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论曹禺戏剧创作中的诗化特征-毕业论文

来源:一二三四网


•上1记录O返回o下我❽打印© Email•下一记录

【标题】论曹禺戏剧创作中的诗化特征 【作者】周莹 【关键词】 诗

曹禺戏剧

诗意

【指导老师】袁联波 【专业】中文 【正文】 一、 引言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诗歌在中国的文化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历史上第一部文学作 品一一《诗经》就是一部诗歌总集,在后来的楚辞象征腐诗情境宋词、元曲等等文学形 式都可以找到诗歌的影子。中国的曲论家,历来把戏曲看作诗的演变与分支。所谓'‘诗 变而词,词变而曲”,所以称戏曲为“剧诗”。无论是在文明戏阶段,中外戏剧遇合中, 中国人对西方浪漫主义戏剧产生的兴趣;还是在80年代以后,中国戏剧家所追求的写意 的戏剧观念,所探索的戏剧表现生活的新的方式,都显现者中国人对戏剧中“诗意”的 注重。剧与诗的结合,是中国话剧在艺术上的突出特色。浪漫派的戏剧创作,如田汉、 郭沫若等则是代表。他们都是浪漫主义的诗人,这就让他们可以很自然的将诗的风格融 入到戏剧创作中。中国戏剧家的剧作,表现出一种“诗化的内涵”,即通过人的感情世 界来观察、表现人生和社会现实。特别是通过人的情感上的痛苦,及其经历的心理历程 的表现,达到对社会现实的批判。而作品中,又往往带有对理想的美好憧憬。其艺术特 征便是浓郁的抒情性,人物的语言、形象,如繁漪、屈原、关汉卿等人物,都是诗意抒 情化了的形象。这种抒情的特征,又导致剧作家追求借景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 诗的意境,注意诗的氛国的营造。这种诗化倾向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四方的浪漫主义的 影响,但中国的民族艺术和传统戏剧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中国戏曲的诗意抒情传统 同西方浪漫主义戏剧的融合,形成了中国话剧的诗化倾向。

由此,中国话剧形成了诗化现实主义风格。它以用汉作为开创者,曹禺和夏衍 作奠

基者,在后来的发展中绵延流长。其中特别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剧作家曹禺先生在 其话剧艺术中的\"诗化”创作风格。 二、 曹禺创作简介

曹禺 原划万家宝,字小石。原籍湖北潜江,生于天津。1923年入南开中学,是南开新 剧团的活跃分子。1929年升入南开大学,次年转入淸华大学四洋文学系。在此期间,完 成了他第一部多幕话剧剧本《雷雨》(《文学季刊》1934年1卷3期),复杂的戏 剧冲突和卓越的艺术魅力立刻引起轰动。大学毕业后入淸华研究院深造,后因故辍学, 开始教弃活动,先后在保左中学、天津河北女子师范、上海复旦大学、南京国立戏剧专 科学校等处任教。在《雷雨》之后,他又创作了《日出》、《原野》等多部影响巨大的 话剧剧本,确立了其中国现代话剧大师的地位。抗战期间,在重庆参加文化界抗敌活动, 写了《蜕变》、《北京人》等作品,并改编巴金的《家》,都获得了广泛好评。1978年 完成受周恩来委托的描写民族团结的历史剧《王昭君》,在庆祝建国三十周年献礼演出 中获戏剧创作一等奖。后历任中国文联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中国剧协主席、中国作协 理事、北京市文联主席、中国文联执行主席等。总的来说,他的早期戏剧创作成就突出,

是中国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然五十年代以后的创作因多应时事、政策而作,受各种限 制,没有取得前期作品所达到的成就。他吸收了传统戏剧和四洋戏剧的双重营养,善于 应用各种创作技法,擅长对戏剧冲突的把握和人物心理的刻画,个性化的人物语言以及 戏剧氛用的诗化处理更是其剧作独具一格的要素。对于人性和命运的探索是苴剧作的永 恒主题,也使得他的剧作的艺术生命长久不衰。多部作品被翻译成多种文字,《雷雨》 等剧作至今还在世界各地上演,以此为底本的电视、电影作品也不断出现。 三、曹禺戏剧创作中的诗化特征

