中、北五座台顶,故合称五方文殊,见图1.8。
现在这五方文殊均鎏金,上身保存较好,五方文殊脚部都有磨损,失去黄色光泽,发黑。原因是由于游客用手触摸,使表面的金粉掉落,露出的铜被氧化。
图1.8 显通寺五尊文殊像其二
7
(8)观音殿
建于清代,面宽五间23米,进深七椽15.5米,单檐硬山顶,前出廊。门正 上方悬挂乾隆皇帝御书匾额“霞表天成”。殿内佛坛上供奉文殊菩萨,观音菩萨,普贤菩萨。殿四周有十八尊形态各异均戴顶冠的菩萨。所有的佛像都鎏金。保存完好,见图1.9。
图1.9 文殊菩萨(左)普贤菩萨(中)观音菩萨(右)
2、黛螺顶
(1)铜铸的释迦牟尼佛、药师佛和阿弥陀佛
保存于黛螺顶大雄宝殿内,高约2米。还有铜铸得的帝释天、大梵天、和阿难、伽叶两位佛弟子。该大殿和这些塑像是1995年重建、新塑的。塑像都全身鎏金,宝相庄严。
(2)五方文殊
保存于黛螺顶五方文殊殿内,全身鎏金保存完好。
8
图1.10 五方文殊像
3、塔院寺
(1)大白塔上的鎏金铜宝瓶、鎏金铜铃
在塔院寺有座舍利塔,外形为藏式,高50米,塔基为正方形。塔面呈白色,举目爷观,高高钻入云天,白塔形如藻瓶,塔利、露盘、宝珠,都是铜铸鎏金精致装饰品。白塔上,风磨铜宝瓶高1丈6尺,复盘7尺,系以彩色垂带,垂带下端悬以铜铃,风吹铃动,252个铜铃叮当作响,清脆悦耳,回荡在台怀上空,见图1.11[3]。
图1.11 塔院寺大白塔
(2)千手千眼观音
供奉在塔院寺大悲楼(建于1995年)主殿中央,高约3米,面目慈
悲,肩上两手分别举日、月两字,胸前手握如意,刀剑,金铃等法器,全身贴金箔。保存完好。 (3)地藏王菩萨
供奉在塔院寺大悲楼(建于1995年)主殿左侧,高约2米,站像,全身鎏金,左手持金火球,右手食指指尖脱皮,发黑,见图2.12。
9
图1.12 地藏王菩萨
(4)文殊发塔上的鎏金铜铃
在大白塔东面还有一座小塔,取名为文殊发塔,见图1.13。这座塔高约两丈,雕饰精致,小巧玲珑。塔顶有葫芦状的鎏金宝珠,底部风磨上悬挂鎏金铃铛。鎏金宝珠和铜铃颜色比较暗淡。
图2.13 文殊发塔
4、圆照寺
10
都纲殿
供奉脏创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咯巴大师和他两个弟子像,后有四面吡尸那佛,
药师佛,释迦牟尼,四臂观音,阿弥陀佛像,诸像均为泥塑鎏金,见图1.14。大部分保存尚可完好,两弟子像发红。
图1.14 都纲殿菩萨
5、菩萨顶 (1)鎏金塔
登上108石阶后抬头望正前方有雄伟的敕建真容院,在真容院门前矗立两座鎏金方形塔,塔高约3.5米,整体保存完好,塔座局部出现掉色,划痕、点蚀,皴裂的现象见图1.15。
图1.15 菩萨顶方形塔
11
(2)弥勒佛
天王殿前弥勒佛高约1.2米,鎏金,脚底局部掉色,脚趾指腹呕吐不平有缺陷;膝盖处有裂缝,皴皮,掉皮;胳膊上有黑色污迹,见图1.16。
图1.16 弥勒佛局部图
(3)大文殊殿
千膊文殊在大文殊殿右侧,肩上两手托如来。中间有观音,普贤,文殊三大士,左侧有八臂文殊,四周有十八罗汉,全部都为泥塑鎏金像,其中十八罗汉像颜色发暗,部分皴裂,掉皮,见图1.17。
12
图1.17 千膊文殊像
(4)金刚殿
藏传佛教,殿内中央大韦德金刚位泥塑,左右两侧双身八臂像,两头六面金刚,高约1米,金箔饰全身,保存完好,见图1.18。
13
图1.18 金刚殿双身像
6、碧山寺
碧山寺创建于北魏,重修于明代,曾名为普济寺、护国寺、北山寺等,清代
乾隆年间改名为碧山寺,宣统年间,又称为广济茅蓬。寺院四周环境清幽,景色殊佳。寺内主要建筑有天王殿、雷音殿、戒堂殿、弥勒殿等,各殿塑像均为清代重塑。在寺中心石坛上有释迦像,刻工细致,姿态端庄。 (1)天王殿韦驮像
在天王殿内正中的佛龛内,供有弥勒佛,两侧立四大天王,绕过弥勒佛,后门正中的龛内立有护法神韦驮,高2米,全身鎏金 ,腰身身中间变红,发黑,见1.19。
14
图1.19 韦驮像
(2)雷音殿
