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归园田居》的朴素美

来源:一二三四网
归园田居》的朴素美

陶渊明今存诗歌共 125 首, 不足万言。 从题材和内容来看 , 大体可以分为咏怀、田园、哲理三类。其中重点描写田园景色和 田园生活 , 宜划入田园诗的 , 约 30 首左右。其诗歌具有“外枯而 中膏,似澹而实美” (苏轼《东坡题跋 ?评韩柳诗》 )的魅力 , 随着 时代的衍变 , 这种“素”的美愈来愈现出其光辉 , 倍受人们推崇。 我认为 , 陶主体个人对“素”的审美追求 , 诗化了平淡素朴的田 园生活 , 使得普通的农村生活具有了独特的“田园风光”之美学 意义 , 这也给现代社会审美追求以重要启示。

陶之“田园”具有以下含义 :1 、家园和故乡。“目倦川途异 , 心念山泽居。” 2、与官场和世俗间互相对立之隐居地。“静念 园林好 , 人间良可辞。” 3、躬耕自资之田地。他不以躬耕为耻 , 不以仕进为荣。以“老农”自期自许 , 他从普通的农村躬耕田地 中品出清淳的素美。 4、身心归宿之自然。“千真万确 : 心灵愈无 邪, 愈美, 它就愈加与其它被称作没有心灵的幸运的生命亲密无 间。”总之 , 田园是陶生命的依托 , 精神的支柱。田园即陶 , 陶即 田园。

《归园田居》是最能代表陶渊明诗歌风格的作品之一

, 全诗

共 5 首, 课文选取第一首。此诗作于晋安帝义熙二年 (406 年 ), 作 者时年 42 岁, 前一年冬 , 他辞官不做 , 开始归耕生活。 诗歌通过归 田缘由的叙述和田居美景的描绘 , 表达了厌恶官场和追求纯朴生 活的高尚情怀。 全诗无论是选取意象、 意境表达还是语言的运用 , 都体现出典型的朴素美。

一.

意象简约

真实。意象是诗人为表达主观情感而选择的形 象, 在诗歌中表现为画面或构图。 本诗在选取意象时 , 没有青睐那 些色彩绚丽、视觉冲击力特别强的景物 , 而是把镜头对准了农人 习以为常的事物 ,如“方宅草屋”、 “榆柳桃李”、 “村落炊烟” 以及“狗吠鸡鸣”等。这些意象画面朴素、色彩平淡

, 但却是田

园风光最明显最真实的标志。选取了这些朴素的意象 , 诗人再运

用白描、写意等手法 , 略加勾勒 , 于是 , 一幅简约、纯朴却很真实 的乡村田园水墨画如在眼前 , 诗作意象的朴素美也显而易见。

二. 意境平和清淡。意境指的是诗人主观感情和客观意象的 高度融合。在本诗中 ,诗人紧紧抓住朴素的意象 , 鲜明地表达了自 己闲适恬淡、 纯洁宁静的生活志趣。 开头以“恋旧鸟林”的羁鸟 和“思故渊”的池鱼比喻对官

场的憎恶 , 后几句则着力刻画自己 归田之后的感受。 诗人陶醉于“开荒”、 “归田”的无穷乐趣之 中 , 近观房前屋后桃红柳绿 , 远眺朦朦村落和袅袅炊烟 , 诗人在诗 作中渲染的那种宁谧、安详、和乐的氛围 , 让我们确有一种身临 其境的体验。这样 , 在人们流连忘返于作品创造的淳朴平和的意 境时 ,也品味了一种铅华洗尽的朴素美。

三. 语言质朴自然。如果陶渊明的诗作在意象选取或意境抒 发上是纯粹的“本色派”的话 ,那么, 其诗歌的语言则更显示了 “田家语”的朴素风格。 《归园田居》中 , 诗人娓娓道来 , 几近口 语, 浅近真实 , 毫无斧凿之痕。像“开荒南野际 , 守拙归园 天”“方宅十余亩 , 草屋八九间”以及“狗吠深巷中 , 鸡鸣桑树 巅”等 , 简直就是农人在村边地头常说的大白话。诗中很少用形 容词 ,即使用形容词也大多是说明性的而非描写性的。这样朴素 的语言与简约的意象和清淡的意境搭配得十分和谐 , 达到了浑然 融合、天衣无缝的艺术效果。

古人云: “大智若愚 ,大巧若拙。”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这 首诗 ,其意象、意境和语言均体现了鲜明的朴素美。但平淡朴素 是其表 , 意蕴深邃乃其里。全诗似淡实浓 , 似癯实腴 , 在浅淡平易 中显示了诗人纯真的人格和高洁的情怀。 金人元好问的评语“豪 华落尽见真淳”正道出了《归园田居》的朴素之美。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