曹禺不是诗人,但是他的作品中我们总能感受到浓郁的诗意。司各特曾说过:“成功的小 说家都多少是个诗人,哪怕他一行诗都没有写过。” 曹禺虽不是诗人,但在众多的现在 剧作家中他无疑是可以称为“戏剧诗人”的剧作家之一。曹禺酷爱古希腊的悲剧艺术, 赞美莎士比亚,追寻易卜生、契柯夫、奥尼尔的足迹。吸收各大家的精华,编织着自己 的诗意艺术。读曹禺的作品,我们能够被他独特的艺术美所深深打动:诗的主题、诗的 意境、诗一样的性格、 绚丽多姿的人生、赤子之心的激情。在这诗的艺术境界中,显 壺出他作为一个“戏剧诗人”的风采。

(-)在戏剧舞台艺术中,塑造人物的舞台形象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塑造舞台人物 形象是通过剧中人的语言和动作来完成的,而其中起主导作用的则是语言。髙尔基说:

“剧本要求每个剧中人物用自己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自己的特征”,“剧中人物之被创 造出来,仅仅是依靠他们的台词”。曹禺剧作中众多的典型而有诗意的人物正是通过 戏剧语言塑造出来的。正所谓\"诗生内心”,曹禺能够深入到人物的内心灵魂并善于用 诗化的语言将人物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是他戏剧语言的一个突岀特点。

《家》的一个显著艺术特点是它浓郁的诗情。它主要表现在作者善于洞察人物的心曲, 善于把握和传达人物内在的诗情。他们的台词都是诗化了的,因而''洞房”独白是诗, 鸣凤说“梦”和“诀别”是诗,觉新、梅与瑞珏三人的“倾诉”与“话别”也是诗。觉 新在迎娶新娘时的一段独白:“啊,如果一万年象一天,一万天象一秒,那么活着再怎 么苦,也不过是一睁眼一闭眼的工夫。做人再苦,也容易忍受啊!因为这一秒钟生,下 一秒钟就死。那么“生”跟“死”不都是一样的糊涂?就随他们只能摆布去吧!反正我 们都是早晨生,晚响死,连梦都做不了一个的小螳!矇虫。唉,由了他们,也就算了。不 过既然活着,就由不得,你想的这么便宜。几十年的光阴,能自由的人,也许觉得短促, 锁在监牢里而的,一秒钟就是是几年见不着阳光的冬天哪!活着真没有一件如意的事: 你要的,是你得不到的:你得到的,又是你不要的。哦,天哪! ”在觉新的独白中,渗 透着一股对感情的痛苦回忆和对人生的无奈挫败。觉新在大家庭的安排中娶了不爱的女 人,此刻新婚在即,他心中充斥着对人生的绝望,他认为活着是苦的,“生”与“死” 对他来说亳无意义了。他的人生他的命运操控在别人手里,他只能任人“摆布”。曹禺 在处理觉新此时的心情的时候非常的细腻,让人貞•切的感受到了觉新的心情,尤其是对 感情的痛苦回忆,觉新的生命从此进入了 “见不着阳光的冬天”。他不能和他的爱人私 守,而娶的又是他所不爱的。何等的痛苦,曹禺运用了觉新的独白将这一贯穿全剧的思 想表现了出来。觉新的苦闷和软弱让人印象深 刻。

《家》里的瑞珏和觉新,新婚之夜,各怀心思,情绪纷乱。闹房的人们已经散去,喜房 中徒剩的只是陌生的两人。新郎临窗而立,窗外独立的梅树勾起他对情人梅的思念\"唉, 梅呀,为什么这个人不是你? ”而对眼前需要抚慰、期待温存的新娘他却视若陌路,想 到“你要的是你得不到的,你得到的又是你不要的”,就连那\"敷衍”应付也“不忍”、