在碧山寺的第二进大殿是毗卢段,又称雷音宝殿。殿内正中供毗卢佛见图1.20,两壁供十二菩萨,左壁从后墙角向门窗前依次排列妙德、普眼、弥勒、威德自在、净诸业障、圆觉六菩萨;右壁从后墙角向门窗前依次排列普贤、金刚藏、清净慧、辩音、普觉、贤善首六菩萨,门两边各立一尊金刚,所有菩萨的后背都饰有灵光,妙德和普贤二菩萨身边又有待理菩萨,殿内设置显得庄重而有气派。
15
图1.20 毗卢佛
(3)戒坛殿
第三进大殿叫戒坛殿。殿内正中设有青石砌成的戒坛,长五点一米,宽五米,高一点二米,是五台山唯一的一座戒坛。戒坛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最早弘扬律宗的法聪曾于这里开讲《四分律》。后来各代,这里一直传戒的地方。现存的戒坛为明代遗物。戒坛上供有一尊缅甸石雕玉佛。玉佛盘腿坐在莲台上,服装简朴,发髻隆起,面颊丰满,神情开朗,凝目下视、若有所思,看去还是英俊的青年形象。这尊历史人物的传神雕刻,跟真人盘坐在那里一样大小,不用说雕刻艺术的逼真、精湛,就说当初的玉石原料也是十分难得的。据说,民国十七、八年,有一名江西老修行同一位老僧去朝印度,经过缅甸,共请了三尊玉佛回国,一尊置于上海,建了玉佛寺,一尊置于武汉归缘寺,另一尊即此。大殿两旁排列的十八罗汉。都是一色的金身,系由特珠工艺制成,称为漆纱罗汉。塑制时,先做好沙模,再在外面用纱、布、胶层层粘贴,成型后把内里的沙掏空。采用漆纱工艺制成的罗汉,体轻而质固,很适于远途请运驾迁。据第二进大殿左前侧的五台山碧山寺募造罗汉圣像功德碑记载,清顺治年,戒坛殿戒坛上供有佛像,“两傍犹空,本寺化缘僧妙像发心募缘,游历盛京,庆遇大都宪佟公讳国胤东居巨族,世修善因,现宰官身而作佛事,随缘倡施,命往姑苏处造奇特罗汉、观音大士、韦
16
陀圣像共二十尊,水陆跋涉四千余里,仍由京都送供戒坛,列龛设座,庄严甚丽。”可见,碧山寺戒坛殿内的漆纱十八罗汉,颇费了一番周折,见图1.21[4]。
图1.21 鎏金缅甸玉佛
7、广化寺
广化寺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3200平方米。现有殿堂6间,房间60余间。南北中轴线上依次有山门、天王殿,三开间,单檐歇山顶,内供面善口笑的弥勒佛,背后为韦驮菩萨,两山墙间为单檐四阿顶,前出廊。佛坛上,中供文殊,侧为普贤,观音,合称“三大士”。尤其引人注目的是这里的十六尊者石刻,每位尊者均雕刻于一块石板之上,高1米,宽0.5米,黑底白线,异常醒目,生动逼真,栩栩如生,为难得的艺术珍品。 天王殿中的韦陀像
全身鎏金,表面有缺皮,掉色,有划痕,见图1.22。
17
图1.22 韦驮像局部腐蚀图
8、殊像寺
(1)铜质鎏金韦陀像
保存在天王殿中玻璃罩内,高约1.2米,铜质鎏金,大腹,左手执戟,右手卡要,大部分已掉色,露出铜色,戟尖有铜绿,见图1.23。
图1.23 铜质鎏金韦驮像局部图
18
(2)文殊殿
文殊殿内有一尊文殊菩萨骑狻猊的塑像,高9.87米,是五台山台怀镇寺中最高的一尊彩塑文殊像。其中狻猊高3.95米。狻猊四蹄蹬地,昂首竖耳,张口卷舌,双眼圆睁。面部,腰间、腿上呈现蓝底白点,颈上长满深绿色的穗缨。它雄壮敦实,精神抖擞,作行走姿势,给人一种活泼奔腾的感觉。传说这尊文殊菩萨于天空中显真容时,匠人急中生智,拿出他或好的荞面,照着捏制。刚捏好,真容便隐去。匠人接着用泥仿塑,却总是不理想,于是干脆把荞面头安在塑像上,并贴上金,因此这塑像便有了荞面头像文殊菩萨的称谓[5]。
在文殊殿内,左侧阿弥陀佛,高约2.5米,泥塑鎏金,上身保存完好,局部掉色,皴皮,裂缝,见图1.24。
图1.24 阿弥陀佛像(左)及其局部图(右)
(3)伽蓝殿
伽蓝圣衆菩萨,高约2米,坐姿,手捧玉简,身披黄斗蓬,表情庄严,整体保存良好,部分掉色,颜色变暗,见图1.25。
19
图125 圣衆菩萨(左)及其局部图(右)
9、南山寺