“不愿” 了。孤单单坐床沿的瑞珏,耳畔传来杜鹃声声啼血的叫声,渴求的望着自己的 新郎,但始终听不到新郎半句爱怜的话语,一种孤单单的感袭进她的心里,恐惧、希望、 悲哀、

喜悦、慌乱都纷杂地涌汇在心底:“他……他想些甚么哪?这样一声长叹!天多 冷,靠着窗,还望些甚么哪?夜已过了大半!”静寂和等待中她多次欲言又止,总是没 有勇气开口,惟有在内心顾念那个还不肯怜她的新郎。此刻,两个人就是这样近得彼此 能听见呼吸,远得却又相对无言。曹禺让他们尽情倾诉着情感的心语•,让我们感受到人 物灵魂深处的颤动。 在《雷雨》里诗意的语言更是具有非凡的艺术魅力。曹禺在《雷雨》中着意渲染了雷雨 到来之前郁闷,圧抑的感觉。繫漪在第二幕有一段非常著划的抒情独白:\"热极了,闷 极了,这里真是再也不能住的。我希望我今天变成火山的口,热烈烈地冒一次,什么我 都烧个干净,当时我就再掉在冰川里,冻成死灰,一生只热热地烧一次,也就算够

To ” 这段独白不但表现了《雷雨》的基调,还表现出繫漪在周家封建家长一一周朴 园的专

制禁锢下所感受到的痛苦、压抑、愤懑以及想要喷发,想要自由,想要燃烧的热 烈愿望。 曹禺于于1978年发表了《王昭君》。观众从戏中看见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为\"胡汉和好” 自愿请行的“笑嘻嘻”的王昭君。虽然历史上有王昭君英人,但史书记载很少。曹禺的 构思颇为独特,他借宫廷之地实际上表现的是两个有抱负的孤寂的心灵,“长相知,不 相疑”的爱情之歌。王昭君展示给我们的是“沉静温柔”而又“十分倔强”的性格° , 一个正值青春年华的倾城佳丽,在深幽的皇宫髙墙之中苦度了三年春光,内心是何等的 悲愤和哀怨,对自己的坎坷惨淡的命运叹息、哀愁。身处雕栏玉砌的红墙绿瓦之中,才 情空待无人识,仰望着墙外的青天,她幽幽叹息着:\"母亲,你生我为何来?难道这青 森森的宫墙要我来陪伴?难道这苍松、垂柳、望不断的栏杆要我去看管?啊!这一天三 遍钟,夜半的宫漏,一点一滴,像扯不断的丝那么长……难道我必须在这里等待,等待 到地老天荒? 一个女人是多么不幸。生下来,从生到死,都要依靠人,难道一个女人就 不能像大鹏似的,一飞就是九千里?难道王昭君我,一生就和这后宫三千人一样? ”

“独白,纯粹的灵魂的呼吸。”这里,一个青春女子厌恶宫墙淸冷,渴望能够展翅髙 飞的脉脉情思淋漓尽致地流壺出来。苴间一连串排比似的发问,字字含情而富有韵致的 语句,构成鲜明的诗的疗奏,使这段台词成为一首没有分行的诗。(二)曹禺所塑造岀 了众多个性鲜明的舞台人物形象,这些形象来源于他对生活的洞察力,来源于他对于社 会的思考。旧中国的都市充斥着阴暗,11附甚至畸形的生活方式,社会中的人成为曹禺 话剧创作的对象,人的活动行为成为曹禺思考的对象。在曹禺塑造的舞台话剧当中向我 们揭示了旧社会的黑暗与

II恶,舞台人物尿露出种种的11态无疑是曹禺对旧社会的无情 抨击和辛辣的讽刺。但在他

塑造的人物形象中,除了表现人性的阴暗而之外,我们还能 够找寻到一个在11陋中绽现诗意的女性形象一繫漪。有钱的阔太太耐不住寂寞与丈夫前 妻的儿子私通,在久中国的封建大家庭里早已不是新鲜事了。曹禺用其敏锐的洞察力将 这一畸形的家庭关系搬到了舞台上,塑造出了《雷雨》中繫漪这样一个赋有诗意的女性 形象。繫漪,一个18年前被骗到周家里的年轻女子。在风华正茂的时候却泄进了一个封 建牢笼一一周家。在封建大家长周朴园的专制作风下,她找不到爱情的痕迹。繁漪在精 神上备受折磨与迫害,就如走在沙漠中的人,只能慢幔的等待生命的干枯怠尽,她在“安 安静静地等死”。然而周萍的示爱给这棵即将死亡的女人带了一丝生机,周萍的爱在呼 唤着繁漪对爱情的一切渴求。这个从未尝到爱情滋味的女人一但彼点燃了爱情的火焰, 她全然释放着自己所有的炽热的情感。她拼命的追求着做人的自由、尊严与权利,但周 家这个巨大而又狭窄的牢笼时时刻刻都在压迫着她。在周朴园森然有序的封建家长制度 下,繫漪无法始终无法挣脱开封建礼教对她的束缚,她痛苦,她迷茫,她不甘。最初的 爱越像火焰,最后越会被风熄火。当她拼尽全力孤注一掷的爱着周萍的时候,周萍已然 抽身离开了她。她无法凭一人个的执着打破命运的锁。繁漪惊鄂、失望、痛苦、绝望、 乖戾、阴鹭、疯狂。她沉重的爱转化成了刻卄的狠。“小心,小心!你不要把一个绝望 的女人逼得太狠了,她是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的。”繫漪愤怒地想要反抗着,在爱与恨 的两个极端,把她逼到绝路上,专制的枷锁压得她再也喘不过气来“热极了,闷极了, 这里真是

再也不能住的。我希望我今天变成火山的口,热烈烈地冒一次,什么我都烧个 干净,当时我就再掉在冰川里,冻成死灰,一生只热热地烧一次,也就算够 了。”

繫漪在《雷雨》中不是做为一个正面形象存在的,但是她阴郁、乖

戾、偏执、疯狂的个性无疑让她成为《雷雨》中最吸引人的女性形象。繁漪畸形的性格 是在周家这一封建专制的环境下形成的,强烈的爱与刻竹的恨在美与11的冲突之中表现 得淋漓尽致。她就有如缺少水份的沙砾中生长的花,畸形却又带着美感般引人注目。作 者曹禺在繫漪一一 “一朵艳丽的花”这个反面形象身上挖掘岀了诡异、艳丽的诗意的美 观形彖。(三)“景书所睹,情发欲言。情中自生,景外有得”王国维所谓“词以境 界为最上”。在中国,无论诗词曲赋或者是书法画作都极为讲究意境二字。正所谓情 景交融互生其意。这种浑然一体的意境构成了一种美的境界。在西方,狄徳罗认为“人 物性格要取决于情境”。黑格尔也说过:\"艺术的最重要的一方而从来就是要寻找引 人入胜的情境,就是寻找可以显现心灵方而的深刻而重要的旨趣和真正意蕴的那种情 境。”曹禺的诗化创作风格在于他能够渲染岀一个赋有诗意的戏剧情境。为塑造人物 创造出了诗意的氛围。“一种特殊的心境的感情形成一种情境,可以用诗的方式来认识 和掌握。”《家》中觉新和瑞饪新婚当日的情况就是这样的。觉新深爱着梅小姐但