南山寺是一个规模宏大的寺庙建筑群。共有七层,上三层名佑国寺,下三层名极乐寺,中一层名善德堂,总计占地三万三千一百七十五平方米,现存殿堂房屋300余间,院落18处,洞四十,钟鼓楼五座,牌楼一座,石碑十九通。 (1)极乐寺
极乐寺大雄宝殿内供堂正中两位徒弟。在迦叶和阿难之前,为石雕文殊骑狮像。在释迦牟尼左侧有石雕送子观音像,塑的是拈花示众的释迦牟尼佛元代造像。佛前站着迦叶和阿难,他们是佛陀生前最得意的弟子。右侧为木雕18臂普贤菩萨像,见图1.26,塑像都保存完好。
20
图1.26 文殊菩萨(左)普贤菩萨(右)
(2)佑国寺
在佑国寺的第一进大殿有一座汉白玉鎏金佛,弥勒笑口露齿,左膝盘坐于莲花宝座上,右手捻佛珠搭在右膝上,给人一种祥和之感。佛像整体鎏金保存的很好,见图1.27。
图1.27 弥勒佛
(3)雷音宝殿
21
在佑国寺的雷音宝殿内供着鎏金彩塑释迦牟尼,四周有十八尊木质鎏金罗汉,是别于五台山诸寺庙的一大佛像特色,见图1.28。各塑像姿态各异,雕刻的栩栩如生,并且保存完好。
图1.28 释迦牟尼像(左)和十八罗汉像(右)
二、腐蚀成因分析
鎏金佛像造型优美、纹饰绚丽、宝光四射,深受广大信众的喜爱。但是鎏金佛像在存放了很长的一段时间后,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由于各文物所处的地理环境的不同受到腐蚀的状况也不同,当然原因也各不相同。根据其胎体不同可分为鎏金铜像,泥塑鎏金和木质鎏金。胎体不同的鎏金器腐蚀原因也各不相同。 1、鎏金铜像的点蚀、绿锈、鎏金层起翘
鎏金的铜像,尽管金能保护内部的金属,但是仍然有肉眼看不到的细小裂缝、孔洞、空隙存在,所以也会常常出现内部的金属被腐蚀的现象。铜像长期在微生物、有机酸,空气湿度的地方放置,容易通过鎏金层孔洞缝隙使里面的贱金属铜发生电化学腐蚀,腐蚀产物的 膨胀使鎏金层穿孔、脱落、起翘,并覆盖在未脱落的鎏金层上,形成孔洞或大面积的锈。点腐蚀,即小孔腐蚀,集中于金属表面的很小范围,并深入到金属内部的蚀孔状腐蚀形态,一般是直径小而深,是极具破坏性的隐患。绿锈是内部的锈蚀大面积跑到鎏金层的表面上来,在表面产生一层绿色的薄锈。如殊像寺天王殿韦驮像的绿锈腐蚀见图2.1。
22
图2.1 殊像寺天王殿韦驮像的绿锈腐蚀
2、泥塑鎏金像的裂缝、掉色
裂缝是因为部分鎏金层出现了裂纹,由于应力的作用,最终导致鎏金层与泥塑层的分离。部分鎏金层的龟裂、皴皮是由于泥塑材料的收缩变形引起,如菩萨顶文殊殿的泥塑鎏金文殊像见图2.2。褪色是由于光与灰尘的作用引起的。紫外光的辐射不仅能破坏有机颜料的结构和组成,使之变色或退色,而且在紫外光的作用下,鎏金层的颜色也会发生变化。
图2.2 菩萨顶文殊殿泥塑鎏金文殊像的裂缝(左)及褪色(右)
3、文物的污染、破坏
有的塑像是一些殿内因长期点酥油灯造成塑像表面发黑,有的是香客上香烟熏使颜色发生变化,见图2.3。还有的一些文物是属于人为的破坏,比如菩萨顶真容院前的方塔塔座部分距离游客近的地方大面积划痕,脱皮,见图2.4。
23
图2.3 碧山寺天王殿韦驮像局部烟熏发黑图
图2.4 菩萨顶方塔塔左局部划痕图
24
三、保护措施
1、鎏金铜器的保护方法
目前,对鎏金铜器的锈蚀处理有两种方法:一种以机械方法为主,利用化学药品来分解软化器物上的绿锈,再用手工工具及一些小型电动机械来除去器物表面的锈层;另一种方法则是以化学方法为主。
第一,机械方法。鎏金文物的锈蚀,往往是较硬的锈层处在薄软的鎏金层上,纯粹的机械方法去锈很有可能使鎏金层损伤和剥落,因此必须辅助以适当的化学方法才能取得好的处理效果。一般先用棉花签蘸EDTA液滴在锈层表面,使锈层局部处于浸泡状态,片刻后将该部位放置于5或10倍的双目显微镜下操作,用尼龙刷或玻璃毛刷缓慢刷除,对于较硬些的锈,则视锈层的不同坚硬程度分别使用竹刀或有机玻璃刀,直至使用钢针刀进行仔细地剔除。清除掉这一小范围的锈以后再换另一处滴加EDTA,就这样采取小区域的局部处理。对于浸在鎏金表层的EDTA液,经过一段时间后,无论是否将锈除掉,都应及时将这一局部用蒸馏水清洗干净,依锈层的情况可反复多遍地浸泡和使用工具来剔除锈,当然每次使用EDTA后都必须用蒸馏水清洗干净,用上述的操作步骤和环节直到将锈除净。如果局部滋生有严重的铜锈已将表面的鎏金层腐蚀掉并产生体积膨胀,这部分采用牙科中使用的电动打磨机,通过更换不同的砂轮将膨胀出原始表面的部分磨掉,直至其表面基本与鎏金层持平为止。