却在家庭的安排下娶了瑞锂。两人虽结为了夫妻,但是在觉新心中始终记挂着梅小姐的 身影。这一切的苦埋在觉新心中,让觉新有苦难言。作为新娘的瑞锂她怀着一份忐忑不 安的心情在亳不知情的状况下来到了髙家。在婚宴前后亲戚们轮流的到来,看喜房,接 待长辈,洒桌上的猜挙行令,闹洞房的无聊行径等等显得过于的纷繁噌杂让人觉得吵闹 混乱、心烦气躁。待宾客全部藹去时,新房里才安静了下来,只剩下一对新人两两相望。 完全陌生的两个人营造出一种怪异的气氛,没有新婚之夜的甜蜜之情,有的只是尴尬与 不知所措。觉新此时是痛苦的,他深爱着的梅小姐此时并不在他身旁,他岀于无奈娶了 自己根本不爱甚至完全陌生的一个女人,在婚礼的喜庆气氛之中更突显出觉新内心的痛 苦与寂寞。推开窗户,看到的是淡淡的月光,孤单的梅树,静静的湖水,耳畔传来杜鹃 声声的啼叫,看着此时的情景,觉新万般苦涩涌上心间,他思念着恋人梅小姐:“这间 屋,我哪忍?我不愿回头,为着你梅,我情愿一生,蒙上我的眼! ”觉新心中也有着愤 恨不甘:“天哪!难道真是为着死了心,就从此分手?甘愿同另一个人锁在一处,挨到 了白头?甘愿?谁肯说出这'甘愿!’不过是前天,我远远望见了她,此刻我还听见她 在低声的哭,她的眼望着我,说不得一句话!她不再希望了,就等着死!信送去了这半 天,怎么,我的心忽然好跳,”觉新痴痴念叨着梅小姐,记挂着给她的信送到了没有。 从他身上完全感觉不到新郎的喜庆,有的只是作者营造岀的一种哀怨的意境。觉新正是 因为痴恋着梅小姐所以对即使一无所知的新娘也不由得生岀一股埋怨,厌恶之情,'‘都 是我的仇人! 一个个都夸这新娘好。可我为什么要看,她跟我有什么相干?就一生,一 生就要守在我身边?天,见着阳光的,如今要攒到地洞里躲,我丢弃了一个神仙,换来 的命运,至多不过是个一个平凡的女子过。不,我闭上眼,再也不看,我走,还是走, 再也不回头! ”觉新是在刻意的冷落着新娘“我不爱,我恨!是她赶疋了我的梅。”“我 不,决不和这个女儿睡在一房。随她!任凭她坐,她睡,她哭,她闷,我知逍她不是我 的人!”而对于瑞饪来说她是何其无辜?带着少女的羞涩和将为人妇的忐忑来到了高家, 来到了觉新而前。她期待丈夫的抚慰与怜爱,看着不言不语的丈夫瑞锂感到孤单、恐惧、 慌乱却又不感轻举妄动。“他一一他想些什么?这样一声长叹!天多冷,靠着窗,望些 什么呀?夜已过了大半! ”''他像要来,怎么又不来?别,别他也是像我一样的怕

吧? ”\"又一声长叹!他象忘了背后还有个人。啊,难道一一他已经厌恶了我?天!这 屋里好冷,我要喊哪! ” “哦,我只要抬一抬头,抬一抬头!天!为什么头象千斤重啊! ” 一对新人两两相望但又相对无言,明明都有着一腔的情感想要倾泄岀来,却又因为全然 的陌生感到尴尬万分,无从开口。作者曹禺用饱含感情的浓郁的语言,通过人物的独白、 对话和淡

淡的月光、稀疏的梅树、冰冷的湖水、哀婉的杜鹃、孤寂的梆声、寒凉的夜风 等等营造出一个完全笼罩在诗意氛囤中的意境,表现出了两个人物的思想情感。我们在 如此哀愁、冷淸、寂寞的意境之中仿佛可以触摸得到觉新那颗悲伤的心,能够同觉新一 起叹息一段爱情的流逝,感受最无力的寂寞。(四)在曹禺的戏剧创作中还运用了大量 的象征手法。淸代文人叶燮说过:“诗之至处,妙在含蕴无垠,思致微渺,苴寄托在可 言不可言之间,其指归在可解不可解之会;言在此而意在彼,泯端倪而离形象,绝议论 而穷思维。引人于冥漠恍惚之境,所以为至也。”

“幽渺以为理,想象以为事,恍惚

以为情,放为理至、事至、情至之语。”在曹禺的剧作中,象征这一表现手法时常岀 现。在曹禺笔下世上的万物都有了独特的生命力与各自的灵魂,•雷雨、太阳、原野、森 林、悔树、合欢被甚至一只鸽子都有了各自新奇的涵义,不再单单只是不言不语的物体, 它们用形态用精神力向人们传达着作者的思想。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借物言志”。

在《雷雨》中除了作者刻意渲染出来的一场雷雨到来的环境气氛之外,“雷雨”这一大 自然的现象还肩负着更重要的角色一一命运。剧情的变化随着雷雨的到来越来越扣人心 弦,肖冲突终于爆发之时,一场猛烈的雷雨也随之而来。最终,也是在雷雨中毁火掉了 一切。\"我不能断泄《雷雨》的推动是由于鬼神、期于命运或源于哪种明显的力量。情 感上《雷雨》所象征的对我是一种神秘的吸引,一种抓牢我心灵的魔。”此时可以看 岀“雷雨”在剧中不仅仅是作为环境存在的,在雷雨这一自然现象身上我们仿佛看到了 命运之神的影子,它从头至尾的贯穿了全剧,就好似是“雷雨”主宰着剧中人物的喜怒 哀乐一样,剧中的人物始终都不能挣脱它的控制、朿缚,直到一场雷雨过去,一切都被 毁火。在许多人眼中\"雷雨”象征着不可抗拒的命运,所以有人称“雷雨”是《雷雨》 中的第九个角色,时时刻刻都能在人物的身边感受到它的存在。作家看到了人间的种种 罪恶和11相,他关注的是主宰着一个个人物命运的“天地间的'残忍’”。他要发泄对 于这“残忍”的激愤之情,于是作者用了彖征的方法描写了《雷雨》里大自然那具有威 慑的力量。

在曹禺的剧作中象征色彩最浓重的当属《原野》。整部作品表现的是一个复仇青年一一 仇虎复仇、逃亡的故事。英中主角仇虎的性格最引人注目。仇虎本身就是一幕悲剧,从 头至尾就是一幕悲剧,他的复仇性格令人感到同情也感到畸形。仇虎在复仇杀人之后带 着金子逃亡,此时焦家周围那荒凉、寂静的大原野便成为了仇虎逃亡的背景。仇虎的畸 形的疯狂的复仇性格也是在这片黑漆漆的原野、森林里突显出来的。仇虎在杀死了焦大 星之后,在半夜里仓皇间逃进了大原野,周囤是黑漆漆的一片,在极度的恐慌之中他完 全感受不到复仇的快感。因为他知道他杀死了一个无辜的朋友,是在他强烈的复仇愿望 的驱使下杀死了一个从小到大一起张大的朋友。深深的愧疚感笼罩着他,仇虎迷茫了, 在这茫茫的大森林中,在这伸手不见五指的大森林中,他找不到逃岀生天的路,他也逃 不岀良心的谴责与愧疚,仿佛一步步深陷泥潭,无力挣扎。焦母为了死去的小孙子一直 在森林里招魂,那声音撕心裂肺,令人震颤。仇虎的耳畔始终回响着那哭非哭、嚎非嚎 的声音,惊惧、悔恨与恐怖交替袭击他的心。在这一刹那间仇虎似乎变了性格,幻觉开 始出现在他眼前:红灯笼、老杨、父亲仇荣、妹妹、焦连长、阎王、小鬼判官、牛头马 而、火车头、老窝瓜、麻子爹、小寡妇、赛张飞、野驴等等……十数个虚幻的形象。是 仇虎深深的愧疚感和自责心压迫着他紧绷着的神经让他产生了幻觉。在这里剧情已经开 始发生在一个虚幻的环境之中了,仇虎复仇杀人的现实让他产生了种种幻觉的非现实, 仇虎在这现实与菲现实中间拼命的挣扎进入了一种迷狂的状态。仇虎经历了种种迫害, 在万分艰难的情况下复仇杀人后又受尽良心的谴责,此时仇虎复仇性格已经俞发的畸形 变态了,在这样一个漆黑的夜晚,在这样一个荒蛮的原野中,在连夜被人追捕的紧张疲 惫中,在眼前恐怖阴森的幻觉中,我们似乎能够感受到仇虎的筋疲力尽,感受得到他一 生所受尽的迫害。曹禺在《原野》中运用象征手法将现实中的人物的心情在非现实的环 境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这荒蛮孤寂的原野,苍莽漆黑的森林,紧张的追捕和仇虎的幻觉 作为一种象征,