第二,化学方法。可以用来去除鎏金表面的铜锈的方法:乙烯基乙醇/丙烯酸聚合物的稀甲酸溶液:乙烯基乙醇/丙烯酸聚合物是一种强吸水性物质,并具有良好的控水能力。与稀甲酸混合后形成一种新型的糊状物。将新型糊状物放在鎏金器物的绿锈上,糊状物里的稀甲酸溶液就与绿锈表面接触,而且不会向器物的金属本体渗透。这样,很薄的绿锈层就会被去除,依此,一层接一层地处理,就可以达到去除绿锈的目的。为了防止锈斑过分的去除,或将金属器上多孔的、脆弱的锈体部分溶解,可在使用这种糊状物去锈之前,将一种热塑性树脂涂在器物需要保护的部位上。绿锈被去除后,必须用热的蒸馏水将这种强吸水性的物质及保护性树脂完全清洗干净 [6]。 2、鎏金泥塑的保护方法
鎏金泥塑由于其胎体为泥塑,其腐蚀状况有泥塑的特点,保护方法也可借鉴泥塑的保护方法。
(1)清洗 对泥塑表面的灰尘、结晶物、昆虫卵壳、微生物斑痕做清洗。
25
(2)加固 对已疏松、编制的泥塑骨架和泥土进行加固。
(3)修复 对起皮、龟裂、脱落的颜料进行回贴、粘合,对残缺,做旧处理。 (4)封护 对鎏金泥塑表面进行封护,防止微生物、昆虫、灰尘和潮湿空气的侵蚀,延长寿命。
3、文物污染破坏的保护方法
(1)在景区加强文物保护宣传理念,让游客认识到文物保护的重要性,自觉遵守景点的规章制度。
(2)对一些不能触摸重点文物建防护栏,防止游人触摸毁坏。 (3)对破坏文物者进行有力的惩戒。 四、结语
经过对五台山部分金器文物的实地调研,分析腐蚀原因之后,本文提出了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由于我国文物的种类极多,目前的古文物保护技术和设备尚不很完善。随着化学科学的发展以及其它各门自然科学的发展,将会有更多、更好的方法应用于古文物的保护方面。五台山文物出色的内涵和价值成为能够为向世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强大载体,我们应该倍加保护。 参考文献
[1] 苏利超.从洛阳发现的战国鎏金铜器谈起[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 ,(6):4. [2] 王志勇,高明和.五台山文物集锦[M].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2000. [3] 华和平,彭图.清凉山志传[M].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2009. [4] 崔正森.五台山佛教[M]. 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2000. [5] 崔正森,周祝英.正说五台山[M]. 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6] 徐毓明.化学与古文物保护[J].化学通报,1980,(10):37-41.
Study on Corrosion Status of theProtection of Cultural Relics and
the Mount Wutai Gold
The author Li Zhen Director Jianfeng Fan
Xinzhou teachers college (class of 0901, 034000)