突出的表现了在旧社会中黑暗反动势力的残忍、暴戾与血腥;也表现出 了曹禺对贫苦大众的生活状况的同情。在舞台上通过色彩、形象、声效、动作、语言将 这些象征意味极强的意象展示出来,让人们感受到一种来自于心灵深处的沉重压迫感, 达到一种令人惊心动魄的艺术效果。

这种象征的艺术手法在曹禺那里散发着浓郁的诗意风格,给他的戏剧作品渲染了奇瑰的 浪漫主义气息和隽永的诗化色彩。(五)曹禺的作品大多是以悲剧形式写成的,曹禺自 己曾说过:“我在学写戏以前,读剧比较多。我喜欢埃斯库勒斯他那雄伟浑厚的感情; 从欧里庇徳斯,我企图学习他那观察现实的本领以及他的写实主义的表现方法,我很喜 欢他的《美狄亚》。” 可以说曹禺戏剧中悲剧的创作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古希腊悲剧。 在曹禺的戏剧创作中往往以一种近乎毁火的方式来结局,带给人们巨大的丧撼力,在他 的剧作中美与II、爱与恨区分得是那么的明显,用毁火的方式来消灭11来结束恨是曹禺 剧作中的闪光点。他从一个个平庸、卑微、11陋甚至扭曲的小人物身上发现了来自内心 的呼唤、颤动和叫喊,即使是一出岀命运式的悲剧,也同样充满着诗意。

在《雷雨》中最赋有感染力的一个角色要属繁漪了,她桀養不驯的性格带来了强烈的震 撼人心的感觉。繫漪在《雷雨》中是第一个冲破了封建礼教朿缚的角色,她敢于追求自 己最真实的欲望:爱情、情欲、占有欲、报复欲。繁漪代表着生命力的勃发,是一种原 始生命力的象征。当她在被压抑到了无法在忍受的时候,繋漪选择了爆发,在如同疯子 一般的行径中拼命追求着自己渴求的一切,也许是她只能处在疯狂的状态中才能获得打 破封建礼教枷锁的勇气。她热烈的爱着,痛苦的恨着,她越是用力的爱着就越会在心上 划出一道深深的伤痕,因为她的爱人周萍只是一个在情感与伦理道徳中痛苦喘息着的懦 夫。但繁漪的爱得不到回应时,当她不能让自己的欲望得到满足的时候,她没有选择妥 协而是上上“不是爱就是恨”的极端。此刻,生命不得不向命运低头,最终她选择了一 起毁灭的结局。

在《雷雨》中曹禺还描写了 “夏天里的一个春梦”一一周冲。周冲在周家这个封建大牢 笼里是唯一一个保持了青春活力的人物,他生活在理想之中,对家庭对爱情都充满了理 想与憧憬,像一首纯情的童谣:

“明亮的天空” “无边的海上”“一只轻得彖海燕似的小帆船”。然而在一次次的冲突 之中他才慢慢的发现了某些頁•相,原来父亲是如此的专制,原来鲁大海和工人们是如此 的抵触他,原来四凤的爱情不在他这里,原来母亲也可以如此疯狂,在理想与真相之间 一个十七岁的少年能够承受多少?他的美好理想只是作为了 11恶现实的对照,再美好的 理想依然逃脱不了命运的支配,周冲在狂风暴雨中泄向了自己悲剧的结局。

在《雷雨》的结局里,死的死、疯的疯,留下来的还剩下些什么呢?留下的只是在等待 上帝的救赎。此岀命运的悲剧被曹禺自己称为“蛮性的遗留”。

《原野》也是一岀悲剧,与《雷雨》不同的是它是一幕英雄悲剧。剧中的主角仇虎坚毅、 自信、固执、拥有顽强的生命力。任复仇之前意志坚泄顽强,浑身释放出对仇人焦阎王 深深的恨意,怀着巨大的仇恨九死一生逃出生天。来到焦家复仇杀人以后就带着金子开 始了一个逃亡的夜晚。任他复仇成功的时候,他并没有感受到胜利的快感,因为良心的 谴责一直在折磨着他。仇虎的复仇性格本身就是一出悲剧,由于愤恨杀人然后拼命的逃 亡,这一夜的逃亡令他身心疲惫不堪。我们看到仇虎的复仇之路,更多的时候是在同情 一个硬汉的处境而不是在为他的行径鼓掌。仇虎在一夜的逃亡之后,依旧没有逃出那一 片莽莽的森林,他始终逃不岀命运的掌控,在最后的时刻仇虎选择了死亡来结朿这无尽 的逃亡。一个英雄最终的结局也是以一种近乎壮烈的方式来表现出来。就如同一首悲壮 的史诗,虽然深深惋惜着英雄的消逝,却又找不岀更好的结局了。

在《日出》里曹禺依然在关注着人与命运的冲突这个主题。陈白需代表着某种进了死胡 同的知识分子的逍路。她堕落了,但又不甘于堕落,女人的身份更加入了复杂的因素。 陈白露明

白自己的命运就有如朝露一般,'‘太阳升起来了,黑暗留在后面。但是太阳不 是我们的,我们要睡了。”她有着自己独特的视角在观察着这个浑浊的社会,作为一朵 交际花,她对羽绕在她身边的人看得很淸楚,陈白需运用髙明的交际的手腕向命运抗挣 着,她也想要拯救自己的灵魂和生命,不愿个别这浑浊的社会在混下去。她想要走出去, 却又找不到一条新生的道路。她不愿在这样昏昏噩噩的过下去了,她看着镜中的自己说 着:\"生得不算太难看吧。人不算老吧。可是……”可是没有出路了。社会的黑暗她已 经看得淸清楚楚,她逐渐下了决心要死,她带着厌世的情绪走向了最后的毁灭。陈白露 如同一个诗人般自喃着:“太阳要升起来了,黑暗留在后而。但是太阳不是我们的,我 们要睡了。”她的自杀或多或少给我们留下了一点遗憾,这个美丽女子的结局让作者渲 染得带有几分诗意。

四、结语

“作为创造者、诗人、戏剧之神,…….你必须要创造空间和时间的标准……你必须通过 艺术的美丽,使一切观众都进入这个世界,你必须把它强加在一切观众心里,不然的话, 你就……决不是戏剧诗人。” 在曹禺的戏剧创作中充满了瑰丽的浪漫主义气息和隽永 的诗化色彩。钱谷融先生说:“曹禺本质上是一个诗人。” 从处女作《•雷雨》到后来 的《王昭君》,曹禺的戏剧作品一直是将诗和戏剧结合起来的。曹禺用极赋抒情色彩的 语言塑造了许多舞台人物形象,在众多的人物形象中,善良的、邪恶的、II陋的无一不 是诗化的形象,而且在这些人物的周用也国绕这一种诗歌的意境。在他笔下描写了天堂, 也描写了地狱,这都是在诗的国度中为我们展示的。曹禺还从我国古典诗词艺术中借鉴 了象征的传统手发,也汲取了古希腊命运式悲剧的艺术养分,从而形成了一种具有独特 魅力的戏剧诗化风格。曹禺的话剧是“诗化的戏剧”。

•上1记录O返回O下载❹打印© Email•下1记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