Abstract Mount Wutai religious cultural and art as a part of the Shanxi ancient civilization ,with its unique position and rich resources become an independent school. The Mount Wutai pagoda, Buddha sculpture based on absorption and foreign Buddhist art techniques, the cre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style and characteristics.The sculpture have copper gilt, gilt gilded
26
clay sculpture, etc.. These gold artifacts through hundreds of thousands of year, th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is complex, thus making the material aging, the inherent structure of cultural relics damaged, resulting in loss of adhesion between layers of material. Natural rain, moist environment, microbes, illumination, animal damage or even earthquakes are saved on the cultural impact. Sometimes the poor management and the role of human factors, to accelerate the advancement of cultural relic diseases. Common role in the comprehensive factors, gold artifacts produced such as surface defects, cracks, pitting; gilt layer drum kits, warped, scratches, pigments fade, green rust; gold drop, smoked black diseases. Based on the Mount Wutai gold degree of disease investigation records,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protective measures for disease specific cultural relics.
Keywords Mount Wutai; gold; corrosion; corrosion analysis; protection measures 致谢
感谢范建凤老师在百忙中对我的悉心指导,同时为我提供了相关资料、方向定位以及各种便利使我的论文能够顺利完成。范老师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的工作态度和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治学精神,为我树立了学习的榜样,这段时间从她身上学到的以及完成毕业论文的经历,使我受益匪浅、终身难忘。
2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